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河:再说吴淞江:

再说吴淞江(朱少伟)

       

朱少伟

2005年第4期《上海志鉴》刊登了《海瑞疏浚吴淞江“故道”辨正——〈海瑞治理吴淞江〉一文商榷》。作者也许不谙吴淞江之变迁,把学术界已有的定论当成“笑话”。因而,撰写此文再作辨正。

吴淞江古称松江,又名松陵江、笠泽江,其下游近代叫作苏州河,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据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吴淞江河口段“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和庆历八年(1048年),分别在吴江县修建长堤和长桥,阻碍了太湖下泄水流,使吴淞江下游出现淤浅。为此,嘉祐六年(1061年)对白鹤江“截弯取直”,以加快流速,冲刷积沙。嗣后,这一段吴淞江有了新旧之分。到南宋中期,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后改称吴淞口)汇入长江。

元初,吴淞江下游因潮汐往来,海沙逆上,涨出不少淤滩,日益束狭。嗣后,屡次疏浚,成效却甚微。于是,周文英在《论三吴水利》中大胆提出:“弃吴淞东南涂涨之地,置之不论,而专意于江东北刘家港(按:浏河)……由吴淞江深处,入夏驾浦(按:位于昆山境内)及新浚港浦入海。”

明初,夏原吉的《苏松水利疏》说:“吴淞江延袤二百五十余里,广一百五十丈,西接太湖,东通大海,前代屡疏导之。然当潮汐之冲,沙泥淤积,屡浚屡塞,不能经久。自吴江长桥至夏驾浦约一百二十余里,虽云通流多有浅狭之处;自夏驾浦抵上海县南跄浦口一百三十余里,泥沙渐涨,潮汐壅障,茭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且流沙淤泥浮泛动荡,难以施工。”因而,夏原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此即“掣淞入浏”。另外,黄浦(鸦片战争后始称黄浦江)原经上海浦(今虹口港)在今虹口区嘉兴路桥附近与吴淞江会合(此处曾称黄浦口),系其支流;鉴于黄浦口已淤塞不通,夏原吉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黄浦江),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这时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明弘治《上海志》称黄浦嗣后“潮汐悍甚,润及数百里”,水势大增。随着“黄浦夺淞”局面的出现,吴淞江逐渐处于次要地位。所以,金藻在弘治九年(1496年)前后写的《论治水六事》中提及:“顺形势者”认为“黄浦通,淞江通矣”。

据清康熙《松江府志》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李允嗣率民工“自夏驾浦浚江,改入浦之道”。当时在吴淞江下游开通今北新泾至曹家渡段苏州河,连接拓宽的宋家浜(今曹家渡至外白渡桥段苏州河)。明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治理吴淞江,对北新泾以下段并未恢复旧河道,而是疏浚半世纪前“改”的“入浦之道”,即李允嗣昔日主持的工程所留下的“故道”(今市区苏州河)。海瑞正是看到“江浦合流”后,下游狭窄的吴淞江实际已成黄浦支流,因而在《开吴淞江疏》中说:“吴淞江泄太湖之水,由黄浦入海”;并确定,“原江面阔三十丈,今议开十五丈”。由此,基本奠定了今市区苏州河的河形。

吴淞江的这些演变,均有史料可查。近年出版的好多地方史权威性专著,对此也作了记述,如褚绍唐的《上海历史地理》认为:“吴淞江下游段自明中叶引入今道之后,遂成为黄浦江的支流”;《上海通史》指出:“到明中叶,黄浦江的地位便超过了吴淞江”;《上海水利志》则阐明:“在巡抚海瑞主持下,始将吴淞江作为黄浦江支流进行整治,对吴淞江宋家浜新道加以疏浚……至此,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苏州河今道,由外白渡桥入黄浦江,成为黄浦江支流”。

综上所述,可看到因地理情况变化,吴淞江的太湖主要泄水道地位很早就受挑战,而海瑞则正视现实,首先将它作为黄浦支流疏浚,治水之功不可磨灭。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苏州河如何得名?“黄浦夺淞”是为啥?这条微信告诉你!
【时光机】黄浦以及上海人的外婆河——东江
黄浦江与苏州河(吴淞江)的恩怨情仇与前世今生*
黄浦江的来龙去脉
上海
苏州河黄埔段步行道(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