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遗与人文图典:生煤球炉

上海,现在算是“一线城市”了,我也不知道所谓“一线”、“二线”到底是个什么标准。走在马路上,高楼大厦,甚是繁华,很是风光。殊不知有阳光就有阴影,繁华景象背后有普通人市井生活的艰辛。1990年代之前,普通上海人家生煤球炉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这是如今的新上海人无法感知的。

当年无论是走进哪幢房子,首先可看到的景观就是炉子,也许在灶间,也许在过道,由于所住屋舍的不通风,有的人家只能将煤球炉“请”到弄堂里。生炉子的时候,主要借助蒲扇的风力来点火。而这时候如果用来引火的废纸、木块是带点潮湿的,刹那间便会浓烟滚滚,一直弥漫到整条狭窄的里弄。即使在如今被一些人吹得天花乱坠的石库门房子,一个灶间一般都只在四到六平方米之间,然而却至少可放上十来个煤球炉子,一只只煤炉紧挨着,每只上方都安一个灯泡,灯光昏暗。

那些年,生煤球炉……弄堂房子成排的“煤球炉子”

1990年代中期上海弄堂生活中的煤球炉子及小菜篮子

1980年代上海普通人家的煤球炉子

为了保持节约能源,上海阿婆还用木罩子将煤球炉圈起来

到了开饭前后,灶间里往往挤满了人,走路要斜着身子互相让道。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自然是没有什么家庭隐私可言的,谁家吃什么、煮什么,吃好吃坏,全都在别人的眼皮底下,一目了然。家庭主妇们虽然表面上说着客套的话,心底下却在暗自攀比,碰到比不过的时候,便赌着气回屋里找点由头向自己男人发牢骚。

我们家,尽管母亲宠着我,也不要我生煤球炉子,但我是负责采购煤球的,那些黑色的、敦实的煤球以及后来从煤球店买来的有着孔洞的“煤饼”,从煤球店里付了钱,要拿回家也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情。生煤球炉需要用旧报纸、刨花和碎木材等来引火,也许还得准备许多附件,如煤钩子、炉铲子和火钳等。早上起来推开门,家家户户生煤炉,那烟熏得实在呛人。引火用的木块、报纸、刨花等还不能少放,放得少了,没有足够的能量引燃煤球,所以就生不烊炉子,就会浓烟滚滚,呛人难受。这时就只得关好自家门窗,避会儿烟再开门。有时这家刚生好炉子,那家又生了,此起而彼伏,尽管后来煤球店供应的是无烟煤,但整个弄堂或者马路边,总给人一种“炊烟袅袅”的感觉。普通人家都会生炉子,上海话叫做“开火场”,好好的人家,每天都得开火场,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道。

1980年代之前,煤球、煤饼是计划供应,凭购煤卡到煤球店购买,后来,煤球炉子有了改进,烧煤饼,也还是限量供应。不管这家人家有几口人,哪怕就一口人,也都拥有一只煤炉。在我读小学甚至上初中的时候,依稀记得学校的喇叭里广播,哪里哪里,又有少先队员或者共青团员做好事,帮助隔壁的孤寡老人代买了煤球和煤饼,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直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等取消,上海普通人家的煤球炉子才陆陆续续地推出家庭的炊事,“烧煤气灶”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之后,旧区改造搬到多层高楼后,管道煤气的普及,从煤气又向天然气进军。上海老百姓的日子才真正翻开了新的一页!

直到2000年12月,上海最后一家煤制品生产企业———上海第九煤球厂日前正式转产改制,这标志着申城市民使用煤饼炉子的时代终于完全结束。八十年代后期,上海民用煤供应曾一度紧张,“煤炉子”曾与“米袋子”、“菜篮子”一起,成为当时上海市政府关注的“黑、白、绿三大工程”。当时,为解决全市居民100万只煤饼炉子的用煤需求,上海市6家市属煤球厂千方百计从产煤区调进燃煤,加工成球状或蜂窝状应市。上海市居民生活用煤的年消耗量曾经高达100多万吨。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

 


那些年生煤球炉子的城市景观:袅袅炊烟

用煤球炉做午饭的老太太 末夫摄影 照片来源:色影无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记忆:生煤炉
【阿黛儿】上海的煤油炉子(02.12.17)
生煤球炉的日子
【沪语悦读】煤炉情结
上海老照片:弄堂里的家,家里的煤炉
[黄石文坛]朱光的散文《生火做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