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不白活一回(霍军)

序:不白活一回

    

   

    近些年来,阅读王君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阅读王君,就是体会一种真纯和热忱,就是唤醒一种感受能力,就是要让自己时时明白,教书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让你的生命呼啦啦燃烧得彻彻底底,通透淋漓,然后感到活着的快乐。

“不白活一回”,记不得这是何时听到的一句毛阿敏的歌里的句子,然后牢牢记住了,然后那个旋律每每在读到好书遇到好情景的时候就要响起。比如读爱迪生的传记,看到那家伙为了试验灯丝材料,和同伴们拔下各自的胡须,碳化了,比赛哪一根亮的时间更长。比如读达尔文的传记,读到他在南美沙漠看见雄鸵鸟孵蛋的怪事,就顶着烈日在沙窝子里一爬好多天,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原委。比如看见我的朋友、酒泉富康集团的老总李新民先生坐拥万贯,切掉了半拉肺,一边喘着,一边却向我还有每一个来到的人喋喋不休讲述他的体验式购物商贸园林景观街的建设规划。现在,李先生的商业街把南国旖旎风景搬到了西北偏僻小城酒泉,营造了奇石玄幻、花木葱龙的洞天福地……在这些时候,我每每感到,做人而痴迷一事,最后沉醉在那件事情的一个小小细节里,是活人的最佳感觉。

因此要阅读王君。王君,这个课堂上的精灵,一个谈起课堂就精光四射的人,遇见学生就眉花眼笑的人,设计教学环节就灵感四溢的人,下笔为文一定要说我们班的才子才女何等优秀杰出伟大灿烂的人。阅读她让我突然发现,原来教学随笔课堂实录这些“实用文体”,也可以写出至少和台湾才女张晓风的散文一样的水准。  

我是个语文老师,阅读是我的生活方式。但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把所谓语文教学论文当成一个阅读内容。这类文章的乏味想必大家也有领教。尤其在今天,职称体系的建立,层级制度的细化,让老师们常常不得不为发表一篇省级论文而折腰。教研杂志深悉此中玄机,纷纷高悬价码,出售“版面”,吊人胃口。即便如此,身边很多朋友也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弄”一篇可以指望得上的发表了的论文。有次去省外一个朋友那里开会,瞥见他们当地的市级教研刊物,随手翻翻,这样一本供老师之间交流的小刊物,编委会主任竟然是他们的副市长,副主编当然是教育局长。那个朋友笑问:你猜,我这个从组稿、审稿到排版的货真价实的主编排在哪里?我寻找半天,才在一长串编委名字的最后两个里边,觅到了那个熟悉的汉字。利益所在,让人们如此没有风度。想想看,由此制造出来的汗牛充栋的“教研论文”该是什么样的文章呢?

因此我一向对这类东西避之唯恐不及,也从不认为一个语文老师读了这些东西有益身心,更不要提它们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了。我的看法是,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把一本大仲马或者金庸读得“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那他的课堂一定差不了。而一个天天愁眉苦脸“完成科研任务”并声称自己搞了几个全国还是省上“课题”的资深老师,可能正好是一个让学生感到语文最可憎的人。

可是读王君不一样。很多次,我在读张晓风的时候想到了王君。生命的特质有时候惊人神似,这与那两个你感到几乎一样的生命做什么无关,而是与她们“怎么做”紧密联系。张晓风信奉基督,常说“爱缘惜福”。我从这儿想到了苏东坡,这个一辈子几乎都被流放再流放的倒霉鬼,却把他的每一个“遭遇”当成了“境遇”。比如他说“莫愁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比如他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又比如他说“此地有甚么歇不得处”,还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那几句:“ 唯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只有一个觉醒的人才会像这老儿一样,自觉天天在过节。只有一个埋头于当下此刻,走一路歌咏一路,建设自己的生活从而也施惠于人的人,才能把常人抱怨、感叹、平淡无奇的日日月月演变成《水调歌头》《念奴娇》,或者《赤壁赋》和《超然台记》。张晓风深谙这一套东坡心法,即便是装修家居,她也能特意坐车去台北乡下寻访一柄农家笤帚来挂在客厅墙上,并请大书法家台静农先生题跋一幅配成双璧。基于这样的“活法”,她才能呼唤给台湾的医学学生建造一间醇香古雅的“国学教室”,并在教室建成的时候写下令人齿颊生香的美文佳篇。

好东西是好的生命状态创造的。这么多年了,王君带着欢喜心情活在她的课堂上,为学生一句精彩发言得意洋洋,为一个冷漠的孩子开始向她问好沾沾自喜,为领着学生上市场看了真正的生活,又写了让她激赏的随笔津津乐道,为自己胆大妄为和学生“合谋”突破校规远足了一回偷偷快活,为自己上了一节好课欣欣然乐淘淘美滋滋,到处跟人讲,完了又写又想又检讨,又要重新来一家伙,来完了还要在查完住校学生的床铺、望着漫天星光发呆之后,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捣鼓到三更半夜,第二天早晨照样还要跑上一程,用清晨的氧气涤荡肺腑,一吐个别时候的杂念带来的些微渣滓,然后又高高兴兴带着小女人的良好感觉去进行她的“青春语文”……

想想看,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略显“顽劣”的语文教师,她会写下怎样的教育故事?

无真性情者不足以为文。无情趣者不足为语文教师。杨绛散文里说,钱钟书先生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写上一阵子,就要给睡着的女儿园园画大花脸。我敢说钱先生从没有把写作研究和与女儿恶作剧当成两回事。读王君,我直觉她的玩乐和教学是一回事。她说自己是为语文教学而生的。我说她这人活得好是因为她爱语文课。教学就是她的活法。这当中谈不到为此付出多少代价,多么艰难困苦咬牙坚持,更不用提那个让我一见就起鸡皮疙瘩的词——“奉献”。你喜好一片林子,走近了,钻进去了,看一片树叶发呆了,听一声鸟鸣痴迷了,为里边的芳香浴得清清爽爽焕然一新,然后钻出来放声高歌,别人说那就是好诗,你却只感到舒畅快活。一个真正爱做事的人做了自己欢喜的事并有大成就,就是这么回事。赵元任先生回答别人研究“枯燥”的语言学的动机,说“好玩儿”。郑愁予写苦恋的人的心里话是:“这当中的喜乐感觉,别个哪里知道?” 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袁枚说:“无癖之人面目可憎。”我想,都是这个意思吧?

因此从重庆山乡一个小镇子的初中开始,到现在定居京城,与优越感很强也不太用功的孩子“搏斗”,王君一路教下来写下来,天天计较着教学语言、课文解读、课堂设计、师生互动、预设生成、基础与能力、考试与成长的这些琐琐碎碎的事情中,高高兴兴不知不觉写下无数打动自己又打动无数别的同行的瞬间、片段和整体课堂。唯有她那样的痴迷的人才能把自己讲解的课文玩味得那样深入独到,又解读出别样光彩。唯有她那样沉醉的人才会像贝聿铭设计大厦皮尔卡丹设计裙子巴尔扎克构思小说一样,对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出精巧妙绝的设计,一波又一波推动学生对语言进而对生活的热情。唯有她那种以语文为生活的人才能在词语基础、词语玩味、词语意境与学生掌握、理解、领悟的能力之间架起一座座坚实厚重却又巧思迭出的桥梁,创造出课堂上知识的、智慧的、情感的甚至幽默的一个个高潮。她总是能在各种课文本身找到撩拨学生心底幽弦的指法,从而清风习习,“吹皱一池春水”;她总有办法让自己准备的讲解内容跟学生心里的渴望碰撞出火星子,然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我相信只有一个找到了自己心中痴迷的东西的人才能做得如此精彩,才能如此持久和热情,才能天天大叫痛快狂呼精彩,自己觉得自己很值得。

我相信一个懂得了的人才能在学生热烈讨论的间隙,谦逊地说“可以让老师也说一句吗”,然后才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觉得安全平等自己很牛,都愿意出风头争着表现,然后让王老师的课活泼泼全是生机。

我相信只有一个钻进去的人,才会研究学生喝矿泉水的浪费,看到家庭贫寒的学生天天买不了冰红茶的困窘,感觉到一个团体中这种气氛的不公平,然后研究调查一番,组织全班学生算账,算出天天喝饮料的不划算,最后通过集体表决买一台饮水机,形成一条不喝饮料不扔塑料瓶子污染环境的新班规。

后面这个案例让我这个在博客上狂呼民主自由的人惭愧。我想民主的实践原来如此简单朴实,可是许许多多高喊理念的人,可能根本缺少这种耐心细心热心来琢磨这么一件事,从而真的漂漂亮亮实践一些民主和法制的实在事。

我还想到,其实语文新课改早就存在于王老师的每一节课当中,而许多人困惑、抱怨、感到难办的语文课改问题,也很好解决——只要有很多老师愿意像王君一样在语文中“讨生活”就够了。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想法太多太多,而没有像王老师一样,在自己脚下找到参天大树万年松柏的落根处;没有在自己身边推开天堂大门,却说伊甸园在遥远的天边未来;没有叩响当下的一秒,从而发现时间的黄钟大吕,就是自己的那颗赤心。我想这不仅是语文的问题,这其实也是关乎各种职业的问题,是关乎从老庄一来就一直想用各种“心术”解决的生命态度问题。

到现在为止,每户中国城市人家几乎都要买得起一辆车了,超市里商品铺天盖地,我们早就脱离了匮乏时代,可你依然看见有那么多人为匮乏焦虑。我们怎么啦?我们没怎么,我们只是缺少了一颗王老师的心。我不想用这种用语抬高王君,可我确实从她的文字里读到了一颗足以解开现代人生命中的很多纠结的心。爱眼那一点点事情,做好它,你就能把一块岩石摩挲成玉石,你就能把一滴汗水结晶成珍珠,你就能把一缕阳光塑捏成黄金馃子。你做了吗?你愿意做吗?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告诉学生曹交,你像尧舜那样为父母折一个树枝条条儿,你就是尧舜。萨特说,人是自己行动的产物,此外什么也不是。王老师那样做了,所以她才是今天能把课上得像散文像诗歌像玲珑亭子足慰人心的王君。

过去我服膺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认为苏老师那些与路人与商人与政客与随便一个什么人的循循善诱谈话是了不起的哲学,后来猛然发现那才是教学案例。再后来看见《论语》《孟子》《传习录》里这样的教学案例比比皆是,就感叹古人不分中西,都能把教学搞那样精彩,而且教学案例写成了美文。还感叹因为有了苏格拉底那种从容淡定,孔子那种蔼然亲切,孟子那种雄辩又富于逻辑感,才创造了那么好的教学案例,今人是难再风流了。

可是,以我有限的视野,我看到了王君。我看到了她的大量美文一般的教学案例。我相信今日中国这样的欢喜的教师一定还有很多很多,只是被前述那种“教研现象”给遮蔽了。我要澄明:我想说的不仅是王君,而是一种“王君现象”,即,因为热爱自己的行当而发表的言论,都是好文章。这样的中国语文教师确实很多。这样的语文教师再多也嫌少。

王君是这样宣言的:“课堂是你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每一堂课,都要当成公开课来上。以课堂的质量抵抗轻飘易逝的生命,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看吧,这就是过上好生活的方法啊。这样教书,才算不白活一回啊。

(注:这是霍军老师为新著《青春之语文》写的序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王君聊课(64):?不能冷落了学困生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教出小说之亮点,吸取经典之营养 李华平王君《范进中举》同课异构(下)
王君老师的语文教学观及其教学研究
我们要努力做这样的语文教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