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刘绍武的脉象观


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 脉象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
脉 辨                      
脉浮紧,恶寒,谓之伤寒;脉数,寒少热多,谓之温病;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医者不可不辨。
凡温病,脉不浮不沉,中按洪长滑数,右手反盛于左手,总由怫热郁滞,脉结于中故也。若左手脉盛,或浮而紧,自是感冒风寒,非温病也。凡温病脉,怫热在中,多见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热郁少阴,则脉沉伏欲绝,非阴脉也,阳邪闭也。
凡伤寒自外之内,从气分入,始病恶寒发热,一二日不作烦渴,脉多浮紧,不传三阴,脉不见沉;温病由内达外,从血分出,始病不恶寒而发热,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脉多洪滑,甚则沉伏,此发表清里之所以异也。
凡浮诊、中诊,浮大而力,浮长有力,伤寒得此脉,自当发汗,麻黄桂枝证也。温病始发,虽有此脉,切不可发汗,乃白虎泻心证也。生死关头,全于此分。
凡温病内外有热,其脉沉伏,不洪不数,但指下沉涩而小,急断不可误为虚寒。若以辛温药治之,是益其热也。所以伤寒多从脉,温病多从症。盖伤寒,风寒外入,循经传也;温病,怫热内炽,郁于经也。
凡伤寒始本太阳,发热,头痛而脉反沉者,虽曰太阳,实见少阴之脉,故用四逆汤温之。若温病始发,未尝不发热头痛,而见脉沉涩而小急,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不能发出阳分,所以身大热而四肢不热者,此名厥。正杂气怫郁,火邪闭脉而伏也,急以咸寒大苦之味,大清大泻之,断不可误为伤寒太阳始病反见少阴脉沉,而用四逆汤温之,温之则坏事矣;又不可误为伤寒阳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则病甚矣。盖热邪亢闭,阳气不能交接于四肢,故脉沉而涩,甚至六脉俱绝,此脉厥也;手足逆冷,甚至通身冰凉,此体厥也,即仲景所谓阳厥,厥浅热浅、厥深热深是也。下之断不可迟,非见真守定通变达权者,不足语此。
璜按:王士雄说, 谓沉细之脉,亦有因热邪闭塞使然。形症实者,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阴脉见,而断其必死。凡热邪壅遏,脉多细实迟涩,按证清解,自形滑数,不比内伤病,服凉药而脉加数为虚也。又马元仪谓:三阳证亦有脉微弱不起者,以邪热抑遏,不得外达,待清其热,则脉自起,勿谓阳衰脉微也。二公论脉,与栗山前说均合,乃经验日久,确切不易之理解,为医者当切记之。
凡温病,脉洪长滑数者轻,重则脉沉,甚则闭绝。此辨温病与伤寒脉浮脉沉异治之要诀也。
凡温病,脉洪长滑数兼缓者,易治;兼弦者,难治。
凡温病,脉沉涩小急,四肢厥冷,通身如冰者,危。
凡温病,脉两手闭绝,或一手闭绝者,危。
凡温病,脉沉涩而绝,状若屋漏者,死。
凡温病,脉浮大而散,状若釜沸者,死。

深入脉诊心法的处女地——脉诊进阶

作者:张锡钝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
)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强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
.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
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
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
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
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
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
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
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
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
.浮脉:主气血亏虚。常见:
(1)
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
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
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
.数脉: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1)
左右脉数。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
左右脉数而沉濡。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
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
.微脉:主气虚、气陷。
(1)
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
右脉微弱,气陷。
(3)
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
.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常见:
(1)
左脉细弱。气血虚,吐血,咳嗽。
(2)
右脉细。胸中大气下陷。
(3)
左右脉细微无力。气血两亏,噎膈。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
.沉脉:主心肺阳虚,常见:
(1)
左脉沉弦。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
右脉沉迟微弱、沉濡。大气下陷。
(3)
左右脉沉细。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
左右脉沉弦迟。肠中冷积。
(5)
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
左右脉沉、有力。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
.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常见:
(1)
左右脉迟。寒饮,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
左右脉迟而无力。大气下陷,气郁。
8
.洪脉:主热。常见:
(1)
右脉洪长有力。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
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热迫胃气不降,吐衄。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热上攻。或实热痢。兼数者,纯是热象。
9
.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常见:
(1)
右脉滑实。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
左右脉滑而有力。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
左右脉滑而无力。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
(1)
弦、硬、长、实、浮、有力等。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
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 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
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阳热实证。此即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
(
)三部二候
1
.肝肾之阴为根
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
(1)
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
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
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能应。
(4)
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
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
.脾胃之气为神
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
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又浮数者,经虚热。沉者,实热郁于下焦。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
脉之有力,当辨真假。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即有神也。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
)结语
脉 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余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

 

解读四脉定证
宿明良
四脉定证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一生饱读经书,依据八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诊脉经验。四脉定证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顺从天地之道,感知自然变化规律,体察生命变化的渐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南针,是教化后人临证济世活人的经验结晶。
一、 四脉定证的原理
脉象是生命活动之象,只有活人才有脉象的波动,决非解剖所见,生命活动的载体是气血,呼吸与心跳是气血的活动标志。气血维系着生命的变化,其生命活动的变化尽显在生命的窗口——寸口脉,心有所思,气有所动,血有所化,心情显于表情,表情成于相貌,现于脉而成于象,故曰:脉象。脉象是社会变化,心理活动,病理转化的客观指征。在传统医学中,古人有二十八脉之称,是前人脉诊经验的总结,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指导辨证,如:浮脉,沉脉主表里;迟脉,数脉主寒热;虚脉,实脉主虚实;滑脉,涩脉主盈亏……,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教科书所讲的那样,与实际脱节,照此所主,依脉定性就会出现误诊,误治,天长日久,经典教材又不便改动,只能装装样子,听之任之,渐渐地脉象诊断在四诊中就被淡化了。作为诊断参考,甚至被遗忘了。二十八脉中有许多脉象是生理的形象,如同身长有高矮,体形有胖瘦,体力有强弱,性格有急缓,实属生理之表现,探讨病理变化之脉,防止睡入古人的棺材里,创新与发现总是先于无形,在保持绵绵不断的变化中,审视有形状态,以体现造化的结果。病理之脉发于无形,成于有形,从病理信息的发生到脉形的变化,有一个生理、心理、病理潜移默化的过程。
脉诊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是一门指导辨证施治的艺术,古人有舍证从脉之说,刘老依据《内经》、《伤寒论》、《易经》、《难经》、《脉经》之说,潜心研究数十年,逐渐摸索出一条以脉定证的诊疗方法。开始以胃肠道疾病研究入手,发现肝阳上亢,导致肝胃不和的患者,脉象上于鱼际,脉搏波动在腕横纹以上,甚者波及大鱼际寸许,是气亢的典型表现,开始命名上鱼际脉。发现腹满寒疝,少腹冷痛的患者,脉在寸脉以下,依然弦劲有力,尤以右手为甚,是气凝的临床特征,开始命名长弦脉。发现肝气郁结,胸胁苦满的患者,脉象寸尺微弱,关脉独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是气郁的病理显现,开始命名聚关脉。发现脾胃不和导致气血两虚的患者,脉象呈现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强弱不等,是气乱的集中表现,开始叫三不等脉,亦名涩脉。一九七一年,笔者随老师在门诊时,对4432例病者进行统计观察,发现病人尽管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皆不出上鱼际脉聚关脉长弦脉三不等脉的变化范畴,临床呈现有两脉复合,三脉复合,甚至四脉复合,其脉象特征,尽在四脉之中。渐渐地在实践中悟出了,热则气亢,实则气郁,虚则气乱,寒则气凝的原理。
二、 四脉定证的机理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整理,从中找出规律,作出结论。刘老的医学生涯,从治疗里部胃肠道的疾病入手,发现病性变化的端倪,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脏,至表部五官的病性变化,皆与四脉的变化有关。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在日后的诊疗过程中,在七一年那个动乱的年代,刘老每日门诊量在86127例之间,平均日诊治百人,病人排队等待他的治疗,刘老每日细听患者陈述,观察舌质舌苔,随即评脉定性,处方治疗。23分钟诊治一名患者,每诊必准,每治必效,刘老神速的诊断施治,令患者觉得神奇,令学者觉的不解,每每问及,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道:四脉定证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在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时作用不大,可作参考,而在波浪滔天,暗无天日之时,却能指示方向,学者如果能够通晓四脉,评出三不等脉时,就可以毕业了。
刘老语重心长的话语,道出四脉定证的玄机,引人入胜。他常说:生命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气血的统一性,志为气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体之帅,机体的活动,是气血活动的集中表现,气血的循行由心发,沿着经脉,络脉,孙脉的不同分支层次,灌注着所有维系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人体组织的实质是血管网络与神经网络的集结,按着生理功能组成不同的系统,形成不同的形状,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的合和之精气,为组织器官输送能量,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而气则是天阳之气与先天之气的合和之元气,保证血循的动力和张力。在血脉中,气维系着脉道的张力(血压),如同皮球,皮球之所以能拍动,是因为内有气的张力,而不是压力,张力是反压力,始终保持着生命活动的,过犹不及,高则头晕、低则目眩。在大自然的气化反应中,这个生命之气的张力,就是生命力,脉博是生命之波激荡的回声,通过脉形、脉位、脉势、脉数的变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动客观、规范、量化,给诊断一个判定的指标。
每一个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为发愤激昂而怒,怒则气上,气上多亢也;为担心恐惧而惊,惊则气下,气下多凝也;为奉献耗散而悲,悲则气散,气散多乱也;为目标追求而思,思则气结,气结多郁也。疾病是人生的宣言书,也是人生的自白书,心灵的活动演化成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细察之,气亢之人,脉形越上鱼际;气凝之人,脉形沉于尺下;气郁之人,脉形聚于关部;气乱之人,脉数、脉势、脉形现于不等。人者,观其面像,可定其名,脉者,见其形象可定其性,在总结刘绍武经验,研制中医三部六病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项原理进行了成功的设计,在经过国家的技术鉴定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在审定设计原理时,作出了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结论,并建议其弟子转告刘老,因四脉的独特定义,是一项发明,可将四脉名称规范命名,以示其独到的学术定义。后报请刘老,征得刘老的同意,最后将上鱼际脉定名为溢脉聚关脉定名为聚脉三不等脉定名紊脉长弦脉定名为韧脉。从形成机理上确定了四脉的名称,使四脉定证的研究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学术探讨的舞台。
三、四脉定证的道理
四定原则是刘绍武学术理论的规范,是大自然在变化中顺势而成的定数。首先,地球环绕太阳转,动静相因,而成四相,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现温、热、凉、寒四气;而显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间上而定东、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间,则生颅、胸、腹、盆四腔。颅腔多虚,胸腔多热,腹腔多实,盆腔多寒。演化着生命的过程,人为万物之一,踏着大自然的脚步,与万物和谐共舞。
春温气升,天温好个春,升极则散;夏热气散,天热好个夏,散极则聚;秋凉气聚,天凉好个秋,聚极则降;冬季气降,天寒好个冬,降极则升,四气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应运而生,则为正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应极而生,则为邪气,旱涝失调,灾难频生。
春日温暖是唤醒生发之机;夏日炎热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凉是悬起肃杀之剑,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间,冬日冻的瑟瑟发抖,夏日晒的汗流浃背,是对生命的净化,是生活的享受。当人类夏日有空调,享受秋天的凉爽;冬日有暖气,享受春天的温暖,日久天长,生命力就会大大下降,会如同温室的花草一样娇嫩,自杀乎!享受乎!
人在现实生活中,当怒则怒,当悲则悲,当惊则惊,当思则思……雁过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风来梳竹,风去而不留声。刘老常讲:宁让飞鸟头上过,不让飞鸟头上来搭窝。在这里不仅体现了刘老博大的宽恕胸怀,更重要的是教给你了一个人生的。无论是怒则气亢形成的溢脉,还是忧思气结形成的聚脉;或是奉献耗散形成的紊脉;甚是悲观沉默形成韧脉,都是因为越过了生理的那个,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铸就了形象,万物与人生皆一气耳,气的顺逆正反,伴随着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实出一理,皆道也。
周易·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数,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脉定证是脉诊学的金标准,传统诊法,无论望、闻、问、切,所得病证信息,用四脉定证追溯其本源,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是刘老临床辨证施治的神来之笔,深得辨证施治之真谛,沿着这个思路,在确定了四性之后,依据《周易》的变易定义,经过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的交互与演变,以应河洛之数,其医学之文和辨证之数皆可定也,在临床,随着简易的溢、聚、紊、韧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执之变;经过变易的腾、坠、超、越之化;达到互易的决、离、复脉之别。十五脉的变数定性,涵盖了病理脉象的全部显现,通其变,明其理,识其数,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的系统理论,才是刘老留给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体内容。
------------
三部六病脉象观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临床有时舍证而从脉,一脉定乾坤。因此,平脉有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以后局部病的论治中,脉象的诊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脉是一门技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历代医家把脉象描绘的如何尽善尽美,但具体平起脉来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同一脉象,多人平之,常是结论不一,难以说到一起,而不能统一。根据多年实践,认为脉象应分三类,首先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作出准确诊断。现就三类脉象的具体内容,作一分述。先认识基础脉象,再认识复合脉象,在此基础上再平奇形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完成脉象从必然到自然的认识过程。
一、基础脉
   
基础脉分七类十四种,根据脉象形成的机理和临床脉象的变化,平诊时要注意七个方面:
    1
.长度
   
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脉长一寸九分。按脉时,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脉,主夭;反之,如寸尺两端有余和缓者,为长脉,主寿。
    2
.宽度
   
正常寸口脉宽,以等身寸量之,约为1/102/10寸。平脉时,宽度以巨细分,超出正常宽度1/2叫巨脉;仅占正常脉之宽1/3时,称为细脉。巨脉主气盛,细脉主血虚。
    3
.深度
   
脉之深浅以浮、沉分,轻取明显,按之稍减,称为浮脉;轻取不显,重按而明显,称为沉脉。浮脉主病在表,常为外感症;沉脉主病在里,常为内脏病。
    4
.硬度
   
脉之硬度则以弦、软分。紧而弹性差者,谓之弦脉;柔而弹性好者,谓之软。硬度是血管弹性的反应。弦脉主病久,软脉主病近,或为正常。
    5
.频率
   
平脉时,频率以迟、数分。一息四至以下为迟;一息五至以上为数。数脉主热,主病进;迟脉主寒,主病退。临床要结合具体情况并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而确定脉率的意义。
    6
.充盈度
   
脉之充盈度,以虚、实分。主要凭脉管内血液量的充盈状态。脉管内血液充实有力谓之实脉;瘪而无力为虚脉。实脉主病实,虚脉主血虚。
    7
.节律
   
脉的节律以常脉、涩咏分。主要观察脉跳动是否规律,脉跳动规整,无明显停者,称为常脉,或曰脉乎;若表现为叁、伍不调,即:肌跳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谓之涩脉,提示心脏功能性变化与器质性病变。
   
上述七类十四脉是单纯脉,各代表着一个方面。医生按脉时,心中必须安静,对每个病人就诊切脉时,都要仔细辨出这七个方面的不同情况。不能如仲景在《伤寒论》序言所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敷衍态度,这样是学不好脉学的。在这七个方面,需要医者沉下心宋,认真体会。
   
二、复合脉
   
复合脉是临床诊断中常遇到的脉象。病者的脉象多为复合脉,单一脉较少见。复合脉中,凡是七类基础脉巾,除自身对立的脉象不能相合外,七个基础脉的任何一类都可以和其它利:脉象相复合,构成多种多样的脉象,现举出十余种复合脉,供大家参考,从中得出一般的规律,以通过脉象对病证有所了解。
    1
.洪脉
   
洪脉是浮脉、巨脉、实脉复合而成。浮为深度,巨为宽度,实为充盈度,脉来若洪波之势,主热盛。急性高热患者常见之。
    2
.滑脉
   
滑脉由软脉、实脉复合而成。软者,为血管柔软;实脉为充盈度好,脉流利如珠。主热。在妇女怀孕或生殖系统有炎症、肿瘤时也常为滑脉。
    3
.紧脉
   
紧脉由弦脉、实脉复合而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脉管有收紧之感。常主寒邪束表。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见之。
    4
.牢脉
   
牢脉由弦脉、沉脉、实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实为充盈度,沉为深度,脉如拉紧之胶管,按之不绝,肾性高血压时可有此脉。
    5
.芤脉
   
芤脉由浮脉、虚脉复合而组成。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浮而中空。新失血之人见之。
    6.
革脉
   
革脉由弦脉、浮脉、虚脉复合组成。弦为硬度,浮为深度,虚为充盈度,脉硬而中空。主久病血虚。
    7
.微脉
   
微脉由细脉、涩脉复合组成。细为宽度,涩为节律。在休克时常见。
    8
.结脉
   
结脉由迟脉、涩脉复合而成。迟为速度、涩为节律。在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见。
    9
.促脉
   
促脉由数脉、涩脉组成。数为速度,涩为节律。常见于心动过速。
    10
.濡脉
   
濡脉由浮脉、细脉、迟脉组成。浮为深度,细为宽度,迟为速率。常见体虚之人。
    11
.弱脉
   
弱脉由软脉、细脉、虚脉复合组成。软为硬度、细为宽度、虚为充盈度。主病久而气血虚。
    12
.大脉
   
大脉由长脉、巨脉复合组成。长为长度,巨为宽度。主气盛。
    13
.小脉
   
小脉由短脉、细脉复合组成。短为长度,细为宽度。常为病久气衰。
   
复合脉可以有几千种,此处仅举常见的几种。脉象对判断人体的正气与病邪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衡量病情,有很大的帮助,临证时,要细心体会,方不致误人。
   
三、奇形脉
   
奇形之脉之所以谓奇,就是不能完全按上述的基础脉象干之,而形成其特有的形状。奇形脉有病理性奇形脉和生理性奇形脉之分,生理性奇形脉一般在临床无特殊诊断意义;病理性奇形脉对于局部病的诊断和疑难病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病理性奇形脉有时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对治疗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
)生理性奇形脉:
    1
.双管脉
   
凭脉时,寸口脉初按始觉宽大,仔细体验,方能感觉到有两条动脉血管并行经过桡侧,一般无诊断意义。
    2
.神门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而在神门穴处有动脉通过,叫神门脉,属生理变异,无临床诊断意义。
    3.
反关脉
   
凭脉时,寸口无脉,脉管从尺部绕至手背侧,其脉搏显而可见,属生理性改变。
    4
.六阴脉
   
凭寸口脉时,脉搏特别细小,难以摸到,其人表现如常,其人迎、趺阳脉搏动如常人者,称六阴脉。此类脉多与反关脉并见,属生理性。一般无临床意义。
    (
)病理性奇形脉
    1.
上鱼际脉
   
凭脉时,寸口脉在腕横纹以上可以摸到。甚者,脉充皮下,可见其搏动,直达手掌大鱼际,故称上鱼际脉。多由肝阳上亢(交感神经亢奋)而致。此脉又命名为溢脉
    2
.聚关脉
   
凭脉时,寸口部,关脉独大,甚者犹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其脉搏显于关部,故称聚关脉。多由肝气郁结(迷走神经偏盛)所致。
    3
.长弦脉
   
尺脉脉管弦而长,超出尺部向肘后方向延续数寸。脉弦紧有力,多为腹满寒疝所致,根据其长弦程度,常可判断腹满寒疝病变的程度,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
晃脉
   
凭脉时,脉的搏动与正常人有别,指下之脉有纵行跳动之感,关前一下,关后一下,其脉呈晃动不安之状。我们称为晃脉。多年经验提示这类病者曾受到大的惊吓,有惕惕不安之感。晃脉也可称为动脉
   
临床根据病理性脉象,可帮助医生找到致病的原因。常能把患者隐藏很深的致病因素探出。见其脉可以用其方,均能收到良效,这也是临证时舍证从脉的依据。
   
病案举例
   
一军区某司令,感到心烦不宁,脉见涩脉,脉形聚关,在几个医院均诊断不出其病变,我们则根据其脉象诊断为心脏病变,令其作进一步检查,后经二阶梯试验,诊断为隐性冠心病,处以调心汤合调胃汤,服二十付,症状大减,嘱其回部队认真用药,直至病愈。
   
另一患者来门诊就医时,疑心自己是心肌炎、肝硬化,思想负担沉重。凭脉时,见聚关脉与上鱼际脉并见,提示情绪不佳,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处以调神汤合调胃汤,令其服用八十付,脉恢复正常而愈。
通过对脉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地理解脉象在辨证论治中的意义,同时,也应明白,脉象学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

刘绍武三部六病学说的概念
      
刘绍武是山西名老中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他于七十年代提出了三部六病学说。此学说继承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病辨证学术思想,以立纲、归类、正误、补缺为原则,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重新整理,形成了三部六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
 
一、证的规范
  1
、三部 在整体观为基础,把整体化分为三部,即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三部的概念是从功能结构定义的概念,把人体看作一开放的稳态系统,该系统是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维持为一整体,表部是整体通过空气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里部是整体通过食物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半表半里是整体通过血液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三部功能是保持整体的稳态。
   2
、六病 六病就是三部的非平衡状态。整体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时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的状态,一旦失衡就会产生疾病。表现于三部,就是六病,即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半表半里部的少阳病及少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及太阴病。
   3
、六病证 证是症状的相容性聚类。按病位(三部)及病性(阴阳),症状可以概括为六类,就是六病证,即表部太阳病证、厥阴病证,半表半里部的少阳病证、少阴病证和里部的阳明病证、太阴病证。
   4
、六病证的内容 包括纲领证及类证。纲领证是每一证的代表证,类证是非代表证。纲领证是共性,类证是个性。类证的名称是以治疗此证的方剂命名,如麻杏石甘汤证。
   5
、单证
阳证是由热和实构成,阴证是由寒和虚构成。因此病证可分化为热证、寒证、实证、虚证,这些证称为单证。这样每一部均有四个单证,三部共有十二个单证。单证是类证的特殊情况。单证同样有纲领证及类证。
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三部六病就是证的规范。
二、证的复合
  
证与证之间的组合,称之为合证。合证有多种形式,其中有一些特殊情况需特别说明。
   1
、并病证:同一部位不可同时出现相反的证,但可以是病在同一部,但病性尚未分化清楚,也就是病性并非是阳或阴,这时称为并病。并病有三,即表部并病证,里部并病证和半表半里并病证。
     2
、整体证:三阳合病证是整体阳证,其病性表现为热实、病位难于确定的证。三阴合病证是整体阴证,病性表现为寒虚、病位难于确定的证。
   3
、整体并证:是整体阳证与阴证的合证,是病位及病性均不能确定的证。
     4
、合病: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在同一部的六病证的合证。
   5
、兼证:六病证与单证的合证。
   
三、证与病的关系
     
证是一抽象概念,是按病位及病性对具有相同本质的症的概括,也就是说证是症的相容性聚类,相容性是指病位及病性的相容。症是疾病的外在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西方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以病理学为基础,因此是具有特定病理基础的疾病过程。病是由结构改变为联系。证强调的是功能变化的联系。
    
从证与病两个概念,可以看出这是两种认识疾病的方法。病是疾病的分析,证是对疾病的综合。因此二者是互补的,通过病可以对疾病的个性有更精细的认识;通过证可以对疾病的共性有深刻的认识。
   
疾病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用三部六病的方法可以对其进行归类,从而为这些看似不同的疾病找到解决的原则和方法。但实际的情况并不象理论描述的单纯,经常是以复杂的面貌出现,即不是典型的热、寒、虚、实,也不具有明确的病位,这就需要对病进行辨证,确定其属于何证或证的复合,从而把病纳入到辨证的体系之中。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和综合辨证是认识疾病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发挥各自有优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对伤寒病的辨证,虽然只是一种病,但他所用的方法直到今天对我们仍还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甚至是我们所依赖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对疾病的三部六病的认识方法,虽然伤寒病现在已找到了更好、更简洁的方法,但仍现在仍然有许多疾病还没有更好的方法,因此张仲景的影响对中医,而且在以后也仍然会对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同《孙子兵法》对军事的意义一样。

调神汤证
脉溢心烦易怒,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谵语或狂躁,调神汤主之、
调神汤: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党参30g,桂枝10g,牡蛎30g,石膏30g,大黄10g,车前子30g,代赭石l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以水15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渣-再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服.
调神汤服用会出现各种反应!

刘绍武中医调神汤治疗神经衰弱研究
摘要:调神汤是刘绍武先生数十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方,也是其所倡导的协调疗法代表方剂之一,治疗以神经衰弱为主的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对失眠症、梅尼埃征、更年期综合征也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刘绍武;神经衰弱;三部六病;协调疗法;调神汤
   
刘绍武先生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研究《伤寒论》的中医学家,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长治创办了友仁医院及友仁中西医社。其学说融会中西医学,将传统精华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既有继承也有创新,针对中医经典已经过时,应扔到故纸堆的说法,先生曾明确指出:学术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当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对于祖国医学遗产中先进的东西,必须完全接受,对于西医科学的东西,也必须吸收,中西医学中的某些已经被证明了的不科学的东西,则必须完全摒弃,中医中某些至今仍然没有搞清的东西,则应当认真研究,决不能轻易肯定或否定。
    1
患病率
    1982
年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在15岁~59岁居民中,神经衰弱的患病率为1.30%,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58.7%。居各种神经症的首位。天津市区调查,本病的患病率为0.91%,占神经症全部病例的68.0%。女性患病率(1.58%)显著高于男性(0.23%)。起病年龄大多在青壮年时期,以15岁~29岁较多见。除性别、年龄差异外,不同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及职业种类亦显示易罹倾向与保护作用的差异。
    2
定义及诊断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病人病前具有某种易感素质或不良个性。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经衰弱的主因。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如过度疲劳而又得不到休息使兴奋过程过度紧张;对现在状况不满意则使抑制过程过度紧张;经常改变生活环境而又不适应,是灵活性的过度紧张。
    1985
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在《神经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中重写了神经症的定义神经症指一组精神障碍,为各种躯体的或精神的不适感、强烈的内心冲突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苦恼。其病理体验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但缺乏任何可查明的器质性基础;病人力图摆脱,却无能为力。神经衰弱也符合上述特点,病人无器质性病变,常为失眠、脑力不足、情绪波动大等不能自主的症状所苦恼。但是神经衰弱的病人,没有严重的行为紊乱,这与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是有区别的。
   
我国新近的诊断标准为:至少具备下列4组症状中的3组,方可诊断为神经衰弱。a)衰弱症状,表现为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学习不能持久;b)兴奋症状表现为工作学习、用脑均可引起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自己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并且语言增多;c)情绪症状表现为紧张、易激动、烦恼;d)心理症状表现为紧张性疼痛(头痛、腰背或肢体痛)、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乏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多汗)病程迁延至少3个月以上,病情常有波动,休息后减轻,工作学习紧张则加重。如伴有焦虑情绪往往是短暂的、轻微的,在整个病程中不占主导地位。
   
另外,在诊断时还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应排除疲劳综合征、应激综合征、躯体疼痛、药物中毒、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等类似疾病。
    3
辨证方法
   
调神汤的辨证施治的主要指证是上鱼际脉,也称溢脉,此脉是刘老根据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其病理变化,结合临床实践表明,上鱼际脉的出现是肝阳上亢的集中表现,经几十年的临床观察验证,出现上鱼际脉的病人,90%以上有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耳鸣眼花、胸胁苦满、心烦、全身乏力等症状,这些多为交感神经亢奋的一系列表现。上鱼际脉的出现,提示大脑皮质功能的紊乱,表现为机体出现一系列紊乱现象,寒热不均,虚实互现,如嗜睡多梦,烦躁疲乏,心悸心烦,腹胀满,饥而不欲食,四肢困乏,上热下寒,有时病人也难以全部自诉全部症状,可谓百病缠身,但经仪器检查则无一项异常改变,证明并无器质性病理变化,因此,人体的疾病,尤其是杂病,在功能上或整体与局部关系上的失调,这是一种差异,需要经过普遍的、肯定的协调,可以在中间阶段融合,在相互过渡中达到新的、相对的平衡。要以协调疗法治疗,只有整体的根本调节,才会有局部症状的改善。经过调整,达到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使紊乱的大脑皮质功能趋于正常,使诸证尽消。
    4
治疗原则
   
调神汤的组方基础是刘老提出协调疗法,即协调整体,突出局部,调治结合,重点在,通过协调使局部与整体达到有机的统一,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所谓协调疗法,即使失衡之阴阳归于协调,以恢复体工之自然疗能,再合人局部之治疗,从而使病得愈。
   
小柴胡汤作为协调方,在此基础上,再选用现有良方或有效药物组成局部治疗方,以突出局部这个重点,达到普遍治疗与特殊治疗的有机结合。
    5
方剂组成
   
调神汤组方: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大黄10g,车前子30g,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枚。
   
组方的原则:寒热并用、升降并用、收散并用、补泻并用,此方反映的是治疗的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使四方同调,八方共治,相反而又相成,使机体达到一个有机的协调。其中寒有生石膏、黄芩,热有桂枝、川椒;补有党参、大枣,泻有大黄、车前子;升有柴胡,降有苏子;散有柴胡,敛有牡蛎,由于寒热、补泻、升降、散敛共用,使全方具有双向调控的性质,不仅调节阴阳,而且利于久服。
    6
治疗效果
   
服用调神汤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这与病者的体质、情绪和环境因素有关。
   
反应之一,由于本方是治本为主,协调后才显效,因此不会马上见效,多是用药数天后症状才得以改善,20余天后主要症状才得以好转。反应之二,一部分人服药后,不是病情逐渐好转,而是感觉加重,如眩晕、乏力、不思饮食等衰弱症状,这是调整过程中的激化反应,体质强壮者,用药敏感者多见此种情况,此种反应可使痊愈加快,用药期短。反应之三,服药后有腹痛、腹泻反应。有的是开始数日泻,有的是服药十余日方泻,但同是此药,几日到十几日后,腹泻自止。泻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泻与不泻是此协调方的双向调控作用的体现。反应之四,少数病人服药后有嗜睡的现象。这是大脑皮质通过药物矫正后,功能由紊乱趋于正常的一种补偿性反应。原来失眠日久,大脑过于疲惫,用药后机体协调起来,转入恢复阶段,欲补其亏,故出现嗜睡不醒,这是病转恢复的标志,可缩短疗程,使身体很快复原。
    7
制型改革
   
调神汤经刘绍武先生临床应用已数十年,从20世纪70年代起,刘老即倡导中药剂型改革,改变了病人煎药的中医传统,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推行制剂改革,提出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的四定原则。1988年山西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成立以来,剂型改革走向正轨,调神汤以500mL瓶装汤剂用于临床,每日一剂,疗效稳定,使三部六病学说临床实践逐渐走向规范化、规格化和规律化。近年又探索由汤剂转向提取胶囊剂的尝试,实践证明,胶囊剂与汤剂的效果相同,并且更易于病人的接受,可以肯定这种方式是中药剂型的改革方向。
    8
病案举例
    [
病例1]男,34岁,主因眩晕、失眠、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不思饮食、少气懒言半年就诊,脉象溢、弦,诊为神经衰弱.处以调神汤,服药1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可以上班工作,继服药2个月,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随访2年,病人自诉精力充沛,完全可以正常工作。
    [
病例2]男,55岁,主因失眠、消瘦4个月就诊,双手均为溢脉,诊为神经衰弱、失眠症,处以调神汤,服药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
    [
病例3]男,40岁,主因精神恍惚、失眠、烦躁1年余就诊,脉象溢脉,诊为神经衰弱、失眠症,病人诉曾以西药、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处以调神汤,服药6个月.上述症状消失,可以正常工作。
    [
病例4]女,48岁,主因失眠、心慌、出汗2年余就诊。病人近2年因停经后,出现心慌,出汗,经常大汗淋漓,夜日不眠,精神差,纳呆,记忆明显减退,烦躁,易怒,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处以调神汤,服药3个月,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刘绍武三部六病之四脉定治秘要

作者 郭维峰

(原载《中医药研究》1992年第6期,18-20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赖。脉象是人体的一个报警窗口,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判断,对于健康预测,疾病诊治都有很高的价值。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脉象的研究及其应用,并总结编撰了大量的脉学论说和专著。各家对脉的分类尽管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可分为二十八脉之多,临床上多主张脉证相参,虽也有舍证从脉舍脉从证之说,但无具体指征。名老中医刘绍武主任医师,深入研究古典医论,旁触诸医百家,在运用传统脉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总结了溢、聚、涩和弦长四脉定治的经验,广而用之,简便效奇。现就笔者随师学习领悟,拙论探秘,略而述之。
一、四脉特征和见证
1、溢脉 亦称上鱼际脉。切脉时,凡寸口脉超越腕横纹,甚或直达鱼际者,故名。轻则按之微微跳动,重则突出皮肤,可见跳动,更甚者如蚯蚓一团,盘卧鱼际之上。古代医家对此脉已有论述:有的认为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1}有的认为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2]有的认为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 [3],有的则认为脉同病异,不可一例论也 [4]纵观其说,多认为上鱼脉为情志所致之阴阳失调,病异而脉同,是肝阳上亢之征候,此与我们临床观察相符合。凡具有溢脉的病人,多为外向性格,常见心烦易怒、头痛头晕、少寐多梦、恶梦尤多、心慌耳鸣、口苦咽干、记忆减退等,其证多在上焦。此脉症与现代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侯相似,且以亢奋型见著。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癔病,精神分裂症和高血压病等。
2、聚脉 上鱼脉是满而溢之,出寸口;聚脉与其相反,是敛而收之,聚关部,又名聚关脉。切脉时寸尺俱弱,关部独盛,或宛如豆状,甚或似杏核突起于关部。此脉未见于古医书,但类似短脉之描述,或曰短则气病 [5]或曰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也 [6]凡此脉之患者,多为内向性格,常见心情抑郁,忧思少言,胸胁胀满,胃腕胀闷,纳差叹息,失眠多梦,精神倦怠等。类似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抑郁型。诸证多在中焦,常见于神经衰弱、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
3、弦长脉 是一种复台脉象。切脉时,三部端直以长,绷紧如弦,超越尺部。病位多在下焦,常是痰湿淤滞为患。此脉患者,多为消瘦体质,常见腹满纳呆,腹中雷鸣,少腹胀痛,常喜热食,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身困疲乏,或阳萎早泄等。常见于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等病。
4、涩脉 历代医家有详细描述:如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7]或曰如刮竹皮”[8]“如雨沾沙[9]“如病蚕食叶等等,尽管都是形容往来涩滞,而临床难于领悟。刘氏把涩脉归纳为三不等,即切脉时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这样既使胸中了了,又使指下易明。涩脉患者多见心慌心烦,胸痛憋闷,身重短气,少寐恶梦,疲乏无力,或四肢麻木等症状。常见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和月经不调等病。
二、四脉的主方及组成
刘氏以上四脉,都自拟了一个相应的方剂,以脉定证,选方定治。
1、溢脉主方调神汤
柴胡l5,黄芩15,党参30,苏子30,川椒10甘草l0,大枣10枝,石膏30,牡蛎30,桂枝l0,大黄10,车前子30
本方由《伤寒论》中的柴胡龙骨牡蛎扬化裁而来。前七味是小柴胡汤的变方,即以苏子易半夏,降气而无辛燥之弊;川椒代生姜,温中而不伤阴,使方剂性平,以利久服。这是刘氏协调疗法中惯用的主方,协调整体,调解阴阳。调神汤共l2昧药,由四对矛盾,八个矛盾面组成。其中寒有生石膏、黄芩,热有桂枝、川椒;补有党参、大枣,泻有大黄、车前子;升有柴胡,降有苏子;散有柴胡,敛有牡蛎。由于寒热、补泻、升降、散敛共用,使全方成为一个双向调控的性质,不仅利于久服,而且具有调节阴阳,使失调得以调整之良效。

2、聚脉主方调胃汤
本方系由《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加减而成。即由小柴胡汤变方加川楝子30、五灵脂15、陈皮 30、白芍30、大黄10而成。方中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平复阴阳;陈皮、白芍取枳实芍药散之意,平肝缓急,治心下满痛;川楝子取金铃子散之意,理气止痛;五灵脂取失笑散之意,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温通止痛之功。
   
3、弦长脉主方调脯汤
本方是在调胃汤的基础上去灵脂加小茴香而成。其中川辣子和小茴香(15),乃取三核二香汤之意,寒热并用,疏肝理睥,温中散寒,使寒热得化;配大黄使肠胃湿积得以荡涤而除,推陈生新。
   
4.涩脉主方调心汤
本方乃由小柴胡变方合百合乌药汤、生脉散加味而成。方中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宣通气机,和解阴阳。生脉散(党参30、麦冬10、五味子l5)强心健脑;丹参30、郁金15活血化瘀,疏肝益气;百合30、乌药10和瓜蒌30,宽胸宣肺,行气止痛;生牡蛎安神定悸。
三、四脉复合的治疗
四种脉象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二种、三种或四种脉象同时出现,四脉共可演变出15种脉症:溢脉,属于阳亢型;聚脉,属于肝郁型;弦长脉,属于脾虚型;涩脉,属于气血虚型;溢聚复合脉,属于阴亢气郁型;溢弦脉,属于肝亢脾虚型;溢涩脉,属于阳亢血虚型;聚弦脉,属于肝胃不合型;聚涩脉,属于肝郁血虚型;弦涩脉,属于心脾两虚型;溢聚涩脉,属于阴阳中枢失调型;溢聚弦脉,属于阳亢肝郁脾虚型;聚涩弦脉,属于气滞血虚脾湿型;溢涩弦脉,属于阳亢心脾两虚型;溢聚涩弦脉,属于紊乱多病型。临床上对于这15种脉症,治疗的原则是:单脉单方,复脉合方。如溢涩脉者,处以调神汤合调心汤;聚涩弦长脉者,处以调神汤合调心汤,再含调肠汤。凡合方通常就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新方剂,或日调神心汤,调神心肠汤等等。合方用药的原则是,凡重复药味者,只取一方之量,而不是诸方药量相加。
四、四脉并病兼证的治疗
临床上除四脉的15种症侯群之外,往往并有其他病或兼有其他证,这样情况就复杂了,但在刘氏的三部六病辨证治疗系统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1、舍证从脉 若四脉与六病(表阳病、表阴病、中阳病、中阴病、里阳病、里阴病)同现,当以先治六病,舍脉从病;若无大寒、大热、大虚、大实的六病同现,则皆可舍证从脉,以脉定证。
2、脉病同方 若临床脉象病证相应,则以脉定方而尽括之。如见涩脉,病人又有冠心病或心律紊乱,本为病脉相一致,仅以调心汤治之。
3、脉病并见 则以脉之主方与病之主方相合而治之。刘氏的三部六病治疗系统,基本上是惯穿着一病一方、一方多病的思想,对每一种病,或每一类病都拟制有相应的固定方剂,为辨脉、辨病、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简便易行。如患者有涩脉,而又有肺气肿者,可以涩脉主方调心汤合肺气肿选方调肺汤(小柴胡汤加麻黄10、杏仁10、石膏30、瓜萎30、沙参30、麦冬15、五味子15、粟壳5)而治之。
4、脉证相兼 通常以脉之主方加兼证之相应的药物。如涩脉而兼有下肢浮肿者,则用调心汤合利水的半决渎汤(银花30、丝瓜络15、车前子30)即可。若涩脉兼见外感时,则用调心汤合表阳病主方葛根麻黄汤中的一味主药葛根即可。
五、四脉验案的体会
刘氏的四脉定治,尚有许多技巧以及用药的经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现仅收验案中的一些经验剖秘如下:
1、以脉求证,多有神验 临床上切脉后,常不用病家开口,便能探知其证,从心理上征服病人,多得神验。如一位四十岁的农村妇女就诊时,见两手关脉似杏核突起,当时疑为腱鞘囊肿,触之跳动,即知为气病之候,便问病人:你心里有气? ”不语。又同:有大气!仍淡然处之。再问:至少在10年以上!病人猛地站起,反问:你咋知道?”刘老笑指脉说:病都在这。病人顿时打开话匣子,两眼挂泪,陈述了十年前她丈夫被错判死缓入狱,次年十岁儿子患毒痢夭亡,次年婆母病故,因丧事和兄弟们闹气,……共五件伤心事,有气无处诉,得了心脏病。丈夫陪诊哀求医生治疗。经检查,告其无心脏病,夫妇不信,遂收入内科,并处以调神心胃汤治之。一周后病人豁达神定,自动出院,携药乐归。像这种以脉明证,病人当场落泪的事,屡见不鲜。
2、以脉定治,常有奇效 一男性患者,某厂工人,因半身不遂抬来就诊。述西医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诊之项痛,脉聚关、双上鱼际。刘老遂处以谓神汤加黄芪120(取补阳还伍汤之意)、葛根120(针对项痛),重剂投服。一剂即可爬床活动,6剂可乘公共汽车就诊,l8剂而愈。另一老年妇女,患股骨癌,疼痛难眠,求治于刘,见有溢涩脉,据脉选定调神心汤方,又合治肿瘤之攻坚汤(王不留行100、夏枯草30、苏子30、牡蛎30)煎服,3剂痛减,8剂而痛止,连服180剂,脉退病除,拍片复查,病灶消失,医生称奇。现已3年,仍健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道张仲景之经方脉证纲要1,江湖医侠
悟道张仲景之脉弦解读
对《伤寒论》柴胡八症的认识
夜读伤寒-256
刘绍武三部六病之四脉定治秘要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