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敦煌:党河孕育的沙漠绿洲

    祁连山北坡的冰川融水,不仅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盐池湾孕育出一片肥沃的草原,汩汩雪融清流还汇聚成河,蒙古人称之为“党金果勒河”,意思就是“肥沃的草原”。这条河在汉时称氐置水,唐叫甘泉水,宋为都乡河,现在,人们叫它党河。
   从东南方蜿蜒流向西北的党河,在经过沙枣园时突然折向东北,在距沙枣园45公里的地方,冲积成一片沙洲,慢慢地,沙洲变成戈壁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一代一代的人们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便是今天的敦煌。党河,这条敦煌地区唯一的地面河流、这条中国唯一南北流向的地渗河流,因此成为敦煌的生命河、母亲河。这是坐落在今敦煌市西16公里处的敦煌古城。

     公元前115年,丝绸之路开通,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公元前111年,汉武大帝设置敦煌郡。“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城市名,彰显着古代敦煌的繁荣昌盛。当时的敦煌郡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

     占地15万平方米的敦煌古城,是一座仿唐宋建筑的城池,城内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高昌、甘州、汴梁、兴庆五条街道以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修建,城楼高耸,店铺酒肆、佛庙驿馆,风格迥异,生动展示了古代敦煌及其它丝路重镇的勃勃雄姿和苍凉悠远。现在,这里已成为西北最完整的影视拍摄基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敦煌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交流的通道和门户,更成为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这里是位于敦煌西南边的白马塔,这里,埋葬着著名高僧鸠摩罗什的坐骑——白马。

     鸠摩罗什,344-413年,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印度),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很小的时候,他就聪明过人,智力超人,因此取名“鸠摩罗什”,意为“神童”。他7岁出家,12岁游历西域诸国,14岁就升座讲经,名扬四方。

     公元384年,前秦大将吕光西征攻破龟兹,征服西域30余国后,请鸠摩罗什东去传经。当行至敦煌时,鸠摩罗什在普光寺歇息讲经,当晚,他梦见所乘白马托梦说:“法师,我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驮你东去传播佛教。现已进阳关大道,再无坎坷之路,敦煌是我超脱生死之地,我将不再伴你而行。前面不远是葫芦谷,那是出天马的地方,在那里你会有新的乘骑,望你前途珍重。”言毕,白马化作一道白光,升向天际。次日醒来,白马果然已死。 

     鸠摩罗什悲痛于心,在普光寺讲经说法,筹集重金,葬白马于城下,并修建了这座白马塔。

     现存白马塔建筑雄伟,塔身9层,高12米,直径7米,以土坯砌成,中有立柱,外涂以草泥、石灰。基层呈八角形,每角面宽3米;第2—4层呈折角重叠形;第5层下有突出的乳钉,环绕一周,上为仰莲花瓣;第6层为覆钵形塔身;第7层为法相轮形;第8层为六角形的坡刹盘,每角挂风铎一只;第9层为连珠式塔尖。

     白马塔曾历三次修复,现在整体呈明代喇嘛塔风格,莹洁如玉,形奇饰美,绚丽庄重。

     而党河边的西千佛洞,同样记载着敦煌佛教曾经的繁盛。

     西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敦煌市城西南约35公里的断崖上,前临党河,因其位于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及古敦煌城西,故名。洞窟凿建于党河在戈壁沙碛上冲刷而成的河谷南北崖壁上,窟区东起南湖店,西至今党河水库,全长2.5公里。

     据介绍,西千佛洞窟群现存洞窟中,北魏窟1个,北周窟3个,隋窟2个,初、盛唐窟3个,中唐窟1个,五代窟1个,沙州回鹘窟3个,西夏、元窟2个,时代不明者2个。其中第1-8窟和第16窟这9个洞窟保存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画也剥蚀不清。

     西千佛洞现存彩塑34身,壁画800余平方米。洞窟形制及壁画艺术风格,与莫高窟同期洞窟基本相同。虽然开凿年代没有确切记载,但其创建年代至少与莫高窟为同一时期。由于不准拍照,这里多是网络图片。

     西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可分为: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平顶方形窟以及敞口纵长方形大窟等四种类型。很多洞窟的塑像虽经清代和民国时期多次重修或新塑,但仍保留有原塑风貌,不仅造型精致,而且色彩清爽,意境高雅。壁画中的飞天、供养菩萨等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第7窟建于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造像的表现手法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特点,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4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洞窟内大量回鹘时期(十一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二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也值得关注。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第8窟是涅槃经变洞窟,始建于北周时期,在西千佛洞属保存较完好的早期洞窟之一。洞窟的前部为人字坡顶,后部中央作方形塔柱。洞窟壁画内容以千佛、说法图及供养人为主,辅以飞天、花纹图案、金刚力士等,营造出佛国世界庄严肃穆的氛围。西壁中央便是涅槃经变图,经变的两端有高大的婆罗双树,中间是枕右胁而卧的释迦牟尼佛,佛的身后簇拥着举哀的众圣;双手抚摸佛足的比丘,当是远道赶来奔丧的佛弟子大迦叶。佛的胸前站立着一人,著红色胡服,白眉长须,有学者认为是给释迦佛治病的古代印度神医耆婆。不过因手部模糊,已难辨识手势,未有定论。整幅经变赋色比较单一,描绘略显草率,但画得有景有情,既表现了亡故的悲哀,更多的却是解脱后的平和、安详。

     第12窟建于北周,此窟的壁画经隋、唐、回鹘和近代重修,在南壁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北周壁画原作。窟门东西两侧中部绘劳度叉斗圣变和晱子本生故事,均为西千佛洞的代表作品。

   窟门东侧的劳度叉斗圣变,是我国现存同类题材中最早的一幅,也是唯一北朝时期的劳度叉斗圣变。这个经变故事说的是,佛陀到舍卫国建精舍说法之前,遭遇到以劳度叉为首的当地外道的百般阻挠。于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与反对势力的代表劳度叉经过六轮斗法。最终,舍利弗取得胜利,反对势力剃度从佛。经变画面呈横卷式构图,分上下两列,共十一个情节,以连环画的形式平铺直叙,场景庞大,细部丰富,华美绚目。

     窟门西侧的晱子(shǎn,佛陀的前生)本生故事,也采用横卷式连环画构图。故事说的是有个叫睒的孝子一生笃信佛法,侍亲至孝,奉行十善。迦夷国王外出狩猎,误伤睒子。由于睒子的孝道慈心感天动地,得到天神送药解救,大众无不悲欣交集。晱子本生故事中孝养父母的思想与儒家的孝道相吻合,因而在北朝流行一时。

     西千佛洞与莫高窟一样,不仅历经盛衰,也饱受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近年来得到全面加固和修缮。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千佛洞归属于莫高窟保护范围之内。

     西千佛洞现存洞窟虽然不多,但有它自已的特点。有人推测,西千佛洞原来的洞窟远远不止这些,只是由于党河河水冲刷、岸崖崩塌而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西千佛洞规模虽小,但这里谷深林密,白杨参天,环境幽静。

     随着气候的变化,党河的流量日益减少,为“引水入城,以水造景,循环利用”,2006年起,敦煌市启动了“党河风情线”水体工程,按照“魅力敦煌,锦绣党河”的理念,将党河风情线打造成敦煌的城市景观带。冬夜,流连在党河风情线两岸,虽然不见淙淙流水,但七彩霓虹也将沙洲之夜妆点得妩媚动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西千佛洞——西行散记(14)
河西走廊游 · 意外发现可能早于莫高窟的敦煌西千佛洞
情迷丝路<7>在西千佛洞看到一片凄凉 (2009-06-06)
敦煌旅游全攻略!
西千佛洞,敦煌石窟艺术中的瑰宝
青甘大环线之行(七)——寻觅西千佛 驼行鸣沙山(8月8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