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道的体、性、用、德
 

道的体、性、用、德

(一)道之体 

道之体相是一种虚无状态的存在。《道德经》中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谓道纪。” 

那么道的这种“恍惚”状态的内容又是怎样的呢?《道德经》中说: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是一种不同于已知的物理世界特征的,但在超常智能状态下可感知的特殊存在。它无边无际,可大可小,无处不在。《管子·心术上》中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总之,道之象不可以大小名之,道之体不可以有无名之;正是由于道是不可名状的,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按:名指名词或概念),字之曰道。” 

(二)道之性 

1.虚无性 

道之体相所以不可名状,是由道的虚无之性决定的,故医家直称道为太虚,有“太虚寥廓,肇基化元”(《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之说。儒家则谓其为“神万方而易无体”(《周易·系辞上》)。《淮南子·天文训》谓“道始于虚廓”。《管子·心术上》说:“虚无无形谓之道”。专门阐述道的老子,虽然未用虚无一词,但也只能说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的这种虚无性,是道的体、性、用、德的根本。《庄子·天道》曾说:“夫虚静恬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正因其虚无才有其妙用,这就是老子说的“道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无限性 

道在空间上是无限的,既可以是无限大,又可以是无限小,这就是《管子·心术上》所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亘古长存的,即老子所说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此即《管子·白心》中说的:“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基于道的无限性,道又是包容一切的。庄子谓道“有天道、有人道”(《庄子·在宥篇》),并进一步指出:“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渊渊乎其不可测。”(《庄子·天道篇》)《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道又是无所不在的,《庄子·知北游》中说:“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廓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在稗……在瓦甓……在屎溺。”道的特性也是无限的,《管子·白心》中说:“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 

3.兼容性 

基于道体的虚无性,故能无物不入,所谓“无有入于无间”,呈现出与万物兼容的特性。 管子·心术上》中说:“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之与人也无间,故圣人得虚道。”不仅如此,《管子·心术上》对道与万物所以呈现兼容的机理,还作了明确地阐述:“天之道,虚而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迕(迕是抵牾之意),无所位迕,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就是说,虚无无形的道体,与任何有形的万物都不会有抵触,所以能流行于天地万物之间。 

4.非动非静性 

道作为“块然独立”的“混成”之物,有异于已知的物理世界的各种物质,是无所谓动与静的。《易·系辞上》以“寂然不动”来描述道(即易、无极),正是儒家的不足处。综观老子的著述,并无正面描述道属于静止不动的文字。尽管后人多以“致虚极,守静笃”为道之本性属静的根据,然而仔细推敲《道德经》原文“致虚极”的前一段是: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弱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这段是对“古之善为士者”做的勉为其难的形容。然后紧接着就谈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说上一段说的是修道者的表现,那么这段话则是指修炼者的修炼过程。所谓“归根曰静”,是练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的表现,而不是本原的道的体性,因为后面还有“天乃道”的内容。对于道的动静属性,在《道德经》中反而有描述关于道的动性的言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就是说,属于虚无之道的生有的过程是道的动的结果。如果道以静为绝对属性的话,那么,“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的功能就无法得以体现了。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说道体是动的,因为体是不着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动或静这两边的。 

(三)道之用 

1.生生为用 

这里所谓的生生包括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与“有生于无”两部分内容,其生化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诚然,道不能直接生万物,是通过化气来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还指出,“道曰规(笔者按:规字是前文中生字之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对于道的依气生万物,王符的《谮夫论·本训》中说得更加明确: 

“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 

2.道以万物之用为用 

当道生万物后,道之用就是使万物之用得以体现,《谮夫论·本训》中说: 

“是故道之为物也,至神至妙,其为功也,至强以大,天以之动,地以之静,日以之光,月以之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 

道之用在万物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淮南子·原道训》中说: 

“夫道者……舒之?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 

3.道以自然为用 

这里讲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的意思。“自”指自身,“然”指本具的特性,“自然”就是自身本具的特性与规律。《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用本具的特性与规律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道法自然的表现主要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为,无不为也不是什么都要为,而是《淮南子·原道训》所说的:“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管子·心术上》中说:“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 物皆以得。”《庄子·至乐》则说:“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这一切都是道的作用,也就是老子所称的“道者万物之注”(笔者按:注之一字,流通本皆为奥,而《帛经》是注,指道可注灌、体现于万物之中。)。 

(四)道之德 

道本来是无形无象、无有分别的特殊状态,一旦形成异于道的可以名状的物态时,道就寓于其中,并成为支配该物自然变化的根据。对于寓于物中的道,就称为德。《管子·心术上》中说:“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古意的道与德似乎是一回事,但细究之,又有区别。德是指道的功能得以体现的特殊性质。《管子·心术上》中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这里不说“生”,而说“生生”,是德以示与道的“生天生地”,“万物得以生”相区别。正因为道有德这种“生生”特性,所以使道之生万物呈现出自然之性,即道本身是自然之物,生出的万物也是自然之性。这一生化过程,只有前后之间的因果性,没有目的性,能生与被生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正如《道德经》所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对道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特性,老子称之为玄德。 

道之德还表现在维持万物的平衡上。《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帛书《道原》集释
郭梨华:道家思想展开中的关键环节
7.人如果被欲望所牵制,就会被欲望所伤害
气功与人类文化:第三章 古文明的巅峰和古气功的鼎盛②
管子谭159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