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我、世界与镜映 ——从自我实现谈起
2015-12-03 曹昱

最近经常听到一些重视儿童教育的父母亲痛心疾首地忏悔自己没能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爱,并归咎于自己的“失败镜映”造成了孩子目前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世界能够做到完美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接纳,是否真的能够成就一个健康的人的“自我实现”呢?
“我”,怎么才能够实现呢?
有一派的学者认为,当个体的“自性”能够一直得到积极的镜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健康而完整的“自我”,就像一颗种子,只要遇到一片优良的土壤,没有各种灾害的干扰,就必然会自然而然地生长成为一棵健康的植物。

对这种理论假设,我个人是部分同意的。之所以说是部分同意,是因为还有另一部分在质疑一个前提性的问题:种子和土地,自然而然就是有分别而互不混淆的,种子从“生下来”就是种子,不是土地,可人的“自我”呢?让人为难的是,人的“自我”,并不是我们生理性的“身体我”——如果“自我”只是一个物理世界里的物质存在,那就容易了,那人的“自我边界”从一出生就已经界定清晰了,一个人绝对不会和另一个人发生任何关于自我边界的混淆。那么,我就可以更无顾虑地同意上述的“种子假设”了。
遗憾的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并非物理世界里的存在,而是心灵世界里的存在。“自我”和“种子”,有一个重大的本质区别,这使得这个“种子”理论的隐喻,只能揭示出关于“自我”的一部分规律,而无法揭示出关于“自我”的另一部分规律。
这个被我们叫做“自我”的东西,并非与生俱来就象一颗物理世界的种子那样,已经有了清晰的边界,而绝对不会和其它种子或养育它的土壤发生混合。相反,在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这个“自我”,只有一些无形而又模糊的趋向(荣格称其为“自性”原型)。一个被现代心理学家普遍认可了的观点是,在一个人的人生最早期,他甚至都无法分别自己和母亲(世界)。而最早的人我边界,恰恰是由于母亲(乳房)的不在场,才得以建立的——一个在胎内感知不到自己和母亲是有所分别的胎儿,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心理依然停留在与母亲(世界)相融合的状态,直到当自己需要食物的时候发现乳房的不在场,才发现自己无法再象胎内一样,需要什么就有什么,才渐渐知道,原来母亲和自己不是一回事儿,才有了最初的“我”和“母亲”(世界)的分别。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马勒认为,自我的诞生是一个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由此婴儿才能与自己的母亲分离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她认为,婴儿的心理自我诞生需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自闭,共生,分离-个体化,建立客体恒久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没有镜映失败的挫折,就没有机会知道人我的分别,就无法真正建立起“我”和“世界”的边界。这个从原始的“融合”中分化出来,保持并逐渐发展“自我”界线中的心理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的心理过程。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看,世界的失败镜映,恰恰是为“自我”从“世界”中划出来的机会。如果世界的镜映都是完美的,那么人就没有机会知道自我和世界、他人的区分。或者可以说,每一次世界的失败镜映,都在自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设置了一块疆界石,让个体知道“我”和“他人”是不同的。而失败的镜映越多,个体对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区分度就越大,这个自我的疆界线就画得越密实。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在提倡父母应该对孩子“镜映失败”,而是试图说明,当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建立“自我界线”的特定阶段时,父母如果还再一味地追求“完美的镜映”,那将进入一个亲子教育的重大误区。

无庸置疑,一个充满了挫折的世界,对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来说,是一个糟糕的环境;但反过来,一个完全没有挫折的世界,对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来说,恐怕也是另一种可怕的创伤。说到底,在“失败的镜映”中探索自我边界是自我形成和发展中不可逾越的一步,而“自我实现”的一个更健康的环境是——恰到好处的挫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
春节将至,你有“回家焦虑症”吗?
“双减”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作为
为了找寻人生的意义,我做了5件事
人本之本——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根基(上)
人类最深层的需要:建立某种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