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犹抱琵琶半遮面-帷帽下古乐的风情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女孩子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幻想:穿着一身飘飘欲仙的长古装,带着轻纱的帷帽。一剑、一马,走天涯,就像小说里说的女侠一样。
小时候你有没有拿家里的床单、妈妈的围巾扮演过电视剧里的角色?你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又有哪些?
总之,在古装剧中,帷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女主的第一次出现,被风掀起脸前的轻纱,露出倾国倾城的容颜,打动男主,也打动电视前观众的心。
帷帽原来是一种胡装的装饰品,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幕篱是用透纱罗全幅缀于帽檐上,并使之下垂障蔽全身。
而帷帽则是在四缘悬挂一圈网子,下垂至颈,网帘上还常加饰珠翠。
《晋书·四夷传·吐谷浑》:“其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幂蓠。”这是关于帷帽最早的记载。
由此可见,其实一开始,男子为了遮蔽风沙,会佩戴风帽或者幂蓠。而后来才为女子所用,成了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的帽子。
《隋书·文四子传·秦孝王俊》记载:“俊有巧思……为妃作七宝幂蓠。”
说的是隋高祖杨坚的三儿子杨俊,十分善于做一些精巧的东西,为他的妃子做了七宝幂蓠。这个七宝幂蓠,大概就是用一些贵重的珠宝进行装饰的幂蓠了。
帷帽盛行,是在唐朝。《新唐书·舆服志》有这样的记载:“初妇人施幂篱以身,自永徽中始用帷帽,施裙及颈。武后时帷帽益胜,中宗后乃无复幂篱矣……开元初,从驾官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至露驰骋而帷帽亦废。”
说的是唐初时女子出门的幂篱是长度可以遮盖身体的,而到唐永徽年间时,长度只到脖子,而到开元后,民风的开放开始流行胡帽,用帷帽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于没有了。
帷帽
胡帽
也因为唐时的盛行,连大画家阎立本都在创作时受到影响,出现了失误。他的《昭君出塞图》中,出现了一个戴帷帽的妇女,而在汉代帷帽并不存在。
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将帷帽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阎立本《昭君出塞图》局部
虽然唐代以后女子出行不用再佩戴帷帽,可帷帽并未就此废弛。
宋代女子出门时,会以整幅紫罗障蔽全身,俗称为盖头,即为幂蓠与帷帽的遗制。
那么了解了帷帽的历史之后,就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在电视剧中究竟将帷帽演绎出了怎样的风情吧!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陈红在《三国演义》里演绎的貂蝉,真真有四大美女的风范。
而潘迎紫版貂蝉的帷帽,可要花哨的多了。头上的高帽还装饰有花朵,看来是借鉴了唐宋的“花冠”。
陈好在《大敦煌》中的造型
带着帷帽的女子,最动人的就是揭开轻纱的那一刻。宋人梅尧臣赋诗云:'素手搴幂罱',就写出了素手揭开帷帽时那动人的风情。
刘晓庆在《武则天》中的造型
周洁在《唐明皇》中的造型
刘晓庆和周洁的武则天和杨贵妃的造型,其实比之后的电视剧演绎的更有唐朝雍容华贵的气质。不是千篇一律的锥子脸,颇具东方古典美的脸型配上帷帽的飘逸,真是有几分“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意思。
当年许晴在《笑傲江湖》中扮演的任盈盈,那可是标准的女侠造型了,明眸皓齿,眉如远山,灵动无双。
华妃娘娘蒋欣在《天龙八部》里饰演的木婉清,还没有那样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帷帽的遮掩下显得楚楚动人。
梁小冰和梁婉静在《圆月弯刀》中都有过白纱帷帽的造型,美得各有千秋。
《西游记后传》这部电视剧虽然因为奇怪的动作回放方式被人诟病,但不可否认也是很多85、90后的童年。佛祖乔灵儿在人间的两个情缘都还很好看,马雅舒的白莲花,一身白衣白纱帷帽,就十分清雅美丽。
袁立在《法门寺猜想》中的元公主造型,连小和尚也动了凡心。
天后王菲也曾经有过古装扮相,1993年的《千岁情人》中,白衣飘飘、白纱帷帽,天后年轻时也是这么美。
唯美古筝琵琶曲《小桥流水 》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起源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拨弦发音。
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到了南北朝时,从西域传来了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的乐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式为竖抱式,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经过不知多少艺术家的改进,才成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两种琵琶。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录》:“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尝引后衣乞为音乐,时杨阜在侧,问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礼岂在邪?’帝愧然缩手,后乃出。倾之,帝谓阜曰:‘吾知卿敬节,然诚因吾心虑不平,今从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见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晋时期,“琵琶”之称正式进入宫廷。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基本构造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 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 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优质琵琶声音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中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如今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琵琶的“头”与“身”以及“轸子”多以硬木、色木、铁梨木、花梨木、鸡翅木、酸枝木、黑檀木、紫檀木为主要材质。其中高档琵琶轴相还有以牛角、牛骨、象牙等制作。
面板采用的是河南兰考桐木面板,扶手多为多年生毛竹为材料。
琵琶十大名曲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弹琵琶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六、《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七、《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四大琵琶女神合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八、《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是用音乐来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地载歌载舞。
十、《火把节之夜》
《火把节之夜》用音乐的方式写出了在火把节夜晚,少数民族的人们围着篝火,激情地跳着欢快的舞蹈。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琵琶曲《雨打芭蕉》赏析
琵琶与竹笛合奏的《欢沁》
竹笛、琵琶 《烟雨江南》MV
【小提琴演奏】琵琶/小提琴/钢琴《化蝶》
琵琶演奏:《小桥、流水 》,《春江花月夜》,二胡与琵琶《梦中的水天堂》原来这么好听
《赵聪琵琶专辑》,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神!
琵琶曲《红梅赞》、《天涯歌女》、《野蜂飞舞》美醉了!
当琵琶遇见吉他,耳朵都怀孕了,中国古典乐器太好听
经典回放
Classic replay
古典音乐
民歌民乐
中外流行
萨克斯
笛子名曲
欧美爱情
小提琴
二胡名曲
怀旧经典
钢琴名曲
古筝名曲
另类摇滚
经典音乐
古琴名曲
俄罗斯民歌
欧美怀旧
梁祝演绎
影视金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大琵琶名曲欣赏
民乐系列:吉他的声音,传统的身形
中国乐器之琵琶
琵琶实用教程
周杨 | 隋唐琵琶源流考—以石窟寺所见琵琶图像为中心
王昭君与琵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