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景藩:胃病用药体会

胃病用药体会


治疗胃病与其他病证一样,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方药。但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与运用时,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下简要介绍个人一些用药经验和体会。


(一)党参、太子参


党参甘平,为补脾益胃的常用药。太子参微甘,补脾益胃之力弱,但清而不滋,颇有健胃养胃作用。


1.对胃病脾胃气虚患者,一般常用党参。但如其虚不甚,其痛隐隐,初次诊治,未知其效应,不妨先用太子参,如无不合,再投党参。


2.有些胃阴不足证,兼有气虚,舌红口干,胃痛喜按,可在滋养胃阴方药中配加太子参。


3.妇女脾胃气虚,常兼明显气滞证,用太子参较宜。


4.夏季胃病发作,食思不振,脉濡神怠,午后低热,证属脾胃气虚者,可用太子参。


(二)黄芪、怀山药


二药同具补益脾胃之功。黄芪甘温升阳,山药甘多温少,兼能滋养脾胃之阴。


1.胃病脾胃气虚而内寒甚者,宜用黄芪。胃阴不足而兼气虚者,宜用山药。


2.证属脾胃气虚,得食脘痛见缓,但食欲欠振,饮食不多,稍多则胀者,多用山药,少用黄芪。


3.中虚兼湿,药宜健脾燥湿,如方中用苍术、厚朴、草豆蔻(或草果仁)等,为防燥性过度,配入山药,有健脾之效,无过燥之弊。


4.用桂枝或肉桂以温胃阳,若已往曾有出血史,或口干欲饮水,可佐以山药、白芍,润燥相当而具有健中之功。


(三)白术、苍术


白术健脾化湿,苍术燥湿运脾,用于胃病,苍术宜炒,白术可生用或炒用。


1.脾胃气虚而兼有湿浊者,二术同用。


2.脾胃气虚证,脘腹痞胀较甚,虽舌上无白腻之苔,然口不欲饮,二术亦可同用,苍术用量小于白术,约为2:3~1:2。


3.有的胃阴不足证患者,兼有脾虚生湿,舌红苔薄白、便溏,可配用白术,不用苍术。


(四)姜


姜有生姜、干姜、良姜、炮姜之别,同具温中祛寒之性,对胃病用姜,有分有合。


1.胃寒用良姜或干姜,外寒用生姜,内外俱寒,良姜或干姜与生姜同用。


2.胃中有饮,饮水而吐,宜用干姜。


3.生姜止吐,胃病常见呕吐,生姜打自然汁滴入汤剂中,并可先滴于舌上,再服汤剂,或将生姜切片,嚼姜知辛时服汤药,以防药液吐出。


4.脾胃气虚,脘痛便溏,良姜可与炮姜同用。


5.脾胃气虚,不能摄血,便血(远血)色黑而溏,腹中鸣响,宜用炮姜或炮姜炭。


以上用姜的量,根据证候,参考病人平素饮食习惯,如喜吃辛辣者,用量适当加重。


(五)桂


桂辛甘而温。桂枝通达表里,桂心温里暖胃,官桂通阳化气。胃病中虚易兼胃寒,气候一冷,胃中尤寒,用桂使胃得温而气畅血行,内寒自祛,腐熟水谷之功能得复。


1.脾胃气虚兼寒者,黄芪配入桂枝,为黄芪建中汤主药之二,建其中气,补脾温胃,并使补虚建中之性行而不滞。


2.内外俱寒桂枝配苏梗、良姜,温中祛寒而止痛尤良。


3.胃寒卒痛挛急不已,喜温喜按,舌白脉细,肉桂甚有效,煎剂必须后下,研细粉吞服亦可,也可用肉桂粉与烂饭捣为丸吞服,作用更为持久。


4.胃寒痛引脐腹,或及于少腹,欲转矢气,可用官桂。


(六)广木香、青木香


广木香辛苦而温,擅于行气消胀止痛,青木香(马兜铃根)辛苦而寒,亦能行气治胃痛。


1.脾胃气虚,胃寒,用广木香。胃阴不足,阴虚胃热或肝郁化火之胃痛,用青木香。寒热兼杂者,二药同用。


2.胃脘灼痛,兼咽干而痛,伴食物反流,宜青木香。


3.胃痛而兼头晕胀弦,用青木香。辛辣食品所伤,用青木香。


(七)黄芩、蒲公英


二药均属清热药,胃病有热者宜之,惟其苦寒之性,黄芩甚于蒲公英。


1.肝经郁火,常用黄芩,胃阴虚而有热,常用蒲公英,肝胃俱热,二味同用。


2.胃病兼肝胆湿热,湿偏重者宜蒲公英,热偏重者二药合用,并配茵陈、山栀。


3.孕妇胃热,黄芩较好,兼能安胎。


4.胃痛如用温药理气,可配以蒲公英,制其辛燥。胃阴不足,配用蒲公英,可防其里热滋生。


(八)白檀香、降香


二药均辛温。白檀香祛脾胃之寒,理气温中定痛,降香祛寒理气,兼入血分。


1.胃中寒凝气滞,胃脘冷痛,白檀香配良姜或桂心,其效尤增;证兼血瘀,便血远血,可用降香。


2.胃阴不足证候,原则上不宜运用,但值冬天胃中兼有冷痛,参用白檀香以缓其痛,短时用药,取效较良。


3.胃中气滞,欲嗳不遂,胸闷脘痞,或兼腹中鸣响,可用白檀香木质,水磨服或研细末吞服,消其气滞。


4.胃病卒然吐血,胃热伤络者,降香配黄连黄芩;肝火犯胃者,降香配丹皮、山栀、黄芩。降香降气止血,属缪希雍“吐血三要法”〔注〕中“降气”之品。


(九)柴胡、苏梗


柴胡微寒,苏梗微温,同具疏肝理气的功用,胃病常兼气滞,尤以肝胃不和证常用二药。


1.脘痛及胁(一侧或二侧),口苦,宜用柴胡,水炙或醋炒。脘痛及胸,胸闷脘痞,口不苦,宜用苏梗。


2.胃痛因受寒而诱发,宜用苏梗,夏秋吃螃蟹诱发,用苏叶、苏梗。


3.妇女怀孕期,胃脘胀痛,无阴虚郁热之证,宜用苏梗,理气又兼安胎。


4.胃病低热绵绵,少阳不和,宜用柴胡。


5.情怀抑郁,诱发胃病,柴胡配合欢花。妇女更年期,肝胃不和,气滞水留,脘痞隐痛,兼有面肢微肿,柴胡(或苏梗)配天仙藤、益母草。


(十)陈皮、香橼、佛手


三药均为理气药,胃痛且胀,多有气滞,不论虚证实证,均常用以配治。


1.按其辛香气味,三药大致相似,惟其温燥之性,陈皮偏重,香橼次之,佛手又次之。


2.胃脘胀宜陈皮,痛宜香橼,胀甚配佛手,痛甚配延胡等。


3.舌苔白腻宜陈皮。舌苔薄净,舌质微红,胃阴不足,佛手仍可参用。


(十一)薤白、草豆蔻


二药均为温中行气之品,薤白宣通胸阳,草豆蔻理脾燥湿。


1.薤白适用于胃寒且有停痰伏饮,脘痛且胀,胸膺痹阻,舌苔白或白腻,常配半夏,桂枝。


2.胃脘冷痛及于脐周,食欲不振,舌苔白腻,寒湿中阻,脾胃阳气不运,宜用草豆蔻,常配干姜(或炮姜)、厚朴等。


3.自胸膺至脐部均闷胀不适而属寒者,薤白与草豆蔻同用。


4.一般湿阻之证,用苦温化湿(平胃散)或芳香化湿(藿香佩兰),效不著时,均可加用草豆蔻。


5.胃病口中多涎,口粘而不欲饮,均可用草豆蔻。


6.薤白系野蒜,如平素不吃大蒜,恶闻蒜味者,勿用之。


(十二)丁香、柿蒂


丁香与柿蒂习用于胃寒呃逆,主要作用为和胃降逆。胃病患者,胃气不和,常有气逆,故可用之,丁香且有理气定痛作用。


1.嗳气较多,食后噫气而食物返流,味不酸者溢自食管下段,味酸者泛自胃中,只要没有明显的阴虚证,可用丁香、柿蒂配以赭石、半夏。


2.胃寒脘痛,伴呃逆噫嗳,丁香、柿蒂配橘皮、白檀香,寒甚还可配肉桂。


3.胃脘嘈杂,欲进酸食,得醋可缓者,可用小量丁香,促进胃酸分泌功能。


4.胃镜检查,见有胆液返流至胃,胃液返流至食管,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丁香、柿蒂,有助于改善返流。


(十三)木蝴蝶、八月扎


二药均为疏肝理气之品,可用治胃病肝胃不和之证。木蝴蝶性平,色白体轻,兼能利咽开音。八月扎微寒,兼能除烦泄热。


1.一般胃病肝胃不和证,二药可作辅佐之品。兼有咽中不适,配用木蝴蝶,兼咽干者,加入麦冬,可作煎剂,亦可用木蝴蝶与麦冬作为代茶剂频服,取效亦佳。


2.胃病心中烦热,宜用八月扎。胃中郁热,阴虚生热,胃中失濡,灼痛隐隐,亦可用八月扎。


3.食入即吐,胃中有热,如用大黄甘草汤,可酌配木蝴蝶、八月扎。幽门不完全梗阻,幽门水肿,呕吐食不下,在辨证基础上,可配加八月扎,通草。


(十四)乌贼骨、瓦楞子


乌贼骨微温,瓦愣子性平,均有制酸作用,适用于胃痛泛酸嘈杂之症。


1.乌贼骨制酸作用较强,且兼止血,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应研细末吞服。


2.瓦楞子制酸作用较逊,但兼能行瘀消癥,出血之后常多用之。


(十五)九香虫、五灵脂


二药均为行瘀定痛之品。九香虫偏温,其性走窜,兼能理气;五灵脂性平,兼能通经和络。


1.胃病久痛,痛位固定,舌质有紫色,二药可单用或同用。


2.血瘀证兼阳虚者,宜九香虫;兼阴虚者,宜五灵脂。


3.出血后胃脘痛仍作,宜五灵脂,不用九香虫。


4.胃寒冷痛兼瘀,九香虫配肉桂。肝胃不和气痛,用疏肝理气药物效果不著,可加入九香虫或五灵脂,行血以助理气。


5.妇女经行不畅,月经前后胃痛辄发,可加五灵脂,胃痛而兼肢体痛,亦可加用五灵脂。


以上仅从药物治疗方面,加以讨论。由于胃病的病因与生活起居、饮食、精神情绪密切相关,故必须注意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适度、饮食宜热宜软,细嚼慢咽,食量适宜,戒烟禁烈性酒,消除忧虑,避免情绪过分激动,以利治疗。此外,及时进行有关的物理化学检查,其重要性亦不必赘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中药可以相互替代吗?临床需要最优解!
胃病药物选择徐景藩
徐景藩| 胃病用药经验,只讲干货
徐景藩:治疗胃脘痛的临床验案及胃病药物使用经验
国医大师徐景藩先生:运用自创秘方经验(下)
徐景藩丨丨国医大师临证心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