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株洲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调研报告
2018.3

根据工作安排,株洲市职业教育协会(产教融合联盟)成立了以杨宋虎会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和部分职业院校参加的“株洲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调研”课题组,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通过听取汇报、座谈、填表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市15所中、高职学校和醴陵市、攸县和茶陵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深圳、宁波、苏州和长沙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进行了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主要特点
1.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通过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对接株洲重点产业,建设示范校、卓越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等系列措施,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了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6所,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0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3万多人。高职高专集中在市区,共6所学校,在校学生53016人,教职员工2753人。中职学校(包括4个高职高专中职部)22所,在校学生30604人。技工院校8所,在校学生19439人。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不断提升,三分之一学校成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品牌学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1所,省卓越高职学院4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5所、省示范性中职学校8所、省卓越中职学校4所。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之一,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13.9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19亿元,6所院校已经入园办学,4所院校正在加紧建设。入园院校全部为湖南省或全国示范校、卓越校,职教园正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产教对接基本完成
近几年,我市致力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引导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引领产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动格局。建立了对接我市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陶瓷和服饰等10大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其中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对接我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群,湖南汽车工程职院对接我市汽车千亿产业群,株洲工业学校我市服装千亿产业群,湖南工贸技师学院和株洲南方航空高级技工学校对接我市航空千亿产业群,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对接我市陶瓷千亿产业群,实现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我市五大千亿产业和其他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全覆盖。
3.校企合作多方推进
按照“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主导、院校主体”的原则,搭建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校企合作平台,初步形成了多方联动、共赢的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专业为纽带、品牌院校为龙头、行业企业为骨干,对接株洲重点产业,实行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先后组建了南方铁路运输、湖南汽车、株洲服饰产业、醴陵陶瓷和株洲湘菜产业等11个职教集团,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合作”的共建模式,建设了轨道交通综合实训站场、湖南微软创新中心、微软IT学院等一批实训基地。目前全市在企业和院校共建有1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9个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5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9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部分学校利用专业教学优势,引企入校,兴办教学工厂、教学公司,目前已有服装、陶瓷、化工等多家行业企业将生产线、设计室等搬进职业院校,实行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湖南铁道职院、湖南汽车工程职院、醴陵陶瓷烟花职校、湖南商业技师学院等一大批职业院校与中车集团、北汽集团以及陶瓷、餐饮等行业企业签订协议,实施订单培养,推进了职业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
(二)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引擎和教育名片,但是,“产教融合”如何在“融合”上做文章,“校企合作”如何在“深度”上推进,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管理体制不健全不顺畅
一是多头管理。目前职业教育分属教育与人社两个部门管理,有的学校一校多牌,存在重复、交叉建设等问题。二是多层管理。目前职教科技园内的职业院校既有省管学校,又有市管学校。资源统筹共享难。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市有本科院校1所,高职高专6所,但市教育局没有对应的高等教育管理科室,对高等教育只是起联系作用。职教园管理办是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园区内的规划和管理,但它不是教育管理机构,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脱节,不利于园区教育政策的争取、资源的统筹及教育改革创新。
2.校企合作“深度”推进难
一是“学校热、企业冷”。目前,企业主要满足于就业合作,由于育人过程的合作难以取得直接经济回报,因此合作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现有校企合作政策,如接收实习生减免税收等规定,难以落实,企业积极性不高,二是如何调动和保护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政策措施不健全,导致企业不愿深度参与育人过程合作。二是没有直接服务航空千亿产业群的高校。目前对接航空千亿产业群的职业学校只有南方航空高级技工学校,高端技术人才特别是技术研发人才主要培养靠外地引进,与本市航空产业品牌不相称。三是县域职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比较弱。由于师资、设施设备及产业发展问题,大部分县级职校对区域产业发展贡献率有等提高。
3.职业院校师资短缺
“双师型”队伍建设仍然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短板。一是数量不足。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的合格标准为师生比达到1:18,有的学校达到了1:25,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1:30。由于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有的教师一周超过30节教学课时,根本没有时间用来研究教材教法和接受继续教育。二是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特别是由普通中学改制过来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比例更高。三是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操作能力有待加强。企业能工巧匠一是难以吸引到职业学校,二是到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太好。
4.经费投入不足
近几年,我市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的重要地位,将职业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有一定改观,但仍然难以满足实训要求。一是实训条件跟不教学需要。主要表现在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陈旧落后,“课堂上讲技能,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仍然存在。以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例,每年举办全市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因为学校设施设备有限,一个工种的比赛即使分组也要进行到当天晚上12点才能结束。二是优秀师资引进难。职业学校教师待遇低,缺乏吸引力。缺编教师因为没有经费支持,兼职教师聘任难。三是发展不平衡。城市职业学校好于农村职业学校,公办学校好于民办职业学校。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因为没有实习实训设备,只好以升学为主,办成职业教育中的普通高考教育。
二、发达地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经验
(一)深圳经验:政府支持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深圳市人民政府2013年制定的《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提出经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校外公共实训基地,按其所属公办学校的隶属关系,分别由市、区财政给予一次性核拨建设经费;对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所在企业和参加实训实习的职业院校学生给予补贴。同年3月,制定的《深圳市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规定对经认定的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以基地一次性容纳实习实训的学生数量为基数,按标准给予一次核拨建设经费,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可用于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购置和维护。
(二)宁波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
宁波是国务院“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近几年,宁波在“教产协同创新、科教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在校地共建、行业指导办学和中高职一体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立法保障。2008年宁波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为校企联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校地共建。宁波市高职学院与(县)市政府共建特色学院,如浙江工商职院与宁海县政府、宁海模具城合作创办宁海机电学院,成为宁海模具城的重要支撑力量。宁波职院与北仑区政府共建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北仑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三是建立校企通平台。目前“宁波校企通平台”,吸纳全市所有中高职院校和215家培训机构、58家行业协会、6413家企业参加,对接完成校企合作项目205个。
(三)苏州经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4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定校企合作项目由各级人民政府进行奖励,企业用于职教事业有公益性捐赠可获减税的政策优惠。二是职教园管理办归口教育局管理。苏州市在2002年开始建设苏州教育国际园。教育园规划面积10.66平方公里,总投资近74亿元,入驻院校14所(本科高校2所、高职院校7所、普通学校2所、中职学校2所和培训机构1所),在校师生近10万人。教育国际园管理办公室为正处级单位,由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主管局长兼任管理办主任。三是积极推进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入园院校,不管哪个部门主办,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整合,错位发展。园区成立“园校联盟”,下设课程共享联盟,各校推荐优秀教师、优秀课程,建立共享课程资源。
(五)长沙经验:将学校建在工业园区
一是把院校布局到产业园。目前长沙市政府举办的学校全部建在了产业园。如在湖南环保产业园建成了长沙职教基地,在长沙高新区建设了园区内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在长沙经开区形成了28所学校构成的职业院校群。在宁乡经开区正抓紧建设香山教育城。二是设立临聘教师津贴。2016年,长沙市制定了《关于长沙市市属公办学校实行编外合同制教职工经费包干的实施意见》,对学校师资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包干经费”实行“一年一定,总额包干,分次核拨”,其中拿出30%左右的编制用于职业学校临聘专、兼职教师,每人每年安排8万元的“包干经费”。三是重奖技能型人才。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将获得最高120万元的奖励,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的选手邹彬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最年轻的人大代表。
三、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有效途径。国家十分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职责,提出了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类规划时要明确产教融合要求,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提升人力资本中推动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针对我市职业教育特点,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对深入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校热企不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
一是制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纳入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职责。二是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建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发展前景好、对推进株洲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将株洲列为全国产教融合首批试点城市。三是制定系列配套文件。如建议财政、发改、经信、人社、农办、教育等部门联合制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财政补助政策”,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发改、人社、教育、经信、财政、国资、交通等部门,制定职业院校“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过程中的场地租赁、股权分配等实施办法,积极利用股份制运作模式开展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试点,允许学校和企业按股份合作制度进行合理的股权利益分配,对于学校所得的部分利润,允许其用于校企合作中的成本开支、合理薪酬,以及用于专业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财政、发改、经信、物价、人社、教育、交通、农办等部门,研究制定“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所获取的非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及使用办法”,在明确规定职业院校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所获取的非财政性资金使用办法、适用范围的前提下,提高职业院校对非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自主权和支配权,鼓励职业院校将非财政性资金更多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校企合作推进力度以及奖励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四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参照深圳、宁波、苏州、长沙等地经验,在市教育局设立高教科或在职成教加挂高教科牌子,履行高等教育部分管理、协调职能。参照苏州教育国际园管理办经验,将职教园管理办作为正处级单位,归口市教育局管理,以便更好地履行教育管理职能,统筹园区职业教育资源,推行教育资源共享。五是重奖技能竞赛选手。营造劳动光荣、崇尚技能氛围,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重奖技能竞赛选手,隆重表彰技能型人才。
(二)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
目前校企合作进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校企信息不对称,从专业招生开始就与企业需求脱节。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是建立校企通平台。如宁波市在2012年开始就由市教育局联合人社局及工商局建设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简称“校企通”),有意向找工作或实习单位的职业学校学生,有意招人或寻求技术支持的企业,都可以登录校企通,注册后输入自己的具体信息和相关需求,“校企通”就会根据双方条件和要求进行配对。建议我市也尽快建设类似平台,提供最权威的资讯,发布职业教育类的最新信息及政策法规,开展多层次的线下校企资源实体对接活动,实现企业找服务、找人才、找设备、找技术、找合作,为学生提供找实习、找培训、找工作等对接服务。二是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支持学校到企业设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到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由企业申请、政府审核资质,像深圳一样对挂牌公共实训基地给予一定建设经费或者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三是建立现代学徒制平台。支持学校与企业设立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四是设立校企合作“双师工作室”。在企业设立劳模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传递工匠精神,传授职业知识,组织技术创新。在职业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传递科学精神,传授专业知识,参与企业创新。五是组建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加快航空产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师资。职业教育的重点是需要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建立能工巧匠进职校的“绿色通道”。针对目前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企业能工巧匠进不来、留不住的现状,建议参照长沙经验,设立临聘教师专项经费,根据市编办核定的编外合同制教职工控制数,按照每人每年8万元的标准安排包干经费,用于学校临聘专、兼职教师等编外合同制教职工的劳动报酬、社保缴费、住房公积金、经济补偿金等。二是职业教育引进人才享受优惠政策。为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议职业院校引进的教师享受市委、市下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30条措施》相关政策,支持职教园建设教师公寓,年轻教师结婚前可免费入住教师公寓,高级职称人才可以享受一定的安家补贴。三是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但是由于缺乏保障措施,长期以来很难实现。建议把在企业设立的公共实训基地同时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基地,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在市本级,农村职业学校多数办学条件差,办学方向以升学为主,专业建设和服务产业能力薄弱。建议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一是鼓励高职学院在县(市)创办分院。目前我市高职院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品牌,可以参照宁波经验,鼓励高职学院在县(市)办分院,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县域经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促进县(市)产业发展。二是园区与县(市)中职学校一体化发展。鼓励高职学院与县(市)中职学校通过中高职衔接方式合作办学,共享高职学院师资、设备、设施等资源,分段培养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鼓励在株高职院校扩大株洲招生指标,为株洲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三是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县(市)中职学校首先要服务好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县(市)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附件:
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表
主要建议具体内容
 (一)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1.制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办法
2.实施产教融合工程,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3.制定系列配套文件,如“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财政补助政策”、“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所获取的非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及使用办法”等
4.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如将职教园管理办归口市教育局管理等
5.重奖技能竞赛选手
(二)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 1.建立校企通平台
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
3.建立现代学徒制平台
4.设立校企合作“双师工作室”
 5.组建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设立临聘教师专项经费
2.职业教育引进人才享受优惠政策
3.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 1.鼓励高职学院在县(市)创办分院
2.鼓励在株高职院校扩大株洲招生指标
3.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刊《株洲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
关于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
东营市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报告
坚持问题导向发展职业教育
“十三五”职业教育,各省打算这么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