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守敬书法的侧锋用笔

剖析杨守敬先生对侧锋的论述和应用。论述中锋、正锋、侧锋及偏锋笔法的基本原理。

    杨守敬先生的楷书和行书所表现出的法度森严、端庄雄浑、圆润苍劲及刚健险劲,受到书学界一致公认的赞誉。纵观其行楷书,可见先生书法行笔的最大特点是在正锋行笔的同时,多用侧锋取势,且笔画的波磔中呈显隶势。其隶书亦纵逸跌宕,朴实自然。

    众所周知,杨守敬先生不论在史地学、版本目录和书学方面,做学问最讲实事求是,并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通过艰苦的实地考察和大量实践,从而上升到理论——得出科学的客观正确的论断。

    自古以来,书学界关于笔法之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且良莠并存。在笔法应用方面,尤其是关于侧锋用笔,更是众说纷纭,正误难辩。及至明清,特别是清末,书法界一些人在兴起一股“唯中锋论”的同时,却大肆诋毁侧锋行笔,究其主要原因,是有些人尚未彻底搞清中锋、正锋、侧锋、偏锋等名称之间的关系及其用笔原理和科学道理,随波逐流,不求甚解,却煞有介事地一味大谈“笔笔中锋”,鄙弃侧锋,目的是以标榜自己为书学之正宗。

    究其渊源,乃唐柳公权曾说过:“心正则笔正”,古人又有“唯中锋用笔才是正法”的论说,加之书学界所谓用笔多“秘不传人”,以及古人在书学论述中将这几种笔法的名称使用多不又不一致,而使其含义大相径庭。等等这些原因都造成中锋、正锋、侧锋和偏锋等笔法在名称及应用上引起了混淆,并被一些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而长期困扰着学书人,因此有必要对这几种笔法的实质进行科学地探讨和剖析。

    杨守敬先生从自己长期的大量的书法实践和研究中,认真总结了行笔过程中的实际原理,论述并总结了自己对中锋和侧锋用笔的心得。他在《马鸣寺根法师碑》评语中说:“大抵六朝书法,皆以侧锋取势,所谓藏锋者,并非锋在画中之谓,盖即如锥面沙、如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之谓。后人求藏锋之说而不得,便创为中锋以当之。其说亦似甚辨,而学其法者,书必不佳。且不论他人,试观二王,有一笔不侧锋乎?惟侧锋而后有开阖,有阴阳,有向背,有转折,有轻重,有起伏,有停顿,古人所贵能用笔者以此。若锋在画中,是信笔而为之,毫必无力,安能力透纸背!且亦安能有诸法之妙乎?”先生这段话将作书过程中侧锋行笔作了科学的论述和首肯。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胆识和勇气的。

    清笪重光《书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近代书学巨匠沈尹默先生曾把书法归结为“无非笔笔中锋而已。”诚然,中锋用笔是千古不可逾越的准则,得到大力提倡。实际上自古以来书法的中锋行笔本身就包涵了正锋和侧锋行笔两种用笔方法。但不可用偏锋行笔。偏锋用笔的原理是笔杆严重倾倒,以笔腹着纸行笔,故偏锋只是相对于正锋提出来的一个名称。

    关于侧锋,《翰林粹言》中有:“侧锋取妍,此锺王不传之秘”。但把侧锋视为“异端”的,如冯武《书法正传》中说:“今以侧笔取妍者,皆异端也。学书断断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入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其实冯武的这段话实际上把偏锋误理解为侧锋。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评》中:“正锋偏锋之说,古今无之,……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上述这段话又把侧锋误称之为偏锋。

    鉴于以上关于侧锋、偏锋用笔的二例论述,可见由于称谓之不正确的引起概念之混淆和错误,常常使许多学书人一头雾水,莫衷一是。

     我们从杨守敬先生书法作品中很容易找到侧锋应用的实例。先生结字的许多点画的落笔(起笔)处、转折处及收收笔(包括掠起)处均可清晰地看到侧锋行笔的特征。在此,还有一点须要重点说明的是,有些人鉴于杨守敬先生上述论侧锋的话语,错误地理解为先生作书全用侧锋。实际上先生作书时在以正锋行笔为主的同时,在一笔画之中,常常会用到侧锋。

    杨守敬先生书法初学欧阳询,继而学习颜体和苏黄诸家,后又上追北碑书及汉隶,故其笔画中常常出现侧锋用笔则不足怪矣。这里用北碑中最有影响的《张猛龙碑》为例:该碑用得很多的一种切锋落笔法特征十分明显,即以侧锋入纸,切出有两个带棱角的被称为方笔的一笔之起首,旋即翻腕捻管转锋进入正锋行笔(此时行笔要沉着运笔,勿滑,涩进,古人又称之为盈中),这样写出的点画有棱有角,在正锋的行笔过程中又使得笔力充盈,笔墨圆润而富有立体感。总而言之,写横和捺画时就向下切锋旋即向外翻腕捻管转锋进入正锋行笔;写竖和撇画时应向右切锋旋即向内翻腕捻管转锋进入正锋行笔。以此类推,根据各种角度走向不同的笔画,来选择切锋下笔时的正确角度。

    以上这些笔法所表现出的几个关键步骤从杨守敬先生书法中都有很清晰的体现。至于切翻的速度掌握及捻管转锋进入正锋而沉着行笔等等,则是实践中掌握技法的熟练程度而已。至于捻管和转锋笔法的目的则是为了调正笔锋,理顺锋毫(即进入正锋状态)。古今书论中多有详述,此处不作赘述。

    总之,正锋运笔,笔心行进在点画中心线上,由于铺毫后在纸上受力均匀平和,故运墨时,点画中墨色从中心线到边沿可出现由浓到淡的微妙变化,使得所呈现的笔画显得圆润而又有立体感。

    谈到侧锋,还要提到侧点,《永字八法》论中注:“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书法大家胡问遂先生对侧点解释得非常精到和详尽,他在谈侧锋一文中说:“作点如正锋为之,则成为滴水之状,无右顾势,故作点时必交笔管向左内微微倾倒,使锋向右外方着力,由于侧笔的用力,在点的腹部受力较重,笔毛无法铺开,背部受力轻,毫铺较足,故点呈腹平背圆之状。这种形同中锋,只是笔毛在点画两侧着力不均匀的运笔,就是侧锋。故侧锋只是中锋的变化用笔而已。”此论述非常形象地叙述了侧点(侧锋)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及可操作性。同时他又说:“其实,侧锋绝不仅只点而已,张怀瑾《玉堂禁经》论揭笔之法说:“侧锋平发,‘人’‘天’之脚是,如鸟爪形。揭笔有顺揭反揭之分,顺揭如挑、捺;反揭,如钩、撇。故凡出锋的点画,多用侧笔。”更是将侧锋的表现形式作了概括总结。《永字八法》论中又说:“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故,凡出锋之处,杨守敬先生善用侧笔峻发之,其所书之字确实显现出方劲犀利,神彩外耀,这些都与古人“侧锋出笔”的道理相吻合。其实科学地说,历代名书家及现代大家,大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到侧锋,否则字将钝,钝则生气全无也。

   正锋为圆笔,侧锋为方笔。关于方圆笔的运用,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字有方圆,本自分篆,方者侧翻,圆者用绞……方用顿笔,圆用提笔。……”其论述源自元刘有定论书:“篆真,分侧,……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其所以异者,不过遣笔用锋之差变耳。……盖用笔直下,则锋尝在画中,故其势瘦而长。……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然方矣。……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法,始有侧法。”康有为先生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或笔方而章法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由此可见提笔即为正锋行笔,顿笔即为侧锋用笔,一正一侧,一圆一方,中含与外拓,相辅相成。杨守敬先生的书法所展现出的正是以正锋求其质实,以侧锋求其势险,正侧双用,所书之字方中见圆,圆中寓方,方圆兼施,形神皆备,自然内美。

    综上所述,通过解析杨守敬先生关于侧锋的论述,同时将中锋、正锋、侧锋和偏锋作了一个梳理,为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正锋和侧锋,杜绝偏锋作了一个小结,使我们在学书过程中真正体会并讨诸实践“其锋正则骨立,则涵蕴气味;锋侧则神飏,外耀锋芒”的原理,切忌用偏锋使笔腹扫纸,从而写出更多更好的藏露结合,亦圆亦方,相得益彰的书法佳作。

    主要引文:

    一、《再谈侧锋》     胡向遂

    二、《侧锋管窥》     郭廷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究竟什么是侧锋
孟会祥:《竹堂笔记》与《笔法琐谈》6
储忠明|「侧锋辨误」之辨
中锋、侧锋、偏锋,你还在纠结吗?
临帖,你要还原书写动作!
运笔方法简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