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画笔法:十八描

十八描为古代画家所创造用于表现葛麻、纱、绢、缎、棉衣等衣饰质料,以及处理不同面积画幅画面之动静、粗犷、枯秃工与的艺术效果和特殊笔致、肌理时灵活用之。

游线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战笔水纹描——适宜表现葛麻、绵纱、琴弦描适宜画小幅作品。

马蝗描、竹叶描——适宜画半工写、布缎质料。

橄榄描——适宜画棉衣。
折芦描、竹叶描、柳叶描、莼菜描——适宜画大幅动感强的作品,折芦也可用来画大衣。
曹衣描、减笔描——适宜画静态的衣纹。
钉头鼠尾纹——表现绢。
枯柴描、橛头描——适宜表现笔里干秃笔意粗犷的作品。
人多描(混描)——适合写意、点厾、泼墨的笔墨形式。
'混描'不是线描,是画法。它是泼墨,宜于画写意衣着。古人木版印刷无法印水墨或使今人不察。“简笔”是衣纹的艺术处理形式。除了这二种,其它的十六种描法才是用来表现各种质料的衣纹。

十八描或白描的临摹应该掌握一定原则,有临有摹,有放大缩小,有背临活临,须至熟为得。如笔之看临就易自满,须戒自满。

临摹须掌握:
一 用笔得其次序方能生笔意(为生动、流美气韵之源)。
二 落笔须从属,方免漏脱笔(脱漏无次,乱)。
三 须守层次,方免交叉笔(免使前后不分,杂乱不清)。
四 欠之,胸有全意,方能落笔有虚实阴阳(无痕)。

又临法之妙:有活临更佳,拷贝(摹)为下。但临易得结构,易体会笔者得有勾稿留本之利。如何以半临半摹为折中,即摹其大体与位置。

技法上要求与须防止的毛病:

秀润——枯燥生涩
细致秀丽匀整——粗砺杂乱,须眉困难
沉着遒劲——怯弱散懈无神
熟练流畅——生疏迟疑
理路清晰分明——交搭不清
笔周意密,停分合理——行笔贴体,理法不备


黄羲教授十八描

全文欣赏

高古游丝描,原称为用十分尖笔如曹衣纹,多合于表现细绸之类。宋赵希鹄曰:“孙太古多用游丝笔作人物,而失之软弱,出伯时下,然衣褶宛转曲尽过于李。”观此既知其短长之处。

琴弦描,原称周举每用之。琴弦描施于大幅,则粗如莼菜条,此古篆之遗意,表质重而静肃、宽衣博带的衣褶,如晋祠宋塑及永乐宫壁画之衣褶皆属于此。

铁线描,原称张叔厚每用之,近代陈老莲即长于此法,折钗法属此。宋赵希鹄曰:“唐卢楞伽笔世罕见,余于道州见所画十六罗汉衣纹真如铁线,惟崔白作圈线颇得余绪,至伯时万不及也。”又清绩曰:“用笔刚劲,力趋勾踢,一起一止,急行急收,像人身新衣胶浆,折生棱角,故谓折钗法。”

行云流水描,多用于佛像。盖天竺地处热带,多披薄纱,行动之时,衣纹如是。元汤垕曰:“顾恺之画如春蚕吐丝,其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又曰:“李伯时,宋代人物第一,专师吴生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清郑绩谓之流云描,用笔长韧,行笔宜圆,人身屈伸,衣纹飘曳,写单衣薄罗,则衣纹宜随身紧贴,若重裘厚袄,则宜离体阔褶。

马蝗描,即兰叶描。原称马和之,顾兴裔多用之。兰叶描用笔有翻转如画兰叶,又如马蝗之浮水波动,故称之。李伯时多用之,李专师吴道子笔法,其势圆转而飘举,故后世称吴道子衣褶曰“吴带当风”。

钉头鼠尾描,原称武洞清每用之。此描用于描写苎葛衣裙,质硬而薄,用笔宜用尖笔锐亳首重而末锐出之。明周履靖曰:“惟吴装描用钉头鼠尾。”清郑绩曰:“工笔衣纹,以此为通用,细劲中见笔力,故古今名家多用之,学者亦宜由此入手。”

人多描,即混描。此法如山水之泼墨、花卉之点厾,细小人物,不能施笔者,以点抹出之。吴小仙毎有此画法。此即唐韦偃画小马法的遗意。韦偃画马,或头一点、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生。元汤垕云:“石恪戏笔人物,惟面部、手足用笔法,衣纹乃粗笔成之。”

秃笔橛头钉描,原称马夏每用之。马夏山水人物喜用秃笔,故下笔形如橛头。此皆施于写意之法,易见苍辣之趣。

曹衣描,原称即曹不兴描法。按,南齐谢赫已称吴曹不兴之迹惟传一龙而已。元汤垕亦谓:“宣和内府刻意搜访其迹,不过《兵符图》一卷而已。”故当属北齐曹仲达描法。绘画史云:“仲达善绘画,尤妙佛像,其体稠密,而衣服紧窄,故世称‘曹衣出水'。”

折芦描,原称如梁楷尖笔细长撇捺折芦描。大幅单身人物用此法,笔简气雄,易于突出,每见渡水达摩用之。

柳叶描,原称如吴道子观音用之。柳叶描笔法属于隶草,比竹叶描宛飘动,施于窄袖短襟处为宜。

竹叶描,原称用笔微短如竹叶。用狼毫锐笔短撇成纹,比柳叶描为坚劲。

战笔水纹描,马远曾以此法画水。古画家之用战笔者颇多,如唐李嗣真云:“孙尚子喜画魑魅魍魉为颤笔之体甚有气力,衣服、手足、木叶、川流、无不变动。”宋米芾曰:“周文矩仕女面一如昉,衣纹作战笔,此盖布纹也。”又云周文矩衣纹及武洞清作罗汉善为颤笔。元汤垕云:“周文矩画人物也多战笔,是学其主重光书法,至画仕女则无战笔。”按战笔属屋漏痕法,用笔须绞锋顿挫而出之,易表现生动和古拙之趣。周文矩画仕女于布衣则施之,或于绮罗则否,米芾与汤垕二家从所见而言之尔。

减笔描,原称如马远、梁楷每用之。减笔是一种删繁就简,概括表现的绘法,宋元作每喜用此。用笔简逸,是如由楷则而趋行草之意。

粗大减笔枯柴描,为秃锋大笔之类的绘法,宋石恪、清闵贞常用之。

蚯蚓描,即旋韭描,近代任伯年常参此法。清郑绩曰:“法如韭叶之旋转成团也,与流云同类,但流云用笔如鹤嘴画沙,圆转流行,此则有轻重跌宕,于大圆转中有多少变曲,如韭叶扁转悠扬之状,用笔肥润,公麟、道子多用此。”

橄榄描,原称江西颜辉每用之,此描可用于表现棉衣皱纹,写山村老人更感质朴。

枣核描,古画罗汉或古僧多用之,以表现如扎布鞋底、古衲的衣纹。用笔须笔断而气连,施于小幅,则如积米联珠之状。


黄羲教授(1899—1979),福建仙游人。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原浙江美术学院),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古装人物画大家。一九五七年,潘天寿先生主持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工作,实行分科教学(山水、花鸟、人物)。针对当时人物画模式局限于素描加工笔线条(永乐宫)的状况,提出加强人物画传统课的份量。黄羲为此重新绘制了十八描教学图例,以提高学生的传统素养。当今不少著名画家都曾得益于此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羲教授十八描(新版)
教你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你学会了吗?
教你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 |浏览: 15 |更新: 2013-07-08 20:43 1 0 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中国画的十八描技法(全)
原来,国画中的线条是辣么的美!
传统国画“十八描”在中国连环画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