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第52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与第55章"知常曰明"
userphoto

2022.08.10 上海

关注

2021-12-21 13:52

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谦谦君子,谦以致礼,谦尊而光,谦亨有终

老子要让我们“见小”,就是减少能量消耗。老子让我们“曰明”,就是回到前面的“守母”,这样才能保持这个身体的长远存在。“守母”就是我们要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正确发展好自己的生命。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用其光”的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宇宙的生命,只要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就能“复归于明”。所谓“复归于明”就是,宇宙之光皆在内心。

刘先银绘画作品《山水清音》《新华月报》杂志2021年发表

刘先银经典点说陈琦南《道德经》第52章,李彩红主讲的《持弱守柔不忘初心》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与55章"知常曰明"同理。这是老子"正言若反"的一贯写作理念。守小才会成大,守柔才能胜强。万物强大到极致,就会变小、变无。这是矛盾对立着的双方相互转化的哲学辩证关系。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地形成时没有出现万物,是后来天地生育了万物,所以天地是天下万物的父母。已经有了天地这个父母,也知道了万物这个子女的由来;已经知道万物这个子女,反过来观察这个天地父母。

出自《道德经》第52章,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天地形成时没有出现万物,是后来天地生育了万物,所以天地是天下万物的父母。已经有了天地这个父母,也知道了万物这个子女的由来;已经知道万物这个子女,反过来观察这个天地父母,天地没有死亡之身,会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不会消亡。

如果塞住了道的“进口”,关闭了道的“出口”,天下万物将永远不能繁衍生息(四季停止)。道的“进口”和“出口”畅通无阻,四季运转周而复始,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万物永远不会灭绝。能观察到事物微小的变化,从而知晓事物的发展趋势。

保持柔和宁静的心态和作风,能提高事物的辨别能力,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借用天上的光芒,照亮所要观察的事物,知晓了事物其中的道理,就不会有祸害殃及到自己;这些对事物的见解知识,是可以永远传承的。

天下万物有一个起始,这个“起始”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而存在。通过探究母体,进而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物,又回来坚守万物的本根,终身不会遭遇危险。堵塞自我意志,关闭自我欲念,一生不会烦忧;开放自我意志,增加自我事务,一生得不到救助。能够发现细微叫做清晰;能持守柔弱叫做强大。运用自我的效用,最后回归自我的清晰,不给自身带来灾祸,这就是普遍存在的“道”的延伸。

▷ 回归本质: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向外走,离我们的初心,离我们的家,离我们原本的渴望、曾经的梦想越来越远。这几乎是每个人生避免不了的趋势。因此我们才流连表象,沉迷物质,这是因为丢失了精神之根本。所以,高质量的生命必须回归本质,坚守根本,不要忘了自己是谁,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

▷ 抑制自我:伤害自己最多的,恰恰是“自我”;每个人最大的敌人,也是“自我”;最难以战胜的,还是“自我”。“自我”没办法消除,因为“自我”是“我”之所以是“我”的根本。但是,自我可以抑制,当我们了解到知识无穷、人生无常时,我们终于懂得了谦卑;当我们知道欲望无尽时,我们渐渐懂得了克制。

如何理解“塞其兑,闭其门,开其兑,济其事”?如何理解“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句话所强调的即是回归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回归什么?

我们必须再次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这就涉及到人生的意义,前面我们谈到过,人生原本是无意义的,意义由人类自己随便赋予和解读。人生似乎不过是由一连串欲望产生的一连串行为所获得的一连串感受构成的罢了,简而言之,个体的人生不过是一串感受。

因此,我们不能说哲学家的生命比外卖骑手的生命更有意义,但我们可以推测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比一个普通人的内心更为平静。

能让人产生快乐的东西,更能让人产生烦恼。得到即是快乐,失去即是烦恼,人们接受快乐往往是自如的,而接受烦恼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平和的心态。人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诸多欲望产生杂念,这些杂念会驱动各种事务,来让人变得疲惫并增加更多烦恼。这不是命运强加的,而是自找的。换句话说,人的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此即所谓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不希望你会因此觉得消极避世是一种正向的人生态度,我要告诉你的是回归的意义。

一切物质最终会化作感受,感受的品质一部分取决于物质,更多的取决于感受主体(人)。是人与人的不同,决定了感受的品质不同,物质只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非决定性的。每个人所追求的是感受(精神的),物质只是途径,但是很多人迷失了,以为在追求物质,并因此招致更多的烦恼。回归的意义在于获得更丰富真挚的生命体验。回答最初的问题,回归什么?回归精神,由单纯的外求转而更多的向内求。

《持弱守柔不忘初心》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李彩红主讲的《持弱守柔不忘初心》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刘先银书法作品《一念之慈万物皆善》2014 北京

刘先银书法作品《一念之慈万物皆善》2014 北京

刘先银经典点说:空中论坛李彩红主讲的《持弱守柔不忘初心》

主题:《持弱守柔不忘初心》

内容提要: 01柔弱如水谦下不争;02柔如赤子守初心;03慈柔坚韧方幸福;04柔弱不武保和平;05持弱守柔益无穷

主讲简介:李彩红,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成职教专干,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秘书长。

弘道积德空中论坛(每周日晚19:00直播)总第六十九讲

刘先银经典点说:空中论坛李彩红主讲的《持弱守柔不忘初心》

01李彩红老师整篇文章的主旨就是通往大道,从柔弱如水谦下不争,柔如赤子守初心,到慈柔坚韧方幸福,柔弱不武保和平,乃至持弱守柔益无穷。从不争到初心乃至幸福和平通向无穷,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有入无间,从大道无限的能量中体会和平而达到幸福。柔弱初心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是合道而行的生活方式。

02讲得很精采,文章才华,充满智慧。就像她的名字,彩红,如彩色的丝绸,值得称赞夸奖。实际上,柔弱初心,乃至《持弱守柔不忘初心》,与弘道积德,一脉相承,都是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智慧。

03整篇文章运用《道德经》的完整思想体系,旁征博引,情理并茂,从尼采讲到鲁迅,从《伊索寓言》讲到《淮南子》讲到《善恶的彼岸》讲到《我的祖国》的主题曲;有许多我们人生成长中的经历,是生活中的感悟。从张之洞讲到曾国藩讲到杨绛、张爱玲,乃至乔羽、刘炽、沙蒙;引经据典,纵观中外历史,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管理,联系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和过往的生活实际,从千年文化传承到百年时代发展。等等。真真切切从生活中从亲身经历中感悟。

善建不拔,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脱,不贪於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

子孙以祭祀不辍。子孙传此道以祭祀,则不辍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则真,修之家则有余。修之不废,所施转大。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彼皆然也。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百姓心,观天下之道也。天下之道逆顺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

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关于《老子》第四十三章的解读: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以及《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最坚硬的东西之间奔驰。无形质的道,却能在间不容发的东西中穿行。我由此知道无为的妙用及好处。无言的教化,天下能做到的寥寥无几;无为的好处,天下能得到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道德经》中就有7章11次提到“柔”,5章5次提到“弱”,3章5次提到“柔弱”。总共9章21次提到柔、弱,或者柔弱。柔10(1)36(1)43(1)52(1)55(1)76(4)78(2) 弱3(1)36(1)40(1)55(1)78(1) 柔弱36(1)76(3)78(1)

老子为何贵“柔弱”?其中的逻辑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往往都去赞美和簇拥强者,但《道德经》思想为什么偏偏要去赞美“柔弱”呢?

下面我们回到老子《道德经》文本中的研究从弱到柔到柔弱的逻辑体系。

第三章弱其志,到第七十八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到《微明章第三十六》,“柔弱胜刚强。”

在《道德经》思想的起承转合中,《去用章第四十》“弱”其实代表“道”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枢纽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李彩红主讲的《持弱守柔不忘初心》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第十三章)

【老子·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释要】本章告诫统治者不要追名逐利、欲壑难填,要知足知止,无为不得,这样政权才能长久。贪污腐化,好大喜功,甚爱形象工程,必然"大费""厚亡",万岁沦为万碎,身亡名灭,被人唾弃。

【通解】声名与生命哪一样更亲近?生命与财货哪一样更贵重?得与失哪一样更有害?声名爱得过甚,必定会破费也大;财货敛藏得越多,必定会损失也多。所以,知足,你的声名就不会受辱;知止,你的财货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是长久之道。

【消逝的字符】今本《老子》第44章与本章文字一致。老子一书多为人主训,"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淮南子·人主训》),本章即对君王的训教之辞。

"身与货孰多"。多,重要,贵重,重视。以货为多则害身也。"得与亡孰病"。

病,苦,有害,担忧。执着于得失的人,当然是有病。老子一再讲"不得",不得而有德(见第一章"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以得为病。可叹的是,世人一辈子都在为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名声而孜孜以求,不懂得洒脱、放下,生活得简朴一点,可谓病得不轻啊。"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此处"爱"字,坊间注家多训做"吝啬"、"吝惜"。说过分的吝啬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破费。笔者认为,此句"甚爱"、"多藏"为倒装,故其正过来就很好理解了。即"爱甚必大费,藏多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就不会大费,就不会身名受辱。知止,就不会厚亡,就不会招致危险。所以,不要求名大,不要求财多。知足知止,不辱不殆。

【砚池堂夜话】三个老头、三只老鼠和一对老夫妇

一名妇女发现三位白须飘然的老先生坐在家门前歇脚。妇人邀请他们进屋,三位老先生笑呵呵地谢了她,身子却没动。妇人惑然。其中一位老先生指着身旁的两位解释:"这位的名字是财富,那位叫成功,而我的名字是健康。我们不能同时进屋呀!不过,你可以去和你的家人商量,看你们最需要我们中的哪一个。" 

妇人进屋便将此话告诉了丈夫。丈夫惊喜道:"既然如此,我们就邀请财富老人吧,请他进来,让我们的屋里装满财富!"妇人不同意:"亲爱的,我们为什么不邀请成功老人呢?做一切事情都能成功,那感觉会有多好!"这时,在一旁倾听的女儿建议:"请健康进来不好吗?这样一来我们一家人身体健康,就可以幸福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了!"丈夫对妻子说:"听我们女儿的吧。去请健康进屋做客。"

于是妇人出门,邀请健康进屋作客。谁知健康起身,成功和财富也都站起身来,紧随其后。妇人感到惊讶:"我们邀请的是'健康',你们两位怎么也一起来了?"三位老先生乐了:"哪里有健康,哪里就有财富和成功!"

故事中的妇人一家,面临的就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选择。懂得知足,懂得健康是幸福的前提,财富与成功也就随之而来。

说完三位老先生结伴的故事,我们再来讲个三只老鼠偷油吃的寓言。

有3只老鼠一起去偷油喝。可是油缸特别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香,喝不到油。于是它们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很棒的主意,就是运用"长尾理论":一只咬着一只的尾巴,依次吊到缸底去偷油喝。

第一只吊下去的老鼠在缸底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和那两个傻鸟轮流喝多不过瘾。今天算我好运,先下来了,不如自己喝饱了再说。"吊在半空中的第二只老鼠看第一只老鼠喝油的架势就想,"下面的油那么少,万一让那个操蛋的喝光了,那我岂不是白费力气一场。我看还是把它放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在上面把舵的第三只老鼠也在琢磨,"油看上去不多啊。等那两个逼痒的吃饱喝足,只怕早就没有我的份了。倒不如就此松口,仍下它们,自己跳到缸底海喝一气,解解嘴馋。"

于是三只老鼠以类似一米板、三米板、五米板连台跳水的方式,相继跌入油缸里。浑身被油湿透,虽然油是都喝饱了,但谁也逃不出这深深的油缸了。

这就是多藏必厚亡的事例。

有一对同龄夫妇,一齐欢度他们的60岁生日,正在热闹时,突然,天使出现了。

天使说:"我祝福你们的60岁,你们许愿吧,我一定成全。"60岁的老婆说:"我好想环游世界。"

天使说:"成全你。"当!太太手上多了一张环游世界的飞机票。

天使问60岁的老头:"你呢?许什么愿?"

老头问:"真的一定会成全吗?"

天使说:"我从不反悔。"

老头高兴万分的许愿:"我希望我现在能抱着比我小30岁的女人。"

天使说:"成全你。"

当!老头变成了90岁。

不知足知止的,必然辱矣殆矣。

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可以后亡。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人能知于知足,则福禄在于己。

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能长久。

(汉·河上公)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

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汉书·疏广传》)

名者,禄位也;争者,忘其身。货者,财宝也;贪者,轻其死。

夫名疏于身,身多于货,虽其愚者,犹必知之,及在得丧之间、与夺之际,则中智之徒尽未能免其惑也。

故唯圣人能知战斗之可息,不争其名,知财货之可足;不害其身、不多藏、不厚亡。

是终厥身而辱,殆所不能及,故可以长久也。

(唐·王真)

物有聚散,性无古今,世之人以物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圣人尽性而足。

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以长久,而与天地并。

(宋徽宗赵佶)

君子之亲,日亲於道,多多於道。小人之病,病不务学道,贪非理之名,多藏货物。

其非理之名易夺,货藏多而必恃,故厚亡。

君子守有命之名,藏合得之物,是谓知足不辱,知止不危,可以长久,云永不坏也。

(明太祖朱元璋)

世界上人扰扰攘攘、奔波劳碌,无非求得名利,无非求享大名得厚利。

且人情无非是得名利就欢喜,失名利就忧愁。不知求名必耗费精神、损了身体;求利以身发财,也是这样。

放于利而行多怨,得利必遭危险;得大名遭人的嫉妒破坏,也是这样。

名利皆身外的物,为求名利损了身,哪个亲?哪个过?哪个多?哪个少?

且说有得必有失,得失何必计较。

得还是从失来的,必然先失了才能得。

就像一草一芥,是至小的了,还必得用眼看着,屈了身体用手拾起才能得着。

虽然得了,眼光气力却先失了。就像值一文钱的东西,是至贱的了,还必须用钱才能买得。虽然的了,金钱却先失了。

至小至贱的,还必然先失而后得,大的贵的可想而知了。

所以天地间的事情,没有无故就能得的。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君子坦然自乐,就能脱开得失;小人忧苦烦劳,就是患得患失。

不知得不是求了来的,失不是患所能免的。

惟有超出得失以外,尽上为人的天职,自然先难而后获,不求得而自得,且一得永得,万古不失。

像孔子当日存老安少怀救济天下万世的心,周流列国,一辈子没有得志。有说他似丧家之犬的,有说他迂阔的,有说他何德之衰的,有说他何为是栖栖的,是将名誉失了。

从鲁国辞了司寇走了,到各国皆没有做官,穷困一生,是将利禄失了。就因为失了名利,却得了万世师表,生民未有的大名;得了俎豆千秋、宗庙享之、子孙保之的厚利。回想到列国时那些得名得利的,反倒皆是失了。

孔子固无心求名利,然而有实就有名,有德就有禄。看到这里,人也就求实行修大德就是了。

何必然求名利?

何必然算计得失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宠辱不惊无患吾身
老子不争而盖天下——感悟《道德经》(7)
《道德经》第三章:圣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道德经》第52章
新解道德经,无我,才能够天长地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