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突破抑郁症世界性难题,新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是智美双全的魅力女人!


刚刚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荣誉称号的许琪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和许多科学家不同,42岁的许琪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她所有发表的论文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写成。但这并不妨碍她突破很多世界著名实验室都没能解决的难题。


许琪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揭秘抑郁症,突破世界性难题


漂亮的许琪开朗健谈,采访过程中会时时爆发出大笑,笑得花枝乱颤。她爱读书,至今坚持每周一本书的阅读习惯。她每周去三次健身房,进行一对一的私教训练。她有深潜证,每年要出去潜水两次。她被称为金牌育儿家,对孩子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育体系……与此同时,她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


“我经常作为协和医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代表去和新生见面,我见他们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恭喜你们选择了最正确的道路。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求,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这个世界上,我想不出来有比当科学家更能自我实现的事情。”


当然,前提是得有科研成果。身为协和医学院的教授,许琪研究的是与脑疾病诊断和治疗相关的问题,她突破了一些世界著名实验室研究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癫痫。大部分癫痫是可以治愈的,但有百分之三十的难治性癫痫困扰患者也困扰医生。“能治的癫痫,问题出在大脑里的神经元上,是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跟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相关。所以抗癫痫药物基本都是针对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设计的。但我们通过五年的研究发现,难治性癫痫的问题是出在胶质细胞上,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放电。我们在星型胶质细胞上找到一个起关键作用的蛋白,在动物身上实验达到了非常好的控制癫痫的效果。”论文发表后,被药物类非常著名的综述性杂志《自然·综述·药物发现》选为2017年2月的全球新药发现亮点,并且拿到了专利权。


比如精神分裂症。在此之前,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没有客观指标的,全靠医生和患者“聊天”,“主观性判断非常强,所以才会有所谓‘被精神病’的事件。”许琪的课题组发现,患者体内有两个分子的改变,如果治疗有效,这两个分子会恢复到正常水平,否则就会异常,“由此推断这两个分子有做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潜力,还可做疾病状态的监控。”这一成果发表在全世界精神疾病类最有影响力的杂志《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反响很大,该杂志甚至专门配发了长篇评述。


许琪关于抑郁症的研究则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发现抑郁症基因,进一步研究将可能开发出针对抑郁症基因缺陷的治疗方法。


全世界做抑郁症的课题组那么多,有人甚至做过一万七千例样本,都没能找到症结,而许琪的成果却来自几千个样本。许琪认为,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疾病,在人群中加起来至少要涉及五百多个基因缺陷,人多,各种信号也多,互相抵消,是不可能找到问题的。她制定了更有效的研究策略。“抑郁症的遗传度不是特别高,说明跟DNA的关系不是很大,但异质性非常高,严重的患者会自杀;而正常人遇到重大打击也会呈现抑郁状态,这明显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把握的原则是:一定要收集特别‘纯净’的患者,至少从医生的专业角度看,收进来的患者临床表现是一模一样的,包括:第一只收女性患者,因为女性抑郁症发病率比男性高得多,发病年龄和轻重程度都有很大差别,这提示,男性抑郁症和女性抑郁症的机制可能不同,所以不能混在一起研究。第二是有家族史的,说明疾病的原因很可能与基因组有关,而不全是外界强刺激导致。第三是反复发作的,一方面体现病情确实重,另外还要排除双相情感障碍疾病混入。第四,要符合临床有关“重症”的诊断标准……”这群“单纯”的患者在一起,信号一下强起来,她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女性复发型重性抑郁症中,发现有两个基因与疾病相关。


许琪做的研究针对的都是发病率较高的人群,“一旦做出来能影响一大批人。”这正是她身为科学家自我实现感强的重要原因。


5岁就说要当科学家



“我从小就要做科学家,这说起来太有意思了。”讲到小时候,许琪又是一阵笑。一年级语文识字课本中,有一课是认识工人、农民、解放军、科学家。一天放学回家,父母大概认为是个教育的好时机,就指着课本问她,你长大了想当什么?“我一想,工人、农民、解放军我都知道是干什么的,就是那个拿着大瓶子的科学家有点神秘,就说我要当科学家。”全家大喜,鼓掌夸她有志气,她意识到这一定是个好职业。长大后她才逐渐明白,科学家不是个职业,只能是事业。


许琪早慧,是“神童”,很早就被报道。3岁爷爷奶奶教她认字,3500个汉字,她只用一个月就认全了,然后开始看大部头的书。4岁能用算盘做加减乘除,能背三百首唐诗,写出人生第一篇作文,一千多字,还用了成语。5岁上学,尽管年龄小个子矮,每节课要让老师从凳子抱上抱下,但她是学习委员,可以绘声绘色地给小区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讲四大名著故事……10岁,小学五年级的她进了少年班,在学校广播站给全校师生讲《我的路》。后来她成了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开学典礼上与大家一起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场景,让她每每想起都热泪盈眶。她喜欢动手,本来觉得自己可以当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但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很少有医院的外科愿意接收这个看上去瘦瘦小小的不满二十岁的姑娘,再加上她是左撇子,“护士递器械都不顺手”。但最终让她放弃临床走向科研的原因是,她受了一场“刺激”。


那年,她在医院的呼吸内科做实习医生,有天晚上一下死了三位患者,整个楼道都是家属的哭声。“带我的老师是特别敬业的医生,其中一个患者得的是罕见病,属于绝症,老师一直不放弃。那时候刚有互联网,老师不断向全世界的专家求助,所有业余时间几乎都扎在图书馆里,希望找到哪怕能延长病人生命的办法。眼睁睁看着病人走掉,家属仍然在苦苦哀求医生抢救。我特别受刺激,现代医学对于绝大多数疾病只能是控制,根本没有办法根治。不是医生无能,是人类的认知有限。当时我就萌生了想法,与其天天坐在医院看着病人这么难过,还不如从根子上去找出病因,找到治疗办法。”从那时起,她的路已经注定要伸向科学的丛林。


后来,她很幸运地成为了院士沈岩的学生,开始了人类疾病的研究。


对科学家来说,失败的时刻远远多于成功,而一旦成功,那种快乐可以席卷一切。读硕士那年,她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是一个“小实验”,她现在甚至回忆不起具体的实验细节了,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研究变成铅字,她激动得要命,拿着几十本杂志,站在东单的大街上,恨不得谁过来给谁发一本。现在“年龄大了,能沉得住气了”,激动的时刻越来越少,但她喜欢看到学生做成一个实验后欢天喜地的样子,“他们会三天睡不着觉,扎在实验室里不肯回宿舍。”她跟研究生聊天:干我们这行,你能想到的最荣耀最让你觉得这辈子没白活的时刻是什么?学生回答:获诺贝尔奖。她摇头,“我能想象到的那个时刻就是通过你的研究,哪怕挽救了世上一个患者,那种成就感不是一个奖能替代的。”她说她理解有些不去领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他们认为回报已经足够了,奖金属于附加品,只是锦上添花。”


科学家的初心和人文情怀



许琪不曾留过学。同行聊天,经常会被人问到是从哪里留学回来的,她倒是坦然,我一直在协和医学院,我所有的论文都是从协和发出来的。话里话外隐隐透着一种自豪。言外之意,在国内一样做研究,一样出成果。


2005年,她的老师沈岩院士把实验室交给了刚刚博士毕业没多久的她。原本已经做好了出国准备,但面对老师的诚恳劝说,她不好意思拒绝,心里却是有委屈的。“沈老师说,无论在国外国内,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能发挥才能的舞台。你已经有了一个好平台,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研究,为什么非要出去折腾一大圈?”许琪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总有智者为她指点迷津。


此刻坐在沈老师当年的办公室里,她指给记者看墙上的条幅: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容乃大,无欲则刚……那是人们对沈老师的评价。


她讲了很多沈老师的故事,沈老师的为人深刻地影响着她。沈老师当院士十几年,坚决不要国家给予院士的住房待遇,宁愿住在西三旗70平方米的老式小两居里,因为女儿已经出嫁,老两口“够住”了。沈老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对给自己的50万元奖金分文不取。沈老师说,荣誉是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可以接,但千万不要主动去争,所谓不忘初心,你得一直记得当初为什么这样选择,如果想挣钱挣名的话没必要选这条路。做科研你要感兴趣才是件有意思的事,要当挣钱挣名的工具会很难过。


在许琪参加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的推荐表里,单位意见一栏中,有“为人稳重内敛、谦逊平和”的评价,这也许正是她的老师将她选为实验室接班人的原因之一。


很早以前,许琪就听一位美国科学家说,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和基因组息息相关。“比如希特勒就是特别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这种病已经被证实和基因缺陷相关;而爱因斯坦这么牛,他的基因组也一定跟我们普通人不太一样。”另一方面,许琪认为基因组的变异很多时候难以简单地划分好与坏。许琪提到一部美国电影《我是传奇》,一个未感染病毒的人想拯救一群被感染而幸存下来的人,希望将他们变回“正常人”。“电影让我们反思的是,你把自己看成正常人,可万一别人恰恰是进化了呢?我跟学生说,你面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时候,不要把对方当怪物来看。所谓‘正常’‘异常’只是我们单方面的定义而已。做自然科学的人特别容易把自己变成机器,定一个规则,不按规则来就是不对。”这是许琪做科研的特点,不被试管与数据束缚,她的眼里有人,心中有患者。因为她当过医生,也因为从小到大读的那些各类大部头的书籍,还因为家里太多亲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耳濡目染,投身科学的她也具有了浓浓的人文情怀,更容易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也因此获得全新的思路和灵感。


都说当科学家自由,没人给科学家定产定量,没人要求科学家加班加点,但差不多所有的科学家都恨不得一天24小时扎在实验室,为课题倾尽全力。“我们把这个叫内在的驱动力,这种力量是最强大的。”许琪接手实验室,几乎年年有成果问世,论文频频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发表,获得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内的各种学术荣誉。谁说出国留学一定是科学家成功的“必经之路”呢?


“潜伏”的金牌育儿专家



许琪说到导师让自己的女儿向她咨询如何养孩子,忍不住大笑起来。“经常有朋友从微信问我各种育儿问题,朋友们都劝我别当科学家了,去当育儿专家吧!”


她说自己的专业背景被认为找不到比她更适合做育儿专家的人了。大学学的临床医学,对内外妇儿科都懂一些;专业研究脑疾病,做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人体的机制研究;除了精神病学,还业余到中科院心理学所学过几年心理学……有一回,许琪和许多儿科专家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大家都评价:特别到位!


说起7岁的女儿她就忍不住乐。小姑娘身高将近一米四,情商、智商、运动商样样高,“用我妈的话说,比你小时候厉害多了。”


女儿身体好,游泳、轮滑、马术、体操、滑雪样样都行,参加课外超常班培优“也是名列前茅”,就算暑假缺两星期的课,下飞机就去参加考试照样得满分。很多家长羡慕她,养孩子就怕孩子爱生病,学习差,摊上一样就够家长对付的了。“让我介绍经验很简单:你在孩子出生头三年多下功夫,后面几十年就都省心了。”


科学家育儿,讲的是科学。人到中老年以后的好多病,都跟出生头三年有很大关系。“小孩出生,各个脏器还都没有发育完成。拿血管来讲,内皮细胞也都没有完全长好,所以我在孩子两周岁前严格禁盐禁糖不加任何调料,因为盐和糖进到血液里对血管内皮有很大伤害,这种损伤是难以完全修补的。小时候看不出来,到四五十岁高血压糖尿病就全出来了。”很多妈妈跟她说,自己做不到,因为不加点味道孩子不好喂。“我说,如果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盐和糖的话就无所谓,饿了肯定会吃。”


她给孩子建立饮水习惯,虽然婴儿不喜欢喝白水,但坚持用勺子温和地喂孩子,孩子长大以后自然爱喝白开水,自动拒绝其他饮料。


她严格按营养学上的少食多餐原则喂孩子,“每天八顿,每次少量。”“我把一周七天的食谱写好,每天不少于42种食品种类,分摊在八顿饭里。”她为此专门请了个阿姨负责孩子的饮食。还请了金牌育婴师每天给孩子做各种抚触训练,倒立、拉伸,甚至往空中抛,还每日坚持带孩子在28℃的水中游泳(一定不能温水哦,会导致脊柱侧弯)。几年的训练颇见成果,女儿身体灵活性强,肺活量大,抵御病毒的能力也超强。许琪笑称自己挣的工资都发给阿姨了。



她看很多原版的英文文献,按照科学家的建议带孩子。比如让孩子一出生就像小青蛙一样趴着睡觉,“一是促进神经发育,血液优先供脑;二是强化心肺功能,因为心肺有压力,反而会促进发育;三是避免做噩梦,不容易惊醒。第四个附带功能是会让孩子脸部发育更立体。但危险是,一旦枕头挡住孩子口鼻,很容易导致窒息,所以必须有负责任的大人不错眼珠地盯着,每半小时给孩子的头换一次方向。”


学习方面最重要的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最开始就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奖赏,而不是苦差事。哪天她表现得特别好,就说‘今天这么乖,可以去看一会儿图画书了’。另外最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让她坚信父母爱她不是因为她学习好、性格好、长得好,而是因为她就是她。”


当然,胎教也是绝不能忽略的,说到此,许琪讲了一件自己颇为“后悔”的事。


胎儿四个月耳朵已经开始发育,有胎教专家建议她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开头和胎儿说话。“我觉得对着自己的肚子说话特别莫名其妙,我先生就说,我来说。”从此每天晚上九点,他固定跟女儿说五分钟话。孩子出生一个月后,有一次一直哭,怎么哄都不行。正一筹莫展,孩子爸爸走过来,说了一句胎教时的开头语:宝宝,我是你爸爸……孩子顿时不哭了,扭着脖子去找声音的方向。“给我后悔的,为什么当时不是我做胎教呢?本来妈妈是最亲的,结果把这个权利拱手相让了。”


许琪大笑。好在她在上手术台几个小时前还都一直在实验室坚持做科研,每天挺着大肚子去给学生上大课,讲的都是科技最前沿的事。而晚上回家后读的都是后来获诺贝尔奖的莫言的小说,“这也算是胎教吧。”


很多人对不会说话的孩子是懒得费力气沟通的,但许琪不以为然。“刚出生的婴儿,大脑神经密密麻麻乱七八糟,后天的发育和教育相当于修剪枝杈,越朝一个方向修剪越擅长某个方面。体育锻炼刺激正中顶叶的发育,认知方面是刺激额叶,视觉中枢要靠后……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反复修剪,才能慢慢形成一个人的智商、情商包括运动商。”女儿半岁时,她就开始带她去旅行,至今已经去过上百个地方,是个见过世面的孩子。女儿不到一岁那年,有一次带她去三亚一个叫假日海湾的地方。她抱着她在外面转,还指给她看写着假日海湾的大牌子,一遍遍念。小婴儿定定地看着,没有任何反应。直到四岁那年,有一天,大人们说起想在海南买房的事,孩子在一旁突然问,妈妈我去过海南吗?妈妈回答,你去过啊,不到一岁的时候带你去过三亚。小姑娘停了一下,竟脱口而出:假日海湾,是不是?所有大人都傻了,这件事让许琪颇感欣慰,原来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女儿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她善良单纯,充满爱心。许琪说,她希望女儿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未必是别人眼里的成功,而是看见一棵草一朵花都能感受到幸福。”她还希望她成为有能力自由翱翔的人。


这是一个金牌科学家妈妈对孩子的期待。


摄影:朵拉视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疯狂科学家枪杀4人,被终身监禁
确定44种!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众多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
找到了!科学家确认44种抑郁症基因 为新疗法铺路
Nat Biotechnol:科学家开发出能学习如何识别出引发人类疾病的嵌合体突变的计算机程序
《Nature》子刊:科学家发现治愈抑郁症新方法!抗癫痫药物竟可缓解抑郁症,启发全新抑郁症治疗思路丨《分子精神病学》新发现
“医学科学家”许琪:瞄准脑疾病领域里熟悉的“敌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