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

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rheumatism)。反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一、风湿病的分类 

 

(一)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也称行痹

 

(二)寒痹

  

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

痛减或缓解。《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

性凝滞,故其症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也称痛痹

 

(三) 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

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也称著痹

着痹

 

(四)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

口渴、舌苔黄腻、脉相滑数为特点。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

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称之为疼烦

 

(五)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症。《内经》即已论及: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对于燥邪致痹,虽未展开论述,但以意在其中。燥痹之表现,因燥胜则干,以阴血津

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出现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症为主要特

点。

    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很少独伤人,多兼夹而至。故上述风、寒、燥、热、湿诸痹,

是以某一外邪为主致病,并非不兼夹他邪。

 

二、 风湿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代表了古人对风湿病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故《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又指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体现了古代的唯物辨症思想。概括的说正气不足时风湿病发病的内因,是本;而风、寒、湿邪则是风湿病发生的外在因素,是标。我国上海也曾对200例类风关调查,结论是因荣血不足、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内湿等,外感风寒与潮湿而诱发本病者占47%。因此,分析风湿病之病因,应从内外俩方面考虑。现将风湿病的病因病机详析如下。

 

一、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外邪是风湿病的外因。《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

 

1. 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引起肢节疼痛。风邪善行数变,故行痹表现为关节游走疼痛。

 

2. 寒气胜者为痛痹,湿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寒气胜者,气血凝滞不通,发为痛痹,表现为关节冷痛。

 

3. 湿气胜者为著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阻碍气血运行,故著痹表现为肢体重着,痛处不移。

 

如若三气之中两气偏盛,表现出的症状就复杂了。当然也有可能出现风、寒、湿三邪邪气相当合而为病的情况,形成风寒湿痹阻证候,则具有关节冷痛、游走不定及沉重、肿胀等三邪致病的表现。由风寒湿邪引起的风湿病,除见于行痹、痛痹、著痹外,多见于漏肩风、肿股风、肌痹、骨痹、历节风、尪痹等病中。

 

随着对现代疾病的病因及原理认识的深化,部分风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太过精美肥甘则易于生热毒。长期饮食中各种化学添加剂及残留农药等,也会使毒热之邪自内而生,流入四肢关节而发为热痹证。结合古人的认识,分析今日之风湿病,认为风湿病缠绵难愈,久之,脏腑受损,易生寒热之变。加之邪气蕴蓄难解,久而成毒,则生热度之痹。

 

风热之邪外侵,病邪在表,则阻塞经脉,发热,畏寒,身痛肌酸,皮肤肿胀,甚则筋脉

干涸失养,张口困难,五指难展,中医谓之皮痹,西医学之全身硬化病。若素体阳盛之人,

风热入里化火,火极生毒,热毒交炽,燔灼阴血,淤阻脉络,伤于脏腑,蚀与筋骨,热毒伤

及血络者,则血热外溢,凝于肌肤则见皮肤红斑,热毒阻滞经络关节则关节红肿热痛,内攻

犯脏者,则五脏六腑受累,心、甘、肾、脑受损,可见于中医之骨痹、周痹,风湿热及皮肌炎、硬皮病等疾病中。

 

     关于燥邪所致风湿病,或外受,或内生。如风燥之邪由外而入,或风热之邪伤人后,燥热耗伤津液,津液干涸而经脉痹阻,其证可见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口干唇燥,口干唇疡,

目干泪少,苔干脉细;或肝肾虚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津液枯燥,经脉气血痹阻,口眼干

燥,少泪少唾,少涕少汗,目红咽红,龈肿齿(血丑),干咳少痰,肌肉酸痛。以上两种病

因所致的病证,中医均谓之燥痹,与西医之干燥综合征颇似。 

                 

二、营卫气血失调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营卫和调,卫外御邪,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故营卫失调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营卫之气在表,故风湿病初起,表现为寒热症状和肢体疼痛时,多认为是邪伤营卫所致。若受风寒之邪,营卫闭阻,可表现为恶风恶寒,关节游走疼痛,遇寒增剧。若风湿之邪外伤营卫,则表现为发热,烦而不安,溲黄,关节红肿、灼热、重着而伸屈不利。此即西医风湿病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早期症状。

 营卫与气血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但究其理却不尽相同。营卫之气具有的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泄的功能,只有在气血调和,正常循行的前提下,营卫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出来。所以气血失调也是风湿病发病的内在原因之一。风湿病是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

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故肢体关节痛的原因尽管故肢体关节痛的原因

尽管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但气血凝涩不通则是疼痛的直接病理机制。

 

气血不调有虚实之分。气血不足当属虚证气滞血瘀应为实证气血不足,或因素体血气两虚或大病之后风寒湿热之邪趁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或痹病日久气血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充,筋骨失养,可致关节疼痛无力,并伴气短、食少、面黄、舌淡诸症。

 由气血不足而致的风湿病,可见于脾痹、脉痹、骨痹等病之中。风湿病日久,不少病中可

见到气血不足或气血不调之证。

 

三、脏腑阴阳内伤

     

脏腑内伤,是风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风湿病经久不愈、内传入里的结果。

 

《内经》认为: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风湿病初起表现在筋脉皮骨,病久而不愈者可内传入脏,故古有脏腑痹之说。病邪入里一旦形成脏腑痹,则更伤五脏。五脏伤则肢体关节之症随之加重,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

 

肺主气,朝百脉,司皮毛。若脾痹不愈,肺卫不固,病邪循经入脏,致肺失宣降,气血

郁闭,而成肺痹。肺痹者亦常因形寒饮冷,衰怒失节,房劳过度等,而伤及脾、肝、肾,致

脾失转输,土不生金;干起过盛,木火刑金;肾不摄纳,金水失调,均可加重肺气的损伤。

西医风湿病中之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的肺炎及胸膜炎、皮肌炎、硬皮病、SLE等,

均可见肺痹表现。

 

心主血脉。若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可形成心痹。即脉痹反复发作,重感风寒之邪,则肺病及心,心阴耗伤,心气亏损,心阳不振,则见心悸、怔(忡),甚至可致心脉瘀痹,心胸烦闷,心痛心悸,进而心阳虚衰,出现心痹重证,而见胸闷喘促、口唇青紫、脉结代等危候。西医风湿病中风湿性关节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心脏损害时,均可见心痹表现。

 

脾司运化,主肌肉。若肌痹不已,脾气受损,复感寒湿之邪,中气壅塞不通而致脾痹,即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的表现,一方面是脾胃生化不足,气血值源虚乏,出现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痿弱不用;以方面表现为脾湿不运、胃失和降之证如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大便溏泄等症。脾痹可见于西医风湿病中多种疾病的并发症。

 

肝藏血,主筋。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或肢体痹症久不愈,反复为外邪所袭,肝气日衰,或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逆乱,气病及血,肝脉气血痹阻,则形成肝痹。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故肝气郁结是肝痹的主要病理表现,证见两肋胀痛,甚则肋下痞块、腹胀如鼓、乏力疲倦等。肝痹主要出现于多种西医学风湿病的并发症。

 

肾主骨,生髓。因风湿病之主要病变在骨及关节,故多种风湿病后期的主要病理形式为肾气受损,而成肾痹。不仅是骨痹不已而成肾痹,其他五体痹反复不愈,最终均可形成肾痹。除五体痹不已内伤入肾而形成肾痹外,或劳倦过度,七情内伤,久病不愈,损及肾元,亦可

出现肾痹之证。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骨质疏松等,均可见骨痹表现。阴阳失调对风湿病的发病急转归有决定性作用。

 

首先,人体禀赋不同,阴阳各有偏盛偏衰,在加所感受的邪气有偏盛,因而风湿病有寒与热的不同表现。《素问.痹论》中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次,肾主骨,肝主筋,故风湿病久延不愈多可伤及肝肾。若伤及肝肾之阴,则会出现关节烦疼或骨蒸潮热,腰膝酸软,筋脉拒急,关节屈伸不利和(或)肿胀变形。若伤及肝肾之阳,则表现为关节冷痛、肿胀、变形、疼痛昼轻夜重,足跟疼痛,下肢无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 

             

四、痰浊瘀血内生

 

痰瘀作为病因,或偏于痰重,或偏于瘀重,或痰瘀并重,临床表现亦不尽同。若以痰浊痹阻为主,因痰浊流注关节,则关节肿胀,肢体顽麻;痰浊上扰,则头昏目眩;痰浊壅滞中

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于胸脘满闷,纳差泛恶。惹以淤血为主,则血瘀停聚,脉道阻涩,气

血运行不畅而痛,表现为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久痛不已,痛处拒按,局部肿胀会有

瘀斑。若痰瘀互结,痹阻经脉,痰瘀为有形之物,留于肌肤,则见痰核、硬结或瘀斑;留著

关节、肌肉,则肌肉、关节肿胀疼痛;痰瘀深著筋骨,则骨痛肌痿,关节变形、屈伸不利。

 

由此可知,痰瘀痹阻是风湿病的重要证候。该证候多出于风湿病之中晚期,可见于筋痹、脉痹、骨痹、心痹、肺痹中,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SL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见之。终上所述风湿病之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六淫杂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而营卫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是风湿病形成的内在因素。

 

    风湿病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病因上,还表现在病位的传化演变上。如表现为皮、肉、脉、筋、骨五体痹的传变。风湿病的传变是复杂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其基本规律是由表入里,有实转虚,表里虚实相间则更为常见。

                 

风湿病的常见症状

1.   疼痛 2. 关节肿胀  3. 发热  4. 麻木  5. 多汗  6. 皮肤硬化  7. 肢节屈伸不利  8. 皮肤红斑  9. 皮下结节 10. 晨僵  11. 畏恶风寒  12. 皮肤红斑  13. 口眼干燥  14. 口腔溃疡15. 脱发

 

主要治疗方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乃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治痛风 中医有优势
“痹”与“痿”探析
风湿骨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病机是什么呢,熟悉它
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腰腿疼有福音了
【名医经验】金明秀教授补虚化痰祛瘀法治疗风湿病经验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