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武牧羊》
(2008-08-30 23:29:17)
原创图画书《苏武牧羊》由熊亮插画,连环画出版社2008年出版。
它其实是一首歌,蒋荫棠作词,田锡侯作曲。
我先来吟唱一遍,献丑了:)
链接:网上听箫曲:《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北海边 雪地又冰天
北海在哪里?北海其实是一个大湖,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尔加湖,西汉时在匈奴的控制范围内。
西汉时期全图(扫自《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苏武的家在长安,却要到那么远的冰天雪地的地方去牧羊,任谁也不愿意的,可苏武还是去了。那是在大概公元前100年,也就是2100年前的事情。
其实今天的贝加尔湖是个非常美丽丰饶的湖泊,旅游圣地,但在2100年前对于苏武这样的一位汉人,却是个十分艰苦的地方。而且他是被扣留、流放到那里的,像个犯人、奴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汉人,只有他孤零零一个人。
羁留十九年
苏武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多少有点运气不好。他人很好,汉人的皇帝汉武帝非常喜欢他,重用他,到了匈奴那边,匈奴的王单于也很喜欢他,想尽办法要收服他。结果苏武反而遭了罪。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被汉武帝提拔为中郎将(皇帝身边的侍卫长),出使匈奴。在此之前苏武的官不大,只是皇帝身边的普通侍卫,也没立过什么大功,之所以当官是因为他爸爸苏建立有战功,官至太守,还封了平陵侯。这年被提拔还是因为汉武帝喜欢他。很巧,这年他41岁,汉武帝登基做皇帝也刚好是第41个年头。
照理说,苏武这趟被派去匈奴是个美差。前段时间汉朝和匈奴关系很紧张,因为误会、摩擦,而且谁也不服谁,两边都扣留了一些对方的使者。那年匈奴的且鞮侯单于刚上台,一高兴就先把汉朝的使者都送回来了,汉武帝也高兴得不得了,觉得匈奴这位新单于很讲道义,所以这边也派使者把扣留的匈奴使者都送回去。这还不说,还准备了许多厚礼馈赠匈奴单于。这种皆大欢喜的事情谁不乐意?所以苏武这趟差事本来应该是个美差,又升了官,又给两边办了好事。于是他带着两个副手和一百多个士兵,陪着被扣留的匈奴使者,押送着礼物上路了,一路上还跟匈奴使者交上了朋友。看来此行肯定大有收获。
但事与愿违。毛病先就出在那堆厚礼上。照汉人的理解,礼尚往来,馈赠重礼,自然也该有点儿回报。但匈奴人却不这么想,看到汉武帝这么客气,单于反而自己就骄傲起来,而且看到对方那么有钱,总忍不住想要找机会再去抢点儿来。我们总说“礼多人不怪”,那只是对汉人而言,逢人多客气、多敬礼,对自家人可以,对外人有时反而要出毛病。总之,那单于一直拖着不给回话,也就是回文、回礼,苏武他们只好呆在那里,等着,等着……
终于等出了事情。苏武的一个名叫张胜的副手卷入了一场匈奴人内部的谋变,参与了刺杀缑王卫律的计划。那卫律本是胡人,曾在汉为官,也曾经是汉朝派遣到匈奴的使者,后来投靠了匈奴,是单于的亲信。这个事件说来话长,简单地说,就是张胜卷入了一场完全与他的出使任务无关的事变,不管他最初的用心好坏,但终究犯了外交上的大忌。
刺杀没有成功,主谋就被抓了,张胜急忙跑来向苏武如实陈说。他不得不说,因为他知道很快自己也会被供出来。苏武听完大惊,情急之下就要拔刀自刎。这是苏武的第一次自杀。说是“第一次”,自然没有成功,张胜和另一位副手常惠把他抱住了。苏武为什么一听说这件事就要自杀?因为他是个很懂得外交规则的外交官,知道在这件事上理亏了,而匈奴一定会揪住不放、借题发挥,到时个人的安危是小,国家的面子就丢大了,身为此次出使任务的负责人,他想以死谢罪。
果然不久,张胜就被抓起来。单于觉得这是好机会,就让卫律想办法以此为由收服苏武。一方面是想让汉朝难堪,一方面单于还是蛮喜欢苏武这个人的。单于派卫律抓苏武去受审,苏武听说,立刻就拔刀自刎。这是苏武的第二次自杀。这次差点成功了。当时他身边只有常惠,苏武跟常惠解释清楚了,这是向自己的国家谢罪。常惠这次不敢再去拦,因为他也很明白其中的道理,堂堂外交官被抓去受审,这是极端有辱国格的事情。于是苏武真抹了脖子,差点就死了。幸好卫律及时赶到,亲自抱起苏武,挖坑、放瘀血、找太夫,忙活了半天,终于把苏武抢救过来。
从此,单于更加喜欢苏武了。你看,这便是匈奴人的脾气,你客客气气吧,他反而瞧不起你,觉得你软弱好欺负;你跟他一玩命,他反而敬重你,对你客客气气的。苏武在养伤期间,匈奴人对他照顾得特别周到,卫律王也天天来看他,亲自照顾他,一个劲儿地和他套近乎。
等到苏武的伤痊愈了,卫律又开始张罗起来。他安排了一场会审,这次是把苏武请到审判席上,看卫律审犯人,当然包括那个张胜。这场戏分明是做个苏武看的。卫律先叫把主谋押来,当场砍了;又叫过张胜,也要砍了,张胜怕死,当场投降了。卫律就来威胁苏武,可苏武不为所动。卫律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以自己为榜样劝说苏武投降,还说你要降了我们就拜把兄弟,如果不降,日后想见我都难。苏武便大骂卫律: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忘恩负义、叛国求荣之徒,谁会稀罕见你?你有本事就杀了我。以前南越、宛和朝鲜都杀过汉朝的使者,结果都遭了灭顶的报复。匈奴还没杀过汉使。你今天杀了我,匈奴的灾祸就从此开始。卫律吓得只好作罢。
单于听卫律回来禀报,不但不生气,反而对苏武喜欢得无可无不可。他下决心一定要收服苏武,什么外交规则,什么汉朝的军事威胁,都统统置之脑后而不顾了。苏武被羁留在匈奴的生涯,就从此开始了。
上面的这段故事,我主要根据的是班固的《汉书》,也参考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相关部分。这两部史书都是汉人写的。我很好奇,匈奴人会怎么写这段历史呢?——假如匈奴人真有写的话。读这段历史时,我当然觉得苏武特别了不起,但我也觉得单于和卫律也是两个很可爱的人,特别是单于,他是个特别崇拜英雄的人。这位单于认定苏武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就一定想要他归顺自己,哪怕为此付出天大的代价,这也是一种英雄豪气。只是,站在汉人的角度看就觉得蛮横无理了。
渴饮雪 饥吞毡
也有版本写作“渴饮血”,这本图画书里也是这么写的,虽然换种说法也能讲通,但我觉得还是用“渴饮雪”更好,有出处,故事感觉更真实。
《汉书》中是这么写的:“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单于实在拿苏武没办法,威胁利诱都没有用;既不能放他走,又不能把他杀了。只好把他关起来,关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吃的也不给喝的,看他能熬几天。没有吃的倒也可以多忍几天,但没有喝的人是受不了的。单于大概想着,苏武也许会熬不住而投降,如果实在不投降,那也是他自己饿死的,也不是匈奴人杀的。其实这还不是一样的?
可是数日后,匈奴人发现苏武仍然活着。原来当时天降大雪,苏武渴了,就抓把雪放进嘴里嚼,饿了就咬裹在身上的羊毛毡(“旃”通“毡”)充饥,就这样顽强地活了下来。
匈奴人以为苏武是神人,不敢再这样囚禁他,就把他一个人送到北海去牧羊,到那儿也不留下食物给他过活,只任其自生自灭。可苏武还是想尽办法活了下来,有时他甚至去挖野鼠藏食物的地洞,从老鼠嘴边抢来米粟勉强充饥。
也许有人会问,前面才说苏武有两次都自杀抹脖子了,为什么后来又如此顽强地求生呢?前后的苏武是否有矛盾呢?我认为一点矛盾也没有。苏武前两次的自杀不是为了自己,而且为了他的国家,他身为使者在国家可能受到对方侮辱时以死相拼,所谓“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正是因为苏武的这种态度,匈奴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而后来的行为主要是针对苏武个人。单于完全不顾外交规则,不再把苏武当作使者,一味地想要逼降、收服他,将他置于绝地,完全地孤立起来,消磨他的斗志。而苏武到了此时,也倔犟至极,他下定决心,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一定要活下来!
作为一个个体,苏武这个男人,可以受屈辱,可以隐忍,只因为他的信念、他的使命、他的承诺,他可以极其卑贱地活下来!
这才够得上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野幕夜孤眠
这首歌和这本图画书,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胡天野地里倔犟、孤独的灵魂。天是他的帐房,地是他的眠床,连羊群都挤作一堆,只有一轮清月听他无语的倾诉……
这个孤独的男人在想什么呢?
心存汉社稷 梦想旧家山
历尽难中难 节落尽未还
他自然在想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何以见得?你看他怀里抱着的那是什么:一根棍子,上面系着一排毛缨子,风吹起来远看像是一杆旗子。苏武成天拄着它牧羊,坐下来也要抱着,连晚上睡觉时还不忘放在手边。
这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或旗子,它的名字叫使节,是国家的象征、使命的象征。在北海边漫长的孤独的等待着,它是苏武唯一不离不弃的旧相识,寄托了他全部的信念。
这种使节的毛缨是用牦牛尾巴做的,所以也叫“节旄”。春秋时的卫国太子伋出使齐国,在路上被父王派去的强盗截杀,伋手上拿的使节是白毛的,所以又称“白旄”。
最先拄着使节牧羊的,其实还不是苏武,在他之前张骞也曾在匈奴持节牧羊了十年有余。但张骞的性质不同,他是出使西域,准备联合西域攻打匈奴,所以被匈奴逮住时,可以算是敌国的俘虏,抓住后当作奴隶去放羊,倒也无损外交规则。苏武真正是冤枉,他明明是出使匈奴的使者,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结果却也被当作奴隶去牧羊,而且一去就是十九年!
因为总是抱着这根使节,没过几年,上面的节毛都掉尽了,还是一点回家的指望都没有。
兀坐绝寒 时听胡笳耳声痛酸
独自坐在极寒的原野,仍然挺直着腰板,耳边时不时传来哀怨悲壮的胡笳乐声,不知是在耳朵里还是在心里,说不出的酸痛!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81300c0100awu8.html) - 可持书吟唱的图画书——《苏武牧羊》_阿甲_新浪博客
这句歌词的意味很可能出自《李陵答苏武书》,虽然有人认为那是一篇“伪书”,但不管怎样,文章仍然是好文章,读来同样令人唏嘘感慨。其中有一段写道:“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这位李陵,在历史上也是大大的有名,还记得小时候听评书《杨家将》,杨令公兵败被困,无法突围,最后鬼使神差地转到李陵墓地,杨令公不愿学李陵投降番邦,竟一头撞死在李陵碑前。其实正史未必如此,但评书这么说自然是要拿李陵来说事。
在《汉史》里,李广、李陵、苏建、苏武的事迹是写在同一卷列传里的,因为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苏武是苏建的儿子。李广的后人中只有李陵最有出息,继承了爷爷本领,武艺出众,箭法高明,而且能征惯战。李陵和苏武一直都是好朋友。
要论本领和武艺,李陵肯定远胜于苏武,但在后人看来,苏武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而李陵却浑身污点,连说书人、小孩子都可以拿他随便说事。这两者只有一点差别:李陵投降了匈奴;苏武宁死不降。
话说苏武被匈奴扣留的第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军参与了一场攻打匈奴的战争。这一次汉军败得很惨,因为指挥大军的元帅李广利(和李广家一点关系也没有)是个庸才,不但是个庸才,而且品行也很有问题。但谁让他是皇帝宠妃的弟弟呢。李陵不愿意跟随这样的元帅出征,就申请自己带着一支五千人的步兵弓弩手深入匈奴腹地。在汉军主力溃败,孤军深入缺乏接应的状况下,李陵带着自己的部队与单于亲自率领的十万匈奴大军周旋,边撤边打,杀退了匈奴无数次进攻,杀死了近万的敌军。最后就差一点就能撤回来了,离汉军边塞只有百里之遥,可无人前去救援,李陵的部队终因弹尽粮绝而被匈奴大军击溃。冒死断后的李陵也不幸遭擒。虽然李陵重创了匈奴大军,杀死了那么多匈奴人,但单于还是很欣赏、佩服这位将军,于是收降了李陵,让他在匈奴也做了王,后来更是委以重兵、重任。
单于喜欢李陵自然有他的道理,可李陵身为汉朝的将军、名将李广的孙子,怎么能投降呢?按照李陵自己的说法,他本来是有别的打算,希望先忍辱偷生,瞅准机会再重归汉朝。可是李陵的投降令汉武帝十分懊恼和震怒,先收监了李陵全家,后来竟全杀了个干净,连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的司马迁也施以宫刑。总之,李陵最后也只好死心塌地留在匈奴了。
李陵和苏武是好朋友,按理说,李陵一到匈奴就该去看苏武的。但他一直没去,主要是他了解苏武的为人,不好意思去见他。过了好几年,单于才听说他们俩的关系,就派李陵再去说服苏武。原来单于还是一直惦记着苏武。
苏武见到李陵还是很高兴的,毕竟是多年的故友,他乡重逢,情投意合。最初几天他们一直饮酒叙谈,但当李陵要劝降苏武时,苏武严词拒绝,以死相争,令李陵羞愧难当,长叹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从此,李陵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来见苏武。但李陵还是位很讲义气的朋友,他请夫人派人来照顾苏武的生活,给苏武留下牲口和帐篷,后来还撮合一位很崇拜苏武的匈奴女子与他结合。在李陵的帮助下,苏武被羁留在匈奴的后半段生活还算是富足、安定的,也有了一点家的感觉。
群雁却南飞 家书欲寄谁
白发娘 倚柴扉
红妆守空帷
十九年,苏武对家的思念,对家人的惦念,从来没有断绝。这也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很重要的原因。
苏武出使匈奴时,父亲已经亡故,老母尚在,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后,完全失去了家人的音讯。每年看到大雁南飞时,不免又想起了家人,恨不能肋生双翅。他最想念的是白发苍苍的老娘,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他想象着,她们都在苦苦地等待着自己吧。
见到李陵后,自然就打听起自己家人的状况,一听之下,更是悲从中来。
李陵告诉他:自从你走后,你的哥哥因为在扶皇帝下马车时犯了点小过失,自刎谢罪了;你的弟弟因为在争执中误杀了黄门官,畏罪服毒而死;你的母亲在你出使后不久就去世了,我给她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还年轻,据说已经改嫁了。你家里只剩下你的两个妹妹、你的儿子和两个女儿。我离开后也有十多年了,他们现在怎么样,是死是活,我也不清楚啊。
在北海苦熬了十几年的苏武,听到这些消息,那是怎样的感受呢?
唉!人生的大悲苦,何其无奈!
三更徒入梦 未卜安与危
在这样的心境下,哪里还能睡得着?自身的安危,亲人的存亡,都无法知道、无法预料……
李陵的一席话中还有这样一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他的意思是,皇上(汉武帝)年纪也大了,法令无常,今天杀这个大臣,明天灭那个一家,朝中也人心惶惶的,大家也不知自己的安危如何,你还为谁去卖命呢?——当然这是劝苏武投降的说辞,但说到晚年的汉武帝,倒也真是那么回事。
在这种状况下,苏武能被打动吗?
心酸百念灰 大节仍不少亏
是的,种种遭遇、磨难,希望的破灭,家人的噩耗,祖国的负面消息,已经将苏武层层包裹,他心中无比酸痛,已是万念俱灰。
可是,即使是这样,身为汉朝使节的苏武,仍然怀抱光杆的节旄,恪守臣节。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使命、自己的承诺!
后来,应该是在公元前87年,李陵又来到海上,告诉他皇上驾崩了。这位几乎从不流泪的男子汉,面向南方,嚎啕大哭,几天几夜,直到呕血……
我想,苏武的哭并不仅仅是作为臣子哭皇上吧,他的悲苦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切。因为汉武帝的去世,这位使者再也没有机会回去向他复命了,为了那一天,他已经苦忍了13年!从此他的承诺将不再能兑现——
从此,继续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羝羊未乳
不道终得生 随汉使归
最后这句歌词表面上看相当费解:公羊还没有生出小羊呢,想不到竟然终于能活着,在有生之年跟着汉朝使者又回到了祖国。
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的确是不能。这是匈奴人跟苏武开的一个不太善意的玩笑。当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牧羊,特别交代只让他去放牧公羊,并且放出话来,除非那些公羊生出小羊,否则苏武这辈子也别想离开。
天下哪有这样的奇迹?
可是另一个“奇迹”却发生了,多亏了这个“奇迹”,苏武才终于回到了祖国。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托孤大臣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兄弟)大权在握。霍光非常想让苏武回国。当时匈奴老单于也死了,匈奴变得四分五裂,新单于(老单于的儿子)向汉朝求和,霍光借此机会索要苏武。可单于说,苏武在北海牧羊,前几年就已经去世了,他的副手和随从也都去世了。汉朝的使者也没有办法,只好回国复命。
霍光还不死心,再次派使者到匈奴。这一次,苏武的副手常惠想办法见到了汉朝使者,告诉了真相,并密授一计。于是汉使又一次向单于讨要苏武,单于又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汉使便正色地说,前不久汉昭帝在长安打猎时,射下来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上面是苏武的亲笔书信,说他还活着,在北海牧羊呢。单于听了这番话,呆了半晌,最后感慨地说,连鸟儿都被苏武感动了,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他向汉使道歉,并安排将苏武和他的手下找来送回国。
这个“奇迹”就是图画书《苏武牧羊》的最后一幅。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苏武他们回到了长安。去的时候一百多人,回来时总共只有十人,去的时候苏武41岁,回来时头发胡子全白了。
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都争相来看苏武。
当苏武持着那根光秃秃的使节来到汉昭帝面前时,连这位皇帝也忍不住流泪了。他对苏武说,这个使节是先帝托付给你的,你就拿着它到太庙里去祭祀吧,然后你就在那里复命,也让他老人家高兴高兴。
苏武虽然历尽了艰辛坎坷,但身子骨还很硬朗,一直活到了80多岁,逝世于公元前60年。
虽然他身前的官职也不很高,但朝中从上到下都很敬重他,受到国宝一般的优待。他的儿子因一起宫廷事变受到牵连,在他回国后的第二年就被处死了。后来皇帝体恤他晚年孤苦,主动叫他把在匈奴时生的儿子赎回来。
在苏武回国时,这个孩子就快要出来了,苏武没办法带孩子的妈妈回国,因为在牧羊时,连苏武自己也不过是奴隶的身份,何况是他的老婆。孩子的妈妈让苏武给孩子取好名字再走,苏武说,如果是男孩,就叫他通国,如果是女孩,你就自己决定吧。
果然生下的是个儿子,名叫苏通国。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81300c0100awu8.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冷血无情”的苏武,北海牧羊19年,归来时却隐瞒了事情的真相
匈奴为什么要扣押苏武?因为他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情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牧羊:副职坑正职,儿子坑老子
【西汉故事】苏武牧羊
新课程文言文全解·苏武传·注释、译文、评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