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一个月之内,他达到了第十一观智
正念是越强越好,不怕会太强,不必跟任何一项保持平衡。所以你来修内观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日夜保持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你能够正念不间断,正念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力。这时候你不能说“我的正念太强”,因为正念越强的时候,内观力越锐利,你就透视身心真相就会越来越深,达到越来越高的观智。所以我常常鼓励大家要日夜保持正念,让它持续不断,能够整天正念不间断这样子最好。
有一个修行者问到:“如果修行人他精进修行内观两个月,他能不能达到整天正念都不间断呢?”我回答他说,“如果他能够很忠实很认真的按照老师给他的指导来精进修行,他必然能够达到整天正念都不间断这样子的经验。”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就请到缅甸我的修行中心来精进修行,你可以达到整天正念不断。这是经由你自己亲身的体验来回答你。但是现在你不能修行两个月,因为我们这一期禅修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我也不能待在这里待到两个月这么久。
保持稳定而且持续的正念,对于你修行的进步具有绝对的重要性,所以你必须努力,尽你一切最大的努力来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而且要越来越仔细。
有一年,我在英国所办的一次禅修,那是一期为期两个月的禅修,大约有十八位修行者参加。其中有一位美国籍的比丘,年纪大概三十岁,他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参加全期两个月,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从他参加的第一天开始,他就非常仔细非常小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不管是站起来也好坐下也好,伸手屈手,每一举一动他都非常慢非常仔细的在正念观照。
因为他不遗漏掉任何一个动作,所以在那一个月之内,他达到了第十一观智,就是所谓行舍观智。他的心变得非常的稳定,不受到一切外境的干扰:一切快乐的事情、苦恼的事情,都不能打动他的心,他的心一直保持中道。在他离开那个修行中心之前,他来向我顶礼告辞。他就说到:“如果没有观察日常生活,就谈不上修行”。我一直记得他这句话,你们也应该记住这句话:“如果没有观察日常生活,就谈不上修行”。
他是从他自己亲身经验中讲出这句话,因为他尽可能努力的观照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而且越来越仔细。他能够在一个月内达到第十一观智,这是一般修行者很难达到的境界。他之所以能够达到,是因为他努力观照日常生活。如果你想像这一位美国籍修行者能够得到这样的成就,你就必须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正念观照每一个动作,而且要越来越仔细。--恰宓尊者
-----------
.
第十一观智
行舍智
此智引发对身心(身心的行)的冷漠,再也不会对身心产生执着和贪恋——身心是长久以来我们妄执为「我」「我所有」「我自己」的东西。但这种冷漠夹杂着厌离的心态。
此智由前一阶智发展而来,能够强烈而清楚地照见五蕴(行)的不坚实性:非男、非女、非人、非上帝等等——而且生命一天天地消失了,可能很快就会死——对于身心实在是毫无乐趣可言。
以智慧体会到身心是空的、非男、非女的时候,不会再对身心产生兴趣了。因此舍心——对身心无爱憎之念,但这是与厌离相应的舍。现在,心想要证得涅槃而再也不想管身心了,也不想再生于三界之中了(三界见第七阶智脚注)。
此智是世间范围内最高的观智,此智可以启发修行者的道心(道识)和果心(成果),而使修行者成为一个圣者。这是一种很猛利的智慧,并且能断除大部分的烦恼,因为此智可以很清楚地见到三法印,所以引发了实证涅槃的强烈意愿。-阿姜念尊者
------------------
「如是此(禅修者)欲从一切诸行而解脱,以省察随观智而把握诸行,观察不应执彼为我和我所,舍断了怖畏与喜欲,对一切诸行不关心而中立。」《清净道论》656页
每当你观察诸行时,你知道这不是我,不是我的,你不会执着任何东西,你无法保有任何东西,你不在乎它,完全不感兴趣。在这阶段前,你视它为怖畏,在这个阶段,没有怖畏,没有喜欢或不喜欢。
事实上,这是中道,禅修者非常接近中道。在这个阶段前,心不是在这边,就是在另一边,而非处于中道。
有时,你放松一会儿,当你放松时,你的心仍然具足正念。短暂的念头可能生起,它可能持续不到一秒钟。当我说一个念头时,不要认为在那片刻,你在想一句话或一些话。此时,你清楚的观察「这只是空的过程」,没有人,没有我,没有灵魂。
在巴利大藏经《中部》第二册263页提到:这个生灭过程没有「我」、「我的」或属于我的东西。之前,类似的念头和观智会生起;在这个阶段,观察越来越清楚。你会发现:这个生灭过程不遵从任何人的愿望,它只是不断的生灭。
在《中部》提到:Nahaj kvacani kassaci kibcanatasmij:没有什么需要我担心的,也没有人需要担心我。有时,我们会担心他人;有时,我们担心他人牵挂着我们;我们也会这样想:「噢,某人牵挂着我。」现在,你会发现:「我不需要牵挂任何事或任何人,没人需要担心我。」在观察生灭过程时,别无他物,只有生灭现象。
「如果彼(行舍智)见寂静的涅槃寂静,则舍一切诸行的转起而证入涅槃。若不见涅槃寂静,则再以诸行为所缘而转起。」《清净道论》657页
----------------
第十一观智——行舍智:通往涅槃的门户
要克服困难的第一件事是:非常仔细的观察它,深入了解,然后再去克服。
我们不能逃避,逃避无法克服困难,无法解决问题,无躲藏之处,无处可去。
当禅修者觉得:观察身心的生灭过程令人厌烦、令人心生厌离时,
觉得观察生灭现象一无是处,只是观察,我们没有真的获得平静。
只有在刚开始时,你感到平静、平和,因为粗重的烦恼暂时消失。
过了一段时间,只观察身心的生灭过程是非常累人的,不只令人厌烦,而是被困在这个过程里。
我们不想再观察了,我们真的感到厌倦,却无法逃避,只能更仔细的观察生灭过程;
更深入仔细的观察,心会变得更平静,正念和定变得更强大,
然后心生舍离,这叫做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
你非常仔细的观察所缘境,以舍离的心来观察,以完全舍离的态度,
毫无自我认同,你没有视它为自我,而是完全舍离,心非常轻安,非常专注。
「行」指有为法,事实上指身心的生灭过程。
这个过程叫做「行」(savkhara)和「舍」upekkha。
舍指轻安,轻安有许多方面,如精力的平衡,你不会过度用功或过度放松,因为两种极端都是不平衡的。
太用功不是中道,太放松和太轻松也非中道。
在这个阶段前,你急着想要克服:「我想要摆脱它,我想要克服它,我想要逃走。」
这是一种不安,是精神上的不平衡。
当你到了行舍智的阶段时,你不会急着想要克服它,由于很轻安,你只是观察。
在这个阶段前,在第四观智,你清楚的观察生灭现象,你有点轻安,在那个观智,它只是偶而发生。
有时,你觉得非常快乐;有时,你非常清楚的观察所缘境,甚至执着这个清楚的观智。
在这个阶段,你不会执着于清楚的观察所缘境,你甚至不会执着轻安。
在生灭随观智阶段,你感到如此平静、平衡,你非常喜欢这种境界,
禅修是如此容易,只是观察所缘境,但是你会一再的错失观察所缘境。
在这个阶段,你不会再错失观察所缘境,你一直禅修,并能长久保持轻安,
你有强烈的舍离感,因此这种轻安被比做阿罗汉的轻安,因为阿罗汉一直保持心轻安。
尚未开悟的禅修者,可以借着持续的觉知来保持心轻安,而阿罗汉的觉知是自然的,他的心永远是轻安的。
实际上,在观智(Vipassana-bana)中,只有三种智,即:无常、苦、无我。
由于体验无常、苦、无我的程度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观智。
在缅甸,教禅修的禅师只谈这三种智︰观察无常,厌离无常,和终止无常。
在这个观智之前,禅修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轻安的体验,只是在这个阶段它是完整的:身心俱轻安。
在这个阶段,观察变得非常清楚,以致于你觉得「没有我在观察」。
为了有所突破,这种「非自我认同」(dis-identification)是必要的,而且需要这种强大的平衡。
Upekkha(舍)有许多意思,不忧不喜也叫做Upekkha。
喜乐是一个极端,不乐是另一个极端,不乐不忧是一种舍。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没有乐与不乐。
在这个阶段前,有时,你对你能清楚的观察所缘境感到非常高兴;
有时,你会因为被困在生灭过程里而感到不悦,但是现在没有乐或不乐,完全平衡,非常轻安。
在这个阶段前,有时精力过剩,有时不足;现在不多不少,刚刚好。
在这个观智前,我们看到诸行,视生灭过程为过患,这种生灭过程没有好处。
我们变得有点不满,不是不高兴,而是心生厌离。
但是,在这个阶段,不再有不满;在这个阶段前,有「欲解脱和该怎么办」的状况;
现在,不再有「欲解脱和想做某事」的状况,现在是全心全意的观察,观察变得更简单,禅修变得更简单。
在这个阶段前,有时,因为你视身心的生灭过程为过患,你不想全神贯注的观察,
因此,你认为:禅修不再令人满意,或禅修不像过去那么好,但是现在这种状况不再出现。
心完全舍离,没有自我认同,别无他求,只是观察所缘境,这是最好的心境,不想再做任何事,完全专注。
在这个观智,禅修者不再执取任何事物,不再舍弃事物,而是非常专注,全心全意的观察生灭过程,
无论何种所缘境生起,都非常专注,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在这个阶段,你不再担心任何事,即使那时你死了,你也不会觉得意外。
这个观智是最好的观智,因为在这个阶段心无恐惧,心非常清净、清明、平衡、平静,不会兴奋,没有喜乐,世人的心境无法与它相比,此时,无须努力,不会紧张、紧绷。在这个阶段前,我们努力的去专注,去禅修,我们会紧绷,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放松;在这个阶段,一切事物是如此轻柔、温和、轻松,心非常平静,没有执着。在这个阶段前,在第四观智,我们甚至感到更平静,但是我们执着它,这是一种障碍。
平静本身不是障碍,执着平静却是一种障碍,在这个阶段根本没有执着,所以心非常清净。
执着是一种欲望,一种贪(lobha)。此时,心不会为任何事感到兴奋。
有时,在第四观智会感到兴奋、高兴;但是现在不会再兴奋。
禅修者非常清楚、准确的观察所缘境,每个观察正中当下的目标,非前面也非后面的目标。
在开始阶段,有时,觉知意识跟不上所缘境;所缘境生起后,我们才记得所缘境生起,只是那时没有观察。
有时,我们期望所缘境生起,说道:「如果所缘境生起,我会观察它。」
例如,当我们要移动时,我们会想:「我要移动,我会观察我的动作。」
我们的观察稍微慢了些,并未瞄准目标(所缘境)。
在这个阶段,观察的心总是准备好了,随时瞄准目标,紧紧跟着所缘境。
当所缘境生起时,觉知的心已经在那里(正在观察所缘境),这是为什么禅修者不会急于观察的原因。
每当你观察诸行时,你知道这不是我,不是我的,你不会执着任何东西,你无法保有任何东西,
你不在乎它,完全不感兴趣。在这阶段前,你视它为怖畏,在这个阶段,没有怖畏,没有喜欢或不喜欢。
事实上,这是中道,禅修者非常接近中道。
在这个阶段前,心不是在这边,就是在另一边,而非处于中道。Majjhatto指就在中间。
有时,你放松一会儿,当你放松时,你的心仍然具足正念。
短暂的念头可能生起,它可能持续不到一秒钟。
当我说一个念头时,不要认为在那片刻,你在想一句话或一些话。
此时,你清楚的观察「这只是空的过程」,没有人,没有我,没有灵魂。
在这个阶段,观察越来越清楚。
你会发现:生灭过程不遵从任何人的愿望,它只是不断的生灭。
没有什么需要我担心的,也没有人需要担心我。
有时,我们会担心他人;有时,我们担心他人牵挂着我们;我们也会这样想:「噢,某人牵挂着我。」
现在,你会发现:「我不需要牵挂任何事或任何人,没人需要担心我。」
在观察生灭过程时,别无他物,只有生灭现象。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观察这个过程的结束时,是真正的平静。
我们想要有某种形式(form),想要过某种生活,想要处于某种状态,
我们有这些渴望,我们不想放下身外之物。
在这个阶段,心会清楚的观察:生灭过程的结束是真正的平静。
南传佛教的专列---朗月
http://blog.sina.com.cn/u/219602798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灭随观智 才能当老师
毗玻舍那的真正开始---生灭随观智
什么是修行|A
打坐的层次之分,不在于散盘单盘双盘!而在于心身对能量的控制
放下执着,觉知生灭,才会感到身心的轻盈与快乐
方丈微语|本来面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