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2

一、太阳中风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注解:阳浮而阴弱,为太阳中风证的病理。

     太阳病主症:发热,为外邪袭表,卫阳浮盛。(“阳浮者热自发”)

                 汗出,为卫失开合,弱而不守。(“阴弱者汗自出”)

 

【方药】桂枝汤

方解:桂枝辛温,祛风解肌以调卫;

     芍药苦平,调补阴血以和营。

     佐生姜以助桂枝,

     佐大枣以助芍药,

     甘草调药补中。

全方共奏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之功。

       

        特点:“补”。

             芍药、大枣乃阴分药,补益营血,主在和营。

             桂枝汤虽属发汗之济,但汗中寓补,攻补兼施。

           病机——阴弱

           证候——汗出

           治法——和营

           方药——芍药大枣

           服法——啜粥——(助药力、资汗源,并温覆以取汗)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方解:发热、恶风,是病在太阳肤表;

     头痛,是病在太阳经络;

汗出,是太阳中风证特征。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方解:脉浮,当 发汗;

     脉弱,不宜峻汗。

        (脉浮主表证,弱示正虚。脉弱此处指一种按之无力的形象)

 

  提示:中风表虚证的主脉,非只脉缓,亦见浮弱;

       脉弱,亦未必专示营弱,可泛指正气不足;

       桂枝汤证亦不必具备汗自出。

 

 

【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方解:反烦,邪闭经气太重,桂枝汤未能作汗,反致辛温助热。

 

  提示:灵活运用、针药结合。

 

 

【原文】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方解:表证之治,更发汗时,宜桂枝汤,而不宜麻黄汤。

     因为已发汗,邪气虽衰,正气亦耗,故更发汗时,不宜峻剂。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方解:太阳为病,邪在肤表,人体气血,必向上向外,以趋表抗邪。

 

误下,胸中气逆者,为表邪未陷,病机仍然向外,此时应抓住时机与桂枝汤发汗。方用前法,意热粥、温覆助汗在此更为必要。

若不上冲,或是表邪内陷,或是伤正过重,不宜桂枝汤发汗。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方解:与第12条“阳浮而阴弱”合参。

     太阳中风证病理特点:营卫不和,

           卫强,卫阳病理性亢进;    (发热)

           营弱,荣阴失固而外泄。    (汗出)

 

 

【原文】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方解:时发热,自汗出,示表邪已经衰退,营卫似和非和。

     发热汗出为邪气发作,营卫不和之时,服用桂枝汤。

   提示用药时间性、技巧性。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方解:常,有泛言汗证之意,即包括内伤自汗。

         故有“桂枝汤外治调营卫,内治调阴阳”之说。

         荣卫不和汗出主要矛盾在卫,不在荣。

        荣气和是相对于卫气不和而言的,强调卫气不和在病理中的主导地位。

 

 

【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方解:强调脉浮主表。

     已经汗下必损正气,就应缓汗,故宜桂枝汤。

 

 

  (二)桂枝汤禁例

【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方解: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营卫滞涩的太阳伤寒证,须与麻黄汤。

     若用桂枝汤,则病重药轻,发汗不彻,反易助热,导致变证百出。

 

      解肌:肌,表皮之里;营,卫气之内。卫充皮肤而司开合,营行肌内而濡肌肉。

      桂枝汤病机为“荣弱卫强”,病涉及主肌之营阴;桂枝汤方中芍药、大枣主治“荣弱”,治荣弱就是“解肌”之意。

 

 

【原文】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方解:酒性温,善生湿。嗜酒之人,多蕴湿热。

      湿热患者禁用桂枝汤。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方解:桂枝汤虽能解肌发汗,但亦易辛温助热。

      表证兼内热者,禁用。

      误用,热邪炽张,导致热伤血络、热壅肉腐、热迫血行、呕吐脓血。

 

 

 

二、太阳伤寒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方解:疼痛、无汗:突出反映寒邪的致病特点。(太阳伤寒证主症)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阴滞涩。

 

【方药】麻黄汤

方解:麻黄-桂枝:辛温相伍,宣通营卫

      麻黄-杏仁:宣降相伍,调气平喘,宣通肺卫

      甘草:调药

                         (发汗之峻剂)

 

      杏仁:降气平喘止咳之药

            在此,非简单的降气平喘药,

                 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调节肺气,利于解表。

        吴又可“里气得通,邪气还表”

           (同  小青龙汤中与 干姜、细辛、五味子 相伍,宣散与收敛配伍,调节肺气之升降,达到止咳的目的)

 

      祛上沫:“沫”属浊物,必碍于升发宣降,祛之意在取麻黄的轻清之气,上行升散,有利于发腠里、出上窍。

        柯韵伯“祛沫者,止取其清阳发腠里之义也。”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原文】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方解:脉浮数:纠正风热表证脉浮数,而风寒表证只能浮紧的偏见。

             紧以脉形示寒性收引,数以至数言阳浮发热,

         (分别反映了伤寒证病理的两个方面,而且亦可同时并见)

      典型的太阳伤寒证的脉象应为“脉浮紧”

 

 

【原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方解:太阳病十日以上的传变情况:

1.脉细:以脉示变,示邪衰病退;病人嗜卧:邪气乍退,正气未复;
(表证将愈)
“细”脉非主虚,亦见于邪气内结之实证。
《内经》“大则病进”,故反之,小则病退。
故太阳伤寒证中脉浮紧变为细小,示表邪衰退。

 

2.胸满协痛:示表邪已内传少阳;

3.脉未见细小之象,故脉未变则病亦未变,病未变则治亦不变。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方解:太阳病八九日不解,说明寒邪闭表过重,

阳邪郁遏日久。

     邪气未除,但麻黄辛温助热,反而会使阳郁之热加剧,于是热扰心神而发烦,阳气冲逆而目暝。

     若阳郁之邪加重,则迫血妄行,血气冲逆,突破血络,溢而为衄。

     血与汗异名而同类,郁滞之邪,不从汗解,当从衄解。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着愈。47

【原文】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着,麻黄汤主之。55

方解:第46条的补充。

     衄后表邪未解着,仍宜麻黄汤药汗治疗。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着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方解:喘而胸满,是详于太阳,略于阳明,提示病变重点在于太阳。

     喘,虽有腑气不降而致者,但乃以寒邪束表、肺气不宣的太阳病为多见。

     胸满,又非腹满,进一步证明病在上焦与肌表。

 

 

(二)麻黄汤禁例

【原文】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方解:咽喉,乃三阴经脉所行之处,久患咽喉干燥者,提示三阴精血阴液虚少,不能上承,滋润咽喉,借此说明阴液不足。

 

 

【原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

方解:素患淋证者,多阴液内虚而下焦蕴热。

 

 

【原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至’(病+至)85

方解:久患疮疡者,脓血溢流,多气血两伤。虽复感外邪而身疼痛,但营血内虚。

 

 

【原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shun,不得眠。86

方解:阴血内虚,血不养筋,则额上陷处筋脉紧急;血不养目,则目睛直视不能转动;血不养心,则心神不安而不得睡眠。

 

 

【原文】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方解:气随血亡,血虚气衰,若误用发汗,伤损阳气,气虚不能温煦,则畏冷寒战;耗伤阴血,血虚不能濡养,则筋脉振摇。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

方解:平素极易出汗者,多属卫阳失调,营阴外泄,阴阳两虚。

     若重发汗,则阴阳更虚。

     汗为心液,首伤心阴,心失所养,神气浮越,则恍惚心乱。

     下焦阴虚,失于滋润,则小便后阴疼。

 

 

【原文】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

方解:发汗本易伤阳,素体阳虚更是如此。

     若发之,则阳气更虚 ,肠胃更寒,寒气上逆,易生呕吐。

 

 

【原文】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方解:数与浮兼,是寒闭阳郁,表邪未解,故当发汗。

     若以数为热,误用下法,挫伤正气,则身重心悸。(身重,卫气涩滞;心悸,营不养心)

     里虚,营卫不足,不宜再汗。当静养待其营卫渐复,表里气和,津液充足,则可自汗而解。

【原文】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方解:尺部脉涩滞不利,因尺脉主阴血,迟象示不足,所以尺中迟为营血内虚之象。

     尺中迟,寸关部不迟,独尺部迟。

     迟,有涩的意思。意为脉行缓慢迟滞。

 

 

 

三、太阳病轻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方解:脉微缓者。微,稍微之意。缓,相对八九日前得太阳病脉浮紧而言。

     脉微而恶寒者。微,微脉,故主阴阳俱虚。

     身痒者,邪盛而攻走筋脉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也。

 

     各半汤,指各取两方1/3药量合煎。

     因为邪衰,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祛风解肌;

     因为邪郁,用麻黄汤开泄毛窍以散寒解表。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方解:脉洪大,是因为发汗太骤,辛温助热,以致阳气更浮(来盛);汗出太多,以致营气更弱(去衰)。

     尽管表象“洪大”,必按之空泛。与阳明病脉洪大搏指有力,有本质区别。

 

     因既无面赤身痒,且身热仅日再发,表郁更轻,故麻黄汤比例比各半汤更小,发汗力更微。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方解:由于肤表卫阳已不似初病浮盛,所以说“此无阳也”。

     邪气既衰,不可麻黄汤峻汗;内有郁热,更忌麻黄汤之辛温,所以不可发汗。宜本方,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寒少,提示邪衰(症状);微弱,邪退(脉象)。

     无阳,与热多寒少,脉微弱为一体,说明表邪衰退,卫阳郁滞减轻,当小发汗为治。

【原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阴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8

方解:短气但坐,为症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何庆勇教授不传之秘/桂枝加葛根汤与疑难病治疗(二)
常见的误解:桂枝汤的君药
郑钦安医书阐释》全本 八
伤寒六经表证分类学习浅识———参考姚荷生《<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学纲目》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
伤寒论麻黄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