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商隐的“一树碧无情”,为何被誉为神句?

李商隐,“小李杜”中的“李”,“无题诗”的独创者,古代的“朦胧诗”集大成者,有“凌云万丈才”,留下很多堪称神句的诗,但真正被评家誉为神句的,只有“一树碧无情”.听起来,是不是挺郁闷的?“一树碧无情”到底神在哪里?

先看全诗:

作者: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咏蝉三绝”之一嘛,夏天必读的作品。除了这个称号,诗的第四句还被清代的钱良择誉为神句——

“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唐音审体》)

钱良择说了,你不反复思索,根本想不通它的意思,所以,最好不要去解释(越解释越糊涂)。

是啊,神句当然是神助之句,神的思想精义凡人怎么可能弄明白。不过,在写诗上,神啊鬼啊仙啊,本质上都是人,所以“神句”其实并没有那么玄。

来看全诗: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两句是说,蝉栖于高树,餐风饮露,本来就难吃饱,却还要不断地悲鸣,你悲鸣吧,关键是还没有人去倾听,这不是白白地消耗体力吗?等到五更时分,已声嘶力竭,断断续续,难以维持了——“五更疏欲断”。蝉都这样了,那它所栖身的树有什么反应呢?

“一树碧无情”,它依旧碧绿青葱,完全不予理会,当真是无情的树啊。《诗经·苕之华》有句曰“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说凌霄花开了,叶子很茂盛,但它如果理解我的悲哀,断然不会如此(青青),甚至根本不会再生长了。

人有时很奇怪,自己悲伤的时候,就希望周围的生命也处于同样的状态,若它们依旧保持原貌,就会被人当成无情之物,所以,韦庄说“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应物则叹道“百草无情春自绿”。李商隐诗里也有同样的意思:蝉都这么悲催了,作为它最亲近的树,你不应该也被感染而伤心得枝叶泛黄吗?相反,你还是那么碧绿,可见是无情之至!后来,宋人也很喜欢类似的表达,比如姜夔的“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这完全是痴人痴语,无法用理性思维去解释,今天看来,诗人们骨子里共有的那股痴劲,不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吗?

当然,也有人认为,“碧”、“绿”等冷色调的字眼,本身就是一种冷漠无情的心理暗示,后面再加上“无情”,便将视觉色彩与心理感受完美融合,真到了一种冷极、幻极的境界。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后半段完全就是在写自己了:我官职卑微(“薄宦”),却还要辗转各地,如同桃枝做成的人偶一样,到处漂泊(“梗泛”);真想学陶渊明辞官回家,可故园已荒芜,哪有我的容身之地呢?(“故园芜已平”)如今看来,数你(“蝉”)最能警醒我,咱们其实是一样的,你“高难饱”,我“举家清”。

回过头来看,这哪是咏蝉,明明是在感叹人生。李商隐曾自视清高,到头来贫困不堪;经常向人陈诉自己的衷情,结果又是徒劳无功。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五更疏欲断”),身边的人却无动于衷,世界也不为所动,照常运行(“一树碧无情”),最后偏偏是蝉在提醒他,让他认清现实。

前面说,树于蝉“无情”,我对蝉则有情;蝉鸣非为我而发,却“相警”于我,故蝉于我亦“无情”,我于蝉依旧有情。这错综的“无情”“有情”背后,隐藏了诗人多少的情。所以说,“一树碧无情”,乃“追魂取气”之句,揭所咏物之神,称之为神句也算妥当吧。

解释这么多,不知你明白与否?可千万别更糊涂了,应了钱良择的“所谓不宜释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徒劳恨费声,一树碧无情,李商隐的《蝉》是在埋怨这个人吗?
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古诗词日历 | 李商隐《蝉》
听蒙曼品唐诗之七十一
[诗词]古典诗词赏析——李商隐《蝉》(图)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全诗翻译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