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皮哥读诗经(九):神仙挡不住人想人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紧读这首诗,我想到《伤逝》,想到《平凡的世界》,想到子君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想到二十三岁的孙少安用拳头在破旧的窑洞里沉闷地捶击土墙,或站在偶有几株枯树的空阔黄塬放声狂吼:“爱人啊,我不能让你跟着我过这烂包的光景!”

大约3000年前的某一天,在距离都城镐京十分遥远的汉水河畔,一位年轻的樵夫,手握砍刀,独自伫立,面朝波澜浩淼的江水,时而苦楚地低声自扪:“为什么啊?为什么那高大的乔木,不能为我遮荫?为什么那爱我的姑娘,却要嫁给别人?”时而悲切地放声高唱:“茫茫汉水啊波浪宽,想要游过去有多难;滔滔江水啊流多远,小木船儿怎能渡到终点?!”

这是3000年前的孙少安,他刚刚经历了一场苦难的爱情!他爱的姑娘或许是主人家的掌上明珠。而他,只是一个贫穷的樵夫,一个替主人家砍柴喂马的奴隶。他们俩相约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还是被现实无情地分割,姑娘就要出嫁,他还在砍柴喂马。

《毛诗序》:“《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历代儒家解诗,多认为这就是南方之地、化外之民德化所及以礼自持的真实写照。

当是之时,汉、江之域是周王朝的偏远边地,文明开化较晚,属于蛮荒之地,人们还保留着大量原始习俗,譬如群体性的走婚,男女无拘无束无所顾及地约会、恋爱和婚配。而周王朝极力推广自己的德化之道,自近而远,及于江、汉之间,终而至于蛮荒之地也能道德化成、人人守礼,小伙子虽然爱慕姑娘,却也谨守礼制,发情止义。

所以,张居正说:“此文王化及江汉,有以变其淫乱之俗,故出游之女,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乃作此诗以羡之。”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虽然有着很多突破传统、新颖独到的见解,但仍然认为此乃“江干樵唱,验德化之广被也”。他认为,《诗经·国风》多为里巷之词,而《汉广》是一首山野樵夫的劳动号子,山野民歌“犹能以礼自持,则尤见周家德化所及”,“凡有血气莫不发情止义,所以为贵也”。

然而,诗中的主人公果真是“以礼自持”的道德典范吗?诗本义要表达的果真是对“德化所被”的赞颂吗?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主基调:枝疏叶少的高树,浩瀚无际的烟波,参差错乱的荆棘,还有多达八处反复咏叹的“不可”……无论客观意象的起兴,还是主观情绪的直抒,都浸染着浓烈的悲愤和忧郁色彩。

《汉广》和《关雎》看起来相似,都有“求之不得”的意思。但是,二诗之“求”却有很大不同。《关雎》“以色喻于礼”,“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诗中尽是明快的意象和温暖的色调,鸠鸟和鸣,荇菜摇摆,琴瑟钟鼓,窈窕淑女,虽然“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但是却不会失去希望,依然“友之”“乐之”,憧憬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这首诗却不同,意象阴抑,色彩灰暗,“游女不可求”,“求而不可得”,不是“不可”,而是“不能”。在这里,爱情已经彻底绝望、毁灭,如同汉水之广,不可游越,又如江水之永,岂可追寻?!

如果说《关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表达的是一种温情的遐想,那么《汉广》则哀而且伤,是一种绝望的悲鸣,让读者不能不跟随诗的节奏跌宕胸臆、心有戚戚。

是什么让小伙子如此忧伤?当然是求“游女”而不可得,所以“游女”是解读诗义的关键所在。《诗经》中描写了很多类型的女子,如“窈窕淑女”“所谓伊人”“静女其姝”“有美一人”等等,每一类女子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气质。而这里用到“游女”,确实让人多生遐想。

历来对于“游女”有不同的注解。郑玄笺:“贤女虽出游流水之上﹐人无欲求犯礼者。”朱熹注:“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如《大堤》之曲可见也。”张居正云:“凡女之可求者,皆其越礼而逾闲者也,江汉之游女,端庄静一,则不可得妄求。”这些观点认为,“游女”是实写,为江汉一带已受礼化、端庄静一的好女子。但也有人认为“游女”是“淫游之女”,意为“淫逸”女子“不可求思”。

另一种说法,“游女”是虚写,是“汉水神女”,神女可望而不可及,水边男子思慕不得,故歌唱以表达心中忧思。闻一多也说:“借神女之不可求以喻彼人之不可得,已开《洛神赋》之先声。”

诸种说法都有大量文献可查。但我想,无论是端庄淑女还是汉水神女,都不足以让年轻樵夫如此悲伤哀叹。“出游流水之上”的说法未免牵强,出游之女为何就不可以求,这不符合《国风》中民间诗歌的基本调性,“淫游之女”与全诗的基调也是不相搭的。而汉水神女之说又过于玄幻。

我的看法,“游女”是与年轻樵夫有过炙热爱情的女子,他们曾在这汉水之滨、荆棘丛中有过多次约会,甚至有可能相约私奔。“游”字的含义,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女子瞒着家人、偷偷游会男友,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与男友相约私奔、游走远方,不论哪一种解释,背后都深藏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决非樵夫一人“求而不可得”的单相思。

两人这种私下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打击。由于社会地位有着天壤之别,樵夫因为出身卑贱,遭到女孩家里的极力反对,并很快就要将她嫁与别人。绝望之中,樵夫每天拼命劳作,间或放下砍刀,对着江面高唱,以此纾解心中苦闷。

古人认为“三章之末,皆终之以不可求之意,所谓言之详,辞之复,所以见其敬慕又能自已之意也”,实不知这问天问地一般反复的“不可求之意”,恰恰透露出当事人何等悲苦压抑的心境。不能放任天性,只能屈从现实,这与道德教化无关,只是感情的强烈渲泄。

在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遭遇的也是这样一种苦难的爱情。荷锄耕作的少年孙少安,满腹的酸楚无处诉说,只能在旷远空阔的黄土塬上悲伤地吊起嗓子唱着:“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不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招一招手,瞭得见那村村瞭不见那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与眼前这孤单的高树、滔滔的江水,景虽不同,内心的澎湃却何其相似,旷远空阔的景境,如何不让人心生悲戚、咆哮悲歌。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楚、粤、滇、黔一带的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汉广》一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可以说方玉润寻到了这首诗存在的“原始”环境,在劳动中的歌唱,是对苦和累的最好排解;但他对诗境的探究却还是没有脱离汉儒们划定的窠臼。

他说,“愚意此诗,变必当时诗人歌以付樵。故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中间带言游女,则不过借以抒怀,聊写幽思,自适其意去尔。”我觉得恰恰相反,游女不可思才是此诗的正题,而参差错杂的楚、蒌,则是诗人借劳动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渲泻“求而不可得”的苦闷。所以,这就是一首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爱情悲歌。

《诗经·国风》中大量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随着农业社会结构的稳固,男女自由自在相爱相合的时代也结束了,代之以新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和夫妻相合制度,新的制度以礼而成,禁例颇多,显然这是社会组织的大变革时期,变革之中人们的思想冲突激烈,风类诗中很多都表现了这种强烈的思想冲突。《汉广》当是其中之一。

不幸的是,爱情自由与礼制禁例的冲突不是一时可以化解,而成为一个旷日持久的思想战。表现在中国文化里,成为一种特别的矛盾现象:既有着突破束缚的冲动,又强烈地表达“以礼自持”的理想。最著名的冲突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万般无奈处,只有身化蝶。化蝶是冲破礼制禁例的象征性表达。

这样的冲突之所以不可调和,是因为自原始“大集体”制度瓦解以后,人类社会必然性地产生分割化,贫富差异,地位悬殊,分出了三六九等,然而人类的情感却不会因为社会地位的分割化而有不同,情感依然是一致性的。胡适说:“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式是忍受痛苦。”这大慨就是痛苦的根源吧!

痛苦的爱情是人类共有的悲剧,古往今来都是矛盾的存在。更多的青年却只能做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屈从现象,独酌悲苦。他们不可能与鲁迅《伤逝》中的子君那样,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对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反对,坚定地表达“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现实太强大,抗争只会带来更加凄厉的“伤逝”。所以,鲁迅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孙少安是传统道德礼义教化的典范,仁爱、忠孝、信义,这些品质都在他身上得到体现,对于爱情和道义,他作出了痛苦的主动选择。《汉广》之中的樵夫,却未必是主动的选择,也许是身份的卑微,让他无法选择,让他“被选择”。

不论是“选择”还是“被选择”,结局是一样的,在忍受痛苦的方式中体验苦痛的代价。“山挡不住云彩,树挡不住风,神仙挡不住人想人”,社会总有高低不平,人们总有身世差异,门当和户对永不可能整齐划一,社会的分割化与情感的一致性,注定了这种痛苦永无休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读《诗经●周南●汉广》
汉广
习《诗经》之《国风·周南·汉广》
《汉广》|《诗经》中最动人的相思:我喜欢你,仅此而已
《诗经》第九篇《汉广》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