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你在家把音乐启蒙玩上新高度



每当有音乐响起,不论这音乐是来自玩具、手机铃声,还是路过的车辆,我家一岁半的小家伙就会举起手上下挥动。如果碰到喜欢的音乐,她甚至会蹲下站起,左右摆动,拍手大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她也会自high,“嗯~嗯~嗯~~~”地哼着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果我们也参与或者给她鼓励,她会更来劲。


这种场景想必很多家长都不陌生。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音乐家。听到音乐时,你不需要教TA,他们的身体本能的会做出反应,甚至进行随机创作。在探索和享受音乐的过程中,他们不只得到快乐,更能够学到超乎你想象的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我们都知道音乐对于儿童很有好处,但有这么大的功效吗?家长在家怎么带孩子玩音乐呢?我做了一些功课,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1. 多听各种声音



很多妈妈估计在怀孕期间就开始音乐胎教了,不过你有让孩子感受各种声音吗?很多人觉得给儿童听的音乐首推童谣和各种大师的古典音乐作品,其实大自然各种动物的叫声,生活中的汽车声、门铃、甚至炒菜发出的“呲呲”声音都是丰富的音乐素材,也对幼儿的听觉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刺激


有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本能地会对周遭的声音很敏感、很好奇。以我家小家伙为例,她快1岁时对音乐的喜爱和感知明显增强,之后渐渐喜欢追寻生活中声音的来源并模仿,有时听到陌生的声音,她也一定会要我解释那是什么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孩子对声音的喜好,让孩子多聆听不同音色、音高、音调的声音,从而促进他们的音辩能力。


同时音乐还有很多类型,除了古典音乐外,爵士、乡村、民歌、中国风等等都可以让孩子听听,既练耳朵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好的音乐家都有极佳的听觉,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培养未来的音乐大师,但有意识的营造丰富的听觉环境,对增强孩子的乐感、以后学习音乐也有很大的帮助。



2. 鼓励孩子探索音乐


幼儿通过玩来认知和学习,对于音乐也不例外。他们在不停的尝试和犯错中能领悟很多,比如“我轻轻地敲鼓,发出的声音比较小;重重的敲,发出的声音比较大”,“扔不同的东西在地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用吸管杯喝水时,对着吸管吹气居然会有‘咕噜咕噜’的声音”等等。所以家长面对孩子拍桌子、到处敲打,可以缓一缓再阻止。不过这种胡乱的探索不是谁都能淡定面对的,家长们可以提供一些会发出声音的玩具或者设计一些制造音乐的亲子游戏,让孩子探索音乐的心转移到更合适的地方


会发出声音的玩具实在数不胜数,这里介绍一个特别的:发声绘本。有许多绘本根据故事情节,录下了动物的叫声或者一段音乐,孩子可以一边看书的内容一边按下按钮听声响,比普通的声光电玩具更有意义。


不过从探索音乐的角度,各种鼓还有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沙锤、铃鼓、响板等,又比按个按钮就能发出声音的玩具或者绘本更胜一筹。如果你家里有电子琴或者电子钢琴这类“大玩具”就更好了,可以选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快慢的节奏,让孩子提前感受一下,而且很适合小小孩上手----只要敲打键盘就好了


小家伙10个多月时装模作样地玩电子琴


不是所有孩子都会专注地玩音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出场了。最直接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即兴“演奏”,开个家庭音乐会。准备不同声响的物品,大家一起敲敲打打,不用担心自己乐感不好,节奏感不强,你的微笑和投入就是最好的参与。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乐器。最经典的就是在塑料瓶里装上会摩擦发声的小东西:豆子、小石子、沙、小珠子……注意要把瓶口用胶水封好,一个自制沙锤就完成了。想要更走心一点,可以每种填充物做一个沙锤,听听看装有不同的东西,摇起来声音有什么不同。


几个玻璃杯分别装有不同容量的水可以效仿木琴,纸盒加上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可以模拟吉他,把纸卷成不同粗细长短的纸筒可以当做喇叭。制作这些乐器之余还可以锻炼精细运动,对于稍大的孩子,顺便再上个声音原理科普课就更有意义了



3. 用音乐来训练听觉



这里要先介绍一下感统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感觉统合),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用句大白话说,就是如果某个感觉能力发育欠缺,会导致感统失调,大脑不能很好的处理接收到的信息,身体不能协调的做出相应的动作。这里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而音乐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幼儿听觉发育的手段。


有意识地去聊一些音乐的话题可以引导孩子更专注地听,更好地感知音乐。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聊听完音乐的感受:“我很喜欢刚才播放的爵士乐,它让我很放松”;或者提问:“我听到音乐里有小号的声音,你听到什么乐器的声音?”训练孩子去注意乐曲中的细节,如节奏、音色的变化,歌词的唱法等,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声音的敏锐度,帮助孩子上学后成为一个好的聆听者。 


4. 用音乐来进行数学启蒙


可能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唱那些数数的儿歌,其实每一首歌里固定的节拍、重复的韵律、高低的曲调都反应出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模式或者规律(pattern)。幼儿不懂数学,却能识别出音乐中隐藏的各种规律并做出回应,慢慢将数学抽象概念和实际意义联系起来。是不是很神奇?我们以耳熟能详的“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这首儿歌(中文名叫王老先生有块地)为例来看看:


节拍(Beat)

每个“^”号表示可以打节拍的地方,带着孩子一起拍手,让他们感受重复稳定的节拍规律,尝试增加或者减少拍手频率,让他们体验规律的变化,学习“多”和“少”的概念。


韵律(Rhythm)

一首歌的节拍是固定一致的,但是韵律却有许多变化。变化的韵律可以帮助孩子发现歌词之间有“一一对应”的现象,并由此确定规律、作出推断和预测。同样是这首儿歌,韵律有个规律:A句和C句后面都会接上B句。当熟悉这首歌时,家长可以唱完A句停一下,让孩子预测下面接的是什么歌词,然后延伸到C句,再让孩子续歌词唱下一句。


曲调 (Melody)


如果集中听反复出现的“E-I-E-I-O”,就可以发现第一个E和I音调比较高,接下来的E和I音调较低,O的音调最低,这就是曲调。曲调有高低,整句都遵循这个高低变化,又形成一个规律。当孩子认识了曲调的不同和规律,鼓励他们即兴创作歌曲,歌词再傻也没关系。



5. 用音乐来提高语言能力


幼儿通过听各种对话学习语言,同样,他们听到儿歌时也会本能的去模仿歌中语言的声音。这个不论对学习中文发音还是英文发音都有效,而且不限于儿歌(大人也可以通过唱英语歌提高口语发音,参见英语口语难提高?是不是忽视了这几点)。


在孩子识字有限的时候,音乐启蒙可以丰富他们学习语言的途径:有的歌词是押韵的,唱起来朗朗上口;有的歌词是一首小诗,词藻优美;有的歌词讲述民俗传统,可以学习文化。家长陪伴孩子唱歌,可以鼓励孩子重复歌词,练习发音;向孩子解释歌中的新词,扩展词汇量;还可以轮流创作歌词,练习词汇的使用。


还是用“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这首儿歌为例,上面那段歌词说的是农场里有牛(cows)会哞哞(moo moo)叫,可以让孩子扩展歌词,换成其他动物,其他叫声。很多儿歌,比如“你拍一,我拍一”,“如果开心你就拍拍手”,“This is the way we brush our teeth”等等,都很适合歌词扩展,自由发挥。

 

最好的早教在家里,尽管幼儿园或者早教班里有音乐活动,家长将音乐启蒙延伸到家里,能让音乐带给孩子更多的体验和启发~~


本文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音乐启蒙,从“倾听”开始
音乐启蒙,让孩子从小享受听觉盛宴
【家长学校】怎样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呢?
学龄前儿童如何进行音乐启蒙?
六种音乐启蒙智力的方法
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生来就有这4个特征,别耽误了TA!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