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中小学公开课若干问题的反思

     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公开课在我国中小学由来已久。一般来说,公开课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培训的功能。例如,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和教研部门邀请外地或本地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各学科的教师上示范课。二是研讨的功能。例如,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一些教研部门举行研究课,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三是评比的功能。例如,各地教研部门和教育学术团体经常分学科、学段举办优质课竞赛。四是汇报的功能。例如,一些学校要求新教师上汇报课,考查其教学情况,要求外出学习归来的教师上汇报课,交流其学习成果。实践证明,公开课不仅有利于执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有利于听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小学公开课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比较普遍。例如,一些公开课演练过度,课前反复“彩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学成本过高;一些公开课包装过度,课堂上教师热衷于表演和作秀,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一些公开课预设过度,教师不了解学情,不从学情出发实施教学,不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无法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而成为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的道具。这些问题背离了教学的本质,背离了公开课的初衷,使公开课步入误区,导致公开课异化,因此遭到一些教师的质疑和批评。
   
在笔者看来,公开课应是本真的课,应是平实的课,应是高效的课。为了促进公开课的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公开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当前中小学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公开课到底谁为谁服务?
   
【现象1】有的公开课是教师在别的学校借班上课,总是挑选最好的班。有的公开课是教师在自己的学校里对外上课,上课前居然从几个平行班中分别挑选出若干名优等生,临时组合成一个班。
   
【现象2】公开课上,每当教师提问时,每当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情况时,举手的总是那些优等生,发言的总是那些优等生。即使偶尔有后进生发言,一旦回答出错或不完善,教师也会匆匆打断。一些教师担心、害怕后进生发言出现错误,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教案上设计的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反思】公开课与日常课相比,只不过教室里多了一些听课的教师。公开课也是一种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当符合教学的本色。公开课同日常课一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应当让学生为教师完成教案上设计的教学任务服务。那种歧视后进生,回避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片面追求教案上设计的教学任务顺利、便捷地完成的做法,完全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二、公开课不需要了解学情吗?
   
【现象1】许多公开课都是借班上课。有的教研部门在举办优质课竞赛时,规定参赛教师只能提前15分钟或30分钟去熟悉原本完全陌生的学生。
   
【现象2】有的教师借班上公开课,课前所谓熟悉学生,就是将课堂上教师要提出的问题事先跟学生讲一遍。
   
【反思】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一个教师不了解学情,如何真正以学定教,如何真正因材施教?学情涉及的内容很广,比如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思维状况、认知规律、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等。了解学情,不仅要了解学生群体的特点,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公开课,尤其是某些示范课、竞赛课,会对听课的青年教师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不关注学情,不了解学情,不从学情出发实施教学,不仅背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听课的青年教师。
   三、公开课能否少一些机械的预设?
   
【现象1】有的教师上公开课,其教案详细得令人惊讶:不仅设计有教师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设计有教师的提问,竟然还设计有学生如何回答,设计有学生如何质疑问难。
   
【现象2】有的教师上公开课前,在教案上将每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规定得死死的。课堂上,只要规定的时间一到,即便大多数学生课文还没有读完、习题还没有做完、问题还没有讨论完,也会赶紧叫停。因此,许多公开课都是下课铃声一响,教学任务完成,时间精准得让人称奇。
   【反思】
教学过程既有确定性、因果性、预成性、可预测性、可控性,也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生成性、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教学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不应完全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调控,动态发展。教师上公开课时过度预设,是教师不自信的表现,是教师对学生不信任的表现,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使公开课步入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误区。
   
四、公开课一定要“彩排”吗?
   
【现象】公开课前“彩排”,在中小学是公开的秘密。一些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事先在不同的班上进行多次“彩排”。有的教师甚至事先在即将上公开课的班上“彩排”一遍或多遍。
   
【反思】在上公开课之前,教师精心准备是必要的。但这种准备主要是深入了解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和学法,对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琢、反复推敲。公开课前反复“彩排”,不仅不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容易使公开课步入课堂舞台化、教师演员化、教学表演化的误区,而且会磨灭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丧失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特色。要知道,教学是不可复制的,教学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本真的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
   
五、公开课能否多一些平实?
   
【现象1】现在的公开课几乎无一例外地运用多媒体,评课时也把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评价公开课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些公开课上,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轮番轰炸。
   【现象2】
有的教师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显得非常盲目,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某些语文公开课上,学生时而唱歌,时而绘画,时而做游戏,时而毫无目的地分角色表演,时而毫无效果地分小组讨论一番。
   
【反思】当前许多教师存在浮躁之心,许多公开课存在浮华之风。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花里胡哨,教师无法进入真实的教学状态,学生无法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其实,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平实。公开课应是原生态的课,应是平易朴实的课,教师应有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简约素朴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松活泼的教学神态。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应如叶澜教授所说的那样:“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
   
六、公开课要不要考虑教学成本?
   
【现象1】一位教师在博客上写道:每次学校里有教师参加教学竞赛,都是兴师动众。先是教研组总动员,多次研讨,多次集体备课,多次排练,多次修改;然后是多媒体总动员,课件请其他有特长的教师制作,器材学校里没有就向别的学校借;最后是邀请专家、教研员、学校领导到场指导,直到他们点头满意才罢休。
   
【现象2】在一些公开课上,学校会为执教的教师配备若干名“助手”。他们帮忙擦黑板,帮忙调试电脑,帮忙放多媒体课件,帮忙递教具,帮忙计时。
   
【反思】教学应当讲求效率、讲求效果、讲求效益,理应考虑教学成本。当前中小学公开课遭人诟病,与一些公开课不注重教学成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有着密切关系。公开课,尤其是具有示范性质的公开课,必须追求高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七、公开课后重新回炉说明了什么?
   
【现象1】有一位教师私下告诉我:每次在自己班上上完公开课,课后都要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重新给学生讲一遍。
   
【现象2】在一些学校,所任教的班被“借”出去上完公开课后,教师一般会按照自己日常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重新回炉一遍。
   
【反思】教学效果是检验一节课最重要的标准。教学效果主要在学生身上体现,一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评价。一节公开课,哪怕课堂上再热闹、再吸引人,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收获甚少,那绝不是好课。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评价公开课,对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很多(包括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和非教学的东西),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不多,至于教学效果则时常被忽视。公开课后让学生重新回炉,是对某些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的一种巨大讽刺。
   
八、公开课该不该淡化功利性,强化研讨性?
   
【现象1】近年来,伴随着各种优质课竞赛,公开课诸功能均衡作用的局面被打破,评比功能被过度地凸显出来。许多公开课成了“面子课”和“形象课”,成了一些教师和学校扬名的阶梯和舞台。
   
【现象2】在各地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绩效工资发放,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评选中,上公开课、尤其是竞赛课获奖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反思】当前中小学公开课之所以出现异化的倾向,其根源在于不恰当地突出了公开课评比的功能,误导了一些教师和学校对功利的过分追逐。公开课承载了太多课堂教学以外的东西,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心理压力影响了教师坦诚的教学态度。其实,举办公开课的精神实质主要是研讨,研究、探讨和交流课堂教学才是公开课的基本要义。要想公开课健康发展,必须淡化功利性,强化研讨性。

 

(本文系约稿,发表于2010年第5期《湖北教育》综合资讯版,

发表时稍有改动,左昌伦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人说,中小学教师上公开课就是一场话剧表演,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对公开课的看法
【经典】中小学公开课的十大通病
“去教案”之风刮不得
公开课怎成“表演课”
中小学教师上公开课就是一场话剧表演,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