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五代定窑白釉花口盘
盘口沿作五瓣菱口,敞口,微微外撇,弧腹下收,圈足。盌内部单线弦纹一周模印出圈足位置。内外均施白釉。制作精工,造型优美,胎色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烧造与晚唐相近。
香港邦瀚斯曾售出一件器形类似但尺寸较大的定窑白釉花口盘,2014年5月26日,编号104。
62北宋(金)定窑白釉划花莲塘双凫纹折腰盘
盘侈口外撤,折腰锐收,小圈足。盘内刻莲塘双凫纹,两水禽昂首静息于莲塘间,芦草飘扬,水波荡漾,幽雅恬静。釉呈雅白,刀划流畅,为典型之作。
参考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两件划花莲塘双凫纹折腰盘,定为北宋至金时期之器,其器形、内容、布局、纹饰及处理手法均与本拍品如出一辙,口镂髹漆铜棱扣,而本拍品更略大,见蔡玫芬主编:《定州花瓷:院藏定系白瓷特展》,台北,2013年,页124125,图版II74(fig.1)及II75。据文章提及,成对水禽畅游于水塘间,是定窑刻花器常见之图像,且为北宋以来惠祟小景广受喜爱的写照。另参看比较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以及瑞典收藏家卡尔·坎普博士分别藏一件北宋定窑划花莲塘双凫盘,著录于JanWirgin,《SungCeramicDesigns》,伦敦,1970年,图65及66a。
63北宋黑釉铁锈斑盌
盌口沿微微外撇,弧腹下收,小圈足,近底足光素。盌内外壁在黑釉的基础上,以浅褐色铁锈斑进行装饰,盌内心内凹,酱釉涂满,盌内壁均匀装饰五片花瓣般酱斑,其余空间以兔毫纹填补。整器造型饱满,釉色描绘自然流畅。
对比1985年山西省朔州市西影寺村出土,现藏于平朔考古队的一件黑釉铁锈斑盌,著录于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5:山西》,北京,2008年,图157。
64北宋黑釉铁锈斑菱口盌
盌口沿呈菱口外撇,内外均施黑釉,并在其上以写锈斑描绘,装饰意味极强。整器造型精巧,釉色暗中闪亮,极具动势,与菱口赋予变化的造型相得益彰。
宋代时期因为黑釉器的盛行,北方很多窑场也模仿烧造黑釉器,这和宋代时期的茶道文化有很大关联。宋代中国北方除了定窑也烧造黑釉器外,磁州窑系亦有烧造,而且在装饰工艺上也趋于多样化。详细论述可见RoseKerr著《SongDynastyCeramics》,伦敦,2004年,页7879。
此盌所展示的铁锈斑即是北方窑场所生产黑釉瓷的一种。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中藏一件黑釉铁锈斑盌可作比较,见RobertD.Mowry,《Hare'sFur,Tortoiseshell,andPartridgeFeathers》,剑桥,1995年,图22。伦敦苏富比曾售出一件类似例子,2002年6月19日,编号17。伦敦邦瀚斯亦曾售出一件Gompertz旧藏之宋代黑釉铁锈斑茶盏,2012年5月17日,编号287。
65北宋黑釉油滴釉盌
盌微敝口,大孤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明亮华光,及至盌的中底部,圈足及盌底部份露胎。釉面布满银棕色油滴状结晶,大小不一散置在内外壁,在黑底衬托下,仿如繁星,眩目耀眼。
66北宋黑釉圆盖盒
盖盒上下两部分器形相似,子母口相合,盖面隆起,盖面及盒身口沿外侧皆施黑釉,其余光素。整器造型小巧规整,值得赏玩。
67北宋黑釉贴花线纹盖盒
盖盒以子母口相合。盖面中间隆起,盖面与盖盒外壁在黑釉满施的基础上,有中间向外放射六组,每组三道弦纹进行装饰。盖盒底部不留釉。整器造型圆润,器形规整,值得赏玩。
黑釉贴花线纹多见于山东淄博及河南磁州窑系产品中,其技法是在胎体表面挤出泥浆,然后再连同与胎体一起施黑釉,烧制过程中,凸出贴花因流釉变薄而露出「筋纹」,与器身黑釉形成对比。见英国克拉克伉俪旧藏一件黑釉贴花线纹瓶,著录于BasilGray,《SungPorcelainandStoneware》,伦敦,1984年,页119,图95。
68北宋紫金釉圆盖盒
盖盒为子母口相合,盖面平直,直腹,下承圈足。酱油布满器盖器身,但在折棱处,口沿外壁,以及圈足部位,盖盒内部均不施釉。整器造型规整,做工一丝不苟。
69南宋吉州窑仿玳瑁花菱盌
盌口六瓣菱口,微微外撇,弧腹下收,圈足。以黑釉为底,褐釉自然匀染,仿玳瑁的自然花纹装饰,整体发色浑然天成,自然灵动,使得用此盌者平添一份趣意。
玳瑁釉为窑变釉,其原理是在胎体上使用两种氧化铁含量不同的釉,燃烧时产生交融及流淌的效应,如同玳瑁纹理。吉州窑上常见这种饰方法,但如此盌之花菱形制并以玳瑁釉装饰之例则较为少见。
70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盌
盌侈口,浅圈足,口沿内测以下一周凸棱,腹部渐收。盌内施窑变釉,内壁以剪纸贴花技法饰梅花十五朵。盌外壁施黑釉,盌底近足处未饰釉。
剪纸贴花装饰技法为吉州窑首创,先上黑釉再贴上剪纸梅花,待釉干后再施浅色釉,入窑前将剪纸移除,出窑后便露出黑釉部分的花纹。见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一件类似的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盌,著录于《IllustratedCataloguesofTokyoNationalMuseum:ChineseCeramics,vol.1》,东京,1988年,图667。另见沐文堂藏一件类似的南宋吉州窑贴花梅花盌,著录于香港艺术馆编,《关氏所藏宋代陶瓷》,香港,1994年,382383,图173。英国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亦藏一件类似作品,见RoseKerr,《SongDynastyCeramics》,伦敦,2004年,页110,图111。
传世品中的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盌,见纽约佳士得2002年9月20日曾售出一件编号289,以及香港邦瀚斯2012年11月24日曾售出一件,编号505。
71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盏
盏微撇口,口下微收,斜孤壁,浅圈足,呈斗笠状。通体施黑釉,乌黑润丽,及至盌底,圈足及底部露胎。盌内壁贴上一张树叶,叶脉细部清晰可见,黑底绿叶,强烈颜色对比。
黑釉木叶盏是吉州窑中的特色,是把天然树叶贴在胎上,上釉后再入窑烧成,树叶经高温挥发后,留下之痕迹便成了木叶纹,是运用天然纹理成装饰的工艺。
可参考芝加哥艺术学院藏黑釉木叶盏,见,剑桥,麻萨诸塞州,1996年,页25962,编号107及108。拍卖上的例子可参考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拍品编号2003。
72南宋吉州窑黑釉过墙木叶盏
盌直口,口下有一周凸其弦纹,斜孤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及至盌底,圈足及底部露胎。盌内壁贴上一张树叶,叶脉细部清晰可见,树叶枝干延伸至盌口沿,实为难得之器。
类似的例子,可见芝加哥艺术学院藏黑釉木叶盏,剑桥,麻萨诸塞州,1996年,页25962,编号107及108。传世品中所见例子,可看香港佳士得曾售出一件,2013年5月29日,拍品编号2003。
73宋吉州窑黑釉彩绘月梅盌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满釉至底足,口沿及盏内壁以黄褐釉进行装饰,口沿描绘一周,内壁绘花卉纹样,出自工匠之手,信手拈来。此盏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
黑釉彩绘为吉州窑黑釉装饰品种之一,以浅黄色或白彩绘画月梅、凤凰穿花等纹饰或任意挥洒,呈现不同的装饰效果,而其中又以梅花为常见题材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件采用类似装饰手法的吉州窑黑釉彩绘盌,见李辉柄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香港,2001年,页249252,图版227230。其他类似的例子,见IreneusLaszloLegeza着,《TheMalcolmMacdonaldCollectionofChineseCeramics》,伦敦,1972年,页2627,图130:另一件RuthDreyfus旧藏并于伦敦东方陶瓷协会展览的例子,见《TheArtsoftheSungDynasty》,伦敦,1960年,图192。纽约佳士得曾售出一件,2009年3月18日,编号332。
74南宋吉州窑黑釉剔花双凤纹梅瓶
瓶唇口,直径,丰肩,圈足内隐,腹部向下渐敛。瓶身通体施黑釉,釉色凝厚,温润雅致,并以剔花技法在瓶身两侧各饰一组双凤纹,纹饰处露出黄色胎骨,两只凤凰首位相接,飞舞于祥云间,刻画生动,颇有金石篆刻韵味。
剔花为吉州窑黑釉瓷中常见装饰工艺之一,一般以剔刻梅花为主,而此梅瓶刀法朴拙精炼,以双凤主题者则较为少见,以类似纹饰装饰的吉州窑黑釉梅瓶,可见RobertD.Mowry编,《Hare'sFur,TortoiseshellandPartridgeFeathers:ChineseBrownandBlackGlazedCeramics1400》,剑桥,1996年,页253255,图103。另见徐展堂藏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一例,著录于《沪港藏珍展》,香港,1996年,页106,图40。哈佛艺术博物馆藏一件元代吉州窑剔花凤凰纹梅瓶,虽纹饰较粗,但形制与本器类似,见耶鲁大学编,,图7.29。
75南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折枝梅花纹梅瓶
瓶撇口,圆唇,颈部中间微窄,丰肩,肩部往下收窄,平底卧足,成一个典型的梅瓶形状。通体施黑釉,乌黑润泽,圈足露胎,前后方各以剪纸贴花的方法饰折技梅花纹,露出黄色胎,上有褐彩勾花蕊,简洁有力。
剪纸贴花是吉州窑其中一个特色,以贴花方式留白以后,再以毛笔漆加细节。同以此技巧装饰的剔花折梅花枝纹瓶,可参考英国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之藏品,见RoseKerr,《SongDynastyCeramics》,伦敦,2004年,页111,图版112。另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吉州黑釉剔花梅瓶,与本拍品如出一辙,大小相近,见李辉柄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香港,2001年,页236,图版217。
76南宋吉州窑仿玳瑁釉剪纸贴花文字盏
盏撇口,斜腹渐收,瘦底,圈足。通体施。盌心微凸,外壁施仿玳瑁有近足不,内壁上以剪纸贴花技法饰三菱形开光内书「金玉满堂」、「早入中书」。
此茶盌同时使用剪纸贴花及窑变两种装饰技法烧制,且能达到如此完美及清晰的纹饰实为难得。剪纸贴花需要使用两种不同颜色釉料才能形成,而釉玳瑁釉为窑变釉,其原理是在胎体上使用两种氧化铁含量不同的釉,燃烧时产生交融及流淌的效应,如同玳瑁纹理。而如此盌能同时达到双重装饰效果则很不一般。
剪纸贴花装饰技法为吉州窑工匠首创,相同之例可见见李辉柄编,《中国陶瓷全集:宋(下)》,上海,1999年,图217:以及BasilGray着,《SungPorcelainandStoneware》,伦敦,1984年,页127,图100:英国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藏也藏有两例,见RoseKerr,《SongDynastyCeramics》,伦敦,2004年,页109,图110。
77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文字盏
盏撇口,弧腹斜收,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盌心微凸,内壁上以剪纸贴花技法饰三菱形开光内书「金玉满堂」、「福寿康荣」、「长命富贵」。
将剪纸艺术直接运用到陶瓷上是吉州窑陶匠的创举。先施底釉,然后贴上剪纸纹样,再施第二次不同颜色的釉,烧成后即成深浅不同两色。此类菱形开光纹饰常见于盌内,常见有梅花形、菱形、凤蝶、折枝花、梅花、鸳鸯、鹿树纹等等,此盌则使用菱形开光纹饰并加以吉祥语。江西省博物馆藏一件同样的剪纸文字盏,见李辉柄编,《中国陶瓷全集:宋(下)》,上海,1999年,图217。大英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带有吉祥语文字的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见BasilGray,《SungPorcelainandStoneware》,伦敦,1984年,页127,图100:英国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藏也藏有两例,见RoseKerr,《SongDynastyCeramics》,伦敦,2004年,页109,图110。纽约苏富比曾售出一件类似的吉州窑盌,2006年9月21日,编号291:伦敦佳士得亦曾售出一例,1974年6月24日,编号58。
78南宋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纹盌
盌直口,外口下一周凸棱,口以下渐收,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盌内壁以剪纸贴花技法饰三足折枝梅花。
纽约佳士得曾售出一件AnthonyR.Derham旧藏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盌可资比较,2010年3月26日,编号1334。
79南宋吉州窑黑釉剔花吉象小瓶
小瓶唇口,短颈,圆肩,足底内凹。瓶通身饰黑釉,外壁两侧分别以剔花手法饰一象,长鼻尖牙,并以褐彩勾画出大象身体皮肤。瓶肩部塑一对带孔小扣,或作系绳所用。
此瓶之大象纹饰在吉州窑黑釉剔花器极其稀有,传世品中并未所见。其黑釉凝厚,纹饰朴拙却颇有意趣,独见陶匠之创意及用心。在奉文堂收藏中同样以黑釉剔花技法装饰的吉州窑瓷,见拍品175。
80南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斗笠盏
盏呈斗笠形,敞口,斜腹,小圈足,盌心饰一片树叶,叶尖部位浅色釉明显,彷佛树叶卷曲之效果。与本盌形制相同的吉州窑木叶纹盌之例子,可见大阪市东洋陶瓷美术馆藏一例,刊登于G.Hasebe,《CeramicArtoftheWorld,SungDynasty》,东京,1977年,卷12,页109110,图107108。另有一例刊登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出版,卷1,东京,1980年,图94。伦敦苏富比曾售出一例,2002年11月13日,编号69。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