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红学概论》学习之(三)

《中国红学概论》学习之(三)

(2009-05-11 22:05:59)
转载
标签:

杂谈

  《中国红学概论》内学篇第二十章“《红楼梦》与管理文化研究”之第四节:薛宝钗的“义利”之道

  《概论》作者马经义先生在第二十章“《红楼梦》与管理文化研究”再次阐述《红楼梦》“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时常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这并不是说它具有了所有学科的知识系统,而是它较强“现代性”的外在表现。所谓《红楼梦》的“现代性”,不是它具有现代人的思想,而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切入能力。例如“《红楼梦》与现代管理”,这似乎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关联,但是现代人却因“见仁见智”的眼光,从《红楼梦》中窥见了管理的精华。

  社会中,人们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兴建了无数的组织机构,例如政府机关、军队、学校、医院、企业、群众团体等。组织设立的目的不同,所需要管理也千差万别,但毫无例外的是都需要管理。

  《红楼梦》中的家族,很像我们现代的企业一样。当然我们可以更确切地把这些家族看似当今的家族企业,有大的集团公司、小的家族企业。比如:贾氏集团、荣氏集团等。他们的兴衰,就像当今的企业的命运一样,有兴旺、有衰败。

  作为经典文学名著的《红楼梦》,它对于企业家和管理人的影响和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踏包含的管理文化也可以作为众多企业家管理公司的灵感来源。

  马经义先生在本章第一节《红楼梦》中“管理”与“人”的关系里提到:

  在整个管理活动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也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计划实施者”,都是在作为的人。所以,“人”在整个管理活动中既是核心也是灵魂,更是研究的重点。

  “管理”的主题是人,而“人性”或者说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又决定管理方式和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根源。“管理是科学”意指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经验,探索到某些规律性,并按照其要求来建立一定的理论、原则、形式。方法和制度。而“管理是艺术”则指管理者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文化背景来分析“人”,充分发挥各自的创作性。

  在《红楼梦》中,“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无论是作者曹雪芹描述的对象,还是书中主人公宝玉关注的焦点,都是“人”。在宝玉的价值体系中,其核心部分就是“人人平等”、“真正视为人”。薛宝钗、贾探春、李纨三人在管理贾府期间,最核心的改革就是“重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所以在《红楼梦》中,管理者始终抓住了一个“人”字。只有管理好人,才能管理好家。这样的管理理念其实也是现代管理者的核心出发点。

  笔者学习《概论》收获颇丰,能解释许多困惑,更深刻掌握文化基因理论,理解哲学思想的反映,增加了对红主旨思想的认识程度。这里再次认真学习二十章第四节,在学习体会的基础上,不免继续思考联系到超出企业管理的范围,引申到社会问题上一些,也就是要联系到《红楼梦》的“时代性”。请博客老师和红友给予指导,便于正确阅读和感悟《红楼梦》。

  第二十章 《红楼梦》与管理文化研究  第四节:薛宝钗的“义利”之道

  故事情节事件主要发生在《红楼梦》文本第五十六回,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相对于“敏”探春的“兴利除宿弊”,更突出了“识”宝钗的“小惠全大体”。“小惠全大体”孕育了无穷的智慧,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现代的读者该学习一二,假设真的能够领悟使用到,会带来实际的功效效果。其实,我们也已经发现,在很多地方,我们各个组织的领导在使用着同样的方式方法,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当然,加深这样的能力更是需要,社会改革的需要,单位发展的需要,家庭个人的需要。

  马经义先生在《概论》这一节里主要也是按照曹雪芹给出的五十六回回目来分析总结,把薛宝钗的管理理念和贾探春的方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的,在节后分析出来结果是,“我们完全可以说,《红楼梦》中真正的管理权威就是薛宝钗。”。

  一.“利”与“义利”。

  对于贾探春的经济改革,薛宝钗予以充分的肯定。然而,在指导思想上,两个人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贾探春对自己的改革是相当自负的,鲜明的改革旗号是:“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概论》分析确定,贾探春的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利”,打出“背孔孟之道”的旗号是顺理成章的。定性了贾探春的经济改革的思考是直线式的。

  对此,薛宝钗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更进一步指出:“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实质,薛宝钗是要以孔子的“义利观”来知道这场经济改革,防止改革滑象物欲横流的邪路上去。

  通过对比,我们实事求是的说,薛宝钗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薛宝钗的改革理念中,已经自觉地包含了对于单纯商业利益的理性超越。薛宝钗的这一改革理念,应该说是曹雪芹为当时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重塑一个新的道德规范的积极尝试。

  当今的一个企业,单一彻底的追求经济效益,达到利益最大也是行不通的,往往会在短暂的辉煌后而衰亡败落掉。作为团队组成的一个公司单位需要的是创建一种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主旨精神指导下,才会持续发展壮大,取得正常运营,得到适合的经济利益。

  我们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现在定位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秩序大方向上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完全融入到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里。那么,初期单纯的追求资本积累、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带来了许多问题,到重新树立“和谐”的指导思想,今天的“科学发展观”。

  一个单位企业也好,一个部门也好,更加于国来讲。文化、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是支撑存亡发展的基础。那么,我们就需要来发现、来总结我们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存在了哪些与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及时调整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或者说,现在也是个转型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要具有曹雪芹的能力,进行新的道德规范的积极尝试,推出更多个薛宝钗式的人物。

  二.“一部分”与“大多数”。

  《概论》分析:尽管贾探春片面求利的改革指导思想受到了薛宝钗的批评,但是,她的直线式的思维模式却一直难以扭转。例如,贾探春只是看到承包的好处,她说:

  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简单分析管理过程:任务完成,管理者没有人力资本付出,被管理者得到利益。这样的过程管理已经很先进了。

  可是,薛宝钗与贾探春不同,更多了思考,她顾虑到承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她情形的意识到,能够直接承包并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仍然是不服的。如果不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承包就可能因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而遭遇种种臆想不到的挫折。因此,薛宝钗建议,承包者年终的时候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也在园里辛苦的老妈妈闷,让她们也能分改革的成果。

  她对承包者说:

  还有一句至小的话,越发说破了: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照顾了。”

  简单分析管理的理念:薛宝钗这一“小惠”主张,不仅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为承包者的经营提供了新的保证,的确是一个“惠而不费”的原则双赢的高招。

  一个企业,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国企也好,合资、民营、外企等,只有让全体员工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才会激发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工作能力,保持经营顺畅,管理者同时得到持续利益。不顾及员工的利益,变着法的给予员工的工资等待遇底,暂时的可能会带来人工成本底,给管理者带来暂时的最大利益。可是,从发展来看,员工的工作能力不会最大化发挥,贡献度不会达到最高,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长久利益。

  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提出的理论中有一个部分是: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都富起来。这样的政策在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际里确实少部分人以各种方式方法快速的富裕起来,也真的造成了巨大的地区之间、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带来了若干的问题。在政策的带动下,整个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同程度的在提高是事实。可是,差距在拉大。当然,在逐渐的改革开放发展中,社会制度在不断的进行控制和调整,到现今,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还存在着加大的程度趋势。科学发展、全面受惠、以人为本任重道远!文化的思想、价值道德观的遵守是基础,需要贾探春的改革,更需要薛宝钗的“全大体”。

  三.机构精简。

  贾探春的直线式思维对管理流程是这样思考的:

  她考虑到,“若年终算帐归钱时,自然归到帐房,仍是上头又添一层管主,还在他们手心里,又剥一层皮”,采取的措施是,“如今这园子里是我的新创,竟别入他们手,每年归帐,竟归到里头来才好”。

  薛宝钗反对她的理念,认为:

  依我说,里头也不用归帐。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不如问他们谁领这一分的,他就揽一宗事去。……不过这几样,都是他们包了去,不用帐房去领钱”。

  薛宝钗反对是正确的,从本质上说,归帐到帐房和园子里头性质是一样的,没有本质区别。同样存在着重复算帐的麻烦,而承包者同样存在着被园子里新帐房剥皮的可能。因此,薛宝钗提出的这些物质层面的改革主张,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承包者和众人的普遍欢迎。

  仔细引申开去,当今各种组织团队里存在大量类似的问题,臃肿的机构于企业于国家都是莫大的麻烦。高效简洁的机构会带来更加实惠的“效益”。

  四.“物质”与“精神”。

  《概论》分析指出,由于贾探春的思维是直线式的,因而她的改革思路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薛宝钗则不同,她在完成物质层面的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展开了精神层面的思考。为了给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薛宝钗提出了配套的改革措施----强化治安管理。她对老妈妈们说:“你们只要日夜辛苦些,别偷懒总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事实上,薛宝钗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强治安管理,每天晚上带人各处巡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她对改革环境的重视。

  团队的运行是在环境中进行的,需要良好的环境来保证,改革创新更需求环境的支持。稳定是起码的需求,外部的环境也是必须的。适合的环境是要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两手抓,同时进行,同被重视。精神文明就是先进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基础的稳定能做到是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的。面对当今时代存在的道德堕落和文化落后的一些个别方面深刻思考,重新建立文化氛围,确立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道德价值观。把社会推向更快速更先进的发展。

  五.柔性管理。

  “管理”这个概念词汇拆开是两个字,一个是“管”,一个是“理”。首先,管理就是要“管”,“管”是权利的使用,“管”的不好会被被管者感到不适应,甚至进行反感抗逆。

  薛宝钗的管理风格是柔性的,我们看她就职演说的一段话:

  我本也不该管这事;你们一般听见,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儿,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你们奶奶又多病多痛,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便是个街坊邻居,也要帮着些,何况是亲姨娘托我。我免不得去小就大,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了小分沽名钓誉,那时酒醉赌博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

  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几、万般无奈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从而,她能拉近与被管理者的距离,更容易让被管理者接受她,接受她的理念、方法。即使是强化治安管理,薛宝钗也不是金刚怒目式的,而是循循善诱,尽可能启发人们的羞耻心。事实证明,薛宝钗的这套柔性管理确实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人们对此都能心服口服。

  薛宝钗这样的管理方式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人性化管理的一个内容,我们拿外企同现在的国内很多团体比较,会发现的是,他们的管理更尊重人,处处在为员工考虑,真正的做到了人性化。其效果是明显的,外企的员工大概会自觉的认为,给公司贡献是愉快的事情,竟能感觉到“累死了也愿意”。反之,我们的很多组织团队并没有能做到尊重人,甚至在社会上的黑暗角落,有不把人当人对待的现象发生。

  以人为本,是及时和刻不容缓的,而且需要做的太多。

  当然,薛宝钗全程参与了这场大观园的改革,贾探春作为主要管理者使用了薛宝钗的全新设计,最后是获得巨大成功。正如李纨所讲的:“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充分的被调动起来,责任心也大大的得到了加强。

  曹雪芹没让薛宝钗成为直接的管理者,可是,我们发现,曹雪芹却是赋予了她最高的管理权威。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曹雪芹的先进管理思想,推广开去,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联系到当今的时代,可以寻找到这种思想的影子,更可以借鉴利用到现代时代的文化重建和社会价值观的重建上来。

  说明:继续学习马经义先生的《中国红学概论》,多处直接引用,学习体会有不正确处请各位老师和红友朋友给以纠正,更期盼得到更多的指点,便于日后学习,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原来她才是利义全一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个女人的管理艺术
“红楼梦与项目管理”之四:如何破局?
再读《红楼梦》分享:学点“红楼梦”式的现代职场管理策略
岂忍金簪雪里埋?—略论薛宝钗的管理才能
数字化下红楼梦 ┃ 我为《红楼梦》编个年份年龄大事年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