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55)44个特效穴位的作用
(2017-08-13 09:43:03)

44个特效穴位的作用

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

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

12.  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14.  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15.  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 ­

 16.  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 ­

 17.  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功能。 ­

 18.  攒竹: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 ­

 19.  天柱: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力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支气管­痉挛。­

 20.  大杼: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继续留针,血钙不再发生变化。 ­

21.  风门:常患感冒伤风之人,按之灸之,颇见功效。 ­

22.  肺俞:针刺肺俞,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缓动脉硬化。­

 23.  心俞: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心房颤动有良效。 ­

 24.  肝俞:血小板增加,针刺肝俞可使胆道压力降,解除括约肌痉­挛,对血糖有调作用,针刺后白胆固醇明显下降。 ­

25.  脾俞:针刺全血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力,解除括约肌的痉挛。 ­

26.  胃俞: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针刺可增强胆囊的收缩作用。­

27.  三焦俞:对肾与输尿管结故事石用三焦俞,肾俞,京门,天枢­,气海为主穴,治疗后约半数患者能排出结石。 ­

 28.  肾俞: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钠潴留,故有利尿作用。­

29.  殷门:针刺殷门,肺俞可缓解支管哮喘证,一般在3~45min获­得缓解。 ­

 30.  秩边: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 ­

 31.  至阴: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 ­

 32.  涌泉:对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

 33.  照海: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日排尿量显著增多。 ­

34.  内关: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心率。­

 35.  风池:治风之要穴,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

36.  环跳: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双向调节。 ­

37.  悬钟: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

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27、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28、降脂穴:丰隆。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29、三叉神经痛穴:鱼腰、四白、承浆。从下方刺入鱼腰0.3-0.5寸,四白斜向上方刺入0.5-0.8寸,均行捻转手法,可加下关穴。主治:三叉神经及眉棱骨痛。

30、枕神经痛穴:风池。操作:刺2寸,提插补泻,泻法。

31、前头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泻法。

32、偏头痛穴:太冲。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33、后头痛穴:至阴。操作:刺0.3寸,

34、失眠I穴:大陵。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35、失眠Ⅱ穴:风池。操作:脑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失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

36、泌感穴:秩边。操作:直刺2.5-3寸,如为肾盂肾炎可配肾俞、阴陵泉,如为膀胱炎,可配膀胱俞、三阴交穴,如为尿道炎,可配中极、三阴交。

37、降压穴:曲池。操作:高血压伴高血脂可配丰隆,如肾炎引起则配三阴交。

38、疟疾穴:疟门。操作:刺入1寸,捻转泻法,可加身柱穴点刺出血。

39、甲亢穴:阿是。操作:直刺0.5-1寸,捻转泻法,突眼可配睛明、四白、鱼腰、丝竹空,心慌气短配内关、神门,消瘦多汗,可配三阴交、足三里。

40、胃痛穴:中脘。操作:直刺1.5寸,捻,平法。主治:胃脘痛、腹胀、呃逆。

41、胃炎穴:印堂。操作:向下斜刺5-8分,提捻。主治:急慢性胃炎、胃胀气。

42、止泻穴:申脉。操作:直刺0.5寸,捻,平法,加灸。主治:急性泄泻、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

43、止吐穴:内关与大陵之间。操作:直刺1寸,捻,強刺激。主治:胃肠不适及神经性呕吐。

44、止痢穴:大肠俞。向脊柱方向刺入1.5寸,捻。主治:痢疾、肠炎。

45、便秘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泻法。

46、戒烟穴:列缺。操作:向上斜刺0.5寸,捻,加炙。

47、肾炎穴:三阴交。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肾俞、足三里、关元。主治:急慢性肾炎。

48、急腹症穴:足三里。操作:刺2寸,捻转泻法。

49、胆痛穴:胆囊。操作:直刺1.5寸,快速捻转200次/分。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50、睾丸炎穴:阳池。操作:直刺0.5-0.8寸,捻。主治: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

51、阳痿穴:阴包。操作:刺2寸,捻,平法。可配艾炙关元。主治:功能性阳痿、遗精。

52、阑尾炎穴:阑尾。操作:直刺1.5寸,捻提泻法。

53、乳腺炎穴:肩井。操作:直刺0.5-0.7寸,捻,泻法。主治:急性乳腺炎、肿痛。

54、疝气穴:归来。操作:刺1.2寸,捻补。

55、肾痛穴:精灵,手背4、5掌指间。操作:刺入5分,提插泻法。

56、粉瘤穴:阿是。操作:直刺。

57、囊肿穴:阿是。操作:直刺。

58、利尿穴:三阴交。操作:刺2寸,提捻泻法。主治:尿潴留,排尿困难。

59、肠梗阻穴:足三里。操作:直刺2.5寸,泻法。可配艾灸神阙。主治:急性肠梗阻。

60、痔疮穴:支沟。操作:直刺1.5寸,提捻,泻法,便秘者可配足三里、二白。


61、腕痛穴:太溪。操作:健侧,刺1寸,提插。主治:手腕扭挫伤、腕管综合征及腕部伸或屈肌腱鞘炎。

62、肘痛穴:阴陵泉。操作:对侧,刺2.5寸,提插,泻法。主治:肘关节炎、扭伤、网球肘。

63、肩痛穴:阴陵泉下0.5寸。操作:在健侧向足三里方向刺入2.5寸,提捻,泻法。主治: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损伤。

64、落枕穴:悬钟。操作:交叉取穴,刺入1.5寸,泻法。主治:落枕及颈项強痛。

65、颈痛穴:中渚。操作:健侧刺入1寸,泻法。主治:颈椎病、落枕、颈椎间盘突出、颈肌劳损。

66、背痛穴:环跳。操作:刺入2.5寸,提插。主治:后背肌肉痛,神经痛。

67、腰痛穴:印堂上1寸。操作:刺1.2寸,提插。主治:急性腰扭伤、腰椎骨痛、棘间韧带损伤等。

68、腰肌扭伤穴:后溪。操作:棘1寸,急性痛捻,慢性痛提。主治: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

69、肋间神經痛穴:丘墟。操作:刺0.7寸,捻,泻法。交叉取穴,可灸,可透照海。

70、髋痛穴:合谷。操作:健侧刺入1.5寸,泻法。主治:髋关节扭伤,炎症。

71、臀痛穴:腋外线中点,即肩峰与腋后皱之間。操作:向极泉方向刺入2.5-3寸,捻提,泻法。主治: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臀上皮神经炎及臀肌扭伤。

72、膝痛穴:曲池。操作:刺1.5寸,交叉或健侧。主治:退行性关节炎、膝关节风湿痛、膝关节扭伤、膝关节滑膜炎等。

73、踝痛穴:合谷。操作:刺1.5寸,捻,交叉或健侧,可灸。主治:踝关节扭伤、关节炎及风湿痛。

74、足跟痛穴:大陵。操作:刺0.8寸,捻,交叉或健侧。主治:足跟痛,足底骨刺及蹠韧带炎症。

75、颞颌关节痛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捻,泻法,交叉或健侧,病程长、重可在下关附近找阿是。

76、手麻穴:后溪。操作:刺2寸,可透劳宫,患或双侧。主治:手麻、颈椎病。

77、网球肘穴:冲阳。操作:刺1寸,泻法。

78、痛经:17椎下。操作:刺1寸,捻,可加灸。主治:痛经、月经不调。

79、止带穴:曲骨。操作:直刺2.5寸,可灸。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80、催乳穴:涌泉。操作:刺1寸,提插。产后1-3天无乳针此穴。

81、正胎穴:至阴。操作:刺0.4寸,捻,可灸。主治:胎位不正,胞衣不下,滞产。

82、子宮脱垂穴:腰奇。操作:刺3寸,捻,向上刺。

83、催产穴:合谷。操作:刺2寸,平法。主治:过期妊娠,待产过慢,可加至阴(平)、三阴交(泻)。

84、胎盘滞留穴:至阴。操作:刺0.3寸,捻。

85、崩漏穴:上都(手背2、3掌指间赤白肉际)。操作:1.8寸,平可灸。主治:过多或崩漏。

86、闭经:长強。操作:刺1寸,泻法。

87、产后尿闭穴:中极。操作:刺2寸,捻,泻法。

88、流涎穴:地仓。操作:刺1寸,向颊车方向。主治:流延、口角歪邪。

89、厌食穴:承浆。操作:刺0.4寸,可指压。主治:小儿厌食,消化不良。

90、夜啼穴:中冲。操作:刺血。

91、百日咳穴:四缝。操作:刺血及液。主治:小儿百日咳、慢支。

92、疳积穴:四缝。操作:同上。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及腹泻。

93、遗尿穴:足小趾末端横纹中点。操作:刺0.5分,捻。主治:小儿遗尿、尿频。

94、睾丸鞘膜积液穴:水道。操作:患侧刺1.5-1.8寸,泻法,可灸。主治: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95、腮腺炎穴:照海。操作:刺血。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96、增肥穴:中脘。操作:刺0.6寸,捻,补法,可顺揉。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消瘦。

97、上牙痛穴:下关。操作:刺1寸,伴下牙痛加合谷。

98、下牙痛穴:合谷。操作:患或双侧刺1.5寸,泻法。

99、咽痛穴:廉泉。操作:刺1寸,捻。

100、口疮穴:玉枕。操作:刺血。主治:口腔潰瘍、E体溃烂、口角糜烂等。

101、梅核气穴:天突。操作:刺1.5寸,平法。主治:梅核气、咽部异物感,胸闷。

102、呃逆穴:攒竹。操作:向鱼腰方向刺1寸,捻。

103、鼻炎穴:下关。操作:健或双侧刺入2寸,泻法。主治: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104、鼻衄穴:少商。操作:患侧刺1寸,捻,可灸。

105、眩晕穴:百会。操作:刺1寸,平法。主梅尼尔病。

106、乳蛾穴:手三里。操作:刺1.5寸,泻法。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107、近视穴:睛明。操作:刺0.5寸,可配太阳、球后、四白。

108、耳聋穴:听宫。操作:刺0.8寸,捻。主治:突发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耳呜。

109、麦粒肿穴:肝俞。操作:刺血、挑刺。

110、明目穴:光明。操作:刺1.5寸,单眼有疾针健侧。如合并颈椎病或脑动脉硬化加风池。

111、耳鸣穴:听会。操作:患或双侧刺1寸,平,虚补实泻。肾虚者可配:肾俞或太溪。

112、座疮穴:大椎。

113、荨麻疹穴:神阙。

114、过敏穴:神阙。

115、冻疮穴:阿是。

116、鸡眼穴:阿是。

117、寻常疣穴:阿是。

118、跖疣穴:昆仑。

119、带疹穴:小指背末节横纹中点。

120、丹毒穴:四缝。

121、黄褐斑穴:足三里。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1腹部分寸的标定:

   比例寸取穴法(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

1.2腹部分寸的测量:

   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

   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1 中脘 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

2 下脘 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3 水分 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4 神阙 脐之正中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5 气海 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相当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

6 石门(别名:绝孕,禁针) 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禁针。

7 关元(别名:丹田) 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

8 商曲 下脘旁开5分处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病症。

9 气旁 气海旁开5分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病症。

10气穴  关元穴旁5分处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病症。

11 滑肉门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12 天枢 脐正中旁开2寸处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13 外陵 阴交穴旁开2寸处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

14 上风湿点 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

15 上风湿外点 滑肉门穴外1寸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围疾病。

16 下风湿点 外陵穴下5分外5分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

17 下风湿下点 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

经络的终极秘密  

    原文地址:经络的终极秘密作者:奥贝思
 

 一直不太愿意把这个图发上来,尽管只是一个模式图,但经络的所有秘密全部包括在其中了,如果你有缘,从此可以领悟经络的终极奥秘。






 


   这个模式图应该这样看:最下面二个框表示是二条腿;中间的框表示是躯干,左右二边的框表示为二手,顶部的二个框表示为头部,为理解上的方便分成左右头。中间躯干部黑色的线条表示为任脉或督脉,其它小线条就是手、头、足的三阴或三阳经了。

 这里只给出了督脉的模式图,任脉同理。

 表里经的只给出了厥阴和少阳的模式图,其它的同理。各位可自行画出。

 任督主要的是在头部达成经气的左右交换。

 表里经最重要的基本活动是在头、手、足远端的经气交换,这是最核心的秘密,也是从医者唯一能干预的部分。各位要自行领悟了。


中医经络原来如此简单

 最近几天,基本上把我领悟的经络系统做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当变成文字和图示后,发现中医的经络是如此简单!中医治疗也不用弄得那么复杂,完全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入门。唯一的难点是如何从传统的思维里转到用“六经”辨证,只要把归经区域弄清楚,无论是针灸、按摩、药物均可信手拈来,解决一些认为是疑难病的痛苦。

 这些东西本来应该做为不传之秘,自己使用就好,但思之,67亿人为什么选择了我来悟透经络秘密?不敢藏私,发在博客里,供同好研究,各人如何阐发,即是机缘。

 这里所谈的“六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六经辨证,因为现在的六经的归经区域扩大了可能不止十倍,请各位自赏之。

 各位看后,有何感想,不必在此讨论,我无意做口舌之争,原则只有一个,你觉得有用就拿去,没用就别费神去看了。

 中医基本上掌握一个“开、合、升、降”就够了,只是开什么?如何开?闭什么?如何闭?升降亦如此,当你弄明白这些,中医大师非你莫属。

 任何一个理论,个人认为,要能完整解释按摩、针灸、药物、修练才是真正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的,我期待着有比我这个理论更完善的解释。前提是你的解释要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和常识。


六经的阴阳虚实到底指什么?
 

 六经在受精后发育成人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形成一个类似“充电”的过程,让六经充满电荷,这个电荷的多少在出生时基本确定,是为先天虚实;出生后在女子第一次排卵,男子第一次遗精之前,卵母细胞和原精细胞还会转化成电荷继续通过肾经充实骨髓和脑髓,是为藏精。换过说法,从出生那一刻起,人体六经的电荷就基本确定了,这个电量决定了人体的先天身体素质。

 这个充电的过程是严格分开的,阴经的电量主要来自卵黄囊和母体,阳经的电量则来自季节的光热,正因为这样,在体表阳经分布的面积又最大,所过的部位最多,又处于外侧面,所以,人体与季节有一定的互动,如果季节反常,在体内相应不足的阳经就会起明显感应;如不能及时处理,因表里经的循环影响,又会影响到相应的里经。严重的就会通过经气的大循环影响到下一级或上一级表里经循环,从而发展成全身的疾病。

 出生后后天的补充主要通过食物直接吸收和阳光照射的光和热(包括储存的光热如电热,火热,食物也是储藏的热),这些光热会直接转化成阳经的“电量”和阴经的“电量”。如红光或红色食物转化的是阳经的“电量”,蓝光、黑光或黑色食物转化的就是阴经的“电量”。

 所以阴虚指的是三阴经“电量”不足,阳虚指的是三阳经“电量”不足。


 六经的基本运行原理

 六经是表里阴阳相配合的运行,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一共三对,分成左右两边,正常运行时,表里运行方向相反,左右运行也相反。交换的速度约为每秒一次(有资料说是每分钟64次,又与八卦的八八之数吻合,不知是巧合还是古人真的是从数理推医理或者从医理发现数理)。具体如下,左太阴经下行,左阳明经上行,同时右太阴经上行,右阳明经下行;左少阴经上行,左太阳经下行,同时右少阴经下行,右太阳经上行;左厥阴经上行,左少阳经下行,同时右厥阴经下行,右少阳经上行;简单总结,就是总有一侧的阴经在上,一侧在下,阳经也是如此。

 任、督脉在中间起到沟通左右两侧同名经的经气作用。

 这个运行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这个上下运行过程进行阴阳经气的交换,在阳经下行时,通过在足部膝关节以下的络穴把阳经的经气一小部分交换到阴经,同时阴经在头端(严格来说是胸腹部的迷走神经)把阴经的部分经气交换到阳经,反运行时,足端交换一小部分经气到阳经,头端的阳经也交换一小部分经气到阴经。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持阴经不过寒,阳经不过热,达成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阴经在头端不能交换经气到阳经,但阳经却可以交换过来,也就是没有把位置空出来,就会造成该条阴经因上方没有位置不能上升的现象,这种现象累积一段时间后,相应的阳经因下端阻力太大,也不能再完成足端的交换,这时个表现的就是阳经升而不降,阴经降而不升,相应的疾病就发生了。这个现象已为武当山道医祝华英通过内视阐发了完整的内经运行,各位可参考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十二经揭秘》。

 本人在此把他的发现做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已,一方面把他没有说明白的十二经概括为六经,因为手的三阴三阳经其实是与足的三阴三阳经是相通并同步运行是,当你把手心向前,双手上举,就很容易明白我说的是真理。另外,本人把冲、带二脉去掉了,原因很简单,冲脉基本上是迷走神经的内容,上传下达的描述都一样,但迷走神经中间三阴经均有,所以说任、冲统三阴也不为过,只是多此一举了。带脉就是少阳胆的所过,不需要专论。其它奇经四脉阴阳跷、阴阳维除增加理解的难度外,都是后世拼凑之物,均在六经之内,不作专论。

 至于任脉、督脉只是三阴三阳经的交换通道,在实际应用时只有按摩、修练,艾炙用得较多,只略谈如下:

 任脉实际上浅表的分布在腹白线的两侧约二分处,可以这样说任脉是由左右二条构成的,这已为武当山的祝道长在练功中证实,这与现代解剖左右肋间和肋下神经在胸腹部没有交叉吻合,为什么会出现左右明显不同的表现原因就在于此。深层的任脉则是左右迷走神经,所以当要沟通左右任脉时为什么是在鸠尾穴,如果你注意解剖,这正是左右迷走神经走得最近的地方(胃的前、后支)。

 督脉在浅层也有左右督脉,其实与任脉一样,都是通过肋间神经联系。在腹部主要看到的督就在左右交感干,沟通左右督脉的穴位是尾闾穴,深层其实就是奇神经节。督脉的其它部分深层就要在脊髓里找了。

 任督脉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左右的三阴三阳,主要的沟通位置是大脑的胼骶体,从解剖来看左侧的神经纤维从这里交换到右侧,右侧的神经纤维从这里交换到左侧。当然在脊髓各段的白质、灰质也有左右交换,这恰恰从解剖上支持中医的任、督是有物质基础的。因为左侧的阴阳表里经与右侧的阴阳表里经是相对独立运行的,如果没有任督的居中沟通,左右就会表现为明显的不同。

 只是各位要特别注意的是,任督是左右三阴阳经的居中通道,也就是三阴先交换到左右任脉,左右任脉再完成左右交换,督脉也是同样道理。所以任主三阴,督总三阳是不无道理的。三阴三阳相当于任督的二级机构。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明白,大脑两半球其实就是左右三阴三阳的储能器,至于是大脑管阴,小脑管阳还是同时管,就有待各位去研究了。实际应用中意义不大,就不在我关注的范围了。

 基于六经的基本运行规律,有以下内容要强化:

 左肝右肺说:因为肝体在右,也就是储备在右,肝经更容易得到补充,所以在右侧的肝经上下行均不会太容易出问题,但左侧的肝经要经过头部的交换后才能补充电量,可能会出现滞后或不足的情况,表现为升降不足,尤其是要克服引力的升可能不足,容易表现出症状,所以左侧病常责之肝。

 肺是同样原理,虽然肺本身的储备大,但比较而言两侧差不多,但同是太阴的脾却在左,可以直接补充左侧太阴的电量不足,所以左侧太阴的升降会比较易趋于正常,但右侧的太阴却要通过头部的大脑向对侧交换后才能补充,所以右侧的毛病比较易见。

 左肝右胆说:肝胆储备均在右,按说弱方都应该在左才对;这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肝阴胆阳,同侧肝经升时胆经却要降,肝右升降的力足,胆升降的力量就为肝所左右,自身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左肝的原理如上。所以在右侧主要表现出来就是胆经的疾病。所以身体右侧的问题多从胆经着手,促降而获得疗效,左侧从肝经入手,促其升发而获得佳音。

 脾升肝亦升,肝升脾亦升:三阴经除肾经外迷走神经是主要上行通路,肾经还有一个重要路径是脊髓。


关于三阴经
 

 太阴循行从脚到延髓到舌下,到手,内部有交感和迷走神经的部分神经来络脾和肺,胃及大肠,上达嗅神经,如果从体积和表面积来看,脾很小,肺的表面积很大,另外还有全身肌肉所过神经和末鞘(特别注意隔肌的隔神经),全身皮肤所过神经及末鞘,是全身最大的分布面积,当然细胞容量也最大,神经分布范围也最广。它们能充的电荷容量也是最大的。因为同属太阴系统,所以脾摄气,即是摄取食物的“电量”,肺主气,生宗气等均是同理,因为没有来源,其它经所需要均无来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所谓“痰”就是食物化生的精华物质,用现代的可见物描述就是淋巴管乳糜池里的乳糜。要经过静脉回流到肝、肺的。经常吐痰的人和误用“吐痰”法太多为什么伤害身体,使人虚亏即是此理。脾气的升清升的就是这个“乳糜”,肺气要降也是降这个“乳糜”。因为有脾和肺作为储“电”的容器和充电器,比较而言,阳经没有这个“设备”,所以经常表现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少阴经循行从脚心至盆、腹、胸、脊髓到延髓到耳神经和舌咽神经,还有手上所过,内部通过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等主干络心络肾;另外还有全身的骨、骨髓分布的神经和连接纤维,全身血管分布的神经及末鞘。同样骨髓和脑髓构成了少阴经的储藏设备,是藏“精”之所。精化“气”会从最远端的骨髓---小腿骨髓开始,所以为什么“肾虚”的病人会有小腿酸软无力的现象。心肾不交,水火不济都是骨髓所藏之精不能及时抽取气化补充少阴的电量所至;更严重的是已经抽取到没有储备的地步,要抽取脑髓时脑萎缩就出现了。少阴的腰骶神经丛连接生殖腺,卵巢膀胱并通过脊髓上行是少阴经的一个特殊性。

 厥阴经表浅循行从脚到盆、腹、胸、手,内部循行从交感干、迷走神经到脊髓上达视神经。其它是所有连接筋腱、内部的韧带和骨膜的神经及神经末鞘。这些筋膜包括了肛门括约肌,尿、生殖口括约肌,毛孔的微小肌肉等等环状的肌肉。还有所有连接除性腺之外所有腺体、油膜的神经。油膜主要指的是腹部的肠系统膜和腹膜,所以过度肥胖当从厥阴入手处理。肝是人体厥阴最大的一个储备库,其它还有如脑下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腺体的储备。厥阴系统又是体内反应最快也是最强烈的系统,所有情志类的影响首先从厥阴开始,基本原理是“视”刺激会使厥阴肝经头端不断累积电荷,导致表经胆木不能上升,所以很快两肋有蹩胀感,其它厥阴系统的腺体反应是呼吸、血压、汗腺方面的改变。“听”的刺激同理,因听神经也同样通过延髓上传到下丘脑核,而这些脑核均受视交叉上核的统一控制,另少阳胆和三焦均在耳在丰富的神经连接,所以无论听还是嗅,触、尝产生的刺激,均可引起厥阴的改变而引发经气的偏差而致病。而七情均由五感(视、听、触、嗅、味)引发。

 三阴经与五脏直接维系,所以升降正常与否关系到五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因肺升太过会导致咳喘等升而不降的症状,所以肺以降为用,多关注肺经的降一面;心经升而不降也会导致上部一片“火”象,也是下降为主,心包经同理;

 但对于脾经,因要升清,摄气,需以升为主,要关注升的一面;肝经也是同样,降而不升则害疏泄太过,导致“水”排出太多,同样注重的是升的一面;

 肾经就更特别,如降太过则封藏失司,表现为滑泄、遗精,所以特别注重升的一面。只要升肾水(脊液)才能上升,才能把头部的热量带下来,当然头部热的能量也能温暖腰部,在整个背部分布的膀胱经就能再吸收这些热量达到补阳的目的。(这就是水火既济,肾水上济心火)


关于三阳经
 
   太阳经包括了左右太阳经,手足太阳经,头部太阳经,还有看不见的体内络属部分小肠和膀胱,都是人体循行范围最大,所过面积最多的阳经,所以所有的阳虚证最后都要归到太阳经,太阳经足可以说全身阳都足,如果不足,首当其冲的就是小肠部分,因在腹部所占面积最大,又分布在小腹部,在体表就可以摸到小腹是一片阴冷。热食、热药通过小肠的神经末鞘直接补充太阳经的电荷,在小腹艾炙或按摩为什么能强壮即是通过热电转换加强太阳经的电荷,均达到补阳作用。同样,你会发现当表现为心阳不足时,也是补太阳,药物都一样。经常食用寒冷食物或寒性的食物均会首先波及太阳经,因为太阳经在腹部所占面积最大,需要更多的阳性电荷去中和这些阴性电荷时,太阳经是首当其冲的。当然阳明经也会深受影响,但少阳相对影响会小一些,因为它处于“半表半里”,吸收的是二次能量。
 

 阳明经从脚到头,到手,内部络胃及大肠,上达三叉神经到面部和额部;循行面积是三阳经里最小的,对于整个“阳”的影响有限,所以为什么在讨论脾阳不足时,均从补肾阳着手,其实脾阳就是胃阳,肾阳就是膀胱的太阳经,因胃阳影响有限,不如从补太阳着手来得实际。脾阳虚时是背心巴掌大的一块寒冷,基本与心阳对应,但从经络论均为太阳经所辖。事实上,从生理结构上看,热食也好,热性药也好,进入肠胃,胃的面积吸收有限,远不及小肠的面积大,停留时间长,当然进入的阳热转换电荷是明显不同的,但都可以达到补阳明和太阳的目的,自然所反映的脾阳虚及肾阳虚都解决了。

 少阳经浅表的从脚到头,手,整个侧头面、侧胸、腹、盆面均为所过,内部络三焦和胆,三焦在这里可理解为是整个的胸、腹、盆腔的外膜,吸收的是整个胸腹盆部的热再散发的热;少阳胆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系统,原因是胆囊很小,面积有限,吸热当然很小,而且胆囊并没有办法直接吸收到食物和药物的直接热量,跟三焦一样,只能吸收太阳、阳明吸收后散发到胸腹盆腔的剩余热量。这种热量当然是有限的,也正因为这样,尽管少阳所过总面积很大,但因热转换有限,对三阳的影响是很小的。在临床应用中,也很少会用到补充少阳的药物和方法,只有极少情况下,肝阳表现不足时(实际就是少阳不足),要用到些补肝阳(实际是补少阳)的药物。肝体阴而用阳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由于阴经除肝经上达视神经比较表浅外,均不到头部浅层,肝经的直达颠顶其实是少阳经所过,所以颠顶头痛责之少阳胆经即可。但因头顶表浅和颅内血管神经均为少阳胆所主,所以如果胆经上而不下(这时肝经下而不上),是为肝阳上亢,表现为高血压;由于左右肝胆的表里经是分开反向运动的,所以左侧不能正常则左则血管可能因高血压而破裂,是为脑出血而至偏瘫。

 从三阳各部所循行部位和所过面积就可以知道,太阳经的容积是最大的,其次是少阳经,最少的是阳明经,所以太阳经的电荷量最多,少阳次之,阳明最少。阳明并太阴构成中气,电荷最少,也就是“气”最少,“中气”易虚即从此来。

 三阳经均上达头面,尤其是少阳胆经,控制了头部的很多重要的神经,特别是血管的神经,一旦出现“肝阳上亢”,也就是胆经上而不下,只升不降的时候,很容易造成血管意外。其它如眼突、流泪、失眠、耳痛、化脓,发胀,偏头痛等均为常见;即便是阳明经的上而不下,也会造成眉棱骨痛,额部胀痛等不适,至于口舌齿的“火”症(溃疡、疮、肿、痛等)更是让人痛不欲生。至于较轻点的太阳不降,也会有明显的太阳穴胀痛,后脑发胀,昏沉等症状。

 所以在实际临床时,要随时关注三阳经的降,尤其是少阳胆经的降更是重中之重。


五脏五阴经主要功能
 

 肝经主疏泄,凡全身水液不能外泄,体内废物不能外排的问题均在肝,与肺完成开合功能。

 肺经主收敛,凡全身水液外泄太过责之肺;与肝相对应,完成一开一合的功能

 肾经主收藏,凡全身精华物质和能量不能完成储藏的问题均在肾找,精华物质和能量的外泄找肾。

 脾经主运化,凡外来物质不能让身体吸收利用,均在脾。

 心经主血液,凡血液方面,部分组织失去营养方面的问题从心治。

 心包主脂肪,凡全身脂肪代谢、腺体分泌问题责之心包。

 阴经无非就两件事

 一、是“水”的“藏”问题,一个是“化”的问题;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水液代谢,高渗、低渗的问题,水是进入细胞还是流出细胞的问题。基本上为肝肺所主。

 二、“精”的吸收和收藏,食物精华的吸收、利用、储存问题。为心脾肾所主。

 迷走神经走到大肠的上段,小肠的全部,胃更是有前后支的包绕,故三阴经可直接从食物中吸收负能量转化为电荷。光热中阳性能量,只从阳经吸取,阴经只吸取阴性电荷。任何食物均有阴性阳性二面,表现为阳性多为热性食物,阴性多为寒性食物;药物也是同理。你也可以理解为只吸取负电荷,所以阴经所过或成为主要控制对象会表现为一片寒凉。


六腑六阳经的功能
 
    少阳胆,协助厥阴完成水的疏泄功能,同时间接吸收食物中青绿色光热的能量转化为少阳的电荷,以补少阳。

 少阳三焦,同样是协助完成心包经的代谢、分泌功能。同时间接吸收食物中青绿色光热的能量转化为少阳的电荷,以补少阳。

 阳明胃,协助脾完成吸收功能,同时吸收食物中橙色、黄色的光热能量,补充阳明电荷,补充经气。

 阳明大肠经,协助肺完成水的收敛功能,同时吸收食物中橙色、黄色的光热能量,补充阳明电荷,补充经气。

 太阳膀胱,协助肾完成藏的功能,间接吸收食物中紫色、红色的光热能量来补充太阳经的电荷。

 太阳小肠,协助心完成血液的生成运输功能。直接吸收食物中紫色、红色的光热能量来补充太阳经的电荷。

 阳经主要解决的是“火“的问题,凡全身阳热不足,寒冷;反之,发热、上火等均在阳经找答案。阳经只吸收阳性的能量来转换,你当然可以理解为只吸取正电荷,所以阳经控制为主时,因主要释放的是阳电荷,表现为一派热象。至于是何经控制就要看所循行所过部位了。


   相对独立的六大经络体系,中间主要靠任脉督串在一起
 
   经络体系(不叫系统,以免混淆)细分可以分成三大块,左右加在一起,可以叫六大经络体系,具体表述如下
 

 手体系、脚体系,头体系,它们运行时是相对独立的,尤其是左右两侧更是严格分清独立运行,但左右总是要串在一起的,交换的部分现在解剖支持的就是左右大脑半球的胼骶体相互交换,实际上还要通过左右迷走神经在腹部进行另一个方向的交换。

 由于手体系和脚、脑体系还有一个双向的运动,就是阴、阳经的反向运行。但无论手、脚、头部的阳经因为串接紧密,所以经常是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运行,基本分不出运行时间的差异。阴经则有一个时间滞后的问题,手、脚、头在异常运行时,几个体系还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但也不会区别十分大,只是时间的相对滞后,没有同步而已。

 手、脚的经络无论是循行还是经络经过,均已有明显区分,头体系的经络却被强行归到手、脚的三阳经上,阴经则基本上没有描述,其实头部也是有阴经的,只是都在脑部深层运行,除厥阴可以在眼部明显表现外,基本在头部体表看不到。

荸荠为什么可以消除肿瘤呢?

     荸荠消积的作用非常强。中医所说的“积”,指的是堆积在人体内的成形的代谢废物。这种废物如果堵塞络脉,皮肤表面就会长出多余的东西,比如疣子。

     如果堵塞经脉,就会在皮下产生结节,比如乳腺增生。

     如果瘀积在内脏,轻者就会形成各种息肉、囊肿,重者就变成肿瘤了。

     现代药理分析也证实:荸荠中含有一种抗菌成分——荸荠英。

     这种物质对于肺部、食道和乳腺的癌肿有防治作用。荸荠主要入肺经。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又主皮毛,所以它对于肺癌、肠道息肉和皮肤赘疣特别有效。尤其是肺癌,因为荸荠有补肺凉肝的作用,能减少对肝火对肺的伤害。 

     荸荠性寒凉,是凉血的,适用于血热、阴虚阳亢型的肿瘤病。如果是阳虚体质的人,那就不能用了。用荸荠治疗肿瘤,带皮生吃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由于需要大量地吃才有效,所以要各种吃法配合,以免吃伤肠胃。每天最少要吃五斤以上,吃得越多效果越好。可以把每天吃的荸荠分成三份,一份充分洗净后带皮生吃,一份削皮煮熟后烧菜吃,一份削皮榨汁代茶饮。

     要注意,荸荠治肿瘤,主要是“泄”的作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攻邪”,即排毒祛邪。如此强力地攻邪,邪气伤的同时正气必然也会伤,所以要同时用一些“补”的药物来养护肠胃,扶助正气。具体用什么药,一定要找医生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判断。人体的正气是治病的根本,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孕早期的时候不要吃生荸荠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孕妇吃荸荠可能流产。因此,各位准妈妈千万要注意,在孕早期的时候最好不要吃荸荠,以免发生意外流产。

 

     荸荠功效:荸荠(biqi)中含有磷是根茎蔬菜中最高的,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调节酸碱平衡。因此荸荠适于儿童食用。

     英国在对荸荠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不耐烦的抗菌成分——荸荠英。

     这种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抽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降低血压也有一定效果。这种物质还对肺部、食道和乳腺的癌肿有防治作用。

     荸荠还有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功能,在麻疹、流行性脑膜炎较易发生的春秀,荸荠是很好的防病食品。荸荠是寒性食物,有清热泻火的良好功效。既可清热生津,又可补充营养,最宜用于发烧病人。它具有凉血解毒、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等功效

人体十大养生穴

打通血管绝密偏方

     一位居住在伦敦的人的亲身经历,他去巴基斯坦开会的时候,突然胸口剧痛,后来被医院验出来,他的三条心血管已经被严重堵塞,需要做搭桥手术。手术的时间是一个月以后,在这个期间,他去看一位Hakim─就是回教国家对古法治疗师的专称。这位Hakim让他自己在家中做一个食疗,他吃了一个月。一个月以后他去同一家医院做检查,发现三条血管干干净净,原来堵塞的地方已经全通了。他是一位虔诚的回教徒,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他把自己的经验放在网上分享,他的前后两张血管照片也放了在网上,在照片中,服用食疗之前与之后的分别连普通人也看得出来。

     材料:同份量的柠檬汁、姜汁、蒜头汁、苹果醋各一杯,蜜糖适量。

     做法:


 
    1,蒜头去皮,姜去皮切小片,一起放入榨汁机榨汁,或者放入搅拌器打成浆,用网布隔渣,手绞出汁。

     2,将蒜头、姜汁放入瓦煲,加入柠檬汁与苹果醋,大火滚,小火慢煮,不要盖锅盖,让水份蒸发,大约需要半小时,剩下大约一半汁液。

     3,温度降下后,加入蜜糖,仔细搅匀,蜜糖需要很多,主要是令汁液容易入口。

     将成品存在有盖的玻璃瓶中,放入雪柜。每天早饭前空肚服用一汤匙。

     吃上一个月以后去医院做次检查,会发现血管干干净净,堵塞的地方已经全通了。

怎样知道自己的经络是通的

如果一个人的经络已经通了,大体上,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检查:
    1.
身上的肉捏着不感觉痛
     
检验经络是否通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捏一下你自己身上的肉,看是否痛.尤其是胳膊外侧的三焦和小肠经的位置,或者大腿上的肉,能够很方便和明显地感觉出来.
            

 

                

    2.明显的过血现象.有些朋友不明白什么叫过血现象.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你用一只手攥住另一只手的手腕,一定要攥紧.当过一分钟左右的时候,你会看到被攥住手腕的手掌逐渐从红色,变成了白色,而当你突然松开的时候,你会感觉一股热流一直冲到了手指尖,同时手掌也会从白色,变成红色,这种现象就称为过血.说明你的经络是通的. 

                


   那么,对于手掌而言,你很容易了解到过血现象,但如果你的下肢,你的脚是否有过血现象呢?这就不太好做了.很多朋友都有手脚冰凉的症状,说明你的气血亏的很厉害,无法达到你的肢体末端.那怎样知道你的下肢是否过血呢?那就让别人帮忙,压住你的股动脉,然后大约一分钟的时间,猛的松开手,看看你的血能否冲到脚指尖?最好的情况是能冲到脚指尖,而且过血的感觉是呈圆桶状,前后腿一起过.很多人都过不了膝盖.但凡这种人,都需要好好打通你的经络.

   可能有些朋友问了,你说的股动脉在哪啊?这个位置不太好找,如果你躺平了,用手指稍微用力按压你的腹股沟的位置,你应该能感觉到有一个地方会有跳动的感,就像你摸手上的脉搏一样.那里就是你的股动脉.

                  


股动脉的位置,大约在急脉穴处

              



    
如果压股动脉后的过血感觉是呈圆桶状并能到达脚尖的话,说明你的经络非常的通.反之,就需要通过按摩打通经络了.

  3.搓八髎脚会发热

     压股动脉,主要是测试你的足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情况,会有明显的过血感觉.如果想重点测试一下督脉及膀胱经的情况,那么就要通过搓八髎的手法了.所谓八髎,是八个穴位的统称.即上次中下髎,分布在左右两条膀胱经上.先来看看八髎的位置.

             



   膀胱经的会阳穴上依次为下髎中髎次髎和上髎,左右对称,共八个

    很多从来没有做过按摩过的人,经络大体都不通,不仅表现在压股动脉,没有过血的感觉,搓八髎也没有脚热的感觉,大部分人都只有屁股热,好一点的膝盖能热,最好的才是脚能热.搓八髎,的方法是用手掌快速在八髎处摩擦,刺激膀胱经和督脉.这只是一种热感,而不是过血的感觉.

     4.平躺下肚子塌陷

     ●★肚子上集中了人体很多的经络】,因此,这个位置的经络是否通非常的重要.那什么叫好肚子.第一手捏着不痛】.其次是,【肚子要塌】.什么叫塌呢?就是平躺在床上,要能显出肋骨来,往肚子上浇点水而不会流.这样的肚子才叫好肚子.有句话叫,肚子软如棉,百病都不缠.打通肚子这段的经络,主要靠的是刮痧和按摩.一般不适合拔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疼痛疾病特效针刺疗法总结---针灸专业经验之谈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
一穴速治坐骨神经痛-
五藏六府咳嗽的穴位治疗
经外穴、特定穴
标幽赋(杨氏注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