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批评也是一种担当

批评,就是针对问题。针对问题,就得“哪壶不开提哪壶”,才能批评到点子上;不针对问题的批评,就是隔靴搔痒,不但不解决问题,甚至会助长问题;如果将批评变成表扬,这批评就会失去意义。接受批评,需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而勇于批评,则需要一种担当。

而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勇于批评者,不是看谁都不顺眼,而是在他们心目中,有一种责任至上、人民至上、使命至上的责任感,就是明知批评会伤人,伤感情,但只要看到谁不对,就要指出来;他们也知道“指出来”会让一些人面子上挂不住,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原则、只有公理,只有党性、只有事业,只有人民情结,才不怕伤人,敢于伤人。

会做事,不是圆滑,而是勇于担当。要做事,做成事,不能看谁脸面,看谁权势,而是看事情正确与否。批评,是“对人不对事”;但错误往往都出现在具体的人身上,你批评时,虽然是“对事”,但当事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很多时候,会误解了批评者的本意,以为是与自己过不去,因此,往往会“记仇”“结仇”。你说勇于批评者,如果没有一种“以天下为公”的胸怀,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为公的胸怀,他们也不会“吃饱了撑的”去批评事,批评人。其实,批评,是对你还没有失望,认为你还可以改正错误。

我们生活的当下,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些人的所作所为,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此时,如果没人站出来,将不对的地方,将错误的言行“指出来”,很多事情就会在一些人的“自我感觉良好”中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越来越远,一些领导甚至就会在一片表扬声中悠悠然、飘飘然,慢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很多时候,批评就是一种监督,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使我们不忘责任,不忘使命,保持一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做事状态。

近日,一位学者对勇于批评者给予肯定:“一个勇于批判的人,往往也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心理,很难接受事物的瑕疵,因此不会轻易给人赞美和肯定。甚至对自己也未必满意,索性洁身自好,彻底不做事。相反,一个勇于任事的人,喜欢在一点一滴的具体事功中获得意义,不愿过多地批判甚至刻意回避现实的阴暗面,更愿意去发现现实的合理性,希望承担建设和改善的责任。”真正的批评,不是空发牢骚,而是身体力行,而是担当责任。

善意的批评,是一把手术刀。手术刀,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用来救人的;这是今天批评者应具有的一种态度。“治病救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评,不是一棍子把你打死,而是用一阵刺耳声,将你唤醒,让你不再沉睡,让你不能病入膏肓,让你恢复理智。他们没有个人偏见,只有“以公之公”,谁对善意的批评者持有怀疑和偏见,那就是“小肚鸡肠”,把人家的一番善意,当成了“驴肝肺”;这样的人,不可能像子路那样,有“闻过则喜”的胸怀。

批评是为了把事情、事业做得更好。今天,谁能够正确对待批评的声音,谁能够把不同意见,哪怕是刺耳的意见,当作对事业的鞭策,对自己的鞭策,从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一定能够做一个最好的自己。谁捂上自己的耳朵或用权力堵住对方的嘴巴,虽然“批评”的声音听不见,可是,失误、错误,并没有得到改善,只能导致失误错误越来越大。

拒绝批评,就是拒绝进步。做人做事,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有不断听取批评者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包括批评者在内的智慧,我们才能够边工作边完善,边工作边改进,从而将事情、事业做得更好。社会进步,需要脚踏实地的做事者,也需要勇于担当的批评者。(唐剑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笔||“好人”与“好人主义”
当下批评必备的强烈意识
接受批评克除缺点错误
当孩子犯错时的批评技巧-行为举止-中国幼教网
正确批评孩子10条准则 -搜狐母婴
经典案例故事20大师纠正自己“错误”的故事(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