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吕之历史、地望与人文

                     

 

                                       吕之历史、地望与人文
                                                原创/胡会云

                                                  录入/剑眉之下
  

 

                                                吕之历史
  《说文解字注》称:“吕,脊骨也。曰: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以心吕之意命其地而侯之”。段玉裁注引《国语》曰:“胙(大禹)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古字吕、膂通假,吕即膂,由字义见四岳为大禹心腹重臣。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舜时,居四岳位,佐大禹治水者谓伯夷,受封于吕(其后人以吕为氏)是为‘有吕’之始。”

   此后,吕经历夏、商,世有封土。

   周初,吕之后裔吕尚,佐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吕之后裔同时受封于吕、申、齐、许。《国语》曰:“齐、许、申、吕由大姜。”《毛诗正义.崧高篇》注:“尧之时姜氏为四伯,掌四岳之祀……历虞、夏、商,世有国土,周之甫也、申也、齐也、许也皆其苗裔。”二者均确指齐、许、申、吕出于伯夷(姜姓吕氏)。许慎在《说文解字》自序中自述祖谱曰:“太岳左夏,吕氏作藩、俾侯于许”。也明说许出自吕。

   应当加以说明的是申,申国始封于周初,晚于吕一千余年。始封地在今陕西、山西之间,后人称西申。周宣王时,将西申一部迁至今南阳市至唐河县一带建申国,与吕相邻,共同藩屏周室。

   上述史实显见伯夷所建之吕历史最长且系申、许、齐之宗祖。

   吕经夏、商至周初仍旧封。

   周宣王时,为阻遏楚国向北扩张,在江汉一带分封姬姓,姜姓国,拱卫王室,史称“汉阳诸姬”,包括申、吕、曾、随、唐、轸。除申、吕为姜姓外,余皆为姬姓,由此见姜姓之申、吕与周王室关系非寻常可比。

   周幽王时,申、吕国势渐衰,《国语.郑语》史伯言:“幽王之时也,乃云申吕,申吕虽衰,齐许犹在,仍得‘有吕’者”。

   之后,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北进,至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楚灭邓、申,吕势孤,旋被楚国灭掉。

   楚改吕为邑,称吕邑(吕城)并成为楚国征收军赋和防御北方敌国晋、郑的军事重镇。(《左传.成公七年》)。

   秦代,吕邑属南阳郡。

   汉初,在吕境设涅阳侯国。

   吕后临政,封诸吕为王侯,高后四年封其侄吕忿为吕城侯,后周勃杀诸吕,吕城侯废,吕遂湮没。

 

 

                                        吕之地望
  吕、甫(周宣王改吕为甫)为国名,吕邑、吕城为治所名,古籍所载均为一个方位。

   隋唐以前,其界标方位确定无疑。

   先看虞夏之际之吕,《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吕尚先祖,虞夏之际封于吕。”裴骃集解引徐广注云:“吕在南阳宛县西”。司马贞素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

   再看汉初之吕,《史记.吕太后本记》,吕后封其侄吕忿为吕城侯,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注云:“故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吕尚先祖封。”

   以上所引可见吕、吕国、吕城方位在宛之西,《括地志》更确指在南阳县西三十里。《括地志》为唐代地理名著,其分叙各州及山川、古迹等,多根据经传并援引六朝舆地书籍以为佐证,由于其去古不远,所论确凿,唐宋著作多曾称引。因此书中界标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可坐定论。是时,南阳县治设在今之南阳县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

  但是隋唐之后,南阳县治所又北移至今南阳市,后人不查,竟以今之南阳市为座标,将市西董吕村敷会为古吕城(国)遗址。如《元一统志》云:“南阳县西有董吕村,即古吕城。”《明一统志》因其说云:“吕城在府西三十里,虞夏时封吕望先祖于此,今名董吕村。”而后所出诸志及辞典又沿袭元明志书,董吕村为古吕城(国)遗址遂成定论。

   实则董吕村为古吕城(国)遗址之说谬误明显,其大端有三:

   一、隋唐时邓州府南阳县治设于今潦河镇(见肜良翰《隋唐时期南阳治所考》),潦河之西岸即镇平境,其西三十里当在今镇平县境侯集镇宋小庄、鄂营一带。

   二、郦道元《水经注》云:“梅溪经宛西吕城东”,梅溪为潦河(已考证),吕城当在潦河之西的今镇平县境内,而董吕村却在潦河之东,其非古吕城不言自明。

   三、若董吕村为古吕城(国)遗址,其地必遗留有文化层,然该村地表地下均无古文化之踪迹,显见该村为后起村落,于吕城(国)毫无关系。

    因此,我们应当纠正由《元一统志》造成的谬误,以成书于唐代的《括地志》为依据,确定古吕城(国)的具体界标,即在隋唐时期邓州南阳县(今潦河镇)西三十里的今镇平县境侯集镇宋小庄、鄂营一带。

    这一地带为古吕城(国)遗址的理由已分见于上述,更重要的一点是该地带广大丰厚的遗留文化层可与文字记载互为佐证。

   该地带地表、地下文化遗留范围广、内容多,经初步考查,遗留文化层的中心区域周围长达10多公里,文化层厚达5—8米,地表文化遗物到处可见,仅从侯集镇宋小庄一小块菜地里,文物工作者就发现了从新石器时期至宋代的各种器皿残片,且无断代。附近几个村庄盛产硝土(文化层),至少从清代开始,农民就挖硝土肥田。

   文物工作者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文化遗留,在河南省内实属罕见。

   建国前,该地带不断有文物出土,著名的有万户侯印

    建国后,在宋小庄发现有排列规整的汉代陶井群体,显见此地为一汉代城市。同时出土有大量夏、商、周、秦、汉完整器物,如夏代澄滤器商周大口樽等。

   1975年在该地带以北约4公里处的壶瓶嘴发现春秋时期贵族墓,出土十余件铜器,其中有双耳云雷纹铜鼎

   1976年在该地带以北2公里的姜营附近的赵河滩上,发现洪水冲出的立耳兽面蹄足西周铜鼎一件,其上有铭文“上作父丁宝彝”六字。二者均显示出主人的贵族身份。

   此一地带及其附近的广厚文化层与出土器物的高品位,已透露出其为一历史悠久的古国遗址。

   从文字记载与地下文物的一致,我们可以断定,此一地带即春秋以前著名的古吕国、战国时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之人文
  关于吕地的文献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其中记云:“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毕沅注云:“山在今河南镇平县西北。”《新唐书.吴筠传》云:“筠居南阳倚帝山。”《纲目.前纪》云:“倚帝山、古猗帝建都处。”

   以上数条表明,倚帝山在上古是一著名之地。

   因此,伯夷作为虞夏时的心吕之臣才有资格受封于此并以吕名国。

   从虞夏伯夷封于吕至汉代高后吕雉封其侄吕忿为吕城侯的近二千年历史中,吕地人文灿烂,古籍多有记载。

   最早见于文字的是伯夷,伯夷姓姜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公氏之从孙。伯夷之父曾为帝挚之师。伯夷历佐尧舜、掌四岳(相当后世之宰相),舜时为礼官,上下咸让,后佐大禹平水土建立殊勋,大禹视为心膂,以吕名其封地,因称吕氏。

   至商代,其后人仍袭旧封,《国语.周语》有“大姜之侄逢伯陵为殷之诸侯”的记载。

   商末,吕地出了个大人物吕尚。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由“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可知吕尚确为吕之后裔。

   又云:“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

   从其“博闻”、“尝事纣”可见其出身贵族。

   至于世家中称吕尚为东海上人,实指吕尚晚年受封所居之地(齐),并非吕尚籍贯。

   因此,应肯定吕尚为吕国人,并具有吕国贵族的血统。

   吕尚生值商末,曾事纣王、目睹纣无道,乃离纣而去,游说诸侯,闻周西伯姬昌贤,乃归之。

   后姬昌被纣王囚禁于羑里,吕尚与散宜生、闳夭合谋用美女、宝物献给纣王,赎回姬昌。姬昌归西周,在吕尚帮助下,行德政,使天下人心归周。吕尚又用兵,出奇计伐崇、密须、犬夷,使三分天下,周有其二。

   姬昌去世后,昌子姬发继位,尊吕尚为师尚父(吕尚亦为文王师),在吕尚的辅弼下,继承姬昌未竟之业,于孟津大会诸侯,向纣王示威;二年后,誓师于牧野,灭商建周。

   论功吕尚推第一,乃封吕尚于齐营丘。

   吕尚就国后,修明政治,发展工商,附近人民多归附齐。

   周成王即位后,管蔡作乱,淮夷叛周,成王乃派召康公为使节使齐,令吕尚“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擅天子伐征事,成为大国。

   周穆王时,吕国又出了个政治家吕侯,吕侯为周穆王相,或为司寇,受周穆王命,减缓过重之刑,作新刑法,史称《吕刑》。《吕刑》的仁政思想,深得人心,因此被孔子收入儒家典籍之一《尚书》之中,成为我国成书最早的一部法典。
  姜姓与周存在着长期的姻亲关系。周之始祖后稷,其母曰姜嫄,文王姬昌祖母曰太姜,皆姜姓女。周朝建立后,姬姜两姓世代联姻,仅史籍所载,武王、厉王、宣王、幽王的皇后均出姜姓。因此姜姓诸国成为辅弼周王氏的重要力量,申、吕尤为突出。所以,周之君臣对申、吕怀有特别敬意。

   在《诗.崧高》篇中竟至赞美申、吕国君是神灵所降生,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吕)及申”。并极力颂扬申吕国君的文治武略云:“维申及甫(吕)维周之翰、四国于番、四方于宣。”

   西周末年,幽王囚申后,废太子宜臼,申后逃归母家申国,申侯怒,乃联合犬戎、吕、许等国攻入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遂亡。接着申吕等诸侯国立太子宜臼为平王、迁都于雒邑,建立东周(《国语.郑语》、《史记.周本纪》);在西周、东周的替废中以申、吕为首的姜姓诸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平王东迁,周室衰落,楚国乘机向北扩张,申、吕数受侵伐。平王派畿内兵长驻于姜姓母家的申、吕、许诸国。兵士思家,乃怨恨平王,作诗(《扬之水》)刺平王,诗云:“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吕),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吕),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诗中申、吕并提,可见申吕与周王室关系之密切。
  汉朝建立,封吕胜为涅阳侯。

   高后四年,(前184年)吕后封其侄吕忿为吕城侯。

   涅阳、吕城实为一地,二吕先后封此,更透露出汉之吕姓与吕地在历史上的渊源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子牙故里南阳
吕氏源流与吕国新考——黄河文化研究会
姜子牙生于南阳证据充足
古吕国浮沉与吕姓起源 (随笔)
先秦史话丨26.西周(4)齐太公吕尚
中华姓氏漫谈-吕姓(3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