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长会| 市八中学校长卢起升:我当家长最有挫折感和最有成就感的几件事

几年前,我曾经见到过一个妈妈这样对待自己的小孩。

这个小男孩大概两三岁,坐在一家早教机构的大厅里陪妈妈等着正在里面上课的哥哥。只见他一手拿着一个气球,一手拿着打气筒,正在给气球打气。

他把气筒压下去,气球鼓起来了一些,然后他把气筒抽回来,准备再压一下,可是,随着气筒抽回来,气球马上又瘪了。小男孩就这样,压一下,抽一下,气球一直也没充好气。

整整三刻钟的时间,男孩的妈妈坐在他身后几米的地方,一直静静地看着,完全没有过去帮忙或者指点的意思。

我自问,作为一个母亲,我是否有如此的定力?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作客第一教育“家长会”的嘉宾,上海市第八中学校长卢起升也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类似的故事。我不知道那个淡定的妈妈和执着的小孩今后会如何,但我知道,如今,卢起升校长的儿子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开始攻读博士。

我也终于知道,自己和更多的家长一样,缺乏的不是定力,而是这定力背后更深层次的做父母的智慧。

希望卢起升校长的分享能够帮助更多家长看到和理解这智慧。

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遇到过两件让自己很有挫折感的事情。

故事一儿子学围棋失败

我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学过一段时间围棋。应该说这个孩子领悟能力还是比较好的,学得也很快。老师也天天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啊!

我听了之后,觉得既然孩子资质不错,那就对孩子要求高一些。所以我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失误,只要有失误,我都会批评他,责备他。

慢慢地,孩子对围棋的兴趣和自信心都逐渐减少了,后来他围棋就学得不好了。

教训

这件事情我后来进行了反思,觉得主要是我们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了,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操之过急,拔苗助长,结果使得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逐渐消失了。这是我很大的一个遗憾。

故事二没有养成有条理的好习惯

另外一个遗憾是,孩子小时候,我作为父亲带孩子带得多一些。我这个人做事不是很在乎细节,经常东西随便乱放。孩子长期跟我在一起,也变得比较粗线条,不太会整理东西。

教训

我觉得这个遗憾给我一个教训,就是家长一些不好的习惯会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要慎之又慎。

当然,我也经历了一些让我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故事一我摒住了,等孩子先开口

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当时每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反复练习读拼音,比如说“a”、“o”、“e”每个字母读五遍,让孩子熟悉、记忆。

儿子就“啊啊啊啊啊”读一通,糊里糊涂就混过去了。

我很清楚这样学习是不会有效果的,但我没有急着向他指出来。我要等他自己意识到这个方法有问题。只有当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家长再去帮他调整,才可能有效。

一个月后,学校里进行拼音测验,全班所有人都在90分以上,只有他一个人考了79分。

我去跟老师确认了一下原因,老师告诉我,儿子对拼音的掌握很不熟练。我知道这是他之前巩固、练习不到位的结果,但我仍旧忍住,不主动跟孩子指出这个问题,继续等他自己发现这个问题。

开学五个星期之后,有一天儿子问我:“老爸,怎么样才能把我对汉语拼音的反应变快一些呢?”

我等他这句话等了五个星期,他总算问这个问题了!

我不动声色地告诉他:人们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大和尚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小和尚的学习方式。大和尚念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小和尚念经则是有口无心。

我问儿子:你想做大和尚还是小和尚?

他说:大和尚。

我说:好!那么我们来找一个方法。

我明白,儿子已经否定了自己原来的学习方法。这时家长再提供新的方法给他,他才可能真正接受。

我告诉他,可以先读一次“a”,在纸上写一写,心里想一想,然后再做第二遍。做完以后,可以先去做其他事情,随后再来做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

虽然同样是记五遍,但这种办法显然比他之前随便读五遍要好。到期中考试时,他的成绩就上去了。

我后来想,如果我等了五个星期,孩子还是没有来问我,怎么办?我要不要帮他指出他的问题所在?

不!如果孩子不问我,我就一定不主动说。

他不问,就说明他在进取心、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没有到这个程度,我会调整对他的期望值,但一定不能在他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主动告诉他该怎么做。

经验:“让它发生”和“愤悱状态”的重要性

这件事情让我发现,对孩子的引导有两点很关键:

第一,对于那些孩子无法预见后果,但我们可以预见后果并非常严重的事情,就让它发生。事情发生以后,孩子就会产生自己的应对方法。

我们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发生任何与自己的期望有差异的事情,所以会提前告诉孩子,这样做比较好,那样做比较差。但这样孩子就无法有自己的尝试和体验。

我们说“学习”,这个“习”字很重要,要让孩子有自己体验的过程。所以,我认为“让它发生”在教育当中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有些事情后果是无可挽回的,比如说伸手碰电源插座,这种就不能尝试。不过家长可以创造一些模拟条件,让孩子有感受,有体验。

第二,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愤悱状态是什么概念?就是自己有一种想解决问题的欲望。

比如我儿子在开学五个礼拜之后,问自己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差,这就是愤悱状态。在愤悱状态时,家长去介入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我儿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论成绩他是绝对不出挑的。但每一次都是因为他自己在学习当中碰到困难后,自己意识到,我们再共同解决,所以后来成绩进步非常快。

故事2作业签字的学问

到小学四年级,儿子的成绩全部都保持在95分以上了。所以,到了五年级毕业班,妈妈也比较上心,觉得他应该朝上海最好的初中去努力,于是花了比较多的力气在他的学习上。

每天妈妈都会很认真地帮他检查作业,写家校联系册等等。但是,这样过了两个月,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儿子成绩反而退步了!

妈妈很无奈,又把孩子的学习交给我来管了。

我的方法很简单:检查作业我只看数量有没有完成,至于质量如何,做的对不对我不管。只要你写完了,我就签字,质量是学生和老师的事情。

这样一来,很快孩子的成绩又提升了,期末考试又回到了95分以上。

经验: 把责任心还给孩子

学习上,孩子自己要有责任心,家长要把这个责任心还给孩子。

如果父母会检查作业质量,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时,孩子做作业就可能想,反正有父母帮忙检查,自己不用太动脑筋,那么他的责任心就没有了。

故事3放弃了最好的学校

因为成绩优秀,儿子初中确实考入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他所在的班级尖子生云集,竞争非常激烈,容不得学习上有半点闪失。如果粗心错了几道题,很可能就从前十名掉到班级后面。

所以,整个初中阶段,虽然儿子学习不错,但分数、排名还是给了他相当大的压力。

到初中毕业时,有两个学校愿意录取他。一个是上海最好的中学,一个是也很好但算不上四大名校的中学。

我们需要在“最好”和“很好”的两个学校中做一个选择。

我建议儿子去“很好”的学校,他也采纳了我的建议。

为什么不去“最好”的学校?因为我看到儿子初中的经历,不希望他在高中三年因为关注分数、排名而无法兼顾健康成长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果然,在进入高中后,儿子的成绩占有一定优势,自信心增强了,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做一些社会工作,在高中时就入了党,后来还保送到了清华大学。我认为这都得益于当初对学校的选择。

当然,环境变化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因为自信而变得内心非常强大。

高二时评选上海市三好学生,评上了高考可以加20分。我儿子和另外两个同学都是候选人,而且他的综合排名是第一位。但是,儿子主动表示放弃评选,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他的理由是那个同学在学校工作中承担了更多工作,花费了更多时间。

我想,这个举动充分说明了他不再仅仅盯着分数,仅仅盯着排名,心态、胸怀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经验:能让孩子产生自信的环境才是好环境

我认为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最好选择这样一所学校:你的孩子是这个学校群体中前20%的学生。

为什么选前20%呢?就像一片树林,树林中获得阳光最多的,就是顶部的树叶。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得到更多老师的关注、发展的机会。

第二,同学们看你的眼光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从同伴那里获得的自信心是其他任何人,包括家长、老师都无法给孩子的。

当然,适度的压力也是成长的动力,但这个压力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弊大于利。

#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

1把“期望”变成“期待”

我个人的感受是,我们家长首先要把期望变成期待。

期望是好的,但期望过高,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期待就比较好,既有期望,又有等待,给孩子挫折的时间,给孩子犯错误的时间,容许他犯错的可能性。

期待把“待”字强调了,就是让孩子有过程,有真正的体验。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让它发生”。

要有在孩子成长当中,要有主目标,也要用一个个小目标把大目标构建起来。而且这一个个小目标应该要逐步提升,而不能逐步降低。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出生时觉得孩子是最聪明的,可以做中国科学院院士。到孩子读小学时,希望孩子考清华北大。小学毕业时,觉得考上复旦交大就挺好了。初中毕业看成绩,觉得要不就上海大学吧。到了高中毕业,觉得孩子有个大学上就很满足了。这是有问题的。

标准如果能够逐步提升的话,是累积成功的过程;逐步下降,则是逐步丧失信心的过程。

定期望、定目标时,不要定到某一点上,定到一个范围里。千万不要定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目标,这是没有意义的。

2了解孩子学习能力的上限和下限

对孩子,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应该用独特的标准对待每一个孩子,对孩子进行解读。

我觉得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有一个范围的,有其上限和下限。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共同努力,保证孩子的学习不低于他学习能力的下限,甚至于逼近上限,就完成教育任务了,也就是说让孩子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那么,怎么样就算孩子的学习没有低于下限?又有什么标准体现出孩子的学习能力逼近上限了呢?

我认为,为了不低于下限,应让孩子养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就是我刚才讲的,要“让它发生”,让他知道自己有问题,把责任心还给他。

那么怎样去逼近上限呢?很简单,找到孩子的兴趣、发掘他的潜能,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愤悱状态。

3如何看待孩子考试分数

很多家长最常问孩子的两个问题是:你成绩多少分?你们班上第一名是多少分?看看差了多少分,然后让孩子去追赶第一名的分数。其实没必要。

家长只要看孩子这次的分数和过去比怎么样,第二看他最近学习状态怎么样,如果是正常的,那你就应该鼓励他。

家长一定不能希望孩子的名次可以连续上升,其实名次只要在一个范围里面就可以了。

做老师的都知道,孩子每次考试多几分少几分其实没什么。分数不是用来跟别的孩子比较,而是用来检测孩子这段时间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

也有些孩子明明实力到了,却考不到一百分,总是不小心做错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关键是找到这个原因,而不是纠结于没有考到一百分的结果。

以我教的数学学科为例,很多时候孩子们连明明很简单的运算都会做错,这是什么原因?其实是孩子做到最后几步时,已经分心了。怎么能保证他专注到最后?家长、老师不用跟孩子讲道理,关键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方法。

比如我们学过数学的简便运算,做题做到最后两步时,就让他看看最后两步可不可以用简便运算,回忆一下自己学过的简便运算的方法,看看有什么可以用上去,他就又开始思考了。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4优秀学生家庭的共同特质

作为校长,我也看到过很多优秀的孩子,如果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共同的特质,我觉得主要是三点:

第一,家庭氛围比较民主。

第二,家长鼓励孩子自立。

第三,家长在关键时候用的方法比较合理。

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做个合格的家长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家长给自己的成长礼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子考了95
七旬老汉给十岁儿子开家长会,众人嘲讽,校长见了老人后哭着跪下
184季 家长会
父与子(二十七)
Z 老师最反感家长排行榜出炉!和老师沟通千万不能这样说!
“家校携手,共育共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