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王子旭烈兀
蒙古十字军              说来有趣的是,蒙古王子旭烈兀被伊斯兰世界广大的基督徒视为救世主,而他的西征大军被看作是来自东方的十字军。              早在唐朝的时候,基督教就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当时在中国传播的基督教属于聂思托里安教派(Nestorianism),中国称之为景教。聂思托里安教派创始人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思托里(Nestorius,386-451),由于在教廷内部斗争中失败,他被放逐到埃及沙漠里的一个修道院。聂思托里安教派因此被视为异端,在欧洲遭到打压,聂思托里安教徒们于是向东发展,逐渐在亚洲生根发芽。             蒙古人主要信奉萨满教,但景教徒也不少。蒙古大汗蒙哥对帝国内所有的宗教都以礼相待,出席每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他曾对来访的罗马教庭使者卢布鲁克(Rubruck)说:“我们蒙古人相信世上只有一个上帝,主宰所有人的命运,但就象上帝让人的手生出互不相同的五指一样,上帝也允许不同地方的人们拥有不同的信仰。”这种非凡的政治智慧让卢布鲁克影响深刻。              蒙古帝国一直善待基督教派,也是因为蒙古贵族中的有大批景教徒。蒙古克烈部很早以前就集体皈依景教,蒙哥、忽必烈、旭烈兀三兄弟的母亲,也就是拖雷的王妃唆鲁禾帖尼,就来自克烈部。受母亲的影响,蒙哥汗对景教徒非常青睐,他挑选的宰相孛鲁合也是景教徒。1255年,蒙哥汗在都城哈拉和林举行了一次各大宗教的辩论会,代表天主教的是罗马教庭使者卢布鲁克,西藏的那摩喇嘛代表佛教,而道教的代表是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根据卢布鲁克记载,辩论非常激烈,但他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其它的史料佐证。              亚美尼亚国王海屯(Hayton)大概是整个中亚最具有政治眼光的人物。当欧亚其他国家将蒙古人视为洪水猛兽的时候,他敏锐地察觉到蒙古帝国对待基督教的友好态度,认为蒙古人有可能成为中、西亚饱受压迫的基督徒的大救星。蒙古将领绰儿马罕征伐高加索地区的时候,海屯主动向绰儿马罕请降,成为蒙古帝国忠实的附庸。当海屯听说蒙古有西征阿拉伯的打算时,知道时机已到。他日夜兼程赶到哈拉和林面见蒙哥汗。海屯陈述说,如果蒙古西征大军打着为基督徒铲除阿巴斯政权,解放圣城耶路撒冷的旗号,将得到阿拉伯帝国内所有基督徒的支持和拥护。这样惠而不费的事情蒙哥汗何乐而不为,海屯於是手持蒙哥汗签发的“札儿里黑”-即蒙古大汗的御敕-满载而归。亚美尼亚的史料对这道御敕有详细记载,大体内容是保护亚美尼亚国家不受异族侵略,授予亚美尼亚基督教会在整个蒙古帝国自由传教的权利。御敕还保证将派遣旭烈兀西征,消灭基督徒不共戴天的敌人阿巴斯哈里发,并将圣城耶路撒冷归还给基督徒。              1256年,旭烈兀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波斯和阿拉伯。表面上看这简直就是一支蒙古十字军,军中来自基督教附属国的部队就有好几万人,海屯亲率两万亚美尼亚铁甲骑兵打头阵。蒙古军中显要的基督徒还包括旭烈兀麾下的悍将怯的不花。旭烈兀本人虽然信奉萨满教,他的王妃脱古思可敦却是景教徒。脱古思可敦精明干练,蒙哥汗对她非常赏识,多次嘱咐旭烈兀遇到大事一定要和她商量。脱古思可敦对旭烈兀的宗教政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每每旭烈兀大军宿营的时候,军中的基督教士们就支起帐篷教堂,摇响木铃,召唤教徒们前来祈祷。              旭烈兀以基督教的名义征伐哈巴斯阿拉伯帝国,罗马教庭却反映冷淡。基督教在一百多年前就东西分野,罗马天主教和拜占庭东正教水火不容,都认为对方是异端邪说。由于绝大多数的东方基督教派都属于东正教系统,在罗马教庭眼中跟异教徒没有两样。罗马天主教拘泥于门户之见,终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旭烈兀西征收复巴勒斯坦的失地。 3 阿拉伯攻略             事实上蒙古帝国是典型的东方世俗政权,蒙古大汗的脑子里完全没有宗教圣战的观念,西征仍然是为了满足他征服世界的野心。蒙古人一直对阿拉伯世界的繁华富庶垂涎欲滴,岂能容它在蒙古帝国之外一枝独秀。相比起来欧洲就显得贫困落后,无足轻重,不值得蒙古帝国为之大动干戈。              蒙古将领绰儿马罕任呼罗珊(今伊朗东部)总督八年,已经将波斯境内花喇子模帝国的残余武装消灭殆尽,因而旭烈兀大军所到之处,波斯各国望风而降。这样旭烈兀开始着手完成蒙哥汗交给的第二个任务:铲除伊斯兰“刺客”教派。              伊斯兰“刺客”教派(Hashshashin),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极端主义组织。这些人盘踞伊朗高原西北部阿拉穆特(Alamut)山区,在绝壁上修建一百多个城堡,人称“鹰巢”。“刺客”教徒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恐怖份子,他们身怀淬毒的匕首,被教主派遣到阿拉伯各地去行刺伊斯兰逊尼派重要人物,后来行刺目标扩大到中东的基督教首脑,搞得人心惶惶。阿拉穆特地区的一个伊斯兰法官写信给蒙古呼罗珊总督,抱怨他的教友出门都必须穿铠甲,以防刺客。后来“刺客”教派的教主卢肯艾丁(Rukn ad-Din)居然派遣四百名乔装改扮的刺客前往哈拉和林行刺蒙古大汗,被蒙古军队截获,终于让蒙哥汗下决心消灭这个邪恶的组织。             “刺客”教派在一百多个鹰巢内据险而守,卢肯艾丁显然不相信来自草原的蒙古军队能够攻下峭壁上的坚固要塞。他并不知道旭烈兀西征军中有来自中国的一万工程部队,这些人使蒙古大军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攻坚能力。中国工程兵制造了精巧的滑轮绞车,将巨大的攻城器械拆卸开一件一件地运上山来,然后组装起来架设在卢肯艾丁要塞的城下。旭烈兀一声令下,数十架投石器一起开火,将重达百斤的圆石准确地砸在城墙上, 很快使数十米长的一段城墙坍塌。卢肯艾丁见大势已去,自缚出降。“刺客”教派其它的据点闻风而降,但仍然有不少负隅顽抗,旭烈兀大军花了两年时间才将所有的鹰巢攻陷捣毁。              旭烈兀铲除“刺客”教派受到中、西亚人民的广泛颂扬。同时期的波斯学者诸瓦尼(Juvaini)写道“世界被净化了”;五百年后英国历史学家吉本(Edward Gibbon)认为,蒙古西征消灭“刺客” 教派,“可以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一大贡献。”              1258年1月,旭烈兀大军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一路上又有大批基督教仆从部队加入到蒙古大军的行列,其中包括数万格鲁吉亚骑兵,以及安条克(Antioch, 叙利亚北部海滨城市)国王波赫蒙德伯爵(Count Bohemund)率领的部队。十字军老兵波赫蒙德是亚美尼亚国王海屯的女婿,他是蒙古大军中唯一的罗马天主教将领。得到增援的旭烈兀西征军此时已经有二十多万人。旭烈兀派人招降阿巴斯帝国的哈里发穆斯塔西姆,遭到拒绝。              阿巴斯帝国第三十七代哈里发穆斯塔西姆孱弱无能,平时醉心于钻研伊斯兰教义而荒疏了国事,他的宰相阿尔卡米(Ibn al-Alkami)乘机大权独揽。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领袖,穆斯塔西姆本可以召唤所有的穆斯林前来参加保卫巴格达的圣战,但宰相阿尔卡米告诉他巴格达城防固若金汤,而蒙古人完全可以用外交手段应付过去。於是穆斯塔西姆回复旭烈兀,同意进贡,但拒绝投降。宰相阿尔卡米背地里却送信给旭烈兀,透露巴格达城防的弱点,并催促蒙古军队赶紧攻城。              等到穆斯塔西姆下决心抵抗的时候,蒙古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两万马木留克骑兵出城迎战,小挫蒙古将领拜住的部队,然后在城外扎营。当天夜里,蒙古军队掘开底格里斯河大堤,水淹马木留克军营,全歼了这支军队。蒙古大军然后将巴格达城团团围住,开凿绕城一周的壕沟,以防阿拉伯人逃跑,同时中国工程兵架起数百座巨大的投石器,准备攻城。由於蒙古军队开进速度太快,攻城所需的圆石还没有运到,工程兵们就拆了附近的几座清真寺,用大块的奠基石做弹药。1月30日攻城正式开始,经过七天狂轰滥炸以后巴格达东侧城墙多处坍塌,蒙古军队一涌而入,巴格达於是陷落。              蒙古军队入城以后,开始了历时十七天的屠城。巴格达城内除了基督教徒被旭烈兀一次性赦免以外,穆斯林男子被屠戮殆尽,妇孺被运回蒙古做奴隶。据波斯史料记载,大约有八十万人在这次浩劫中丧生。巴格达城里美轮美奂的宫殿,藏有百万波斯和阿拉伯古籍的图书馆,闻名世界的伊斯兰高等学府,以及宏伟壮丽的清真寺都被蒙古兵付之一炬。旭烈兀尊重穆斯塔西姆的身份,赐予他不见血之死 - 穆斯塔西姆一家被装进波斯毛毯制成的麻袋里,由蒙古铁骑践踏而死。              旭烈兀特地在巴格达停留了一段时间,等着阿巴斯帝国灭亡的消息传遍整个伊斯兰世界。阿巴斯帝国在西亚各地的附庸惊恐万状,纷纷卑躬屈膝,前来乞降,想尽办法讨旭烈兀的欢心。色柱苏丹卡乌斯(Kai Kawus) 为旭烈兀精制一双拖鞋,鞋底画上他自己的肖像,让旭烈兀能够踩着他的脸走路。被阿巴斯帝国压迫了五百年的东方基督徒们则欢呼雀跃,弹冠相庆。亚美尼亚史官写道:“巴格达帝国强盛的时候象吸血鬼一样吞噬了世界,如今总算恶贯满盈,为她造下的罪孽接受清算。”              旭烈兀随后率大军向叙利亚进发。此时的叙利亚,沿海地区由欧洲十字军建立两个政权,北部是安条克王国,南部是耶路撒冷王国,但阿拉伯人占据耶路撒冷已经有很多年;内陆地区则由阿尤布王朝的叙利亚苏丹纳西尔(al-Nasir) 统治。大马士革的屏障阿莱颇(Alleppo)要塞抵抗七天以后陷落,纳西尔被俘。1260年1月,蒙古大军兵不血刃开进大马士革。蒙古军队的入城仪式基督教色彩浓重,蒙古的基督徒将军怯的不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跟身后的是亚美尼亚国王海屯和安条克国王波赫蒙德。大马士革的基督徒夹道欢迎,而穆斯林则被强迫向十字架鞠躬。最让穆斯林感到屈辱的是大马士革的一座清真寺被改作教堂,基督徒们在里面举行盛大弥撒,欢庆胜利。              在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的城堡里,欧洲骑士们不知如何应对节节胜利的蒙古西征军,相互之间争论不休。蒙古大马士革守将怯的不花多次派人来联络,条顿骑士团大首领桑格豪森(Anno van Sangherhausen) 比较了解东方基督教会,认为应该和蒙古人结盟,而圣殿骑士们坚决反对。正当众人争执不下的时候,罗马教皇亚力山大四世发来敕令,告诉他们蒙古人都是异教徒,不可信赖。教皇还将安条克国王波赫蒙德开除教籍,以惩罚他和蒙古人并肩作战。教皇的敕令统一了欧洲骑士们的思想,他们开始作准备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 4 艾因贾鲁之战              正当旭烈兀和他的将军们策划进军耶路撒冷的时候,一个来自中国的信使带来蒙哥大汗驾崩的消息。历史於是在这里重演:就象窝阔台汗的去世使欧洲免遭蒙古拔都大军的蹂躏一样,蒙哥汗的去世也使伊斯兰世界摆脱了灭亡的命运。旭烈兀立刻率领大军东归,去支持他的哥哥忽必烈争夺汗位,只留下怯的不花统领两万军队镇守大马士革。              埃及马木留克苏丹忽都思虽然得到旭烈兀东归的消息,他并不知道大马士革有多少蒙古留守部队,因而不敢轻举妄动。也是机缘巧合,巴勒斯坦的十字军骑士们的一次军事行动为他展示了怯的不花大军的实力。西顿(Sidon)的儒连伯爵和贝鲁特的圣殿骑士团将领约翰率军袭击蒙古巡逻队,战斗中怯的不花的侄儿被杀。怯的不花大怒,率军反击,彻底打垮约翰的圣殿骑士部队,然后攻陷西顿,将其洗劫一空。蒙古人的惩戒行动其实得不偿失,不但彻底同十字军政权决裂,而且将自己的兵力暴露无余。               埃及苏丹忽都思得知蒙古大马士革守军兵力不足,决心趁此机会同怯的不花决战。虽然忽都思手下的马木留克骑兵不足五万,他以伊斯兰圣战的名义召集北非所有穆斯林部队,最后组成一支十二万人的大军。这些应召而来的轻骑兵来自埃及腹地和利比亚沙漠的游牧民族,他们由於消息闭塞,对蒙古人的军威一无所知,因而士气反倒比马木留克军队高昂。忽都思大军借道十字军控制的加沙地区,向叙利亚进发。怯的不花此时的可用之兵包括两个万人队的蒙古骑兵,和一些叙利亚地方部队。亚美尼亚国王海屯此时已经回国,但留下两千铁甲骑兵助阵。这样艾因贾鲁战役中参战的蒙古军队约为二万五千人。              艾因贾鲁附近有一个大约六公里宽的山谷,这是忽都思精心选择的战场。忽都思将大部分马木留克骑兵部署在山谷深处,而北非轻骑兵藏在两侧的群山中,组成一个巨大的U形战阵。然后忽都思派遣得力战将拜巴尔(Baibar)领军一万到谷口列阵。              蒙古军队经过数十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已经患上了“胜利病” ,其症状就是骄横狂妄,轻敌冒进。蒙古军队的野战能力威名远扬,旭烈兀西征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阿拉伯人被蒙古军威所镇摄,不约而同地选择固守坚城,避免野战,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蒙古军队大大低估了阿拉伯军队,特别是马木留克骑兵的野战能力。怯的不花虽然是旭烈兀麾下的头号悍将,但在艾因贾鲁战役开局显得盲目自信。他领军仓促上阵,并率先发动进攻。              拜巴尔军团的任务就是佯装退却,将蒙古军队引诱进忽都思设下的陷阱。这一万马木留克骑兵稍作抵抗,就向山谷内撤退,而蒙古军队紧追不放,冲进山谷。如果怯的不花细心的话,他应该能发现后撤的马木留克骑兵秩序井然,根本不象是战败的模样。可惜怯的不花和他手下的蒙古将士一样,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毫不起疑地闯进忽都思的包围圈。拜巴尔军团迅速回归本阵,这样马木留克阵营的全貌展现在怯的不花眼前。五万马木留克骑兵排成六公里长的阵线,中间厚两边薄,呈内凹的新月形,目的是充分发挥弓箭的密集火力。忽都思在中央指挥全局,拜巴尔统领右翼。部署在两侧群山里的七万北非轻骑兵这时也冲了出来,形成对蒙古军队的三面包围。              发现自己被包围以后,蒙古军队出现了短暂的慌乱,仆从的叙利亚部队更是逃离了战场。怯的不花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他迅速判断战场上的形势,立刻命令蒙古军队的两个万人队以亚美尼亚铁甲骑兵为先锋,向马木留克阵营薄弱而突出的两翼突击。怯的不花亲率一个万人队,向马木留克阵营的左翼猛扑过来。冲锋的蒙古军队遭到来自前方和侧面遮天蔽日的弓箭齐射,损失惨重,蒙古士兵体现出高度的战术纪律,不顾伤亡向前冲击。马木留克阵营两翼的士兵看到蒙古骑兵舍生忘死,迎着一波又一波的弓箭齐射冲了过来,有些蒙古兵身中数箭依然狂呼向前,不禁胆战心惊。眨眼间蒙古军队就冲到跟前,亚美尼亚铁骑组成的前锋以楔形突进马木留克阵营两翼,而蒙古轻骑兵跟在后面飞快地放箭,重骑兵则拔出马刀左劈右砍。本来就缺乏信心的马木留克骑兵逐渐丧失斗志。拜巴尔统领的右翼还能勉强支撑,而左翼面对怯的不花亲率的蒙古骑兵,受到极大的压力,已经开始溃散。两翼士兵战斗意志的动摇象传染病一样扩散到中央,整个马木留克阵营都开始后退,局势危在旦夕。              忽都思绝望地看着自己的大军已经接近崩溃。根据阿拉伯的史料记载,忽都思脸涨得通红,气急败坏地将头盔掼到地下,大呼“为了伊斯兰!”单人匹马冲进蒙古军阵中,挥舞着大马士革弯刀大力砍杀,所向披靡,至少有十几个蒙古兵丧生在他的刀下。忽都思孤注一掷的英雄主义行为唤起了马木留克骑兵的勇气,他们只犹豫了片刻,就狂呼着冲了上去,用弯刀同蒙古骑兵进行激烈搏斗。事实证明,马木留克军队先前的败退纯粹是怯战的心理在作怪,一旦他们恢复了自信心,立刻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蒙古轻骑兵实在不擅长于近距离格斗,和马木留克骑兵较量刀法时占不到任何便宜。              这一场混战从清晨打到下午,马木留克大军的人数优势渐渐发挥了作用,蒙古军队伤亡渐增,开始现出败象。怯的不花的随从劝他撤退,被他高傲地拒绝了。怯的不花亲率自己的卫队发动反冲锋,结果不幸身中数箭而亡。失去主帅的蒙古军队军心涣散,开始夺路而逃。马木留克骑兵追出十二公里,在一个叫贝珊(Beisan)的地方将蒙古残军团团围住。蒙古士兵全部下马,用盾牌组成环行防线,以强弓精准地射击敌人,给马木留克军队造成相当大的伤亡。蒙古士兵弓箭用尽以后,被马木留克骑兵冲破了盾牌防线,全部力战而死。              怯的不花大军覆灭的消息传到大马士革,留守的蒙古将士马上逃之夭夭。没过几天忽都思就率领大军胜利开进大马士革。城里的穆斯林立刻反攻倒算,大肆扑杀基督徒和犹太人,搞得大马士革一片腥风血雨。可怜伊斯兰世界的救星忽都思还没能享受几天胜利果实,就被他的得力干将拜巴尔暗杀,这样拜巴尔成为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新苏丹。 5 潮起潮落             艾因贾鲁战役的失败对旭烈兀西征来说只是一个小挫折。忽必烈登上汗位以后,旭烈兀终於腾出手来,准备一血艾因贾鲁之耻。如果不是埃及马木留克新苏丹拜巴尔施展过人的外交才能,埃及这个伊斯兰世界最后的堡垒终究无法抵挡旭烈兀大军的雷霆一击。              拔都死后,他所建的金帐汗国传给其子别尔哥。别尔哥对伊斯兰教情有独钟,非常不满旭烈兀血洗巴格达、杀死哈里发。拜巴尔得知这个情况以后,立刻派使者前去拜见别尔哥,表示愿意和别尔哥结盟,一道发动伊斯兰圣战,讨伐旭烈兀。别尔哥於是和拜巴尔互换使者,正式结盟。1262年,别尔哥向旭烈兀宣战。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让旭烈兀无瑕西顾,反攻叙利亚的计划就无限期地搁置起来。              艾因贾鲁一战粉碎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虽然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仍然是西亚的主宰,而小股蒙古军队后来多次入侵叙利亚,和埃及马木留克军队发生激战,互有胜负,但埃及马木留克政权始终屹立不到,同伊尔汗国在叙利亚形成对峙局面。旭烈兀和他的王妃于1265年相继去世,得到百万东方基督徒的哀悼。亚美尼亚史料这样写到:“基督教的两颗巨星坠落了。”继位的阿八哈汗性情温和,志在守成,不再提起西征之事。这样自从1220年成吉思汗讨伐花喇子模帝国,掀起蒙古西征的滔天浪潮,历经四十年,掠地万里,灭国无数,到这时才终於退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始末[下]
蒙古骑兵和欧洲骑兵的作战史2
此蒙古将军率军一万二西征五载,灭波斯,也因轻敌最后英勇战死,全军覆没
他们出身贫贱至极,却秒杀了巅峰时期的蒙古骑兵
艾因贾鲁特之战——鼎盛马穆鲁克奴隶兵与鼎盛蒙古骑兵的决战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艾因-贾鲁战役,蒙古西征大军的全军覆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