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驰:学习《伤寒论》的辨证方法(附带新书预售)




本文从《伤寒杂病论》一本书为何变成两本讲起,讲到《伤寒论》的地位和传承过程,讲到它的特点内涵,比如《伤寒论》治的病特别急,而且它不是盯着病,而是盯着人,用六经体系、六经辨证盯着人。接着对《伤寒论》成书时代「丸药下之」等方法是否真的完全不可取、我们今天临床外感病的类似误治真的消失了吗、《伤寒论》是怎样通过「反求诸已」的方式以钤百病的等问题进性了阐释。

并进一步提出有效学习伤寒的方法:学习《伤寒论》的辨证方法,需要掌握六经、六经病和六经辨证。最后,分享好消息:以张驰老师的书籍《伤寒要语》为主题的读书会即将开始,号召有识之士一起学习伤寒,争取未来一起完成我们整个《伤寒论》的有效学习。


《伤寒论》的学术地位


讲《伤寒论》,首先要讲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先讲《伤寒论》的学术地位。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清代医家吴谦下了定义。吴谦名气很大,可以说北中国近代中医的临床风格多受其一部著作的影响——《医宗金鉴》。据坊间相传这本书最早缘于乾隆皇帝的诏命,他说朝鲜有《东医宝鉴》,我们也要编一本。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客观上在清代《医宗金鉴》确实代表了中医学术的集成。

虽然在学术层面也有功过是非,但吴谦是有分量的,他说了一句话评价《伤寒论》这本书,即:「《伤寒论》后汉张机所著(此处后汉指东汉),发明《内经》奥旨者也」

如果你没看过《伤寒论》,一听这句话,就会认为这不是内经注解吗?实际上不是的。我个人在学习和运用经方时,有一个体会,要是离开了《内经》,《伤寒论》很多精髓,真的不一定把握得到,会差很多东西。

那么这句话厉害在哪儿呢?「发明奥旨者也」后面这句话很厉害,说「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其实,在整部《伤寒论》里找不到《内经》里的原话,比如《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但看《伤寒论》时不会看到「太阳之为病......恶寒,心者,君主之官」。

没有《内经》的原话,但是「理无不赅,法无不备」,《内经》的理法客观上都被这本书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是他的厉害之处。所以吴谦最后给它一个定义,说这本书「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你能知道他有赞美这本书的意思。

那么究竟有没有他说的那么神呢?在《内经》的时代,即使理法都是很完备的,方药也形成了体系,比如著名的《汤液经》,但是都没有流传下来,流传到今天的只有一部《伤寒论》,而且也恰恰是这部《伤寒论》,几乎是历代医家都研读的,无论是唐代被李世民赞为「百代之师」的药王孙思邈,还是后世承上启下的金元四大家,包括明清历代医家。证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不熟悉伤寒,跟这些医家根本没法沟通。所以这本书可以说跟中医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已经融合到一起了。因此教材给了一句看似很平实,但是很值得思考的一句话:教材称《伤寒论》是「理法方药完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伤寒论》的流传


我们都知道这部书最早被称为《伤寒杂病论》,后来变成了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什么时候、谁分为两本书的?学界最早的声音是这样的,是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跟你们差不多年龄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王叔和是什么心态呢?他是仲景的传人,把先师的书好不容易集结到一块儿后,却要把一本书分成两本,我是理解不了的。

后来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金匮要略》真正独立变成一本书是在什么时候呢?不是王叔和分的,而是北宋王洙发现,孙奇、林亿、高保衡经手,由宋代的校正医书局校正面世的《金匮要略》,这是没有疑问的。王洙是北宋的一位翰林学士,河南人。《金匮要略》在河南开封的馆阁中发现,发现的时候不是单独存世,而是一部古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共三卷——上卷伤寒条文、中卷金匮条文、下卷方剂。中卷部分单独整理成为今天的《金匮要略》。

而对《伤寒论》的传承,当年孙真人感叹过「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他想看都看不到。但为什么会跑到江南去了呢?我们都知道仲景是河南人,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打仗,当年中国最早出现南北对峙始于永嘉之乱,中原世族大举南迁,衣冠南渡。

我们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王叔和分开的,另一种是王洙拿出了《金匮要略》,之前《金匮要略》不知道在哪。但实际上有一个盖棺定论的问题:梁·阮孝绪《经籍志》提到两本书,一本叫《辨伤寒》十卷,还有一本书叫《杂病方》,如果把它俩联系在一起,就让我们想到了《伤寒杂病论》。因此我个人推测,当年王叔和并没有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分开,而是将他老师的东西重新集结。

首先王洙的《金匮要略》是在河南发现的,河南是北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说的是南方,一南一北,天各一方,是怎样造成的呢?跟战乱逃跑有关了。人要逃走的时候要带的东西很多,比如金银细软,但是不能什么都带着。就像家里发生突发情况,有意外的时候,得将贵重的物品拿着,像银行卡、户口、存折一类的。当时选择拿了《伤寒论》,不拿《金匮要略》,这不是谁重要谁不重要,这是缘于一种思维。《伤寒杂病论》另一个名字叫《伤寒卒病论》,卒者,猝也。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者在学术上是并驾齐驱的,两者的区别在于《金匮要略》治的是内伤之病,也就是相对于伤寒是慢的。着急南逃时,当然选择一本治急病的,保命为先。那个时代,一个二百人的家族,「伤寒十居其七」,多可怕。不是他想带这本书,就像我们今天商家做生意,这东西能卖一万块绝对不会卖一块。一个道理,如果说能不带,一定不带,就是这个道理。

《伤寒论》这部书在那个年代,是不能不带。它关系着汉民族南渡以后的生死存亡,有可能一场病来,整个家族会付出灭族的代价,但你带了这书后,这个家族就能保住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今天能繁荣昌盛,这么壮大。大的疫疠来了都打不倒我们,因为有中医,天佑中华。

这里讲完之后就要渗透一个概念,《伤寒论》是怎么做到治急症和杂病的呢?治杂病并不要求快,但要求稳。但伤寒要求快,还要有力道,那么是靠什么做到的呢?这就是我要给大家提出的概念,他的核心在于要有一套系统,被称为六经辨证。

为什么六经辨证能非常快?我们知道,《伤寒论》以六经为主,《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为主,它俩之间的根源依托的体系是不同的,《金匮要略》的体系是五行,而六经的根源是六气。五行又可以称为五运,所以他「发明《内经》奥旨」这句话不是空话。六气变化更为复杂,也更快,更适合变化的这种问题,因此以六气为支撑的六经理论,也就支撑了《伤寒论》,而以五脏五运为内核的五行生克制化的五脏体系,也就支撑了《金匮要略》。

因此他们二者之间有所不同,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逃跑时先拿《伤寒论》。六气这种东西来的最快,感染寒气后直接开太阳,走到燥气的时候直接合阳明,到了少阳之后直接枢,所以伤寒是来的很快的。因此六经辨证的概念也就展开了。

*张驰老师新书预售链接(购书即可参与读书会)


伤寒的涵义


我们再简单说下伤寒的涵义,为什么要用六经?基本上你的打法都是对手决定的。有句老话,话糙理不糙,「猫走不走直线,取决于耗子」,太有道理了,根据对手,咱们才制定招数。咱这对手就是伤寒。

伤寒分为两种,广义和狭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内伤发烧就不是。如果不了解狭义伤寒的概念,广义伤寒也不可能真正了解。狭义伤寒来源于《难经·五十八难》的一句话:「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五种合起来就是广义的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就是所谓的狭义伤寒。

狭义伤寒又是怎样来的呢?教材中引了一段《伤寒例》:「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冬天你看不见树木蓬勃生长,开花结果,反而叶子都掉了,树也知道冷,会藏起来。只有一种树,非常的挺拔,就是松柏,因为它的叶子像针一样坚固而收藏,实际这就是冬天的取象。其他的树、虫子和动物都藏起来了。咱们东北有三种动物非常厉害,野猪、老虎和熊,熊也是要冬眠的,到了冬天吃饱了后自己会冬眠,一直要到开春过了惊蛰,它才会起来,动物也知道藏。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那人呢?人也得藏起来,就是靠穿羽绒服、穿棉服藏起来,不能在冬天的时候拼命的出汗,不能每天睡得特别晚,这就是人藏的表现。这种藏会起到一定作用,「君子固密」。《内经》有一句话,说「阴阳之道,阳密乃固」,固密是指阳气藏的非常稳,这就是所谓的固密。

怎样得上伤寒的呢?翻译成咱们今天的话,就是衣服穿的少了,天冷冻着了,这种情况就得了伤寒。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有种错觉:伤寒不就是感冒吗?这就产生了一种概念,咱们中医治病究竟靠什么?这是一种思考,一部《伤寒论》到底治的是感冒,还是出血热,还是各种内伤杂病,甚至是一些危重疾病?它到底治的什么?

最后我们不得不发现,古人非常有智慧,并不是给我们中医后世留了一个方,这个方就是治一个病,比如胃疼,并不是这种思维。古人是什么思维呢?并不研究一个病,因为发现研究病没有尽头,比如感冒都换了很多代了,他们研究人,把人研究透。可以从很多层面立法,运气、气化、方证等,比如从方证看,当这人脉浮头项强痛时,这是阳气往外聚,那肯定是表有邪,有什么邪我不知道,我要帮他。古人就是这么用药的,用个桂枝汤帮他,项背强几几,就加个葛根,这样方成病就好了。至于来的是什么邪,我不管。太阳来了我就开,阳明出现了我就阖,少阳来了我就枢——就这几种打法。

就像推手似的,眼睛一蒙,「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我就这几招,守住自己的中,你要怎么动我就跟着你走,自己不丢中就可以了,符合古人中的精神,「执乎两端,用乎其中」。因此我们称为「中医,并不只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是因为这是合乎于中道的一门医学。

我观察了很多中医同仁治病,有些疾病现代医学已经没有办法了,从现代医学来看是不明原因的,但是我们摸他的脉象,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么一步一步走,常常也会转危为安。这个时候我们会不得不思考,古人是有智慧的,他不盯着这个病看,甚至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那么其要是什么呢?就是用象数理来把握我们人本身。伤寒则是用六经的概念去了解人本身,套到人身上,对于《伤寒论》,我们要学的就是这个。所以不管是出血热也好,感冒也罢,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把人把握好。


六经病的传变


刚才我们说了伤寒有两种,一种是广义,一种是狭义。狭义就是指单纯地被寒所伤,广义就是指各种热病。这些热病在六经中反应的时候,是怎样的循行过程呢?教材第五页上有几个关键词,我希望大家记住。第一个词「传」,传是什么?就是发展。这个人得病以后,医生说病情发展了。这个词我们很熟悉,那么发展就证明什么呢?对病人来说病加重了。

再要问你一个关键词,「变」是什么?改变,但这种改变不循一般规律,因为这种改变是有某种条件的,而这种条件大多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比如这个人得了太阳病,冻着了。其实就是感冒了,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家属请来一个医生,这个医生那会儿没学过《伤寒论》,只会一种治法叫做攻下。说道「就先吃点我的泻药吧,吃完就好了。」你感觉挺搞笑,其实这种事情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

证明了一个问题,我曾经跟很多同行交流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学《伤寒论》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大量的不可思议的治疗方法,比如说外感病用攻下,你觉得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包括什么样的呢?就是用火针,烧针。很多时候有些朋友就跟我交流,说那时我们的医学是很蒙昧的,治伤寒还用这个。

但其实我还有另一种思考:说明在当时,这种治疗方法还是有效的,而且很可能在当时《伤寒论》不是主流,用火是主流。你仔细琢磨,就像当代我们一说感冒,你就问老百姓,感冒该怎么办?老百姓十个人中有八个人,发烧就会说去打点滴。现在大家开始渐渐回过味来了,知道这时候你不能这么用。但是曾经我们有一个时代,大家对输液已经达到疯狂的地步了吧,感冒如果不打点滴,就不对了。那么说明一个问题,是点滴不对吗?它是有效的吗?它如果没效,用吗?在任何时代,医学都因为人类的盲从,出现了治疗过度的情况。所以在东汉时代,对伤寒用这种攻下法和火攻法的过度治疗,导致了疾病的不循规则。你不知道他病在哪条经,也不知道哪派的大夫给他怎么误治的,怎么知道它要往哪走,对吧?

你在少阳,我用的攻下和在阳明用的攻下,包括在太阴用的攻下,能是一个结果吗?绝对不一样。因此说这个「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正因为稀奇古怪的误治方法,让你看到了人体在受到各种外界刺激时,产生各种不同变化,让它从不平衡恢复到平衡,你见到了仲景先师的种种回生妙术。正因为这个,也造就了我们伤寒论对应临床上的各种方法。它极大地丰富了《伤寒论》中不同的可能性——这是「传」和「变」。


直中、合病和并病


还有一个概念叫「直中」。首先,直中是一种传变方式,传变在六经之中。六经分三阴、三阳。都是三,为啥是三?因为「三生万物」,三生万物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指导的东西,是这个世界基本的构成模式的一种视角。你看所有东西无外乎是一个生长、隆盛广大到衰弱的过程。《周易》里面的六十四卦,其实也是一个由弱转强,由盛转衰的过程。

把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把握透了,那么我们要把《伤寒论》里人的阳气的变化规律把握透,怎样比较方便?分成阳和阴,同时用六经来解释,三阳是腑,三阴是脏。大家(针灸专业同学)以后学《伤寒论》,不妨尝试当做针灸来学,虽然针灸与方药有所不同,但是面对的人体就是一个人,都有六经之下的十二经。

《伤寒论》六经演绎十二经脉脏腑,三阳为腑,三阴为脏。那怎么变出十二?这才六呢。严格意义上说这里面有个技巧,《伤寒论》是先讲足后讲手。《伤寒论》一说到某经,比如太阴,两条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那我说太阴病,是脾还是肺?还是他俩都可以?这是值得思考的。

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伤寒传足不传手」,这句话对不对,严格来说不对,不传手,手经病怎么解释?会传,但是需要条件,条件就是《内经》讲的「坏病」。正常的病是传足不传手的,那么只要讲到伤寒,我要说太阴,你第一反应就是脾。伤寒传足不传手,记住了吧?我要说厥阴是谁,是肝经。跟心包经有关系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到坏病的时候可能有,正治的时候可能没有,但是可能表达出手的意思吗?严格来说是能的,比如太阳病的时候,为啥会鼻鸣?桂枝汤证一个典型的症候就是鼻鸣干呕,干呕是脾,鼻鸣是肺。

太阳病,涉及到六经的开阖枢。太阳和太阴都开,开就是精气往外走。太阳是寒闭于外,阳气外亢。太阴是人体的水谷精微津液向外布散,比如唾液是肺和脾上承来的。阖是什么?阳明经的阖是你吃进去的饭运化完之后,要向下排,变成糟粕排出去,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是负责消化和排泄的。厥阴的阖是什么?气血要收藏,心包主藏神,肝主藏血。少阴和少阳主枢纽,少阳是阳气生发,三焦主疏利水道,胆主阳气能不能生发出来。为什么早晨起来是少阳欲解时,因为太阳要从地平线蹦出来,人体阳气生发出来是胆的事,「胆主十一藏」。少阴主心和肾,一个是藏精,一个是藏神的。所以少阴多死症,因为伤及到精与神了。

这样一看的话,伤寒传足不传手,再分手足就可以成十二经,只要把三阴、三阳想明白,把腑和脏想明白,把手足十二经想明白,伤寒就明白了。你们主修的针灸经络腧穴是拆解《伤寒论》的一个方便法。传变指的是什么呢?三阳是从太阳,到阳明,再到少阳,然后是太阴。那有没有一种可能,现在这种天气,衣服穿少了,或者北方讲的光膀子,极有可能发生一种情况,就是直中。直中指的就是外邪越过三阳直达三阴,这是传变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后面还有两个概念,「合病」和「并病」。传变中发生的三种问题,直中、合病和并病。合病、并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两经以上。比如太阳和阳明,能不能一起得病?能。但是二者之间有区别,如果得这个病时就是太阳和阳明一起病的,这是两者一起来的合病。还有一种是并病,并者是有先有后。就像你中午去饭店吃饭,这时对面又坐了另一个人。那么这种拼到一起的,有先有后,这种叫并。合和并,实际你现在不用过多的思考,临证中两经并见,无论「合」或「并」,这两经都要治。


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


学习《伤寒论》的辨证方法,需要掌握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和六经辨证。什么是六经?刚刚我们讲到的三阴三阳生理模型就是六经。什么是六经病?这个模型的运行出现了偏差。什么是六经辨证?把六经模型出现的偏差纠正过来。不管它从哪路来,我只从这六路去。

临床上我们接触的很多实际医案,在现代医学层面不一定能找到答案,但在六经层面推动校正模型,却往往应手而愈。临证中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推动「开、阖、枢」,想开我用桂枝汤帮你,要阖我用阳明的方法帮你,如果厥阴传变,水火不能调和了,乌梅丸上去。用六经的角度去运用人体的十二经、脏腑、气血、精气神变化——把这个层面看透了,就如《内经》所讲的「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当然知道病因的一些病,也可能是我们束手无策的。打个比方,有报道称说人类基因组织最后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很残酷的问题,随着人类对感冒病毒的治疗,最终这种病毒会演化为超级病毒。研究发现西方人的基因对这种病毒有抗体,中国人的基因则没有。在外国人的意识里,流感是会死人的。但是各位都显得很茫然,感冒能死人?就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亲戚的同学,感冒期间,耳朵疼,挂了两天盐水。大年三十晚上,说完老公救我,就倒在了家里的楼梯上,就去了,就这么快。耳朵疼代表什么?肾开窍于耳,肾归于少阴,少阴多死症。

为什么?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神机化灭非常快,不要以为这个如同儿戏,绝不是儿戏。其实中国人思维很灵活,很变通,你不要以为中国人很多东西不如人。中国人感冒时,他就知道要多穿点、喝点热水和休息。他心里知道自己怎么了,潜意识里知道某个事情是否合时宜。流感来了,我们不用害怕,因为在疾病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放弃了对疾病向外探究,转回探究人体本身。不管病变成什么样子,人依然是六经的生理结构而不是七经。

曾经有个患者让我特别有感悟。内蒙古的一个老爷子,九十多岁,金葡萄球菌感染,这个病例当时西医认为没有生还的可能。家属也是卫生系统的,因为西医已经没办法了,所以求到我。这种感染,会因细菌的侵犯,导致各器官衰竭。开始我拒绝了,因为看不见人,没法诊脉。患者家属再三恳请之下,破了个例,问了一些症状,拟了一张方,让患者试试看,但我并没抱任何希望。开了药我就把这事给忘了,过了两周这个患者家属来了。我才想起问这个老人怎么样了,他们说痊愈了,再检查细菌已经没了。西医当时就很奇怪,最后分析可能是之前误诊了,理由是如果没误诊,患者不可能痊愈的。这两年要好得多,我时常摸着脉开着方,患者突然间来一句,我也是医生——西医,个别还有学术成就很高的。我觉得西医和中医不必隔阂,可以互相补充,做不到互相替代。

打个比方,有人被车撞了,我建议不要第一时间找我来摸脉,赶紧去西医院处理。中医固然有大量急救之法,但在当今的环境下,中医相应法律尚待完善,西医体系日益成熟,不必强为。再打个比方,比如某种疾病,现代医学连像样的诊断都拿不出,或是有诊断,但治疗毫无进展,建议还是找中医吧。所以人体的六经模型你掌握好了之后,它能治什么病你能说出来。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学《伤寒论》有一件事需要做,画一幅图,这个图叫作「证治图。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我的教研室里面挂了两幅,一幅是建国以后的吉林一个医学会做的一张,还有一张是民国的一位重庆医家画的。

我希望大家去画,画好了,你跟我学伤寒会很轻松。另外,过了若干年,可能教材都放一边了,条文也忘记了很多,但是你想起了这张图,还可以有印象。首先是太阳,然后太阳往下若干种,经证、腑证、坏证,经证是中风、伤寒,腑证也都是落到方上。画有什么作用呢?能把整个伤寒的东西在心里有个思维导图。我的图都在我的脑子里,你可以问我任何一个方,在《伤寒论》的哪个地方出现过,我都能说出来。

为什么?因为讲的太多了。今天的教材目录可以利用,但是你需要自己画。比如你写到桂枝汤,就要用最简短的话把桂枝汤的核心概括出来,可以是教材的辨证要点,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解,或者是历代医家的论注。目的是什么?要让《伤寒论》在你脑子里活起来,最终的目的是三阴、三阳。当太阳变成膀胱,这个时候就有意思了。当它变成小肠,也好玩了。患者一来找你,你的思维导图在你脑子里,你有可能从伤寒就开始上路了。这种上路不是某一个方子的上路,而是整个思维宏观模式的上路,很有意思。

有一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一辈子就三张方,小柴胡,藿香正气,还有一张我忘了,大概就是这三张方。加减的效果非常好,患者的口碑也很好。很多时候,不见得要方多,主要是把方背后的法学会,你在加减变化一张方以后最后落到了什么上,你一定要记住,中医能不能用,最后一定是看你学的能不能用在人的身上

比如你内科学的很好,这个病要用什么方你都知道,你真见了这个病你就知道它不能这么用了。你要把它用在人身上,比如小柴胡汤,枢机表里,寒热往来。那么偏热一点怎么办,偏凉一点怎么办,虚的怎么办,实的怎么办,实的我们就用大柴胡了,那么阳虚的变成柴桂干姜汤了。加加减减,阳气浮越的加上龙牡可不可以?

仲师原著在梁代分两部分,一本叫做《辨伤寒》,一本叫做《杂病方》。《康平本伤寒论》据文献专家研究,认为可能是《辨伤寒》的一个抄本。我此前搞过这个版本研究,在拙作《伤寒论钱塘章句疏要》中有体现。

唐代日本的一位大和尚,法号空海,但日本人更习惯的把他称为弘法大师,因为他把佛法带到了日本,在高野山创金刚峰寺,开真言宗传承东密佛法。连同佛法一起被带去的还有《康平本伤寒论》,因此这个版本也被叫做《高野本》。今年过年时,我到高野山造访了金刚峰寺。我的这本书研究的是《伤寒论》的一个读法。当然《伤寒论》这本书,我不建议大家把它往复杂的方向去学,千万不要把这本书学的越来越厚。因为你把知识强行地套到《伤寒论》中时,最后的结果是你的脚步会越来越沉重,因为你背的宝贝太多了,走不动了。相反我希望你能越来越轻松,用简易的方法使仲师学术一以贯之。

日本有一种店叫药妆店。药妆店有多少呢?中国的超市有多少,日本的药妆店大约就有多少。药妆店有一个专柜卖汉方药,汉方是什么呢?是用仲景经方制成的冲剂,有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还有猪苓汤,居然还有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龙牡汤,当归四逆汤居然还能细化到加吴茱萸生姜。

咱们原文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居然都实现到加减的程度了,非常震撼。我觉得日本人这方面做的太好了,值得学习。但是后来我到大阪的一个老字号汉方药局,深入了解,发现日本人对中医的理解是有很大问题的,即医和药是彻底分离的。这与日本人拿来主义的思维方式有关。于是说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跟西瓜霜含片实际没有啥区别。西瓜霜是治嗓子疼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治手脚凉的,有加减和没加减没有本质不同,中医理法并举的灵魂没了。

所以,我觉得咱们的中医千万不要丧失灵魂,要有精气神,是对人的认知。因为人是变化多端的,临证中不是方药一定要变化,是因为人是在变化,所以我们要加减。希望大家充分地认识人体,把人体了解透彻,结合《内经》对生理病理的阐释,结合证治图的宏观框架,未来一起完成我们整个《伤寒论》的学习。

■ 本文摘自张驰老师著作《伤寒要语》,编辑丨徐爱玲。尊重知识和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讲 师 介 绍

张 驰

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教师,世界中医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联盟理事,颐仁青年中医会理事。

师承昆仑医宗沈谦益先生,传承孙真人一脉四部九家学术,传承伤寒气化学派理论。

长期工作在伤寒教学与临床一线,从事《伤寒论》理论教学及临床应用,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外加一本教材”的授课方式深入浅出。主持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课题:“伤寒气化学派理论传承与研究”(2016结题,项目编号:2014-wt2)。

临床关注方向:经方的免疫疾病治疗,如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临床效果获得患者的广泛好评。 

著有《新刊四海同春疏注》(出版社学苑,2012);《中医五运六气全书》(世界出版集团,2013);《伤寒论钱塘章句疏要》(出版社学苑,2017)。


好消息,《伤寒要语》读书会开启啦!

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套餐,可获得《伤寒证治图》或 《伤寒要语线上课》。不管您选择哪种套餐,都可以获得《伤寒要语》书籍1本,参加张驰老师《伤寒要语》90天读书会。

本书以宋本伤寒论为本,以张志聪的气化学说为纲,旁征诸家,并结合张驰老师多年临床实践,时有新意。该书叙伤寒之源流,秉《内经》之要旨,承《神农本草经》药之性情,演伤寒气化之传变,以及长春伤寒一脉自解法逐条剖析条文以示伤寒之病机和理、法、方、药。

读书会上,大家共读学习,一起学习《伤寒论》主要条文,把《伤寒论》所有重要的点过一遍。对于这些点,你要是不辜负它,它也就不会辜负你。共读学习,是将知识整体梳理的一个过程,自己可以省下很多功夫。

《伤寒证治图》更是将《伤寒论》归纳成思维导图,这张图在你脑子里,你有可能从伤寒就开始上路了。这种上路不是某一个方子的上路,而是整个思维宏观模式的上路。

参加《伤寒要语》读书会,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形成真正对经方比较深入的认知,乃至以后能够学以致用。


点击图片或扫码,参加《伤寒要语》共读学习
点击报名

扫码添加客服

获取更加优质服务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中医优课~欢迎点个在看和收藏~

喜欢作者

收录于合集 #伤寒要语
 18
上一篇伤寒要语丨讲讲桂枝汤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
阅读原文
阅读 1492
医中真传
精选留言
写留言
  • 礼记正义
    来自山西
    回复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其实你一直误解了六经#中医 #伤寒论 #六经辨证#合病并病
六经辨证的眼目
我的伤寒经验——张仲景的道医象数
还原仲圣手段
经方学习感悟
人人都要学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