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寺庙,孤儿的家

寺即是家                

作者/王小明 编辑/王崴  邹怡

合作媒体:新快报大道读图周刊

【媒体转载须经腾讯网及作者授权】

一条“民政局向寺庙借孤儿”的网络爆料让广东揭阳市的紫峰寺成为了近期新闻的焦点。释耀凯是这间寺庙的住持,他出于出家人慈悲为怀的信念,收养了许多被遗弃到寺庙门口的弃婴,带着孩子们在寺庙里日日诵经念佛,几十年如一日。

托孤

凌晨4时许,揭阳市南郊紫峰山北侧,悠扬的钟声在黑魆魆的山麓中回响,一声接着一声,不紧不慢。山脚下的紫峰古寺内,住持释耀凯带着他的孩子们正在上早课,打鼓,撞钟,念经。大雄宝殿里烛光闪熠,喜鹊绕梁。

此刻,寺庙外一个写着“鲜鸡蛋”的纸箱子不知何时被人悄然放在石阶上,纸箱里竟发出时断时续的婴儿啼哭。纸箱被红色细绒毛毯包裹,留出一个口子,箱子里面躺着一名刚出生的婴儿。婴儿嗓音细小,哭声如滴水入海般淹没在钟声里。寺庙里的人毫无察觉。直到6点多钟,天色微亮,庙门打开时才被发现。此时,哭累了的婴儿已经熟睡,包裹纸箱的毛毯被露水打湿,婴儿脸色发白,领口衣衫和鼻尖上也沾着露水。住持释耀凯吩咐大家把婴儿抱进寺庙。

这是紫峰寺收养的上百名弃婴中的一个,发生在半个多月前。纸箱里的孩子是一名男婴。几天前义工小罗和洪医生带男婴去医院检查,该男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寺庙,孤儿的家

住持释耀凯今年67岁,自从1996年开始收养弃婴以来,紫峰寺便不断收到弃婴。渐渐的紫峰寺收养弃婴的事情在揭阳地区远近闻名,紫峰寺也似乎成了那些狠心父母丢弃婴儿的首选场所。17年来,住持释耀凯本人也搞不清收养的人数,据估计总人数过百。目前登记在册的有56人,其中在寺庙里生活的有31人,在外寄养的25人。

如今的紫峰古寺就像个大家庭。最大的已经17岁,最小的还不足月。如净、如正、如利、如花、如叶、如芝、如果、如敏、如纯、如育、如静、如意、如燕、如念、如戒、如童、如乐......住持释耀凯给孩子们取的名字很像法号。他就像是孩子们的家长,孩子们都称他师父。孩子们亲如兄弟姐妹。

住持释耀凯年事已高,且患有胃病和腿疾,无法照顾这么多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于是照顾孩子的任务主要由寺庙里的保姆、阿姨、义工、居士、香客等承担起来。保姆邱阿姨主要负责照顾刚出生的孤儿和智障孤儿,在寺庙呆了7年,用自己的土方子治愈过不少孩子的疾病,邱阿姨来自附近的花园村,孩子们都喊她“花园姨”;佛教信徒陈阿姨在寺庙周围的空地上种了许多蔬菜,能基本保障孩子们的蔬菜供应,另外陈阿姨还给一些智障的孤儿洗澡;义工小罗,经常开车来寺庙探望孤儿,与孤儿们熟同一家人,而她自己也是有两个孩子的母亲;义工洪医生是一名社区医生,每个星期至少来一次寺庙,给孩子免费看病送药,“一阵子没来就放心不下”。

这几年,先前收养的孤儿渐渐长大,也开始分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如净是寺庙里最大的孤儿,她每天负责洗菜炒菜。如利负责煮粥和烧开水。如正是男孩子,什么事情都能做,还负责打理寺庙的一些佛事和寺庙开门关门,像个大管家。如叶、如芝、如果、如敏等10岁左右的孩子则扫地、拾柴、烧火。每次吃饭,哥哥姐姐们都先要喂饱3岁的如童和2岁的如乐,然后才自己吃。11岁的如璇照顾2岁的如乐,什么事情都依着她宠着她,刚学会说话的如乐竟然喊11岁的如璇妈妈。可见孤儿间情感之深。

几十张嘴要吃饭,住持释耀凯告诉记者,养孤儿寺庙每个月要支出2万多元,这对寺庙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好在寺庙有香火钱和义工们的捐赠,每个月温饱开支倒不难。

相反,寺庙里更加紧缺的是照顾孤儿的人手。在寺庙收养的孤儿中,目前有8名严重智障的孤儿。他们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吃喝拉撒每一件具体的生活琐事都要人照顾,是最难照顾的孤儿。由于人手不够,目前只能将这8名孤儿集中在寺庙东侧的独立房间里,用笼子圈养起来,以防止他们走丢。住持释耀凯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生活花费不多,我需要的不是钱也不是偶尔来帮忙,需要的是给这些孩子固定的、持续的照顾。”

孩子,你的未来在何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7岁的如正对出自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这句古诗印象深刻。这首诗句是他以前在山下小学读书时学会的。从小生活在寺庙,每天凌晨4点起床随师傅上早课,撞钟念经。“夜半钟声”伴随着自己长大。随着年纪渐长,自己也成为古诗画外的那个“撞钟人”。

寺庙里只有如净、如正、如利三个人在正规小学读过书。如利告诉记者,“上学时没有零花钱,看着别的同学买零食,做梦都想要零花钱。”

他们只读到五年级,就没有继续读下去。住持释耀凯担心孩子们在外面学坏,他认为佛教是最高的智慧,孩子们留在寺里也是一种修行。另外,寺庙里的孤儿在外难免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而自尊心强的孩子们即使被欺负也不愿说出来。

之后就再也没有孤儿去小学读过书了。近年来,陆续有一些义工到寺庙里给孤儿们上课,10多个具备上学条件的孤儿每周一上午上课,以语文、数学为主。上课的孩子大都会写拼音,少数会讲普通话。这种隔三差五的上课,与系统教学相差甚远。义工小罗设想,希望将来能在寺庙给孤儿们办自己的学校,请老师来上课。

寺庙里的孤儿一天天长大。长大成人后,是继续留在寺庙,还是出社会自己生存,将由他们自己来选择。17岁的如净、如正、如利,马上就要迈入成年。对于未来有何打算,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不知道。”

孩子们长期在寺庙生活,习惯了寺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有一天真要独自去外面想在外面生存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义工小罗告诉记者,“我们的孩子一出去就生病,一回寺庙就好,很奇怪的。”并且,由于缺乏系统的基础教育,这将使孩子们的社会生存变得更加困难。

对智力正常且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儿来说,未来尚可选择。而对于一些身体残疾和智力严重障碍的孤儿来说,寺庙里特有的简单安静的生活氛围以及佛教的精神调养,继续留在寺庙,或许是更为适合的选择。

记者手记

这是一次接受精神洗礼的采访。在紫峰寺采访的三天时间里,尽管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长,却深深地被他们所感动。

天冷了,11岁的如敏赶紧给3岁的如童添加衣服;2岁的如乐把11岁的如璇喊做“妈妈”;4岁的如戒拿着比自己高一截的扫把认真仔细的扫地,每一块灰尘都不放过;16岁的如花有些智障,却能一口一口地喂饭给严重智障的如空;大孩子烧火做饭,小孩子立刻主动的去拾柴火;吃饭时,大孩子也总是先喂饱小孩子......

这是一群遭父母遗弃的孩子,他们展现给世人的却是超凡的爱心与自立,与他们的年龄不符。在这里他们学会的不是怨恨,而是爱。

一些孩子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身体残疾,上天给了他们不公平的身体,他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愤怒和孤僻。安静、恬淡是他们送给世人的礼物。与记者相熟之后,见面时总是报以微笑。我看到了孩子们清澈的眼神......

这或许就是宗教的力量,孩子们每天跟随师父上课念经,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慈悲的胸怀。

事件进展

目前紫峰寺已经在寺门口立起牌子,上面清晰地告诫着弃婴者:“本寺是宗教场所,不是婴儿院。本寺前所收养的弃婴都已另行安置,我寺郑重声明,忠告个别昧良心的父母和受雇佣代丢婴儿者,我寺将采取措施,一经抓到证据将追查到底,要求政府严办。”

根据报道,接下来,寺内46名生活能自理的弃婴,将由福利院和有抚养条件和能力的家庭签订孤儿抚育协议书,每月发放1000元的生活费,纳入到民政部门监管,另外8名生活无法自理的智障儿童,则由有登记注册民间机构接收抚养。目前榕城区民政局已经在公益组织“学超彼岸”准备了临时安置点,有200平方米,12张床位,生活条件等方面比寺庙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这老和尚刷爆了整个佛友圈!背后的真相让人泪奔了......
媒体还原河南兰考7名孤儿死亡:生被遗弃 死于遗忘
35岁超模未婚先孕给寺庙住持生孩子
形象大使候选人 | 党雁:物欲横流时代的一股清流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三天险变弃婴,与佛结缘四处游方乞讨
弃婴现象溯源:新生命因何被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