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石膏类方

石膏类方

东子:

石膏之长:石膏性寒。石膏所治,古称气分。石膏治阳明外证,外证者腹虚也,腹无积聚。承气汤治阳明实证,实证者腹实也,腹苦积聚。石膏不治充血出血等血热证。石膏治口干,口渴喜饮,消谷善饥,腹热,恶热。其人舌红,苔干。石膏附子可同用。

圆香博客:但见痰白而胶粘即可用,石膏稀释痰涎,对鼻疾患头痛等亦奇效。

独行:石膏烦渴,黄连烦悸,黄芩心下痞口苦,麦冬羸瘦脉细数

gugu:石膏散

来源:  方出《外台》卷十三引《崔氏方》,名见《妇人良方》卷五引《灵苑方》。

组成:  石膏十两

用法:  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一日二次,以体凉为度。 

主治:  ①《外台》引《崔氏方》:虚劳内蒸,外寒内热,骨肉自消,食饮无味,或皮燥而无光,四肢渐细,足跌肿起,②《医方考》:热劳,附骨蒸热,四肢微瘦,有汗脉长者。

宜忌:  ①《准绳女科》引《灵苑方》:非实,能食,大使实者不可服。②《医方考》:若新产失血、饥困劳倦之病,合禁用之。

可见石膏用于皮燥而无光之人,消廋、不欲饮食。这与现代用法不同。

石膏之短:

夜雨寄北:胡希恕先生认为,生石膏可以解热凝,即解除因热而形成的凝结,具体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细读胡老的医案,不难发现,只要见到上述情况,胡老常用生石膏。如急性腮腺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公英、桔梗等;急慢性睾丸肿大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陈皮、生苡仁等,所用治例皆收捷效。关于石膏解热凝。张锡纯先生也曾治“其颔下连项,壅肿异常”之蛤蟆瘟,用生石膏四两主治而愈。

......

白虎汤

原文:1.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伤寒论》(176)

2.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康平本《伤寒论》

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论》(219)

4.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350)

原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一升,日三服。

注:

东子:脉滑非白虎汤必见证,亦非石膏必见证,石膏证可舍脉从证。口渴属口不仁。面垢为面部皮损皮炎。谵语即胡言乱语。自汗出因内热,故常伴口渴。

汤一笑:晚上到超市看了“原生态柴鸡蛋”,一合12只包装的,看了几合,一合平均重量大概就是450克左右,算下来6枚就是225克,恰好相当于东汉的一斤(222克),折换成鸡子大石膏可能稍重些,近240克。支持白虎汤“石膏一斤”就是鸡子大石膏6枚的推测。

尹易林:药物书中向来强调介类及矿物类中药入药宜先煎,介类药因含有胶类物质,为了增加溶出,顾宜先煎。而矿物类药则先煎无益。在水煎液量一定的情况下,煎煮时间过长,反而会使矿物类药的溶出减少。这是因为矿物类药的溶解度都是一定的,一旦达到饱和溶液,再煎多长时间它也不会增加溶出,反而因长时间煎煮,由于液体蒸发减少,而使溶出量下降。为此我曾专门做过实验,只要不添加增溶剂,单位溶液中石膏溶解度就是一定的。同时我也不同意超大剂量用石膏,因为就那点水,超出其溶解度,只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白虎汤中用粳米,其另一妙处恰恰是可以使药液成为混悬液,从而增加了石膏的溶出量。用山药代替粳米,其理亦同。

scertle:粳米就是东北珍珠米一类的短粗的大米,到处有卖的。南方细长的大米叫籼米。糯米性温,不适合加入白虎汤。

andy: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粳米对生石膏具有明显的助溶作用,在张仲景及其以前的时代,生石膏的粉碎率肯定不如现代,所以加粳米助溶。现在生石膏粉远比古代细,仍需加粳米的原因是中医传统认为粳米还可以顾护胃气。清代以降有重用生石膏者,抑或因粉碎率不高不得已也,若现代用生石膏粉至半斤一斤者,病人非胃气受伤不可。师仲师法,不必泥其方,所以后世有加山药等药者。

经方循证情报速递:白虎加人参汤常被用于外感病发热,皮肤病常表现为“红”“痒”“畏热”“汗多”“口渴”等热象者,亦可使用本方(先前已有介绍: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特应性皮炎14例及适应症分析)。此次日本研究者报道了使用白虎加人参汤6g/日+石膏末4g/日,对12例难治性异位性皮炎的疗效。

12例患者的资料如下,大多有畏热、多汗、口渴的症状:

疗效:

1、服药2周后,皮损的严重程度下降了,皮损面积未见改善,瘙痒程度未见减轻。

2、急性期的红斑、丘疹改善较快(2周),而湿润、痂皮和慢性期的丘疹、结节、苔藓化改善较慢(4周)。

3、头面部皮损改善较快(2周),前躯干改善较慢(4周),后躯干和四肢未见明显改善。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对于疗效欠佳的皮损性质、部位和症状,需要提前结合其他治疗,对于某些疗效较慢的皮损,则需要耐心守方,“让子弹飞一会”。

黄仕沛:据我行医四十余年,尚未见过典型的所谓白虎汤“四大证”悉具者。临床事实是“四大证”之大热、大汗是不可能同时并见的。白虎汤证究竟有否身大热?白虎汤到底能否治身大热?本文特提出对白虎汤作重新的审视。对所谓的白虎汤“四大证”提出质疑。以就正于同道。

一、关于“四大证”问题

      白虎汤“四大证”,肯定不是《伤寒论》固有的,查《温病条辨》也没有提出“四大证”。《温病条辨》说:“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而近现代的教科书,无不以“四大证”作为白虎汤的使用标准。如全国中医学院校教材《方剂学》(第6版)白虎汤方解中指出:“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温病学》(第6版)在风温病热炽阳明证中说“壮热、汗大出、渴饮、脉大,为阳明热炽的四大主症”。而事实上,白虎汤证自《温病条辨》提出“四禁”之后,很多医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对白虎汤的使用提出过质疑。而“四大证”的提出。又似乎把白虎汤的使用依据“权威化”了。“四大证”的提出,据说是秦伯未(据浙江中医学院编《温病条辨白话解》),但该书所说,我暂未知所据。因阅秦伯未“退热十六法”一文未有提到四大证,查阅秦氏《中医入门》有提:“壮热、口渴、大汗、脉象洪大,用白虎汤。”虽有近“四大”之意;但未曾见“四大证”一词。查研究秦伯未的文章,均未言及秦氏对白虎汤证作过如此归纳。“四大证”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四大证”这个归纳,确实影响甚大,至令世人无不以为白虎汤是为“大热”(高热)而设的。仲景的原意反而被淡化了。

1.大热

      从《伤寒论》可知“大热”,是指症状而言,并非病机。第12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伤寒论》中第61条、63条、110条、136条、162条、169条、269条等都提到“无大热”。而大热又显然与微热相对而言。如《伤寒论》第30条、96条、242条、252条、360条、361条、366条、377条等都提到“微热”。大热、微热都是指体温的高低而言,并非指病机。“大热”后世更衍变成“壮热”。而如此浅白的症状描述,何以仲景在白虎汤条文中却没有明确标出?反而在白虎加人参汤证标明“无大热”?如第169条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而白虎汤证共计三条,也没有标明“大热”,甚至没有说发热(219条),“热”是有的,但是指的是病机。如表有热(176条)、里有热(350条)。所以,后人归纳白虎汤证“四大证”中之“大热”(壮热)是没据的。

2.大汗

      所谓“四大证”之另一症状为“大汗”。《伤寒论》中对“汗”的描述包括:自汗、漐漐汗出、小汗(23条)、大汗、微汗、盗汗、汗出濈濈然、濈然微汗出(188条)、多汗(196条)。“大汗”当然是相对“微汗”、“小汗”而言。不过《伤寒论》中“大汗”往往是指强发其汗后的后果,论中指出大汗的条文共七条,三条是四逆汤证,其余四条均是指误汗后的后果,却没有一条是白虎汤证的。那么白虎汤证的汗究竟是怎样的?白虎汤证属阳明无疑,阳明的汗是濈然汗出、自汗,也没有说大汗。什么叫濈然汗出?濈然汗出是连绵不断的出汗,连绵不断地出汗,可以说是多汗,但未必是大汗,如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事实上,大热与大汗是无可能并见的。高热的病人,通常都没有汗出,汗出则热便随之而退。(包括自身出汗和医源性的发汗)《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越秀区中医院曾于1983年7月至9月,正值盛暑时节,观察了100例高热病人:无汗者佔89例。发热而无汗是绝大多数的。根据现代医学体温调定点的理论,热病极期,高热不会与大汗并见,体温最高时不可能出汗,汗出是热退的表现。因此,如上面讨论“大热”时,白虎汤证并无“大热”。在阳明病白虎汤证时仲景可能观察到的已经是过了高热持续期,而体温尚未完全正常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热病后期,余热未尽的时期。

      从另一个角度看,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并无大汗,只是自汗,或濈然汗出,体温开始渐渐下降,也就是在体温调定点下降后,体温尚未降到正常,机体以散热为主时的表现。

3.大渴

      当体温升高,水分蒸发,以至汗出之后,口干是必然的。仍检阅白虎汤证三条条文,没有一条提及口渴。也可以说明白虎汤证发热并不高,汗出并不多,水分蒸发并不严重。而白虎加人参汤证各条:26条、168条、169条、170条、222条,却没有一条不强调“大渴”的,甚至是“欲饮水数升者”。可见提出“四大证”的始作俑者。是把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混淆了。

4.脉洪大

      把脉洪大视为白虎“四大证”之一,更是张冠李戴,把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脉,弄到白虎汤证来了。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可见白虎汤当见脉滑或者脉浮滑,绝非脉浮洪或脉洪大。只有26条白虎加人参汤证才是脉洪大。必须注意,《伤寒论》出现了两次脉洪大。一次是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另一次是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两条并列,是示人鉴别。两条都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脉洪大的。阅读此两条时,犹要注意一个“后”字。25条只说:“服桂枝汤,大汗出”没有“后”字,意思就有些差别了,服桂枝汤本来是不能大汗出的,桂枝汤方后云:“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将息不得法,因而桂枝汤证不除,所以仍然“与桂枝汤如前法”便可。而26条多一个“后”字,是说明还有后续症状----“脉洪大,大烦渴不解”此时就不是桂枝汤证了,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了。

脉洪大而又大烦渴不解,很可能是感染性休克前期或早期的表现。因此时高排低阻,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不足。近人胡连玺《伤寒一得》有类似论述:“洪大脉为血管进一步扩张,而紧张度略减,心博出量尚充足,故脉来洪大,此为来盛。洪脉的另一特点为去衰,去衰为其去疾速,骤然陷落。此种现象多由周围血管扩张,周围阻力低下所致。这种呈高动力型循环,作高博出量和低血管阻力之情形,为将发休克之最早征兆。由于血液疾速渗入扩张之周围血管,各脏腑灌流不足,津液不得敷布周身,故首见烦渴不解。在白虎加人参汤证中反复强调口渴,正是仲景辨证之精微处。洪脉与滑脉相较,已萌质之变化。故但见脉洪大已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与高排低阻型休克,也就是感染性休克相类似。

综上所述,白虎汤“四大证”的提法是不乎合临床实际的,也不是仲景的原意。大热与大汗不会并见;大渴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洪大更不是白虎汤之脉。“四大证”的提出虽是后人所为,但吴鞠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吴鞠通“四禁”的提出,似乎规范了白虎汤的使用,但令世人误以为白虎汤为清热之重剂。不敢越雷池半步,更缩窄了白虎汤的应用范围,致有流传“若是他人母,必用白虎汤”之笑话。

      可以认为,热病极期病情发展有两种趋势;一、自汗出、濈然汗出后,大热已退,口稍渴,脉滑。是余热未尽,是良性的趋势,可用白虎汤。二、热后津液耗伤,且又脉滑肢厥,有效血容量不足,仍可予白虎汤清热保津。此刻当谨防休克的发生。若进一步发展,热虽退,继续大汗,大渴,严重失水,脉洪大,背恶寒。是恶性的趋势,是休克的前期。此绝非白虎汤所能力及。用白虎加人参汤,借人参之力以救津,否则很快就会出现四逆汤证,须急救回阳了。

二、关于白虎汤及其类方的使用

      白虎汤虽以身热、汗出为主证,但身热而非大热,可见不一定是为热病极期而设的。方中只有石膏一味清热,配以知母等养阴之品。故实为清热保津之剂。

1.    石膏的功用

      白虎汤、白虎汤类方都是以石膏为主。从《伤寒论》用石膏之方或可从另一个侧面看石膏的功用。《神农本草经》载石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燥……。”并没有指出石膏可以退大热。再看《神农本草经》对其它药功用的阐述。如黄芩直接谓:“主诸热”;葛根:“主消渴,身大热”;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吉益东洞《药征》石膏曰:“《名医別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渴家而无热者,投之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可见东洞翁使用本品也是以治烦渴为切入点。并非直折大热。

      《范文甫专辑》载上海已故名医范文甫治阳明之热多以白虎桂枝汤加减,以桂枝散邪退热,白虎汤清热保津。再看张锡纯,他用石膏配以阿斯匹林,即“石膏阿斯匹林汤”:“以石膏二两,阿斯匹林一瓦,先用白蔗糖冲水,送服阿斯匹林,再将石膏煎汤一大碗,待周身正出汗时,乘热将石膏汤饮下三分之二,以助阿斯匹林药力。迨至汗出之后,过两三点钟,犹觉有余热者,可将所余石膏汤饮下”。可见张氏认为白虎汤退热之力不强,才联合阿斯匹林使用的。

2.《伤寒论》中含石膏各方不为退热而设

      从仲景使用石膏的其它方剂看,石膏也不是用以退热。试看以下含石膏的方剂:

      (1)用石膏半斤的各方。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方中皆含半斤石膏,但均为“无大热”。如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金匮.水气病》:“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用石膏半斤以下的各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续命汤、风引汤等。大、小青龙加石膏都不是针对“大热”的,皆因烦躁而用之。续命汤更无“热”证,是为了使患者更能耐受温热的药物而已。

      (3)用石膏一斤以上的方剂。如木防已汤,此方出自《金匮要略.痰饮》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之、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方用木防已、桂枝、人参、石膏四味。其中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此方原治支饮,近人亦以之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确有奇效,在此不赘。但是仲景方中用石膏最重者。鸡蛋大一枚石膏约45克,小的也不小于30克,如果十二枚大约便是360克~540克。按一两即15.6克计,白虎汤用一斤,也不过是250克。而本方绝非为大热而设的。

3.白虎汤类方

      白虎汤类方如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我们知道《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小白虎汤即《伤寒论》之白虎汤。而小白虎汤证“治天行热病,大汗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即《伤寒论》之白虎加人参汤证。如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68条:“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倶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辅行诀》与《伤寒论》皆源于《汤液经》。仲景在“论广”《汤液经》时,不以白虎汤(小白虎汤)治此证。却加上人参。而成白虎加人参汤,可见其匠心独运。上面说过,仲景的白虎加人参汤都不治“大热”,是“大汗出后”,津液耗伤而“大渴”、“脉洪大”。更可见此证重点应不在退大热而在救气津。另《辅行诀》的大白虎汤,即《伤寒论》的竹叶石膏汤。《辅行诀》以之:“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口舌干燥,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很明显《辅行诀》的方证仍与小白虎汤方证有转承关系。仲景却另立方证;第397条:“伤寒解后,虚嬴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伤寒解后,应是大热已去,气津两伤,仍用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冬。退余热,养阴津。应该说;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三方。仲景都是用于热病的中后期,养阴保津为主,清热为辅之方。

cofieco:对《伤寒论》 “(176)伤寒脉浮滑, 此以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 之争论颇多。 近日重读《伤寒论》, 注意到 “(180)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一作寒是也” 的 “实”字后有“一作寒”三个字, 从这方面看, 中国古汉语中,“ 实”字和“寒”字有时会出现误读,因这两个字的古体字外形极为相似, 特别是古代竹简上文字的传抄和储藏过程中, 造成误读是常有的事。所以, 我想《伤寒论》 (176)条是否是 “(176)伤寒脉浮滑, 此以表有热,里有实,白虎汤主之 ”里的“里有实”误传抄为“里有寒”。

c19751118:史丹利在学校念书时,当方剂学上过白虎汤与黄连解毒汤之后,史丹利对于两个方都可以处理大热感到很困惑,到底这二者处理的热有什么不同呢,史丹利虽然有疑问,可是并没主动去问老师,因为史丹利没有老师缘,而方剂学老师陈大炮很凶,怕问了反倒被臭骂一顿,所以将这个问题暂时遗忘。

        最近因为研究「发热」的关系,又想起这个问题,因此史丹利下定决心把它搞清楚。首先我们先看方剂学上这两个方子的各自主治:白虎汤:治热病大汗出,大渴,大热,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及中暍烦热而渴者。

    黄连解毒汤: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心烦,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衂血,热甚发斑。其中黄连解毒汤中的「表里俱盛」,网友千万不要勿会黄连解毒汤既治表热也治里热,所以这里的「表里俱盛」我们暂不讨论。

    两个方子比较都能够治发热,但是白虎汤证有汗出,黄连解毒汤证却没提到有汗出;另外黄连解毒汤证会有出血现象以及精神症候,白虎汤则否。这二者似乎隐含运用这二个方子的病理区别。

    我们身体的汗来自于组织间液,而组织间液来自于微血管中的血液(除了红血球),白虎汤证能够不断汗出,说明组织间液能够有充足的补充,这说明微血管的通透作用是正常的,所以除了红血球以外的血液成分能够自微血管渗出到达组织,因此白虎汤证的发热是一种不会影响微血管渗透性的发热,根据现代药理学:石膏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有解热作用,但不持久。

    而黄连解毒汤没有出汗确有出血,由上面的推理知道,黄连解毒汤证的发热是一种会造成微血管渗透性降低的发热,由于渗透性降低造成微血管压力上升,最后导致微血管破裂而出血,这应该是温病家说「热入营血」的病理基础。这表示人体将作战的战场局限在血管之中,而不愿让战场扩大,如果真是如此,则血液中溶质的成分将上升,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也造成高的渗透压,使得微血管中的成分更无法渗透出去,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而黄连解毒汤正是打破这种循环的药物,对照现代药理学:黄连具有扩张末稍血管的作用,两者不谋而合。 所以虽然两个方子都可以治大热,但是作用机转完全不同,处理的发热也不同,中医初学者了解这些道理之后,在临床上使用这两个方子应该有更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可以推理出这二个方子各自的延伸用法,比如用黄连解毒汤降血压,改善循环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汤本求真先生有两个黄连解毒汤(丸)的处方,其中一个是用大黄,不用黄柏,他称第一黄解丸,另一个反之,则称第二黄解丸,而汤本先生较常使用的是地一黄解丸,史丹利个人认为如果发高热应以第一黄解丸为佳。

    最后史丹利简单作个归纳,白虎汤证着重在有汗出,而黄连解毒汤着重在有充血现象。

医案:

woyunzhai:临证多年白虎汤时有用之,唯有一案颇奇。一八旬老妇来诊,诉近四五年不可进食热的饮食,三九天亦不可食热饭菜,且须将饭冷却结冰食之方舒,余无所苦。观其精神饱满,形体健壮,唯诊其脉滑,舌无异常。考虑再三投以白虎汤五剂一试。不料药后竟恢复如常,随访多年未发。

古方传人:那是2010年的时候,我还在药店坐诊。药店有一位二十来岁的美女销售员,身高一米六四,不胖不瘦,九十来斤,皮肤白,圆脸,文静,不爱说话。她每天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吃钙片,几天不吃钙片就会腿抽筋。有一天突然听说她出车祸了,不过并无大碍。我们几个去看她时,她却一直在说腿抽筋,其它没有问题。原来是在她出事故时,已经将电动车刹住,但因为腿抽筋却无法站立,导致她倒地并撞上出租车。她让我用中药帮她治治,解决这个困扰了几年的毛病,我为她除芍药甘草汤(生白芍50g,炙甘草20g)五付。她用怀疑的眼光看着这张只有两味药的处方,说:就这两味药能治好我这么长时间的病,别的大夫开的处方都是写满一张处方,都不见效。后来在我和同事的劝说下,她才抓了药并坚持服完。五天后,不但她的腿抽筋未发作,还附带改善了她的便秘问题。转眼半年过去了,她没有再吃各种钙片,腿抽筋也一直未在发作过。但她却另有一个问题:脸红。她脸红已经有半个月了,开始并没当回事,后来影响工作了才想到治了。她又想到中医中药了,让我为她处方。我见她满脸通红,发烫,须不断用冷水、冰块敷面,怕热,烦躁,出汗不算汗多,口干喜冷饮。舌脉基本正常。我为她处白虎汤(生石膏60g,知母15g,粳米一把,炙甘草10g)五付。三天后脸已不红,不发烫,不须在用冷水、冰块敷了,也不烦躁怕热了,她觉得已经好了,剩下两付药也未喝。我们一直有联系,到现在在没发作过。

混元一气:刘某,女,35岁,妊娠10周,前日(除夕)晨起后恶寒发热渐起,体温38~39℃。四天前曾行减胎术,术后三天给予硫酸镁40mg、头孢甲肟2g,静点,1/日,无不适感。患者饮热水后微有汗出,体温稍降,但不久又恶寒,发热,无腹痛,无食欲。除夕晚至某综合医院急诊,查血常规:白细胞9900,中性粒88%,值班大夫对此孕期不敢处方,建议应用柴胡剂。患者回家自服柴胡滴丸2袋(天士力产,0.551g),仍是微汗出。稍进晚饭,不久即出现寒战,身抖不能自持,极度畏寒,不断要求加被。急送本院妇科,到院寒战止,体温40.3℃。询问病史后静点头孢甲肟2g(6小时后再次给药),5%GS 500ml此时开始出汗,且汗出如洗,浸透床单。汗后体温降至37℃以下。早8点又给头孢甲肟2g静点,10点体温又升至38℃以上,身热烫手,恶寒,口渴饮水,舌红,脉洪滑数,输液后体温没有下降。家属着急,请会诊。考虑患者表证之后已多汗,则不宜再汗;先剧烈寒战,后恶寒发热反复,发热明显,多有饮水,舌红,病邪已向少阳、阳明发展;无腹痛,触诊腹部柔软无压痛,无腑实及淤血,排除承气类方。柴胡类方考虑,寒热往来,高热口渴汗出,小柴胡合白虎汤,处方:生石膏40g,知母10g,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甘草6g,党参10g,生姜5片,大枣5枚。2剂,水煎服。第一剂煎取约350ml,当晚18点服药150ml左右,药后不久微汗出;晚21:30服下剩余药汁,一夜安睡。2月11日凌晨4:45测体温37.4°,早6点36.8°。又接服第二剂中药。精神好转,有食欲。10点化验血常规:白细胞6400,中性粒62.5%,其余项目也正常。复查超声,胎儿活动、胎心正常。服中药后患者自感明显好转,体温没有反复,中午出院。随访,至今没有发热等不适。

杨奇云:李某,女,19岁,两岁时因高热导致小脑重度萎缩,行走不便,足划地,手拘挛,癫痫每日发作数次,严重时每日发作数十次,遇外感发热时癫痫尤甚,经人介绍来诊,针灸月余,效果尚可,癫痫几无发作,偶发时程度亦轻,春节后,病情有复发趋势,继续治疗,控制尚可,外感发热时,多与小柴胡汤或针灸治愈,不再静点抗生素,现仍偶有癫痫症状,但家人表示已较过去减轻许多。13年8月底,患者又发高热,电话问诊,予小柴胡汤加连翘,无效,予柴胡桂枝汤,无效,8月27号,面诊:发热,多汗,每次发热前有恶寒感,无口渴,二便、饮食、睡眠均无异常,精神差,睡眼朦胧态,面色暗,好似几天没有洗脸一般,其母称近几日常说些莫名其妙的话,但神志尚清楚,诊病时能正常回答医生提问,舌淡红而嫩,有齿痕,右手因残疾拘挛而未诊查,左手脉象滑数有力,沉取不衰,诊为白虎汤证,处方:生石膏40克,知母15克,生山药15克,生甘草10,三付。8月29日,二诊,药后精神好转,汗出减少,仍有发热,发热前仍有恶寒,脉滑数有力,仍予白虎汤加山药,生石膏60克,四付,9月5号三诊:仍发热,已无恶寒,余症同前,处方同前,生石膏80克,五付,服药期间患者外出,9月22日四诊,仍发热,但热势降低,以38℃居多,脉仍滑数,但力度较前稍轻,仍予前方,生石膏80克,6付,嘱咐患者母亲,先服用两付,如果没有明显腹泻或其他不适,后面的四付药两两合并成两付药服用,9月28日,五诊,患者母亲因工作缘故,忘记交代家人服药方法,前药仍是一天一付服完,现热势降低,基本以37℃居多,脉仍滑数,但力度已大为减轻,予前方,石膏50克,五付,10月2日来电,服药两付以后,体温已正常,嘱停药。10月5日随访,诸症无复发,告愈。这名患者这次的治疗已经结束了,前后用了近一月才治好这例发热,我不能说用白虎汤就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从服药后的逐渐减轻的表现来看,大方向应该没错,之所以记录了这则病案,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例前人早有明言但却不太常见的白虎汤证,至少我以前从来没在临床上见过。《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单从表现来看,尤其是患者的精神状态、舌象、无口渴等症状,都不是典型的“四大”的白虎汤证,但是患者的面色暗,家人叙述的患者偶有言语错乱的表现,都让我想到“面垢、谵语”,当然,除了我所谓的“面垢、谵语”,之所以选用白虎汤,之所以自始至终都用白虎汤,我的坚持和底气,主要来自患者的脉象。

君之羽:昨天有一病人,早上受凉,随后出现发热恶寒,未经处理,到中午出现头晕恶心,纳差,往来寒热,口微苦。至晚上,发高烧,心中烦,恶热,口干渴,给予白虎加人参汤,半夜热退烦除。到今天早上,腹胀肠鸣,矢气则舒,大便量少不畅,遂予以小承气汤,大便通,舒。此患者一日间传遍三阳经。

林中一杏:孩子7周岁,男,身高1.3米,体重40公斤。今年冬天皮肤经常瘙痒,主要在后背两肩胛骨内侧及头部头发内。痒的时候就叫人赶快给他挠,刚挠完放下手就又叫着痒得不行。用了很多方法,喷专门止痒的伤科灵喷雾剂无效,又找了几个偏方也无济于事。后仔细观察孩子,两腮红红的,正合阳明证“缘缘面正赤”,手很温暖而又喝水多,正是“手足温而渴者”,属阳明证。也不知道这样辨证有效无效,开了个小方,白虎汤:石膏20、知母10、炙甘草6、粳米15,喝了三付,再不嚷嚷皮肤痒了。只是自己不是医生,不敢多用药,感觉不痒就没有再喝了。二十天后,孩子又叫着皮肤痒,又喝了两付,感觉又好了。不知是用药不彻底还是其本身就是热性体质的原因(平时易口渴喝水多)瘙痒竟不能得到根治。

acl114pp:十多年前我一个小学同学的姐姐贫血多年。看了不小中医西医就是血补不上,吃过不小补药也不管用还有点胃炎,身体不好就没有身生二胎,家里人看着急到处打听医生,那时我刚毕业在家要我看休闲、她当时脸色苍白,纳差,乏力、头晕,倦怠,恶热、脉洪大,舌淡苔白厚干燥,有点像当归补血汤证,“血虚发热似白虎”我就问她喜欢喝热水不,她说喜欢喝冷的而且还量大,我当时没有管她贫血症状,就给她白虎汤和平胃散七副,当时我也没有把握也没有经验,而且这个病人还在我一个老师那里看过几次也效果不好。当时我就安慰她你这个病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好的需要时间,过了十来天后他老公来问我原来的处方还能吃不,我仔细问了她服了药反应,她老公高兴的告诉我从来没有这样有效的处方,症状都减轻了,而且便宜。比那些人参阿胶便宜多了,还想继续吃原方,我告诉他老公继续吃原方有什么不舒服再换方。后来吃一个多月就好了而已后来生了二胎。还有一例也十多年前的病例是一个二十岁的男孩搞汽车修理怕热,大渴,一天喝十瓶矿泉水也解渴,去医院检查是甲亢,吃了西药也不管用,这个男孩子比较高,脸红红的,比较瘦,我就给他白虎加人参汤四剂怕热口渴就好了,甲亢他继续吃西药。后来还介绍不不少看病给我看。最近我夫人因为奶水不足自己搞猪脚煲黄芪喝,以前一吃就奶水充足,没想到这下吃了没有反应反而怕热,口干,汗也比较多,小便也多,我就给她白虎加人参汤一剂后怕热口干明显改善。我想方证辨证不管什么病只要证在就可以治疗,而且效果明显。

......

白虎加桂枝汤

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治第四》

原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三两,去皮  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

白虎加人参汤

原文: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26)

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168)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169)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17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汤主之。《金匮玉函经》

5.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222)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汤主之。《金匮玉函经》《千金翼》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汤主之。《金匮玉函经》《脉经》

原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一升,日三服。

注:

夜雨寄北:伤寒论里白虎汤的条文一共有4条。金匮要略里没有。伤寒论里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一共有5条,金匮要略里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有2条。

根据医圣的规定,白虎汤证病人只要口渴,要喝很多水,就要加人参。(临床上可以用西洋参。)病人口渴,必须喝很多水,这是身体的自救,身体里水太少了,所以能喝,并且要喝很多水。

我们来看一个病例。孙某, 女,3岁。患女出麻疹后,高热不退,伴见汗出,一身未了又出一身,汗虽多而热不消,口干舌燥唇焦,频频饮水不止。舌苔薄黄,脉滑数。此属阳明气分大热,迫津外渗,若不急治,恐有津亡痉厥之变。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服药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脉和而安。

那么为什么临床上我们看到这么多病案白虎汤证口渴的病人没有加人参也见效了呢?第一本身医圣设立白虎汤处方时就用了少量粳米来补津液。

第二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急性胃肠炎拉肚子的病人,拉了七八次了,这时候身体里是轻微的缺水。我们光把拉肚子止住,病人也能好,拉肚子止住以后,身体慢慢恢复补充缺的水液。但如果我们止住拉肚子并补充水液,病人能好得更快。同样一个急性胃肠炎拉肚子的病人,拉了十几二十次,病人拉得都脱水了,眼窝凹陷,烦躁,精神差,皮肤及嘴唇干燥,这时不仅要止住拉肚子,而且非补液不可。很多时候我们记录病案记录得不是很严谨,很多规范也没有遵守,甚至很多医家本身也没搞清楚为什么这样用,自己迷惑,后来学习的人就难免更加迷惑了。

怎么判断加人参?

1白虎汤证,口渴,能喝很多水的加人参。(医圣规定)

2白虎汤证,舌苔干燥,没有津液要加人参。

3白虎汤证,伤阴严重,脉细或虚数无力,加人参。

coorus:170条,《玉函》作“白虎汤主之”。

222条,《玉函》及《千金翼》作“白虎汤主之”。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玉函》及《脉经》并作“白虎汤主之”。

这几个不加人参的版本,我看都不无道理。白虎汤中,石膏主口干舌燥,知母主渴,白虎汤证本有口干舌燥和口渴,不一定要加人参,唯26条和168条,渴得很厉害,说明津液损失严重,有脱水之虞,病人往往脉走极端(洪大或细弱),或者病人羸瘦,才加人参。

经方循证情报速递:特应性皮炎是一种让许多孩子和家长苦恼的疾病,其特征为患者或其家族中可见明显的“特应性”特点:①容易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②对异种蛋白过敏;③血清中IgE高;④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典型的特应性皮炎具有特定的湿疹临床表现和上述四个特点。又称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Besnier体质性痒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

2008年第3期日本东洋医学杂志介绍了一个“小确幸”的临床试验,给14名有面部红斑的异位性皮炎患者服用白虎加人参汤,并在有效例和无效例的对比中得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异位性皮炎的适应征:

(一)局部症状:1 从面部到颈部、前胸、上背等区域的红斑  2 红斑部位,尤其是面部的热红潮  3 全身皮肤变干;

(二)全身症状有:1 中等程度的体格、体力  2 水分摄取多  3 轻度手脚发冷(仅手脚发冷无腹痛)  4 轻微有便秘倾向。

对自身面部热潮红的症状,感觉强烈的患者和感觉不强烈的患者相比,前者面部热潮红及皮肤瘙痒等症状的改善更明显。这也表明上述使用指标之中,最应重视的特征是面部热潮红的强度。

【讨论】《新古方药囊》中提到,“本方剂以口渴为第一应用症状”。与本项研究的结果不一致,这或许提示同一张方治疗不同疾病时,其“抓手”常常不同。

研究小组使用红外温度计的测试显示,对于前额部皮肤温度高于35.3℃的患者,白虎加人参汤有清热的疗效。且用药一个小时左右,患者的皮肤温度就出现了下降现象。这与传统认为的“白虎加人参汤对症治疗,要到几小时后甚至几天后才会有疗效”大相径庭。传统观念应在实证中得到检验和调整。

......

竹叶石膏汤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原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采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

《集注》:“凡方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两为正。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

网文:竹叶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活性多糖以及酚酸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和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生物活性均与银杏叶具有可比性。竹叶安全无毒,在其有效成分中,迄今尚未发现任何有毒、有害成分,不像银杏叶中含有一定量的白果酸,对人体有害。

1.抗菌抑菌作用

  竹叶中含有的黄酮类生物活性成分有着较强的抗菌、抑菌作用,特别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呈现出较强的抑制力。7月和11月中旬采摘的竹叶黄酮抗菌活性较高。

2.调血脂、降血清胆固醇功能

  竹叶黄酮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调脂作用与同剂量的银杏黄酮相当。研究发现,竹叶黄酮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红细胞比容积,减慢血沉速度,加快红细胞电泳。所以,竹叶黄酮能显著调节血脂,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

3.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竹叶黄酮对心肌缺血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它能明显减慢心率,降低心脏指数、心搏指数和左室作功指数,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并能降低血压,调整缺血心肌氧的供需平衡,增加冠脉流量,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4.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功能

  竹叶黄酮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作用强于同剂量的复方丹参片。它还能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抑制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变,从而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

医案:

中医学子123:王某,男,23岁,2013年9月14日就诊,患者呃逆频作,呃声洪亮,口臭,渴喜冷饮,遇热则呃逆发作,服6542,B6,并服丁香柿蒂等药,病情时好时坏,已2年余,现症状加重,几乎天天发作,观其体壮面赤,舌质红苔黄,诊其脉滑数而有力,此乃热积胃府,胃火上冲之证,“气逆欲吐”之竹叶石膏汤证,竹叶24克,生石膏45克,党参12克,麦冬15克,半夏20克,甘草12克,粳米30克,柿蒂15克,3付水煎服。9月17日再诊,患者自述,一剂后就再也没有呃逆,嘱其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仲圣曰:“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诚信哉!

伤寒书院:父亲今年60岁,患耳下包块如栗子大,经州医院各项检查“似腮腺瘤,良性?”,建议手术治疗。父亲体胖,双肾多发结石病史35年,曾手术取石,身体差,不敢走长路和剧烈活动,否则出现尿血。高血压病史23年。平素病,多服中药愈。5月19日手术,天气炎热。术后3小时方醒,嗜睡,当晚11时我去探视,卧床,多汗,不穿衣,不被。孙呼之不答,稍睁眼一视即闭。问母亲,说你父亲烦躁,多问话则手足捶床,骂人。第二日夜10时,母亲来电:“你爸说心烦,恶心想吐,没有力气,坐不住,怕光,动不动骂人,户外走走稍好些。咋办?我说你问医生没有,她说医生看了,不发热,伤口也好,没有好办法,只说多出外走走,有没有吃中药。吃了,越吃越想吐。不吃还好些。我在县城,父亲在州城,路远不便前往,开方微信发于弟。思:大病术后气血伤,天热大汗,烦躁,呕逆不欲食,无力,好似气津两伤。问之不渴应该是输液的缘故,但又回想平素父亲虚寒体质,舌苔厚腻,每病多用附子。石膏可以用吗?没有亲诊就开方有效吗?”病后虚羸呕逆叨,三参二草一斤膏。粳夏半升叶二把,麦冬还配一升熬“。我反复念叨着。10分钟后,毅然开方:淡竹叶12g  石膏24g  姜半夏12g  潞党参15g    粳米30g(用新米代,抓了两把) 麦门冬30g    炙甘草9g      二剂,水煎服,三日两剂。第二日晚9时,我电话问之,上证已好一半,已经吃了半碗稀粥。第三日晚6时母亲来电说差不多全好了。过了一天,我去探望父亲,父亲恢复很好,和我散步,说:“手术当晚孙子喊他,他听见了,只不过当时张口欲吐,不敢说话,也不敢多睁眼。现在有点腹泻,药已经停了。我说是。这个病例由于输液的原因,无口渴,故记之。

李医生666166:一位82岁高龄农妇患了肺炎,在二级中医院住院几十天,一直全靠西医西药抢救与治疗。眼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患者的儿子亲自找到院长,请求中医会诊,却被告知,老年人肺炎的死亡率特别高,我院还没有敢冒这么大风险的中医师。患者家人出于无奈,只好出院回家准备后事。回家后,患者并没有像医院说的那样很快死亡,其收缩压一直在50至70mmHg之间波动,偶而测到“零”,但是再测时却又测到了;体温一直在37度以上。其儿子不甘心,于2015年4月17日晚上把我接去看看到底还有没有可救的希望。察其面色潮红,口唇干裂,舌质干红,舌苔黄腻,干裂如锅巴,脉豁大,重按若无,但细寻尺部仍然有根,足部温度如常,跌阳脉微弱。病邪未去,津气先衰,势虽垂危,但尚有一线生机。治拟生津益气、扶正祛邪为法,即予竹叶石膏汤加味治之。处方:西洋参15克、石膏15克、竹叶10克、麦冬10克,半夏8克、芦根15克、甘草6克,粳米一小撮。4月20日再诊,体温正常,收缩压100mmHg以上,舌质淡红而润,苔簿白,中间微黄,脉细弱,唯独足部欠温,不可掉以轻心,原方石膏减为10克,加制附片2克,五味子10克。并嘱咐亲属注意患者足部温度的变化。23日中午电话询问足部温度情况,对方回答患者现坐在铺上吃饭,不便查足部。笔者即放下电话,从后也没有再复诊。

中西医生:马姓女患之母,74岁,回民,临时住兰州小西湖女儿家中。2013年5月24日求诊于笔者坐堂药店。女儿首先说明:其母病的时间长了,以前血糖异常(或高或低、具体不详),未用过调节血糖药物;前些日子,在其他药店坐堂医生处花费数百元开中药几付,无效;情绪很不稳定,闹腾的家人甚为苦恼。就诊时患者自述:“内火”很大,气短气喘、黄粘痰难以咯出、胸脘憋闷不适、口干舌燥、多饮、汗多、烦躁、怕热、乏力甚、明显消瘦,同时视力模糊甚、眼睛痒,手脚极为麻木(自服天麻丸应对),整夜睡不安稳。二便调。观之:体瘦小、面色白枯、情绪激动、舌红暗无苔、脉数弦细。即予竹叶石膏汤原方:竹叶9、石膏30、麦冬24、甘草6、半夏6、生嗮参6、粳米(东北大米)一撮,三剂。今上午复诊,言服药舒服、诸症大减、情绪稳定了、夜间能安睡了,但还觉得内火没有清理干净,结合患者及其女儿意愿,继续原方三剂巩固。手脚麻木依然,考虑到系动脉硬化所致,配合西药脉通(复方三维亚油酸胶丸)缓治应对;眼睛也较前亮了些、眼睛痒也有所减轻,准备下次应用保健品叶黄素和中药驻景丸(打成粉末)应对。同时嘱检查血糖,若有血糖异常,将选用适当的调节血糖药物。

黄煌:L姓青年,患左下肢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手术切除后2月即来服用中药。我给他开的是竹叶石膏汤,连服3月。昨天复诊,视其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他告诉我胖多了,体重增加6公斤。

腺泡状肉瘤的病名,1952年才见报道,属于来源不明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多发于青年男女。这种肿瘤是个稀罕病,发生在骨头上的更为少见。那天,我为处以何方想了很久。对其病而言,现代医学除手术之外无他法,古代更无此病的记载和对应专方,我是第一次遇到此病,毫无经验,无法,只得从体论治。其人肤白,询之眠食尚可,问其体重,说病后瘦,别无他苦。我想,此病多令人瘦,遂想起经方中几张令人胖的方,一是炙甘草汤,一是薯蓣丸,还有是小建中汤和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人羸瘦而贫血,并心动悸而心律不齐;薯蓣丸人较之炙甘草汤人,往往有低热、易于感冒、腹泻、食欲不振、轻度浮肿等;小建中汤人是白瘦而腹痛者,且喜甜食,便干结,其瘦多为天生或不能食所致,其病在消化系统;而竹叶石膏汤人白瘦而咳逆,而多发热多汗,其瘦多由发热或热毒引起,所谓的“伤寒解后”,其病多在呼吸系统或肌肉神经系统。比较下来,选定竹叶石膏汤。处方:淡竹叶15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克、北沙参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姜半夏10克、粳米一把。水煎,分两天服完。从近期效果看,尚属满意。

在那些林林总总的现代诊断面前,其实经方医学的思路不复杂。主要看患者的整体状况。瘦的让其胖起来,胖的让他瘦下去,不出汗的发汗,汗多的止汗,小便不利的利水,大便不通的泻下,不得卧的除烦,但欲寐的温阳……,如此这般,也就是让机体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就如手机设置还原。不过,如何长肉,如何瘦身,如何发汗,如何利水,说到具体的方药的选择,倒不是那么简单。每张经方,都有其相应的使用证据和指证,这就是方证。方证是临床的切入点,是医生的抓手,是安全有效的凭证。方证必须相应,这是经方医学的灵魂。不管疾病如何变化多端,不论以后还有什么新的病名出现,经方人说来说去,还是那个方证相应。

黄煌:前天学生告诉我,那位服用竹叶石膏汤的中年妇女能进食了,鼻饲管拔掉了,已经出院。从照片上看,她胖了不少,脸色好看了,眼睛也有神了。

      她是9月15日坐着轮椅来诊的病人。那天的她,皮包骨头,脸色蜡黄。她插着鼻饲管,讲话有气无力。她女儿告诉我,她妈妈呕吐、无法进食已经两个多月了,住了好几次医院,诊断是胆汁反流性胃炎、重度胃下垂、胆囊炎、营养不良、抑郁症等,但治疗效果不好。现在有盗汗,每天衣被均湿,还有口干,不时要喝水。我让她张开嘴:舌红苔少而且干燥,摸她的脉:滑数而无力。这是一个少见的方证:竹叶石膏汤证!我随即处方:淡竹叶15克、生石膏50克、生晒参10克、麦冬20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粳米一大把,水煎至米熟汤成,日分三次服用。5剂。几天后我的学生接到信息反馈,进药两三天就能进糊状食物,口干好转。没有想到,目前病情已经大有好转。

      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397),从后世的医案看,大多用于发热性疾病的后期,患者精神萎靡,极度消瘦,前人常用“骨瘦如柴”,“形销骨立”来描述,同时伴有严重的呕吐、食欲不振等。或低热不退,或自汗盗汗,或口干喜冷饮,或心烦失眠,或干咳声嘶。其人脉多弱数,舌多干红。这种状况,中医常用“余热未退,津液已伤”来解释。现在临床上发热性疾病不多,但据我观察,肿瘤放化疗后、运动神经元疾病、肌肉萎缩性疾病、营养不良等的患者,仍然可以见到竹叶石膏汤证。

      竹叶石膏汤止呕开胃。去年曾接诊有一位8旬老妪,不能进食,极度消瘦,也是轮椅来诊。成天闭眼不语,行将就木。我开竹叶石膏汤原方,嘱用糯米入煎,将药汤少量频频服用,居然能入口不吐,体重也上升。今年春天还来复诊,情况尚可。

        竹叶石膏汤能长肉。我曾治疗L姓青年,患左下肢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手术切除后2月即来服用中药。无所苦,唯有手术后体重下降很多。我给他开的是竹叶石膏汤,连服3月,体重增加6公斤。其功效当推人参、麦冬、甘草,这三味药物最能理虚拯羸。

      竹叶石膏汤还能止汗疗渴。方中生石膏甘凉,能治汗出多、口烦渴。我曾在德国遇到过几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大多有多汗怕热消瘦等表现,我建议用方是竹叶石膏汤。本案患者因为出汗量大,故重用石膏50克。

        竹叶石膏汤是《伤寒论》最后一首方,该方证临床不多见。这次我遇见了,而且原方用后效果明显,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

竹皮大丸

原文: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原方: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  曰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医案:

绞尽脑汁:某女,22岁,生了小孩后三个月了,只要一喂奶,就心烦意乱,为此做了心电图,结果正常。西医诊断,产后抑郁症。我问她,不喂奶时也会心烦吗。答,偶尔也会。但喂奶时多见。处方,竹皮大丸三副。结果,一剂症消,三剂痊愈。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谈失传已久的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四大证”证质疑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白虎汤类方概述
黄仕沛:白虎汤“四大证”证质疑
何绍奇谈医1
石膏药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