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闽都文化的精气神

闽都文化的精气神



(今天,“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论坛开幕。将我的发言稿贴在这里,以存档。)

首先,我代表福州市社科联对闽都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闽都文化概论》一书正式出版,并借今天首届闽都文化高端论坛开幕之际,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发式。这标志着我们在闽都文化理论研究领域奠下了一块基石,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闽都文化概论》是由福州市社科联组织省市一批专家学者,撰写的一部系统概括闽都文化内涵的专著。对闽都文化作了总体论述,并对闽都文化的政治、哲学、文学、史学、教育、宗教、民俗、艺术、建筑等12个方面进行了专题性论述。我们衷心希望,通过《闽都文化概论》的出版发行,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闽都文化,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闽都文化

受闽都文化研究会的委托,我向各位简要介绍闽都文化的精气神。

一、闽都文化的概念

说闽都文化,先说“闽都”。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说:“闽自无诸开国,都冶为城。”其后福州在唐末五代为闽王国的王都。南宋幼帝赵昰、赵昺流亡福州,建行宫作为临时行都。南明唐王朱聿键流亡福州登基称帝,成为行都。1933年底,十九路军李济深、蔡廷锴等将领,发动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作为临时首都。福州称为“闽都”,主要还在于它自古便是“东南大都会”,长期以来是郡、州、府的驻节地以及福建省会所在地。

可以说,闽都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在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基础上,集成融会了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福州地域文化。从根本上看,闽都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从起源上看,闽都文化主要是指五千年前的昙石山文化以来,特别是福州建城二千二百多年以来积淀的传统历史文化,是闽文化发展的源头与代表。从区域上看,闽都文化是指在闽江流域,特别是在福州区域内发生、兴起的文化。作为省会,福州拥有优良的教育与文化资源,荟萃众多的政治和文化精英,发展并积淀起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特殊的区域文化明显地区别于福建省域内其他地区文化,其影响及于全省、全国乃至海外,就是闽都文化。

二、闽都文化的形成

闽都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多种的文化磨合交融,以及东南沿海河口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所逐渐造就形成的。并且,还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传承和丰富发展中。早在七千多年前,福州地区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地原始文化。昙石山文化遗址更被喻为福建海洋文明的发源地。到了战国晚期,越族人入闽,与土著闽族人融合而成为闽越族,土著民俗自成体系。但随着晋代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唐末五代“十八姓从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3次汉人大规模南迁入闽,移民带来的以儒家为正统的先进的中原汉族文化逐渐融合土著民俗而占主导地位,闽都文化逐步向着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正统性方向发展。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闽学的兴起,具有独特个性的闽都文化已基本形成。元明时期,福州经历了海外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强烈冲击,明代中期以后,思想文化界酝酿着求新求变的思潮冲动,推动闽都文化走向成熟。

从地理位置上看,福州“环山、沃野、派江、吻海”,使闽都文化带有与生俱来的海洋性。东汉时,福州开始了对外贸易往来。特别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由福州出发,丰富和发展了福州的海洋文化,推动了福州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而西方传教士入闽,广泛传播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揭开了闽都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对话与交融的序幕。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一批有世界眼光、善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家脱颖而出,为闽都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地理和人文的水土,孕育和发展了闽都文化。

三、闽都文化的特征

闽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与本地区的自然与历史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熔铸了鲜明的正统性、包容性、开先性、尚义性和辐射性等主要特征。这也是闽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正统性。从内涵上看,闽都文化的基因来自中华文化,是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闽越文化融合的结果,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闽都文化决定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包容性。福州地处远离中原腹地的东南一隅,自古以来不断有中原移民涌入。移民外来文化融于福州本土文化且以其优势改造提升本土文化,从而使闽都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开先性。主要体现为思想观念上的“开风气之先”。早在宋代,福州就成为“闽学”中心。近代以来,更有大批名人志士或推动思想启蒙、倡导变法维新,或创办新式学校、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或投身工业和科技发展,对我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尚义性。开放包容的文化土壤培育锻铸了福州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品格,严复“强国保种”的志向,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情怀等,都是生动写照。

辐射性。福州历来海外贸易发达,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当地民众素有远涉重洋、海外谋生的传统,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福州籍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有350多万。闽都文化随着商贸、文化交流活动和移民足迹广为传播。

闽都文化如榕树般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如茉莉花般淳朴自然、芬芳清香;如福橘般喜气红火、寓福吉祥;如大海般博大精深、激情澎湃;如闽江般源远流长、大爱永恒;如温泉般舒适宜人、广施福泽……

四、闽都文化的特质

一是闽都士族精神。福州是八闽首府,各种条件优越,长期是仕宦人家与士人望族的聚居地,积聚着来自中原及福建各地的政治名流和文化精英。他们出身高门士族,以博大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和深湛的学识修养领袖群伦。他们兼具知进退、能文武、辨曲直、善刚柔的秉性。以这些社会精英为代表的闽都士族精神,表现为忧国爱民、勇于担当、敢闯善谋、厚德宽容。历代产生了许多彪炳史册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文学家、翻译家、藏书家和大德高师。

闽都士族有特殊的历史传承,以家庭、家族、师门、书院、官属等为纽带或提携帮带或世代传承。同时,内忧外患的时代特殊性提供了相应的机遇与催化剂,决定了闽都士族对国家需求、民族使命的担当。如唐末的林慎思和宋初的“海滨四先生”,都以渊博学识和独特见解,开创学术研究的先河。朱熹及其弟子黄榦在逆境中坚持著述与授徒,促进闽都学术文化的传播与繁荣。清代鳌峰书院等培养数代学术精英,在我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光辉业绩。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并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以令世人振聋发聩的政论文章和译著,被誉为近代启蒙思想家。

闽都士族的精神体现为认识世界,探索开拓,推动时代进步。晚清风流数侯官,闽都士族对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思想生机和精神活力,闽都士族精神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

二是闽都教育传统。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衣冠士族南渡,给福建带来了中原文化。之后,福州历代主政者普及中原教化,官办的教育机构有府(州)学、县学两级,此外还有大量的书院以及乡学、义学、学馆、私塾等教学机构。中唐以后,福州教育发达,文化普及,已是“俗成邹鲁”,号称“文儒之乡”。两宋时期闽都教育达到了全盛时期。举业鼎盛,科第成就跃居全国领先地位,“闽学”得到发展,福州已成为“儒学最盛之地”。清代,创设鳌峰书院、致用书院、凤池书院、正谊书院等全省性四大书院,聚集并培养出众多的硕儒大师与达官显宦。鳌峰书院更是影响及于海内外,特别是对台湾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很大推动作用。

晚清随着福州的开埠,福州出现了创办新学的浪潮。随着欧美传教士兴办教会学校以及洋务运动开办新学,福州成了中国近代新科技、新思想传播发展的要地。船政学堂创办后,全面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教学方法,选派优秀毕业生留学欧美,使其具有深厚的传统学术基础与文化知识素养,兼备近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新式教育得以发端。

优良的教育传统使闽都整个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风气,出现许多书香门第与仕宦家族,涌现出一大批世袭、群聚的人才。他们在思想文化及文学教育领域的作为为开启中国社会新民智、重塑国人情感、信念、文化价值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三是闽都人文品质。福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具有外向性特征与吸纳各种文明的能力。福州历来是福建的省会,收纳各方来人以及各地传入的思想与文化;都会的优越地位也造就福州人的广阔视野、超卓目光与包容性格。同时,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有利于人们陶冶性情,涵养德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福州城市精神。既是儒家的重要精神,也体现了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包容广纳的历史事实和前瞻品质,倡导和鼓励人们继承先贤遗志,弘扬优良传统,提升素质,超越自我,在包容中坚持理想与操守。以此向社会、向世界昭示福州城市的历史渊源与现实风貌城市的气魄与度量。

四是闽都文化品牌。福州人敢闯善谋、厚德宽容的优良品质,孕育出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和温泉文化、内河文化、福文化等系列品牌。

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首。三坊七巷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里聚集着上百位有着卓越贡献的名人: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郑振铎、冰心、庐隐……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名贤文化纪念地、传统文化传承地、民俗文化展示地。

船政文化。马尾船政是我国近代科技基地、造船工业发祥地和海军摇篮。船政学堂培养了严复、詹天佑等一大批精英人才,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更是福州人民引以自豪的历史骄傲。

昙石山文化。昙石山文化距今五千年,闽侯昙石山遗址是其代表,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海峡的闽台两省,是先秦闽族文化的发源地,是福建海洋文化的摇篮。昙石山文化遗址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昙石山文化遗址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起源地之一。

寿山石文化。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以寿山石为原料的寿山石雕就已出现。寿山石雕以独特的意蕴,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融入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融汇了中国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精华,蕴含儒、释、道等传统思想精髓,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寿山石名列国石候选石之首。

温泉文化。温泉文化融会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精华,是传统沐浴文化和时尚休闲文化的理想结合。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和人文涵养,使福州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唯一的“中国温泉之乡”。

内河文化。福州是中国内河密度最大的城市,城区内河互通,与闽江相通,构成一个整体的水都网络。闽都的文脉也与水脉息息相关,成为城市的肌体和血脉、经络网络。

福文化。福文化是传统祈福文化和当代幸福追求的完美体现。福州是全国大中城市中唯一以“福”为名的城市。福州是有福之州,感恩的福州人,向来倡行“身在福中要知福”。追求造福,传福,添福,谋天下永福。

五、闽都文化的传承

闽都文化是福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更是福州城市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多年来,福州以闽都文化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以多形态方式传承闽都文化,使文化呈现独特魅力;以大文化思维研究闽都文化,使文化凸显社会价值;以新时代使命弘扬闽都文化,使文化焕发内在生机。有效地发挥闽都文化的教化感召和引领服务功能,让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今天我们相聚首届闽都文化论坛,交流心得,探讨新知。在辞旧迎新的时候,让我们一起迎接闽都文化传承弘扬的春天,迎接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春天,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春天。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新春吉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
星河璀璨 道不尽侯官风流
“微观”世界——厨中有“细”闽菜
发现身边的美——乌山游记
【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方言最多的是哪个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