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初探

        (作者:陈小卡 在广东省医学会第七次医史会议上宣读论文)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对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过程的探讨,可以了解影响这一过程的一些因素,并从中摸索近现代医学与医学教育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下面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时间顺序为纲展开阐述。

    一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源头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考其源头可追溯至汉唐时代。史载汉朝和唐朝在与“黎轩”、“拂”、“大秦”(即罗马帝国)经西亚地区的物质交流中,就有西方的药物流中国。在《医方类聚》所引的《五藏论》中,已提到 “底野迦”这种含鸦片制剂,这是一种由西方传入的药剂。《日唐书·拂传》记载乾封二年(667年),大秦使节曾献“底也迦”(同底野迦),证实含鸦片制剂在唐初已输入中国。《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中记载,唐贞观九年(635)大秦景教传入中国,景教徒除传教外,还进行医疗活动,据记载唐高宗患风眩疾,“头目不能见物”,被景教徒秦鸣鹤治愈。

    这时,西方医学的传入是在中西方医学双向交流中进行的。由于当时西方的经济、文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于中国,与其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水平尚不及中国医学,因此西方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很微弱。另外,从西方医学最初传入中国开始,就可以看到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

 

  二 、西方医学正式传入中国

西方医学在16世纪对中国开始较具规模的传入,这里有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此消彼长变化的历史背景。在16世纪的西方,以威尼斯为中心的意大利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包括医疗技术的发展。以意大利为中心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造成的思想文化上的大解放,使西方从此进入了文化科技全面繁荣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巨人达·芬奇等人冲破教会的束缚对尸体进行解剖,加深了对人体的了解,都使西方医学有了很大发展。

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发展到了尽头而走向衰落,经济科技发展相对停滞,统治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儒家思想已走到社会发展的反面,中国医学缺乏质变飞跃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欧洲掀起了开辟新航道的热潮,西方医学对中国的渗入日渐加强。

 16世纪中叶后,欧洲相继派遣传教士到中国,有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庞迪我、熊三拔、龙华民、邓玉函、阳玛诺、罗雅谷、艾儒略、汤若望等,其中多以行医为传教服务。澳门区主教卡内罗于1569年在澳门设立了圣拉斐尔医院(STRAPHAEIHOSPITAI)和麻疯病院。万历二十二年(1594),澳门的圣保罗学院扩充为大学后,设有医科实习班。按张慰丰老师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李经纬、程之范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版,第110页一112)中所述,圣拉斐尔医院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医院,圣保罗大学医科实习班是外国人来华创办的最早的医学校。笔者认为此述值得商榷。一般认为自1557年始,澳门虽在名义上属中国地方当局管治,但是已处于葡萄牙的殖民当局实际控制之下,把圣拉斐尔医院算作中国的第一间西医院,把圣保罗大学医科实习班算作中国第一间西医学校值得商榷。同理,把1828年由郭雷枢在澳门开办的诊所算作中国第一间西医院,也值得商榷。(朱潮主编;《中外医学教育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不过,由于澳门与中国内陆有密切关系,圣拉斐尔医院和圣保罗大学医科对西方医学传中国有一定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活动带有和宗教活动密不可分的基本特征。耶稣会教士来华后,利用医药作媒介进行传教活动。利玛窦于1583年在今广东肇庆地区,就曾在为病人诊治疾病时劝说患者人教。1693年清朝康熙皇帝患疟疾,传教士洪若翰、刘应献上金鸡纳一磅,张诚、白晋又进上其它西药,治愈了康熙的病。有的传教士除行医外,还翻译医学著作。如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邓玉函译述、毕洪辰整理加工的《人身说概》(约成书于1635),是西方传入中国最早而且比较完备的解剖学专著。

 面对当时闭关自守的中国封建社会,相对封闭保守的中国文化科学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相对封闭保守的中国医学,西方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还相当有限。

三、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

 18世纪英国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飞跃发展,并带动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当时西方,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革和翻天覆地的时代大变迁,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大更新。也促进了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其商品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本寻找新的出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扩张。在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末日,长期封闭守旧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体系已远落后于西方,被轻视的医术就更加滞后。随着西方列强冲决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西方文化科学也涌进了中国大地,西方医疗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先导的角色。

 英国人皮尔逊于18051860年在澳门、广州行医,首先在中国人身上试种牛痘,并将种牛痘技术编成小册子印行。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RETER PARDER 18041888)在广州开办“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后称“博济医院”),这就是中国境内开办的一间对中国后来西医与西医教育影响深远的西医院。这是由十三行巨商伍敦元以每年500元的低价,将自己的丰泰行租给伯驾办医局,一年后,连500元的租金也免收了。伯驾得到广东巨商伍敦元的捐助,在广州新豆栏街,十三行内购置了一块地皮,建立了一间专科性质的“眼科医局”,医局设在新豆栏街,故又称新豆栏医局1816年,伯驾在这间医院内用最新的乙醚麻醉施行外科手术。

伯驾创办的这家医院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在写给美部会的报告中称道:“当我们开始尝试每天都接待病人的时候,我发现一些人手里提着灯笼,可以看得出他们在凌晨两三点钟就出来了,以确保能尽早赶到医院;挂号比较紧张的时候,他们甚至在前一天晚上就来了,在这儿呆上一夜,这样或许就能够保证早晨挂上号了……关门打烊时还不时有从大老远赶来的人利用某个外国绅士或香港商人为其求情。”

伯驾开办的医院承继人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 18251901),于1866年在博济医院内设立了南华医学校(又称博济医学校),这是中国第一间西医学校。该校开始只招男生,1879年招收了第一个女生,这是中国首招女生的医学校。1914年博济医院设立了附设护士学校,这是中国第一家护士学校。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以此为滥觞蓬勃发展起来。

 1842年,中国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五大商埠。西医医院在中国内陆大量建立。如上海的仁济医院(1844)、宁波的华美医院(1845)、天津的法国医院(1845)、广州的金利埠医院(1848)、汉口的仁济医院(1866)和普济医院(1867)、汕头的福音医院(1867)、上海的同仁医院(1867)、宜昌的普济医院(1879)、杭州的广济医院(1880)、天津的马大夫医院(1881)、汕头的盖世医院(1881)、九江的法国医院(1882)苏州的博习医院(1883)、上海的西门妇孺医院(1885)、武昌的仁济医院(1885)、通州的通州医院(1886)、福州的柴井医院(1887)、福建南台岛的塔亭医院(1887)、北海的北海医院(1890)、南昌的法国医院(1890)、南京的钟鼓医院(1892)、九江的生命活水医院(1892)、保定的戴德生纪念医院(1892)等。西医学校也纷纷开办,到1920年已达20余所。大量的西医书籍被编译出来,主持博济医院的传教医师嘉约翰在1859年到1886年间编译了《化学初阶》、《西药略释》、《裹扎新法》、《皮肤新编》、《内科阐微》、《花柳指迷》、《眼科撮要》、《割证全书》、《炎症新论》、《内科全书》、《卫生要旨》、《体质穷源》、《全体阐微》、《全体通考》、《体用十章》、《医理略述》、《病理撮要》、《儿科论略》、《妇科精蕴》、《胎产举要》、《产科图说》、《皮肤证治》、《眼科证治》、《英汉病目》,在中国还出现了西医药刊物,如博济医院主持嘉约翰主编的《西医新报》,这是我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另外还有尹端模在广州创办的《医学报》,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西医刊物。

 在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西医大规模传入中国,并占据中国医学界的主导位置,中国的医学史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西医传入中国,把先进的医学技术、医学理论、医疗体系及医学教育模式引入了中国。这对中国近现代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

    在这一大规模的医学文化传入过程中,西方来华传教士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在中国行医和传授医学的动机各不相同。多数是为着人道主义或传播宗教的目的。但在当时客观上被西方列强利用为弱化中国人民抗拒殖民主义的意识服务。“泰西大炮不能举起中国门户的横示,而伯驾医师的外科小刀即大开其门”

 除认识清楚西方在华教士教会被利用来为殖民主义服务外,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士教会在华的传授医学活动,对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西医和西医教育系统的传入,将先进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以及医学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入中国,打破了封建王朝的闭锁局面。这对中国医学科学和近代医学教育体制的确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西医和西医教育系统传入中国,在华教士教会起了传播者的作用。教会直接促成了我国近代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体制的孕育与问世,并为中国近代医学发展起步奠定了基础。

 

注释

《西方医学中国的殿堂》(Western Medicine In A Chinese Palace ,by Bowers, JOHN Z.BOWERS, M.D., Published by TiosakMacy, Tr.Foundation.in 1972 U.S.A p.p20)

《中外医学教育史》,朱潮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5月第1

参考书目

1)《广州城坊志》董佛颐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12月版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10月第1版,111

 (3) 《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合著,(HISTOR OF CHINESE MEDICINE by K.CHMIN WONG AND WU LINETHE ,THE TIENTSIN PRESS LTD. Tientsin, China,1931

《中山纪念博济医院概况》,民国233月(19343月),金曾澄著。《西方医学中国的殿堂》(Western Medicine In A Chinese Palace ,by Bowers, JOHN Z.BOWERS, M.D., Published by TiosakMacy, Tr.Foundation.in 1972 U.S.A p.p20)

4)《中国名校》,国家教育委员会编,外文出版社1995

5)《中外医学教育史》,朱潮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5月第1

6)《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医学院一览》,许崇清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废止”到“振兴”——近现代复兴中医的艰难历程(一)
正哥闲话近现代中西医之争 第四话 西医正式进入中国
中国来了“洋大夫”:西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柏乐文与博习医院
#乔茗星ART#租界唯一的好
中国首家西医院今年170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