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首家西医院今年170岁

    这里是中国第一家西医院,这里有中山先生的足印,这里有中国西医学史的重要开端,这里曾有名医生也有像林则徐这样的名病人……今年11月4日,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迎来170周岁的生日。

  院庆前夕,医院的工作人员正在紧急搜集170年来遗留的院史旧迹。记者找到了该院的“活史书”———心内科副教授刘泽生,他多年来一直细心搜集关于院史的各种资料,并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往事。

  昔日 起初免费治病无人敢求诊

  1835年正是鸦片战争发生前夕,美国人伯驾为达到宣传宗教的目的,在十三行总商伍敦元的赞助下,于当年11月4日在广州新豆栏街丰泰行第七号(即今十八甫一带,原址已被毁)以每年500元租了一间房子,开创了一所眼科医局,想以医疗手段来接近中国人,这是中国第一家西医院。

  其时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使老百姓对西医院心存疑窦,因此虽然医院声明“免费医治”,开张的首日仍然无人敢求诊。第二天一位受眼病折磨多年又无钱求医的妇女听说洋医生治病不要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了,从此揭开了西医在中国治病的第一幕。

  在随后的几年里,这所眼科医局施行了中国首例西医手术———膀胱取石术,此后又施行了乙醚麻醉术、氯仿麻醉术、病理解剖术,每一个手术都开创了当时中国医学史的先河。由于当时还没有相机,于是伯驾请十三行商业画家啉呱帮忙制作教学挂图,这些挂图和很多当时的手术器械,到现在还保存着。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医院迁至谷埠(今仁济路)并更名为博济医院,这是晚清最著名的西医院,也成了中国最早的医学学堂。

今日中山二院大门。纪粤鸣摄

  今日 年门诊量达100多万人次

  百年沧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而今孙逸仙纪念医院正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医院现有开放床位1000张,年门诊量100多万人次;年出院病人1.8万人次。院内的消化内科、内分泌内科、骨外科、妇产科、心血管内科等被列为广东“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普通外科、小儿血液科、口腔颌面外科、皮肤科为医院重点专科。

  医院设备、设施先进,具有国内一流手术室,现代化病房条件优越。该院内分泌专科对糖尿病机理与综合治疗进行长期系统研究,处于国内先进行列,该科设立“广东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其实验室为卫生部研究单位,并创立“糖尿病病友之家”。内科心血管专科于心脏紧急起搏、起搏器应用、心律失常电生理等方面研究成绩显著,多次获得卫生部和省级科研成果奖,获1997年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科研基金资助。

  此外,骨外科在骨肿瘤临床诊治、股骨头坏死机理研究、三维矫正脊柱畸形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科研课题多次获得国家教委科研奖。

  2001年12月,中山二院南院在海珠区瑞宝路开业。近三年来,医院获省厅以上科研课题超出过去10年的总和。

  林则徐:被写入中国最早西医病历

  该院至今保留着一大叠已经发黄的院史资料,记者从中发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片段。它是1840年4月《中国丛报》中的一段译文,也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西医病历。

  留下病历但从未与医生见过面

  这张由该院创始人伯驾为当时的钦差大臣、前湖广总督林则徐亲笔记录的病历卡编号为“6565”,上面记载着当时林则徐身患疝病。伯驾认为,“从医学上看,这个病案没有值得可以引起兴趣的地方,事实上,这位病人我也从来没有见到过……”

  留下了病历、病人却从未与医生见过面,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一直痛恨外国人带来鸦片之害的林则徐虽被疝气所缠,却不愿与外国人有任何私下的接触,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先托一名高级行商给伯驾带信要求其翻译《各国律例》一书中的若干段落,并要求伯驾对有关鸦片的情况提出事实的陈述,开列出鸦片受害者的一般性药方。

  求赠“疝带”却让他人代转医嘱

  随后,林则徐才通过当时的南海知事和高级行商向伯驾索取“治疗疝病的药品”,并要求送他一副“疝带”。不过“疝带”的第一次使用必须由外科医生亲自代病人托绑,林则徐最终找到一位用“疝带”治愈的老同僚,由其到伯驾处替自己带一副并指导使用……

  病历卡上记录,疝带送给林则徐后,他的健康状况良好,只有当其咳嗽时,肚子上的东西才比较容易滑落。

  钦差大臣借看病打探西医局虚实

  为了向伯驾致谢,林则徐还给伯驾送去了水果等礼物。伯驾特意提到,林则徐专门询问了眼科医局的情况,得知在中国开设的这间医局和在别国开设的医局相似,伯驾认为,这时他才得到了林则徐的赞许。

  这段关于林则徐治病的轶事,无疑极为生动地反映了他的个性。刘泽生说,按照史料追踪,林则徐在看病之外,其实更大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幕僚和行商去打探医局以及十三行一带的虚实,摸清这些外国人来华的目的。这位著名历史人物在这家医院发生的故事,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孙中山:要求让男生参加妇科实习

  在博济医学堂的学生名册簿上,有一连串响亮的名字,如陈梦南、康广仁、郑士良、史憬然等。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学生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里是他“以医为媒”投身革命运动的开端,但是孙中山走上这段道路的“奇缘”就鲜为人知了。

  英语流利获准免费入院求学

  刘泽生告诉记者,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求学归来后回到家乡香山翠亨村,靠亲戚资助生活。后来和陆皓东在乡下打碎神佛,在乡下呆不下去了,亲戚也不再提供资助,就来到了广州。他在沿江路上逛街时遇到了当时博济医院的院长嘉约翰,由于他的英语流利,加上在香港认识的喜嘉理牧师引荐,嘉约翰对其印象很好,邀请他进入博济医学堂求学,并为其减免了学费,让他在医院兼职做翻译工作。

  提议撤去男女同学座位间帷幔

  从此孙中山就以“逸仙”之名在博济医学堂求学,虽然在这里学习仅一年,但是他却直接为院长嘉约翰提了几个建议,至今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所津津乐道。年轻的孙中山提出要撤去课室中男女同学座位之间的帷幔,同时要求允许男生参加妇科的临床实习,理由是“男医生以后也会遇到妇科病人”。在嘉约翰看来,这些措施本来就是为适应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在他的祖国并无此规定,因此欣然接受。

  刘泽生说,当时在博济医学堂求学的孙中山,还留下不少故事,至今仍在流传———年轻时中文不太好的他在宿舍里放置了全套《二十四史》,同学们都以为他只是作摆设而已,故意考问他其中的内容,谁知他竟然对答如流,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张竹君:博济医学堂第一位女学生

  在博济医学堂的学生中,“西关小姐”张竹君是首位在此求学的女生。

  院方至今还保留着张竹君的求学记录,记录显示她于1897年入学,1900年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刘泽生曾经查阅过张竹君的生平资料,生于1879年的张竹君生于西关的一个显宦之家,约在七八岁时患严重的脑病、半身瘫痪,当时的中医名医均束手无策。

  家人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把她送进博济医院住院,经过长期治疗竟然痊愈。从此张竹君就立志要学西医,博济医学堂自此也成为中国第一所男女共学的学校。

  此后,这位巾帼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迅速组织中国赤十字会救护队,并让黄兴夫妇乔装成救护队员,避过清兵追捕到达武昌。她自己随即也投入枪林弹雨的战场救护,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

该院早期的人工气胸术肺痨治疗。

  二院“第一”逐个数

  1835年,中国第一家西医“眼科医局”创立;

  1840年4月,《中国丛报》发表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西医病历———林则徐的病历。

  1866年,开设中国第一家西医学校—————“博济医学堂”;

  1880年,创办《中华医报》,为中国第一份医学杂志;

  该院首任华人院长黄宽为中国第一位留学西医学生;

  施行了中国首例西医手术———膀胱取石术,施行了中国首例眼科手术,施行了中国最早的乙醚麻醉术、氯仿麻醉术、病理解剖术;

  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张竹君为博济医学堂首位女学生,博济医学堂为中国第一所男女共学的学校。

孙中山在博济医学堂求学时的留影。

医院创办人伯驾医生。

中国第一位留学西医学生、该院第一位华人院长黄宽医生。

哥利支医生施行了中国首例眼科手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哥闲话近现代中西医之争 第四话 西医正式进入中国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初探
中国来了“洋大夫”:西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西医一号难求 患者漏夜排队
在广州诞生的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
除了治病救人,西医入华还催生了什么正能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