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下 温脾汤、三物备急汤
温下 温脾汤、三物备急汤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方源〗《备急千金药方》卷十三·心腹痛: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组成]大黄五两(15g)  当归  干姜各三两(各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二两(各6g)

[用法]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病机分析:本方治证系有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

寒食冷积阻于肠间,阳气失运——便秘腹痛,绕脐不止。

脾阳不足,不能布达四肢——手足欠温,脉沉弦。

[方解]
 
 

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 

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遂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


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

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

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 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本方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都能主治寒积便秘。 本方是由脾阳不足,中气虚寒,而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夹实,故方中配以干姜、人参、甘草以顾护中阳;大黄附子汤为寒积里实证,证实无虚,故配细辛辛温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13:“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2.方论选录  朱良春,等《汤头歌诀详解》:“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 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 剂,而决非此方所宜。’

3.成方便读》:“此方治寒积之一法也。凡积之所成,无不由于正气之虚,故以参、甘培其气,当归以养其血,使气血复其常度,则邪去而正乃不伤。病因寒起,故以姜、附之辛热,使其走者走,守者守,祛寒散结,纤悉无遗,而后硝、黄导之,由胃入肠,何患乎病不去哉!”

[临床报道]

薛氏用本方为主治疗9例小儿麻痹性肠梗阻,患儿年龄3~16个月,平均9.8个月。病因中毒性消化不良4例,重症肺炎、霉菌性肠炎并Ⅱ度营养不良各2例; 急性菌痢并急性肠炎1例,其中病危5例。用药1-3剂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腹胀基本消失者7例无效2例。

[薛昌森.温脾汤为主治疗小儿麻痹性肠梗阻 9例。中医杂志  1993;(1):24]

[实验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温脾汤有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用温脾汤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证属脾肾虚衰、湿浊内生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这方面作用不明显。说明温脾汤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整整体状态、改善肾功 能、改善体内“粘、聚、集凝”状态,达到改善CRF患者高粘血症的作用。由于全血粘度增高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甚至诱发高血压脑病,所以对 CRF患者能在肾功能改善的同时,降低全血粘度,这对治疗CRF很有意义。

[徐书立.温脾汤对慢性肾衰病入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医研究  1999;12(6):22]

[注意事项] 
1. 凉寒药用量小于温热药量。 
2.《千金要方》另一“温脾汤”。

主证病机分析

阳虚寒积证

寒积阻滞于肠道 ─ 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脾阳不足 ─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有的说它阳虚冷积,便秘,这个区别就是说,既有寒积,寒积是属于实的方面。又体质基础是阳虚,阳气不足,所以温脾汤的寒,很重要,是个寒从中生为主的。即使临床上温汤证的诱发也有可能跟饮食的不注意有关,但是它的寒的来源,主要的还是由于阳虚造成。阳虚不能温通,寒积阻滞于肠道,造成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温脾汤这种腹痛,由于有实邪,所以比起单纯的,比如中焦虚寒,脾肾阳虚,它那种腹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那个不同。这个腹痛要比较,因为有实邪,所以相比理中汤,理中丸那一类腹痛要重一些。但是一般也不是很剧烈的。 

脾阳不足,表现会伴随有一组中焦虚寒的症状。中焦虚寒就是手足清冷或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或迟这一类基础的中焦虚寒证。但中焦虚寒证,比较典型是四肢不温,四肢清冷,吐利腹痛。这里由于有阳虚,寒从中生,不能温通,寒性凝滞,导致了腹痛便秘。所以它主要反映,基础的中焦虚寒证加上腹痛、便秘了。当然这一类情况,它一般都喜温的。针对这种中焦虚寒为主造成的冷积便秘,冷积要功下,中焦虚寒要温补脾阳。内生之寒,温补结合。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方解:

大黄 附子 芒硝 干姜 人参 当归 甘草

君 臣 佐 使 整个方基本上是温阳的方。仲景在像四逆汤这类基础上,发展组合起来的。现在我们选这个方,是《千金方》上的。含有芒硝、当归的。去掉芒硝、当归, 《千金方》还有一个温脾汤,过去教材有时候也选这个。这张方,温下、攻下力量强一点。因为它不仅有大黄,还配合了芒硝,所以整个这个方,从它的组成来看, 大黄、附子仍然是大黄附子汤的结构。从成药来看,用芒硝来增强大黄的功下力量。用干姜来增加附子的温里祛寒力量。实际上,姜、附同用,温里祛寒力量很强, 大黄芒硝联用,泻下积滞作用也强。所以这个方比起原来五版的温脾汤选用的,它攻下力量,攻下冷积力量要强一些,体现出对里寒证,寒从中生的一种温补结合的基本治法。所以这个方温补结合的治法,和前面的大黄附子汤的温散结合的治法,针对寒邪来路不同,也针对了寒实,和兼有虚寒的这种区别。

温脾汤里的寒,它形成有虚寒的特点。尽管由于这个虚寒,导致冷积内停,要温补和攻下相结合。

方里的使药是甘草。甘草既帮助人参补气,和附子干姜构成温补结构。又能调和药性,调和寒热两类药。这是温脾汤的一个基本结构。 配伍特点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温、下、补,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也就是说温里祛寒,和泻下相结合,大黄虽然是苦寒的,但和附子干姜联用,去性取用。整个方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实际上还是在过去经方的药物配伍特点,和基础方的结构,这三方面发展来的。

大黄附子汤和温脾汤的比较


大黄附子汤:

治法温下和温散的结合。

针对病机:寒积里实,纯属实证 即使寒邪伤阳,程度也不重。

主治证候:实证,脉弦紧,可以阳郁产生发热,阳气不达而手足逆冷,腹痛便秘 明显的中焦虚寒表现(舌脉,四肢不温,喜温),腹痛便秘。

 温脾汤:
治法:温下和温补的结合

针对病机:中焦虚寒体质引起的寒积在胃肠。

主治证候:明显的中焦虚寒表现(舌脉,四肢不温,喜温),腹痛便秘。

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温脾汤是温补结合,都是温下,都是大黄附子相配。

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 实际上,温脾汤证一般腹痛程度比大黄附子汤证是要轻一点。反应脉像它强调弦,不是强调紧。现在有些临床,像胃癌病人到后期,经常容易出现大 便秘结,看起来像燥屎,这种不能单纯的寒下,要温通。如果单纯用寒下,往往造成反而肠滑失禁,过去我们看过,就是说单用大黄,番泻叶泡水吃了以后,开始大便困难,一下子变成失禁,小便反而不利了。回过头来用像理中和补中益气,结合起来调整。所以温下、寒下不能乱用。温下是用苦寒辛温这一类相结合,这是温脾汤辨证要点。应该说是一组基本的中焦虚寒证。加上腑气不通。 运用─加减 如果冷积重,加上阻滞气机,厚朴、木香,这个前面讲过,气滞,和大黄附子汤加味相近。 腹中冷痛喜温,加肉桂,吴茱萸。有些人主张,就是说不光大黄附子汤,或温脾汤,都可以加吴茱萸。它能够温肝胃,特别是大黄附子汤,有的医家方论说它涉及胁下’涉及厥阴,大便便秘不通,可以胃气上逆,肝胃之气上逆,主张配吴茱萸。 


三 物 备 急 汤
〖方源〗《金匮·杂疗方第二十三》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 

〖释名〗饮食不调,食停肠胃,以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为卒起暴急寒实之病,非速投本方,不能获效,方名“备急”,即是此意。 

〖组成〗大黄  一两   干姜 一两    巴豆 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用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 丸亦佳,密器中贮之,勿令泄。用时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 亦须折齿灌之(现代用法:上药共为散,成人每服0.6~1.5g,小儿酌减,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若口噤不开者,可用鼻饲法给药)。 

〖方歌〗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主治〗寒实腹痛。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病机分析] 

①恣食寒滞之品,致寒滞食积阻滞肠胃,使肠胃升降气机痞塞不通,则心腹涨痛,二便不通。 

②寒为阴邪,其性收印,寒入与内,与食积滞于肠胃,阳气不通,气血暴阻,故腹痛急暴。  

〖功用〗攻逐寒积。


君——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结。 

臣——干姜辛温,温中,守而不走,以顾脾阳,助巴豆以祛寒。

佐使——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且能监制巴豆之辛热毒性,缓和巴豆峻下之性。

三药配合,力猛效捷,为急下寒积之峻剂。

运用

1. 本方专为寒实冷积,暴急之证而设。以卒然心腹胀痛,大便不通,苔白,脉沉实为证治要点。孕妇、年老体弱,以及暑热时疫所致的心腹卒痛,均当忌用。 2.可用于食物中毒、急性单纯性肠梗阻属寒实内结者。 

注意事项

1. 本方重点在于攻除冷积,服后或吐或泻,务使邪去正安,所以方后云:“当腹中鸣,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2.方名之意,是因虽三药制为丸剂,但力猛效捷,可备寒实急证之用,故名三物备急丸。正如汪昂所说:“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

文献

《古方八法举隅》对本方的论述:“本方取干姜以益其温,大黄以益其泻,巴豆即已暴悍,干姜、大黄愈助长其势焰,便可靡阴不消,靡坚不破。” 

《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豆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脾汤组成,医案,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每日一方|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之温脾汤
温脾汤
浅析温脾汤
方剂学-温下剂知识点解析
『泻下剂』温脾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