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四圣心源》(卷五)1
四圣心源 卷五
病不过内伤外感,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
疾病不过有内伤外感,但是杂病的病变传移和演变是百出不穷。感伤是百病的纲目,百病为感伤的条目,例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然而各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但是实际同一样的本源却有百种的思虑。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搏考方书,乖讹万状。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先圣已经作古,此间的道理失传,本人广泛地考证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发现不合情理和错讹的什么样都有。纵然身体如同松柏,也不一定守正不苟而有晚节,何况体质如同蒲柳,动不动就凋零,再加上杂病的侵凌,越发用庸医的毒药,真是轻尘上的弱草,朝露落在薤草上了。痛惜亲人衰老死亡,手足兄弟伤亡失去,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生存和死亡,这样的情感又怎能用语言来表达呢?作杂病解。
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谓水胀。
鼓胀是中气衰败的症状。肺主气,肾主水,人的身体中半以上为阳,这叫做气分,中半以下为阴,这叫做水分,气旺盛于上,水旺盛于下,这是阴阳的定位。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相为根本,气水循环。探究转运的枢纽,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在下,这叫做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这叫做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泄,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气,中焦如积水的田地,下焦如水沟。上焦气盛,所以如同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所以如同河流的倾泻,而气水变化的根原,出在中焦,中焦是气水的交会,气刚开
始升而水刚开始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所以其形状如同积水的田地。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气转化为水,由于肺胃,水转化为气,根源在肝脾。肺胃右降则阴气生,所以气清凉而转化为水,气不化水的,是肺胃的不降;肝脾左升则阳气生,所以温暖而转化为气,水不化气的,是肝脾的不升。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从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从而为水胀。而病的根源,都是因为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积而上升下降阻塞不通的缘故。
(注解)鼓胀为临床上的常见病。西医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出现类似鼓胀的证候,可参照鼓胀治疗。
扩展阅读(38)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910 杂病解一 气立整理(1)
关于疾病分类,每个医家分类不一样,黄元御先生以阴阳为纲,然后列出几大块,及于杂病这样来分别的;象《金匮》: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后世医家成无则按照外感、内伤、情致、房事金刃虫兽所伤进行分类。我们今天按照黄元御的思路,把病用五行疏土、四相角度然后肢解一番。杂病篇有杂病解上、下两部分。黄元御先生将风放在下篇,将鼓胀提到上篇的一个病,今天先讲鼓胀,风、劳、股(鼓)、革并称为过去作为四大难证。在前面讲中气劳伤解,将劳证囊括在内了,现在讲鼓证,也就是鼓胀。看原文:“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为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为水分。气胜于上,水胜于下,阴阳之定位也。而气降则升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溢于上,是为水胀。”黄元御先生将气鼓和水胀分别开了,气鼓前面讲的郁证、气郁,讲得达郁汤一系列的症状;而水胀是指气滞不降,气不降,用下气汤。水胀和气胀不一样,六腑之气,由水谷传化,水谷之气不能归,三焦之气不能归,出现水的泛滥,出现不同表现的症状。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濛。下焦水胜,故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在这里讲一点,在人体以水火立极,这是这本书最关键的,然后其次是升降,升降在道家讲气流,气液互相转化,权在中气、黄芽,中州枢转,作用是金木的作用,亦敛亦发的作用,水液病都是通过金木的调和。肝代表脾路、是升举,下元的一点元阳,水中之真阳,上边火中的真阴,火中之阴怎么来的,火中之阴怎么敛降得,如何敛降君火,君火怎么才能灵冥不眛呢,七情之用在于中土,所以温养先后天的阳气,顾护后天之本。对于上焦一点真阴的潜降,人吧五志相火沸腾,自然心惊不安,一方面病人病人要通过合理心相调摄,然后酌药物敛降,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药物的潜敛本来是消散,属阴,情致不能够调心,虽然用药取得一定效果,用药多了,阳气不能潜敛,元气受到消伐,元气是欲敛不能敛,药物强制上焦亢阳归根,产生不是顺而是逆,逆向消伐。
再来看原文:“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升,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着,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这里讲的有点乱,看的时候感觉乱。一会左路水不化气,一会左路气不化水,这就容易导致看的时候一些障碍。解释一下,就说一身皮毛、肉骨,全是阴气,靠体中的一点元气运行其中,就是元阳,元阳靠后天之本,大海潮汐,胃海潮汐,脾胃功能作为一个中轴。讨论升降的时候,一谈到气分为两点:一个气讲的是元气,元气不能化水,左路不能化水;左路阴精不能化气,水不能化气。左路的气不化水,左路的水不化气,意思是一样的。
气鼓“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生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着,水温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而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这一篇要仔细反复读,疾病的传变的认识。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邪气胜为病,传气所胜;并不讲正气虚。正气虚传其所不胜。“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着,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着,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属寒湿,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肝病是最多湿热,木气不能疏土。讲得桂枝姜砂汤,也是表法。关于前面讲得鼓胀和气鼓的答问。
气 鼓
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
气从上往下降,而推其本原,其实是从下往上升的,肾中的阳气就是气的根本。气上升在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的分界线。肝脾不升,阴气郁结而下陷,所以肚脐以下会肿。
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温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
木性善于通达,发达而不郁积,水温土燥而阳气升,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通达,抑遏而克制脾土,肝脾郁迫而不能上升运转,所以凝滞而为胀满。
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
肝气不通达,郁积而产生热,热传到脾土,脾土受热,把脾土的湿热,传到膀胱,五行的本性,发病就是传他所能够战胜的,气的态势本来就如此。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所以水道不顺利,加上发热,所以排尿开始时尿痛明显或合并排尿困难,尿液呈黄色或者红色。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属湿寒,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
脾土既然下陷,胃土必定上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发病下热的原因,是肝木的不升,发病上热的原因,是胆火的不降。发病根本原因属于湿寒,而病的表面上则表现为湿热。宜泻湿而通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的郁热。
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炙 砂仁一钱,炒,研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
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菀陈,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者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桂枝姜砂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炙)11克 砂仁(炒,研)4克 干姜11克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的,加栀子清之。
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祛除日久积滞糟粕,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色的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瓜蒂散
瓜蒂二十个,研 赤小豆三钱,研 香豉三钱,研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者,不可服此,当用葶苈散。
瓜蒂散
瓜蒂(研)二十个 赤小豆(研)11克 香豉(研)11克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调上二种药沫,温服。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的,不可服此药,应当用葶苈散。
扩展阅读(39)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910 杂病解一 气立整理(2)
桂枝姜砂汤清热利湿力度是不是不够,用的药量这么浅,本来是下焦水不化气,精气不得上达,肝郁最大的问题是化风化燥,尤其肝郁有湿,本来风气郁遏,易于化风化燥。对于附子的应用要慎重,有明显的化风化燥情况完全不用。这个方子对于水寒土湿从阴化应用力量完全不够,那时大用姜附,用常用的桂附五苓加干姜比较有力量些。这个方子本身是一个居中表法,对于临床很多阴化病人,化燥热的人不在少数,化燥热下有膀胱郁热、上有少阳胆火燥扰。脾家有湿、胃家还有浊,胃腑的浊气要清利,浊气不能清利,脾家的湿气化不了,用温燥燥脾湿,胃腑的浊气就会瘀滞,少阳的逆乱更明显,风燥就表现出来。用药就考虑一进一退之间,病情是否达到了状态,在用药量的加减上,恰好用对的话,效果非常好的。一旦出现下焦膀胱湿热,小便淋涩,这种情况出现了,建议大家在第一次下方子的时候,先不用附子。用附子本身质量不好,而且第一次下的话,寒邪没有温散,还引起燥热。我们温的是什么寒,左路精化为气,寒在阴分,需用入阴经的药,可以少用桂枝、肉桂,再酌以燥土利湿、清敛。如果上来就附子的话,寒打不开,热进不去,附子的燥热之性,使肝木之气郁泻在下。
方解:既然水不能化气,左路精不能化气,木郁为先,先中湿阳败,所以用二苓、姜砂,都是温阳化湿,然后用桂枝汤太阳开发,从厥阴开发,所以太阳开发,牵扯到肝、左路的以桂枝汤为底方。桂枝汤,桂枝、芍药,一发一收,甘草顾护、调养胃气,作为根本,制药气偏。有人认为甘草可用可不用,胃气弱的话,不用甘草,用上药病人感觉不适;中焦不能输转,药物力量也不到。土气壅滞,不用甘草第一关就过不了,土湿厚重的话,中土不能运化,这口药喝下去化不了。
问:肝硬化腹水,这里讲得是气胀,肝硬化腹水也是气胀,不要被这个名字所误。黄元御先生讲得气鼓和水臌其实是不分的,硬分开是不合理的;左升右降,人体一身气机,土湿阳败后,左不能升,必然导致右不能降。古人认为鼓胀为大证,血鼓难治,气鼓好治。古人谈到血证的时候中土阳败,已郁陷在下,病位比较深,而水胀、气胀病位比较浅,病程短。
水胀“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分也。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阳明胃土之降也。土湿胃逆,肺无降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阴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气隔碍,则为喘满。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左右路的水不一样,左路的水是精水同源,右路的水是后天之水。一个从阴一个从阳,两者不同,左路的水肿病情深一些。“水生于肺而统于肾,藏于膀胱而泄于肝。”仔细读原文,他都是根据黄元御先生整个的理论全部贯穿其中。“肾与膀胱之腑,相为表里。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冲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则注集庞沛,势如江汉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不作。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这一段把三焦引入了,三焦的问题从这点点斑斑要搞明白。“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而下实也。”肾气不能封藏,相火外泄的表现。“以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脏,膀胱清利,是谓热者,相火泄于肾脏而陷于膀胱也。”肝气不得升,陷在底下,还有能量,还要往上长,长不动了,又加肾气不得封藏,子盗母气,克犯时相火外泄。我们人身体只有一股火就是相火,这股元气在发挥作用的时候都称为火。全身阳气产生产生温化都叫相火。相火,相为宰相,一个国家里面,百官:农、医、军事,都要靠宰相完成,皇帝是不干事情的,皇帝只是把自己的政令传达下去,然后只需要看着六部九卿一点一点干就行了,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任何指示,只是出现问题的时候统观全局,然后进行调理一下。只需要因人擅用,把相火安排个位置,
是君王的职责,相火以位了以后,就生化运行。如镇不住相火时,相火上逆,生化就打乱了,相火逆乱。过去医家解释相火特别杂乱,还有很多医家根本不懂。“木性疏泄,疏泄之令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能泻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气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和相火而生下热,传于己土,己土以其湿热传于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所以小便淋涩而赤黄,出现淋证,教科书上来就八正散,这都是最庸的方法。临床之中有部分病人纯清热、身体底子还行的能好,大部分病人就没有效果,反而有害。
学习手记:《四圣心源》白话读本(卷五)3
丰子
水 胀
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分也。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脐以上肿。
水从下往上升,而推其本原,其实是从上往下降,心中的阴气,是水的根本。水降到肺和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水的分界线。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泛滥而且上逆,所以肚脐以上肿。
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阳明胃土之降也。土湿胃逆,肺无降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阴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气(水谷精微化生,聚积胸中,与呼吸之气相合发挥作用的气)隔碍,则为喘满,水入于经,胃气壅阻,则为肿胀。
金性喜敛,发病收敛而不郁的原因,是阳明胃土的下降。土湿胃逆,肺无下降的路,阳分的水,不得下行,阴分的水,反得上泛,水入到肺,宗气隔碍,则为气喘而有胸部满闷,水入到经,胃气堵塞,则为肿胀。
水生于肺而统于肾,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肾与膀胱之腑,相为表里。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yīnyūn也作“烟煴”“絪缊”形容烟或气很盛;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郁霭(yùǎi,云气浓盛貌)化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则注集滂沛,势如江汉矣。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不作。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
水产生在肺而由肾统领,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肾与膀胱的腑,相互为表里。饮水进入胃里,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烟气云浓,化为雨露,等到了中焦以下,则流泻汇集丰盛,气势如江河了。膀胱,水的沟壑,肺气化水,传到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所以肿胀不发作。膀胱的窍,清则开而热则闭。
《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之下实也。以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藏,膀胱清利,是谓之实。膀胱之热者,相火泄于肾脏而陷于膀胱也。
《灵枢》说:三焦,入络膀胱,约束下焦,实则闭塞不通,虚则遗尿。发病虚而遗尿的,相火的下虚,发病实而闭塞不通的,不是相火的下实。因为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藏,膀胱清利,这叫做实。膀胱热的,相火泄于肾脏而下陷于膀胱。
相火藏于肾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过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谜藏在肾水,原本是不泄露的,如果相火泄而不藏,那么过错就是在肝木。疏泄的功能就是通畅,但是不能只是泄水而不泄火,如果水寒土湿,就会生气郁遏,这样疏泄就失去作用,疏泄失控,使得相火得不到密藏,泄而不通,故此水道不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气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热,传于己土,己土以其湿热传于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
相火的下陷,根源在肝,肝气的下陷,根源在脾,肝脾郁积下陷,加上相火从而产生下热,传到己土,己土把他的湿热传到膀胱,所以小便不通而赤黄色。
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而肿胀作焉。「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故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膀胱闭塞,水不能归流到膀胱,所以逆行在胸腹,泛滥在经络,从而肿胀发作了。「水热穴论」说:膀胱的根本在肾,膀胱的表面在肺,都是积水。所以水病下为足背浮肿大腹,上为喘息声粗大不得卧,是表面和根本都发病。
其本之在肾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于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
发病在根本在肾的,适宜于泻在膀胱,病在表面上在肺的,适宜于从汗孔泻之。汗尿的排泄,总是以燥土疏木为主。水病的发作,虽在肺肾两脏,但土湿木郁,才是他的根本。
苓桂浮萍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苓桂浮萍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半夏11克 杏仁11克 甘草二钱 浮萍11克 桂枝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的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苓桂阿胶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甘草7克 桂枝11克 阿胶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发热的加栀子。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所以发病肿胀。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一定的治法。后世庸医的八味加减的方子,地黄助脾的湿,附子加重肝的热,肝脾没达到极度腐败,服药可以达到效果,肝脾病严重的就不见效,而反加重其害,最是误人。
气位于上,水位于下,气之在上,虽壅满郁遏,而不至于胀,惟下陷而不升,则病气鼓;水之在下,虽停瘀凝结,而弗至于肿,惟上逆而不降,则病水胀。肿在身半以上者,水胀也;胀在身半以下者,气鼓也。
气位于上,水位于下,气在上,虽壅满郁遏,但不至于胀,惟有下陷而不升,便发病气鼓;水在下,虽停瘀凝结,但不至于肿,惟有上逆而不降,便发病水胀。肿在上半身以上的,水胀;胀在下半身以下的,气鼓。
其一身俱至肿胀者,气病于下而水病于上也。气水交病,则气中亦有积水,水中不无滞气。总之,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聚。气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气道必不通。仲景《金匮?水气》之法,腰以上肿,当发其汗,汗发则气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便利则水行而气亦达矣。
病人全身都肿胀的,气病于下而水病于上。气水交加发病,便是气中也有积水。水中也有滞气。总之,气不离水,水不离气,气滞则水凝,水积则气聚。气病于下的,病人水道必定不通利的,水病于上的,其气道必定不通。仲景《金匮?水气》的治法,腰以上肿,应当发汗,汗发则气通而水也泄下;腰以下肿,应当通利小便,小便顺利则水行而气也通达。
扩展阅读(40)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910 杂病解一 气立整理(3)
问题解答:
相火不能秘藏,泄而不通为何泄而不通?
足太阳膀胱经由头走足,它是以降为顺,以清敛为顺。相火不得秘藏,太阳膀胱经就产生气逆,又加以肝木之气的相火盗泄,就会产生湿热的郁壅,所以就泄而不通。正常的顺序是什么,相火秘藏了以后,经由乙木升达,相火就升达了。现在乙木不得升达,这股收藏的相火想收又收不了,如果相火不藏,泄露于外,膀胱之气跟随相火也不得收藏,就是泄而不通。
能否讲一下栀子这个药?
栀子过去古人讲利三焦相火,颜色本身是淡黄色的,气机比较轻浮,栀子有清三焦之火,清镇肝木。所以临床上用它利小便、清利膀胱;由于它淡黄入中焦入土气,清利阳明之热。可看长沙药解后面的解释。
讲一讲慢性肾炎,面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
对于面肿,有几点。第一,风水:急性肾炎起来脸上就肿,用越婢汤治疗加减,因为风气闭于皮毛,而导致的肺气不得开,这是中焦土湿又运化为郁热,肺金之气郁住了,郁而化热,所以用越婢汤。还有一种是肾炎的,慢性肾气不足后下元肾不能藏水,水气不能归后,黄元御讲得水胀,产生的面部浮肿,可以用黄元御先生的苓桂浮萍汤来治疗。这时你不去暖湿燥土,不会见效。至于产生胸腔积液这都是一样的,水不归壑了以后,三焦之气、膀胱之气是下行的,三焦之气落膀胱腑,随膀胱经下行,三焦的水气如果不能归的话,就会产生在上焦水泛高原,在中焦湿热壅满。治疗的时候《内经》有一句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这个气化的过程,就知道这个水怎么来的。脾气转枢,上归于肺,肺气通调水道,肺气是如何通调水道?肺气是宣而后降,郁于胸中的时候,肺气就不宣了。肺气不宣了,有几个情况,郁于皮毛,在皮毛者,可以发;郁于胸腔的话,就要泄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里,要用像十枣汤、甘遂汤。在里的时候还是在脾胃之气转输过程中,没有通过肺发于皮毛,你把它发到皮毛全身温阳散开也是它归于脾胃的路径,归于脾胃再陷下去就用这个方法。胸水一旦用十枣汤、陷胸汤之类的,胸邪要走的路径必然是从大便得快泻,不是使用这些药,水气一走哗哗小便了,都是从阳明胃腑走的;若从小便走的话必须转一圈,必须的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必须这样走的。苓桂浮萍汤用完了以后,水气是从小便走。至于有人说十枣汤的病机,用了以后体制不允许,体制不允许可以变通,变通之权在于什么?一定要把脾胃之气压制住,本来脾气已经郁遏住了,戊土也湿热郁结,还是需要用药,不要只是注意脾阳的下陷,把脾阳之气瘀遏住以后,胃腑之气下降,把胸中之浊导入胃腑,时间不能长。十枣汤的药是有针对性,胸胁之水,悬饮,引经药用药非常到位的,一般结聚非常明显,没有明显的指正时还是不要用的。用十枣汤的病机是郁结不在中焦,如果是中焦的郁结也不会用十枣汤。邪气郁结在胸胁已经成气候了,这时再从中焦小法,缓缓的吸纳收摄,不足以治邪气,那边胸水长,你这边收纳,收纳还不如胸水长得快。
吃东西的时候吃药会不会中毒?
有食疗的禁忌的时候,应举出具体的药、具体物,它有禁忌。海藻、海带、甘草,近代中医还是有一定的抵触的。古人讲很多疾病要先泻后补,俞家言书里讲得比较多一些,水精之气由脾气转输到经络之中,产生的全身的一些症状,经脉滞涩,水气又不是太胜,肺中郁浊不是太盛,证明郁浊所行未远,用温阳药,五经并行,浊精一旦停滞,成废物,用阳药再把它运化,把它输转掉,难。就像河流里时间长了堆积的淤泥污垢一样,你想把它废物再利用,已经利用不了了,只能说慢慢带走,你带的越远出现的变证越复杂,所以有时候就要泻。因为用完温阳药后出现的变证,这种例子是不少的。有的病人一吃砂半里中,出现肢体胀痛,考虑胃腑中的郁浊已被宣散,宣散后可以收,宣散久了瘀阻在末梢了就不好办了。所以在看病的时候要是纯虚证时好办,温养化气。甘遂、巴豆、续随子这几个没什么差距,都是大泻的。在临床中我们不是急症,不是重病急诊,我们都不用这些药。可以用麻子仁、牛膝、山萸肉,你就从阴分把它的经络之气压制住,逐渐的从阳明腑气下来。用对了,有这个指证,大便会出现粘黑污臭的东西,服完后会感到全身清爽,这是用后的效果指正。如果你用了以后,感觉全身乏力没劲。胃腑的浊气一通了以后,脾阳就升达起来了,这是用药用一些沉降、涩敛、凝滞的药,这时像黄元御用药喜欢用一些流通的药,肯定得不到效果。因这本身就是通下胃腑,离胃腑有一段距离了,用药就不一样了,用生牡蛎,临床上根据药物去,这些药也是根据理解选择去用。因为水气、水精的输布都是通过阴分、营分走,要敛降,从阴分走的炙甘草这个药,感觉甘草这个药是辛散的,炙甘草的辛味不明显了,甘草还是有鼓动胃气,有发散的作用,如果从这方面考虑短期内有效的话,甘草不要用。以苦涩、酸敛的药,这是治疗的大法。今天我们讲的是临床的鼓胀,鼓胀不但是讲临床的肝硬化腹水,还包括风水水肿、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水病方面疾病整个都囊括在内。
关于这方面的成方,可以看俞家言、周学海、叶天士都有。民国有一个学派就讲先泻后补,整个一个学派都是这样讲的。讲得比较明白的是俞家言、周学海。近代的医学我没有什么研究,民国的医家比较杂乱。开始讲得气鼓,主要针对讲运化比较多,临床上可以用桂枝姜砂汤加减化裁治疗肝硬化。肺胃化生郁浊,腐败胶粘不得下行,宜瓜蒂散。行其痰郁,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宛陈,然后调制。这个临床上我没用过,大家对这方面研究可以用黄元御的方子试验。黄元御先生考虑的比较周到的,腐败焦灼,不得下行,这个时候用温化不起作用。鼓胀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再提下
四肢鼓胀而腹部无明显鼓胀,邪气在末梢?
我不知道你的出处是在哪,具体指的什么状况,而且四肢不叫鼓胀。四肢为阳,腹部为阴,病在阳,为轻为浅,病在阴,为深为重。四肢鼓胀没有这个词,鼓胀的病人四肢慢慢消瘦。说邪气散在末梢,散在末梢的话,无害于脏腑,也不说不为大害。有一点四肢属阳明,四肢胀的话,阳明之气不得归。阳明之气为何不得降?有很多妇女过一段时间手胀、脸也胀、腿也胀,身体感觉困,过几天好了,冲脉属于阳明,阳明不降,血海郁结在哪了,全身都感觉到胀。过几天月经周期过了以后感觉阳明通降了,全身瘦了很多。在临床也可以遇到,这和阳明胃气不能通降有关。
麦粒肿是怎么回事?
麦粒肿在临床上我也没有细考虑,我在临床上看病第一通过望色,第二问一下主证,主要是146通过脉象来把握。麦粒肿首先是发于营分,其次跟肝木瘀滞有关。这时,我们在输达营滞的同时,用一些引经药、肝经的药,来疏散郁热。
偏头疼如何治疗?今天还是把鼓胀搞明白,搞明白以后找一些肝硬化水肿、全身肿的病人去搭脉、去辩证,好好体会,不要只是搞一些实用的小证。偏头痛,头侧的疾病属于少阳,大多是少阳不降引起的,左边右边头疼,左右又有一些差别。右边头疼主在降,左边头疼要开降。
乳腺癌术后手臂肿的病机?本身不是脏腑的问题,导致上腔静脉,局部的经络是否瘀阻,是否癌细胞有转移,淋巴在转移阻塞了导致手臂的肿胀。在临床上治疗的时候还是治疗原发病,乳腺癌手术治疗比是太好的一个方法。
噎膈根原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噎隔是阳衰土湿,上下之窍都闭塞造成的。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所以旧谷善出,上窍开,所以新谷善纳。新旧依次更替,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不会生病。
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
上下之窍可以打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堵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所以便结而小便不通,饮食都有阻碍。
缘气之为性,实则清空,虚则滞塞。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碍,是以善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洞达而莫壅,是以善出。
缘于气的本性,实是清空,虚则阻塞。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降则浊气下传,上窍清空而无阻碍,所以善于收纳;脾升则清气上行,下窍洞达而不堵塞,所以善于排出。
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以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故脾陷而杜其下窍,胃逆而窒其上窍,升降之枢轴俱废,出纳之机缄皆息也。
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脾下陷则肝木不升,清气涩结而不出。因为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所以脾陷而阻塞其下窍,胃逆而阻塞其上窍,升降的枢轴都废,出纳的机能全部停止。
其糟粕之不出,全由脾陷而肝郁,而谷食之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贼戊土,土木抟结,肺无下行之路,雾气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滞塞,故食噎不下。
糟粕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而谷食的不纳,则不止胃逆而肺堵塞,兼有甲木的邪气了。甲木逆行,克制戊土,土木集聚凝结,肺无下行的路,雾气堵塞淤积,化生痰与口水,胸膈滞塞,所以食噎不能下。
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艰涩。总缘中气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纳无灵也。
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水谷二窍,干涸失去滋润,而乙木的疏泄功能无法发挥,所以大小便阻塞难行。总的是缘于中气的不运行,所以升降作用相反,出纳失灵。
  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苓桂半夏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甘草7克 桂枝11克 半夏11克 干姜11克 生姜11克 芍药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胃脘上口贲门部)不开,加以痰涎胶黏,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胸膈洗荡,腐败清空,则饮食渐下矣。
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不开,加上痰涎胶黏,所以食物阻碍不能下去,治疗方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的,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越好。痰饮极其旺盛的,用瓜蒂散,吐出来原来的积痰,下泻阻滞的饮食,胸膈洗荡,腐败清空,那么饮食渐渐的就下去了。
胸膈之痞,缘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之邪。盖胃逆则肺胆俱无降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迫,是以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泄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差。
胸膈的气机阻塞不舒,缘于肺胃上逆,浊气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阳甲木的邪气。因胃逆则肺胆都没有下降的道路,胆木盘结,不得下行,经气郁积压迫,所以胸胁痛楚,应当用甘草缓和其迫急,芍药发泄其木邪,柴胡、鳖甲,发散其结郁。如果同时有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病痛自然减轻。
其大便燥结,粪粒坚硬,缘土湿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肠。大肠以阳明燥金之腑,枯槁失滋,自应艰涩。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重以饮食非多,消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充满胃肠,顺行而下。盖以肝木郁陷,关窍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难。此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
病人大便干燥结块,粪粒坚硬,缘于土湿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润大肠。大肠是阳明燥金的腑,枯槁失去滋润,自然应该是阻滞难行。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重病的因为饮食不多,消化不迅速,谷滓有限,不能充满胃肠,顺行而下。因为肝木郁积下陷,关节孔窍堵塞,疏泄的功能不发挥,所以大便困难。这适宜用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用桂枝通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的,重用肉苁蓉以润滑肠窍,白蜜也很好。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润他的风木。
其小便红涩,缘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而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此宜苓泽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湿,湿土莫运,肝不升达,是以溺癃,肺不降敛,是以痰盛,泻湿以泽苓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则痰消而溲长矣。
病人小便红涩的,缘于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所以水道不利,这宜用茯苓、泽泻、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严重的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然顺利。噎病的人痰多大小便少,全是土湿,湿土不运转,肝不升达,所以大小便不通,肺不下降收敛,所以痰盛,泻湿以泽泻、茯苓为主,辅佐以利肺疏肝的药品,则痰消而尿长了。
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难下。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有去路,上脘自开。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败,食无不下之理。而上下之开,总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而便利矣。
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物自然难以下咽。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渐有了去路,上脘自开。再以疏利的药品,去除病人胸中的腐败,食物没有不下的道理。而上下打开,总是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开,脾不下陷,则肝升而大小便顺利了。
庸工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之药。更可诛者,至用大黄,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寿及一年者,若服汤药,则数月死以。医法失传,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则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庸医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的药物。更可杀的是,大量的用大黄,噎病的人,还可以寿到一年的不到百分之一,如果口服汤药,就数月死了。医法失传,千古没有理解的人。能悟通这个道理,那么病去寿增,死不了了。
{解读}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噎膈多见于高年男子。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所以噎是膈的前驱症状,膈常由噎发展而成。西医中的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扩展阅读(41)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910 杂病解二明素析灵整理,姜附桂校对(1)
噎膈的发病机理。
噎膈之病在临床上遇见还是稍微少一些。因为像这种食道癌,早期食道癌一般一发现就进行手术,现在治疗都是手术治疗,所以说呢,胃口、食道留给中医治疗的机会不是太多,往往是手术术后后遗症,在这方面我们接触的病例稍微多一些。关于噎膈这个病,就是大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说《内经》和《伤寒论》中提出来关于噎膈这个名词,像我们常用的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什么?“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有这么一条。这里面说的什么?小青龙汤内在水饮不化,浊阴饮邪上犯,产生咳嗽,然后产生饮邪下犯导致下利,这时候导致噎证。这个噎证是阳虚的噎证,是浊阴上犯,阳气不得下潜,而导致的这种噎证。这里面用的是加附子。从这一个小青龙汤,就是《伤寒论》中所用的加减法,我们可以看出,小青龙汤加减法中出现的这种噎证,是一种脾肾的阳气都不足以温固了以后,浊阴上犯,导致这种噎膈的现象。
黄元御先生在噎膈后面,紧接着就讲反胃,在噎膈与反胃之间,他们两个发病的这种机理是非常类似的。在我们临床上,就是说我们古人讲的这个噎膈,它是就是说最普通的,最普遍的发生机理,用四象的观点来解释,就是秋季,秋季燥气在上,而不得下行,产生了咽喉和贲门部干燥不得濡润,这个时候食物难以下咽,这种上燥,中下其实是寒湿的这一组变证。这时候呢,上焦虽然是燥热,中下却是一片寒湿的。中下寒湿不行的话,就会导致腹胀,便秘,上焦燥热,上窍不开的话就会导致噎膈。在这个时候呢,你看黄元御先生主要把握住中焦枢机不转的这个前提来调整的,他用的是苓桂半夏汤。
黄元御先生的辩证就是通过整个肝脾升降的角度来理解他的。其实是辨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主要是观察在用药上有什么差距。大家看,最近入秋了以后,就是说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很多病人出现口干,鼻干,咽喉干燥,口渴欲饮这种种现象,进一步产生咳嗽的诸多这种现象,这显示了什么?显示了秋季金气旺,金气旺则收敛肃降,这个时候呢,如果脾胃有寒湿的话,肺气欲降不得降,上焦就产生燥热的郁结,这时候上焦燥气自盛,而上焦燥气盛呢,全因为是中下寒湿的郁阻。
而秋季本来就是属阴,阳气欲降,阳气慢慢收敛了,这个时候呢,燥热不能潜降,不能够,一律想怎么清肺,怎么降肺。看现在临床上很多用药治疗咳嗽的,一律是清肺,润肺,降逆止咳的,光这样考虑是非常片面的。大家看,苓桂半夏汤,这个方子展现出来黄元御先生对秋季的燥金之气不得敛,一定要治病必求其本,先去调整。第一点,金气欲敛不敛会导致什么?金气欲敛不得敛,金气还是要敛,这时候敛降之令大行,导致木气不得升,所以呢,木气欲升不得升,肝木,乙木不得升的时候,导致甲木上逆,所以说这个时候,要降肺卫的时候,首先还要降少阳相火,这都是一对的。为什么很多病人一到了秋季,一到了夏秋交季,过敏,容易发病,这就是少阳相火之气上逆上来了。过敏还是属于一种火性勃发的,一下子全身都起来了,如果没有火的话,是不会发这种病的。火性迅发,纯阴证他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这个方子加了白芍三钱,这白芍三钱是降少阳火的,敛少阳的,但是如果我们在临证中发现寸脉确实大,有上郁之象,光这两个不行,适当看看是柴芩,或者适当加大白芍的用量。这就是根据每个人临床的这种经验进行化裁吧。黄元御这个方子我认为,在于这个垂法的方子,就是基本方子里边,一个就是要加入人参,人参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去,但作为表述这个方法的时候,它可以加上。
你看,这下面都是权法了。如果加以痰涎胶黏,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之,多用益善。如果痰饮极盛,先以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就是说,如果痰饮极盛的话,你不要润木,也不要扶土,也不要干什么,先把那个什么,先把阳明一路的痰涎瘀浊先下开了,你若不下开了,其他药都是无用功了。政令不行,是不是啊,你首先要找个好的传令兵,你不找个好的传令兵,你的再好的政策建议传达不下去。所以《内经》里讲的就是说:“治病必求其本,其本本于阴阳。”然后呢,三种病,小大不利治其标,腹满者治其标。就是你要看什么治其标呢?就是说,在于这个生化之机、腹气凝滞阻塞的时候,这个时候先要治其标。你要不治这个标的话,你要从本来的气机逆乱打不开的话,药进去了以后,反增药气反增其害。
有木燥当然得润木,有风燥之象,所以说我认为这个方子的基础上,他要加人参,因为以我的理解,就是说他这个病发作,首先他不是年轻人,不是小孩,他是到了那个什么,到了秋金之际的时候,就是对我们人来说,到了50了,到了60了,阳气衰于上了,小时候生长,到了那个季该收收不下来了,上焦出现了郁滞,首先是中气不足了,阳明气欲敛不敛,没这个力量敛了。这时候阳明燥金之气怎么敛呢?培土所以生金,所以,斡旋中土的时候,补土的力量一定要给够。
☆噎膈的关键问题在于阳明气衰
我们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黄元御先生原文写的是怎么样一个情况。他简单的用中气的回环讲了一下,胃主受纳,是受纳腐熟水谷的一个场所,胃能受纳则上焦开,然后脾呢,脾主升清,清阳从上而升了以后,浊阴由下而降,所以他讲脾阳升清了以后,下窍才能开。这里面讲的是不直接的,他没有直接讲,直接讲的是肝木的疏泄,向上向外的疏泄导致的二便的通行,导致的脾阳的升动。左边是脾,其实是肝脾,右边是胃的受纳,其实是肺胃的敛降。由于中气虚败,中焦之气不足了以后导致什么,就像,说个例子,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堕。这时候呢,女子到了35岁以后,阳气衰了,阳明脉衰了。大家都知道阳明脉,阳明是胃么。阳明脉衰了以后,面始焦,为什么阳明脉衰了以后脸色焦黄呢?因为阳气欲降不得降,没有力量降下来了,所以都停在上面,这个时候,脸色开始黄,牙齿开始松动。所以说呢,噎膈的关键问题在于中间阳明气衰,中阳不足,而且在我们古人来说,食道癌发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四五十岁,有的是更晚一点。由于现在人的生活都比较丰富,生活规律就是说不能按照养生的要求,社会压力比较大,不断的提前。但我们古人来说一般是五六十岁,到了老年,到了整个阳气衰弱,上焦积气不得降的话,产生了燥证。但是为什么到了那个年龄大家都是中气不足,大家都是水寒土湿,为什么有人就得臌胀,有人就得噎膈,有人就得关格,虚劳,大家不同的体现,根据每个人先天的禀赋不一样。过去所谓的阴阳二十五人,阴阳二十五人讲的就是每个人的禀赋有偏盛,有不足,所以在他虚损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某方面,不足的地方就是容易受邪之地。
☆噎膈如何产生风木枯燥
在这里呢,风木枯燥,噎膈是怎么产生风木枯燥的?上焦肺津不得降,肺津不得降了以后,导致的阳明,就是说,由于肺津不得降,阳明燥气降了以后,导致少阳之气不降,因为少阳之脉循胃口,所以两经经脉,由于胃府不通,可以马上导致少阳气脉的上逆,又由于少阳气脉的上逆,马上可以导致胃气的上逆,这两个是互相影响。
☆切莫一瘤障目
黄元御先生就是从纯理的角度上讲,现在我们临床上很多医生呢治疗食道癌,一看是个瘤子,千方百计就想了一大堆抗癌药,我说如果下这一大堆抗癌药,直接来点化疗药不就得了么,还用的着这么多中药抗癌。一瘤障目,不见全体了。被一个瘤子把自己整个心思,整个身心全都给遮盖住了。不要看他这个瘤子,要看他这个瘤子是怎么产生的,他为什么会上面郁结到食道这个地方,其次观察症状。
☆重症噎膈急救之方
当然了,有个别病人,由于食道癌长得比较厉害,暂时水药难以下咽,连药都难以下咽,这时候可以用一些经验急救之方。先启膈,这个时候呢,古人就有很多方子了,比如阳春砂用上一两,或者用半两,光用这一味药,然后是可以送上生姜汁,然后送服,送服完了以后马上膈就开了,就可以吃东西了,就是说马上就要下去。如果这个时候药跟着下去,这些辛散的东西到了胃,虽然暂时把浊阴之气给破开了,辛散太过,中气更虚。我们大家喝酒一样,喝完酒以后,酒的燥热一去,湿热存中,湿气留下来了,虽然喝完酒了以后,当时虽然燥热,但脾胃里留得全是阴浊湿气。
☆风木枯燥的表现
我们看,在右上部肺胃不降,而在左下部却是肝脾不升,由于这边的肺胃不降,肺是跟什么联系的?肺为大肠,阳明燥金一路主魄门,这个时候由于上焦肺燥,下面必然肠道也干涸,所以导致便秘这种情况。这种便秘情况直接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左路肝气不能升达就是了,为什么左路肝气不能升达?燥令大行,燥令大行自然就是说荣养能力差,肝血的温气主荣养,精血才能沐浴全身,这时候呢,肝气一郁遏了以后,必然导致血结,然后就会出现两种问题,一个是大便便秘,另外一个是小便淋漓。当然了,作为一个食道癌病人,不可能这些症状都出现,他必然有偏重,偏重于上,偏重于下,上下同时出现的,这病啊都是重症,到最后整个逆乱了。像刚才有人问的风木枯燥表现什么?风木枯燥表现的就是小便的淋漓不尽,烁而刺痛,大便的干涩,大便的干结不行,然后呢,贲门口啊就导致的老感觉嗓子干,吃东西要喝点水才能送下去,这在临床之中就是说像这种吃东西必须用喝水才能送下去,这种症状比较多其实。
☆历代临床医家的偏颇
而对初起的这类症状呢我们历代临床医家呢,在治疗的过程中,用法都有些偏颇,因为什么,都是滋阴养阴的,沙参麦冬之类的,所谓的什么启膈饮啊乱七八糟的。他对于中焦的这种温化寒湿的关注点都不够,所以即使暂时治愈,其后也还会慢慢再复发,必须把认识的高度提高到黄元御这个水平,然后再去用他们的方子,这样才会管用。黄元御整个的都是体,必须把这个时时刻刻保持这个,然后各家各派所有方所有法都去用,你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有经有权,在临证上才能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光学黄元御先生这一套的话,因为黄元御先生自己学的比较通透,他有变化,我们学他这个方子比较呆滞,该用滋阴的不敢用,该清热的不敢清热,该温阳的时候就是说又不敢放手去温,所以只有佐以各家学说,只要通透了以后,然后这时候再理解了以后才行。
5 反胃根原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胃腔下口幽门部)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反胃,阳衰土湿,下脘不开。饮食容纳,依赖于胃阴的下降,水谷消磨,借助于脾阳的上升,中气健旺,则胃气下降而善于接纳,脾气上升而善于消化,水谷化消,关门敞开,精华的上奉,清空无滞,所以痰涎不生,渣滓的向下通达,传送无阻,所以大便小便畅通。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磨,故脾以阴土而主磨。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化而不能吸收,己土偏弱,则能吸收而不能消化。因为阳含阴则性质下降,降则化阴而吸收功能旺盛,所以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消化功能好,所以脾以阴土而主消化。
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消化,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消化,下窍常闭,所以容易呕吐。土性回环运转,气化不停,新旧混合增加,顷刻不能容纳,饮食不消化,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的道理。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jù快,迅速)行,蓄积既久,而后破隘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续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病人大便结块的,糟粕的传送不多。于是窍不开,但渣滓有限,不能快速下行,蓄积时间长了,而后突破关口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续断,不连续。等到延迟比较长时间,传到肛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于大肠以燥金的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所以干燥滞涩而艰难。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姜苓半夏汤
人参11克 半夏11克 干姜11克 茯苓11克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反胃与噎膈同理,只是胃脘上口贲门部不闭合罢了。治疗的时候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的药物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然就容易了。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湿气渗泄,必然通过大小便,如果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的方法,依照治疗噎膈的各个方子,没有不同。
扩展阅读(42)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910 杂病解二明素析灵整理,姜附桂校对(2)
反胃跟噎膈之不同
反胃跟噎膈之所以不同的一点呢,是什么,噎膈有时候关于风木的燥结比较明显,而反胃呢,纯由于脾,命门火衰,所以说这两者的方子,由于反胃的更明显。
☆反胃的三种情况及治法
反胃有几种,第一种,就是说食已而吐,吃下去马上就吐,食则呕吐,第一种。第二种,须吃了饭,过一会,过10分钟,一刻钟,就吐。还有一种就是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就是说根据他吃下去饭,不同的时间吐出来,来断定他的病位的深浅。第一种呢,食已而吐的话,在临床上就是说他的胃中,膈肚之气有邪热之气,胃比较高,这时候,《金匮》说大黄甘草汤,这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方子,大家就是把这个要记住。第二个方子是什么,第二个方子是芩连干姜人参汤。这个病位就是在中焦脾胃了,这里面呢,由于中气不足,然后是隔热于上,然后中焦其实是虚寒的,他用的是芩连干姜人参汤。下面一个就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就是四逆理中辈应用范围。而这阳明整个胃肠一道呢,都是以通降为顺,所以半夏在里面是味君药,都是可以相机调整的。你像用甘草汤,如果光是肌热,光是无形之热的话好办,如果牵扯到有点痰涎结郁的话,这时候你就加点干姜,如果是中气不足的话,中焦有点寒湿的话,就是芩连干姜人参汤,就往下,然后一层一层的。这个我只是跟大家讲几个方,
讲几个方以后,大家临床上就会有一些手段,然后再结合黄元御这个文章,你不能回归到这个文章里头,光回归到几个方里头,临床就越用越窄,以至于最后害人害己,搞不清楚来龙去脉了。这里面就是黄元御先生,姜苓半夏汤,大家看这个方子。其实仲景传下来的大半夏汤这个方子也比较好,前面介绍,而与茯苓四逆汤结合,茯苓四逆汤是个什么方子呢?茯苓四逆汤这个方子也就是黄芽汤的变法,黄芽汤去上党参就是茯苓四逆。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谈一谈。关于这两章,噎膈和反胃的。
★问:半夏、旱半夏,有何异同?
▲答:旱半夏质量比较好一些,我们临床上很多药铺用的都是水半夏,旱半夏毒性也比较大一些,临床上有好多制法。在仲景的很多方子里面,其实他用的应该都是旱半夏。
★问:手术过以后的梗阻呕吐都可以化裁应用吗?
▲答:手术后的梗阻呕吐也可以化裁应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很多手术过后为什么会出现梗阻,就是因为中阳虚衰,土湿,土气郁滞在那就导致手术过后呕吐,但是手术过后已经出现梗阻呕吐了,这个时候呢,在补益中气的同时,你要加入活血药行气药,因为手术到底是个创伤,是不是,他因为这个创伤,导致营血有瘀滞,你就要去活血,就要去行血中之气,动这气,去行腹气。如果手术之前你把这个化裁应用一下,手术之后出现梗阻呕吐的几率就会很小。目前我们中医在临床上,就是为西医做好多后续工作,他们做过手术后,只能问病人放屁了没有,问病人怎么着了没有。他们只能等,如果再梗了只能再开开。这时候如果针灸科的上去,如果配针得当的话,病人的症状马上就消失了,如果再配合上汤药的话,效果更好。西医,尤其是外科医生,根本不懂人体气机的变化,看人体就是一些机械零件。
★问:富阳脉右盛于左,怎么理解。
▲答:富阳脉首先是富阳胃脉。左升右降,右盛于左的话,是阳明胃气通降不利。说来说去就是,左路需要温升,右路需要潜降。左路需要温升的话,肝肾之气宜温;右路需要潜降的话,心肺之气宜清。在上者宜清宜敛,在下者宜温宜升。这个是大象。所以在给病人搭脉的时候,有尺部脉有余的,有寸部脉有余的。一脉调和,六脉贯通,必有盛衰,是为常象。如果出现的是淤阻隔拒的话,哪一部脉出现问题的话,病的部位即在何处。在临床上,能合色脉,是病人气色的变化,合于病人脉相的变化,来推断出脏腑的寒热虚实,然后再去问病人的主症。然后就能够由脉相,推出病人可能有什么症状。我们现在人的生活规律,也要考虑到。因为我们现代人生活比较逆乱,很多地方和古人、和平人有非常大的差距。你看,每天都在进食有各种肥甘厚味、有毒无毒、生冷油腻的东西;五炽相火每天又都在漂浮,感觉漂浮的不够还要吃点药激发激发;感觉相火多了的话,睡不着觉,感觉不舒服,又吃点泻火药往下泻一泻,所以说,种种之下,中国这一代人必然是早衰,身体到了老年必然是不行。老一辈呢,毛主席那一代过来,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由于西医为主的医学,建立起来的整个一套制度,必须有所改变。因为什么呢?这么多衰老不堪的病人,每天老靠住院、每天老靠这么昂贵的医疗费维持着,国家受不了,国家逼得没办法,必然要找出路。到时候简便有效切入疾病根本的经典中医学,必然会被当政者物色到,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我劝大家学医的话,还是要老老实实从根本上学起。如果现在还学一个小方、小法,追求临床上的偏方,取得捷效,这在以后的时代变动中,必然是没有立足之地。
★问:左脉沉细是什么?
▲答:脉是什么?脉是壅遏营气,令无所避,这个脉气是把营血给收束起来。这个脉这么细,肯定是营血不充了。这时候肝血自然就不足了,肝也就能濡弱了。这就显示出一副在下焦肝肾不足的现象。右脉浮软,右脉气机要敛降,浮软呢,按照四季脉法来说吧,这个浮恰恰是秋毛。右脉的浮毛恰恰符合秋季这个脉相。这时候你看他这个浮软有没有胃气,有没有和缓柔和之象,有没有根,有没有神,这时候判断他是常象还是病象。但是左脉肯定是有问题的。这种脉,要先从左路荣润肝木,右路要加敛降肺经的药。如果这时候正好是秋季,不敛降也不行。从左路不升、右路不降,可以看出中土之虚。
★问:水半夏能不能用?
▲答:当然能用。如果都用旱半夏、阳春砂的话,那造价太高。当然现在中药质量也是个问题。
★问:同时伴有大便干燥不通,小便短涩。
▲答:小便短涩就是肝木之气不得升达,肝木郁迫于下了以后,有些呢,他在上焦,肺热移于大肠,因为这个大小肠还不一样,大肠主津,它主要传津,小肠主液,导致下焦燥热。在我们利用黄元御学说辨证这个病的基础上,小便短涩,为什么会短涩呢?就是肝木欲疏不得疏,然后向下疏泄,向下疏泄了以后,上节课我们讲过,这时候会导致相火不秘,相火不秘了就会导致这种下利,相火不能入膀胱,得以收敛的话,散于外的话只会导致下焦湿热。而这个时候呢,为什么三焦之气不得敛?跟肺气不得敛降有极大的关系。而肺气不得敛降关系又在哪?而肺气不得敛降关系就在于中土之虚,所以你看黄元御这个方子,苓桂半夏汤,在这里方子需要怎么加减,还需要有什么加减变化的,大家看一看。
★问:热深厥亦深,这个里面怎么解?
▲答:就是说本来这个“热深厥亦深”这个病,这个词是来源于《伤寒论》的。《伤寒论》讲究就是说在治疗伤寒病的,这种六经外感传邪致病的时候,他立了一系列大法,他那种很多方子很多大法,我们临床上治病的时候,需要有很大的变化,为什么?时病,时疫之邪,就是时病,而我们平常的一般的杂病,邪气还不是太盛,所以导致呢,时疫致病,往往这类人呢,正气虚衰不甚,就是正气相对足,这时候呢,邪气郁阻比较明显,所以化热化火的特别多,这个时候呢,我们需要,临床上需要大力清热,芩连啊,石膏,这些种种都必须用到。
☆四肢厥逆与柴胡桂枝干姜汤
而热深厥亦深它是讲的这个疾病,肝木不得升达了以后,郁滞在内,而郁结不开,导致的这个正常的气脉不能疏达,肝木之气不能疏达,四肢厥逆,这在一般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比较少。一般情况就是说他一郁住了以后,出现四肢不温的话,但是里面,究其里面还是个寒湿,这时我们不能用四逆散了,相反我们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不是啊。大家可能没注意到,临床上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的一个是什么,就是四肢不温,老感觉哎呦,四肢一到秋冬特别怕凉,这种病人,往往服柴胡桂枝干姜汤效果非常好。原因也在于此。厥阴之气不开啊,是不是。他这个营血不达四肢的话,虽然四肢不温,这个时候呢,些许天花粉、黄芩就够了。还有柴胡,用柴胡做引导,就能够推陈致新,除中焦之郁气,除内在之郁气了。而不用像过去需要大量的柴胡、枳实、黄芩、白芍专对性很强的,如果吃四逆散的话,这种病人可能会拉肚子。而且就是说,四肢不温的状况会有好转,但是好转不明显。
☆李东垣的通幽汤
在这个就是说,在关于噎膈大便秘结不通的症状上,尤其给大家讲了一点就是东垣有个方子叫通幽汤,通幽汤呢,在治疗这个疾病上是有着很好的疗效,通幽汤原方的成分我忘了(生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升麻、甘草),但是呢,他用的也是活血润下的,是走营血之分,而这个你想想,本来就是,肝主营,肝藏血,藏血之地,肝气一旦郁遏了时候,营血之分,他必然也瘀滞,这个时候导致的大便的,便秘、秘结,大家时时刻刻不要忘了,还有血瘀,血气的郁结,所以临床上有很多我们遇见的长期顽固性便秘,大家就是说,要想到用当归,用桃仁等等活血、破血药,你如果不用这个的话,你肝的郁结难以打开,因为他郁结在营血的话,不用相对应的药,难以起效。你这边就是说,这边柴胡、桂枝再怎么用,不管怎么用,始终打不开这个郁结。这里面,黄元御先生也讲了,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然后是若木枯血燥,木枯血燥,什么血燥?血怎么燥了?血黏稠了,动不了了,木枯血燥,加阿胶、当归。这阿胶、当归的力量,光这两味,力量还差点。总之呢,就是,每遇到什么病了以后,严格按照黄元御先生这个思路,仔细揣摩,揣摩到一定时候呢,然后再对每个药进行斟酌,再对应具体的病。
★问:有人问大肠庚金需要升提吗?
▲答:这个问得好。
☆庚金不能升提的症状及治法
就是说本来是中阳不足,大肠庚金如果不能升提的话,这个病人会有相应的症状的。比如说,有乏力,气虚,然后脱肛之类的症状。然后你因症再去升提他,不要上来一看是中虚,就开始黄芪、人参,那个什么,一下全上,有时候会导致,本来这个病,噎膈这个病,内在就是有这个痰湿的郁阻,郁滞在里面,这个时候你再用补药去补的话,他会产生更大的阻滞。在这里面,你看,黄元御先生用的什么,用桂、芍,这个就是一升一敛,厥阴肝气就因之而能升达了。当然还配合一大堆,是不是,燥土利湿的药。大肠之气是怎么升达的,大肠之气是靠着脾阳而升达的,是靠着肝木而升达的,肝脾阳气上升,大肠小肠才能降浊以升清,膀胱经也一样,所以呢,肝气一郁遏,这种种的就是下面,大小肠、膀胱,浊气不能排,清气不能升,清气一郁阻了以后,这个相火不收,相火之气不得回纳,不得收,导致了这种下焦种种湿热现象。把这个理论搞通了以后,脑子始终是明白的,不要问,不要想下焦又寒,又
热,又有湿,是不是,盘结在一块,脑子就搞乱了。以至于到最后见症治症,见了湿热,用些,一大堆清利湿热的药,见下焦有种种阴虚火燥的表现,又用滋阴药,还有阳虚的症状,这样子用出来的方子肯定不会有效果。
☆六脉之气,本就是一气盈缩
大肠燥,胃逆,这种情况下,中湿的表现应该是最明显的。病人呢,困倦乏力,神情呆滞,行动迟缓,反映不敏捷,而且舌苔会显示出来中土有湿聚的现象。舌质不会燥,肯定是润,舌苔很可能会腻,脉166象呢?这种病人的脉象,一般就是说长期来说会有郁滞的脉象。郁滞的脉象,初按可能会有力、弦,久按必然无力。判断一个疾病正气虚实的时候,你久按了以后,他就自然能显示出来了。邪实正虚的情况下,脉象久按必然无力。这不论哪一脉都能显示出来,不管是左脉还是右脉。左脉右脉是相对的部位,但是任何一部脉,你从他的跳动都能体会出来全局的现象。如果单纯把左寸什么分开看的话,这也是不合理的。六脉之气,本来就是一气盈缩的,你要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他,哎呦,这是右寸脉就是肺气,肺气怎么怎么,你们不能这样想。只能说右寸脉是一气在上的时候,这一气盈缩的表现是什么,他还表现全体的现象。至于说具体的左右还是尺寸的变化呢,这个是根据临床症状,他是相扣的。
比如他是一个上焦燥啊什么的,这个时候,在右寸关就会有表现,他要是郁滞在下焦,下焦二便郁塞的,这个时候左关尺尤其是两尺,就会有相应的变化。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句话要,就是说在临床上慢慢印证。
☆名医医案并非皆真
总之,大家就是说,先把这几篇熟读以后,然后再临证。临证的时候如果找不到病例的话,可以在历代名医医案中找相应的病例,进行去对证去看。那就会发现一些问题,要记住,古今很多名医的验案,有的并不一定是真的,不是真的不是说他故意捏造,而是片面的把自己临床上有效的那一部分裁截下来,而有时候延续出现的变证,他可能会删,忽略,或者是不写。所以就是说我们在看临床上很多医案的时候别具慧眼,要有一个清醒头脑。用什么?用黄元御的大法去断定,去分析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译读
水胀
黄疸
水从下往上升,而推其本原,实际上是从上面...
《四圣心源》 王四进 译读
五行讲的是啥呢?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