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医学生需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素质中又以人文素质为重点。所谓“人文素质”就是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

    包括语言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

    医学人文素质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疾病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怀。

    从内容看,尊重患者的生命,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人人享有平等的医疗权利,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思想。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来看,包括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心理健康的关怀、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1 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1.1 医学人文教育问题传统医学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德品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必然造成医学生服务意识淡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元法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和服务态度的多层次需求。调查显示,低年资医务人员(工龄1~5年)的整体人文素质下降,部分低年资医务人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医患沟通协调能力、医德修养等方面均不能使院方与患者满意。其主要表现为文化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医学人文知识,对“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不能正确认知;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个人利益得失,只讲物质实惠、不讲人文精神;工作中没有团队协作精神,性格孤僻,心胸狭窄,自控能力差;对待患者缺乏权益尊重、人文关爱和责任意识,连起码的医德要求都不能达到。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医学院校对人文课程设置欠合理,随意性很大,由国家规定的人文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大多数为选修课,并且课时数量少。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美国、德国的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20%~25% ;英国、Et本较低,仍占10% ~l5% 。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医患关系的变化与患者的要求和期望相比,在医疗卫生政策、医院管理、医疗卫生服务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疏于人文精神的塑造而导致医学人文关怀的缺失、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下降,是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2.2 患者择医、就医中关注的项目患者及其家属择医、就医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药价、医疗费用、治疗效果等,还关注医疗卫生服务的多维层面,患者越来越注重医学人文因素和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程度。

    2.3 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的模式发展。现代医学模式不仅要求医疗与服务同步、医术与医德并重,而且要求疾病治疗与健康维护相统一;不仅要求医务人员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而且要树立医学人文观念及增强意识。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3.1 加强医德教育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医德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取医德理论教学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专业教育与医德教育、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把医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在医学生的医学见习和临床实习阶段,教师应当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

     3.2 改革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由于医学生的课程负担较重,大量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和人文教师是难以实现的。可以采取方法为:①宏观调控合理优化人文课程,形成核心课程、活动课程、隐型课程、微型课程等有机结合的多样化的人文课程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提供更自由、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意正确培养学生对医学人文科学的兴趣,授予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拓宽知识面,激发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人文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潜在的基础性作用。②在师资方面,充分利用“两课”教师资源,对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在现有社科系列进行整合优化,使其系统功能整体性,结构有序性、开放性,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果,开设主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文学科的形式和内容,建立弹性结构。③把人文课程的成绩列入考核项目,作为学生奖惩、毕业、学位授予的重要内容。④ 医学院校应注意把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避免“重传授,轻感悟;重抽象,轻实践”,要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3 人文意识、人文知识和人文行为的和谐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行为在一些方面存在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促进人文意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既要设置文化修养课程,举办高层次文化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要注重“生活人文教育”,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等。并通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展现出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大学生言行合一、知行合一

    3.4 理想教育与国情教育的和谐统一追求理想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源自社会同时又超越社会的理想追求。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之外,要积极进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客观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而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使理想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有牢固的根基。

    只有这样,在就业竞争和压力下,大学生才能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难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最终成长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3.5 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一人文诵读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及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学阶段,首先可以读一些名人传记,大学是塑造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看一些名人传记,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学习这些人类精英的品质和精神,会受用良多,如《詹天佑》、《开国大典》等。其次,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书籍。学习一个专业起码要知道这个专业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前沿问题、未来发展等。再次,哲学、历史等人文类的书籍,这些书籍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情操都是很有益的。如《哲学故事》、《生活哲学》等等。最后,报纸杂志要经常阅读,如《读者》等。

    另外,应大力开展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曲艺等各种文体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引言 ?

  人文课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可以扩充医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可以改善他们的品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散发着独特魅力、超凡脱俗、精美独到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性情,滋养品格,学会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涵义,并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将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去,真正做到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关心民众疾苦,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医乃仁术”的本质,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培养热爱自然,洒脱豪放,与自然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因此,医学教育要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与之相对应的医学人文课程贯穿于全过程之中。

   2 加强人文课程的建设

  2.1 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1]?。对比来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各医学院校均通过各种渠道来不断丰富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解决医学院校单科办学带来的不足。如为弥补我院人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憾,我院与辽宁大学、辽宁中医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大学等五所大学,成立了教学协作组,组员单位的学生可以在这些院校跨校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各院校相互确认学分并予以承认。跨校选修课的开展使我院学生选修了由于我院自身教育资源所限而不能开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周易研究、化学与生活、中国古典诗词、外国名著赏析、当代社会问题、推拿学、针灸学、航天概论、社会礼仪、音乐欣赏、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女子防身术、擒拿格斗、太极拳、泰拳道、散打、心理学、证券分析等。其他院校的学生也在我院选修了他们所在院校不能开设的课程,如毒物学、老年医学、环境与健康、Internet应用等课程。跨校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增加了各院校间的相互了解、往来,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各院校选修课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这种充分利用各院校的教育资源,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途径来为学生增设人文选修课的办法,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同时,我院也积极开展人文课程的建设工作。如2002年底经过周密的部署,我院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开设乐理知识与鉴赏、美术鉴赏等选修课。除此之外,我院又在近些年增设了医药市场营销、人际沟通、公共关系、世界贸易组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医学史、护理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卫生管理学、军事教育、就业指导、医学与哲学、英美概况、应用文写作、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化妆品与家用化妆品卫生学、医院管理学、初级日本语、卫生经济、摄影基础等课程,进一步拓宽了人文课程的覆盖面,使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322学时,增加到56门,1 028学时,受到学生们的积极推崇。

  2.2 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医学教育的核心是为患者治病,是培养医学的实践者。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现代医学模式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应大力倡导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体现出医学专业的特点,符合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疗实践中。不管是理论讲授还是专题讨论,均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既要系统讲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也要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以健康、保健、医疗改革为平台,把临床及卫生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将现实问题贯穿到教学内容中进行分析、讨论、讲解,使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社科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具有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正确态度的医学人才。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以章节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讲授或讨论的题目为主线。如医患关系问题、安乐死问题、克隆人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这些题目的汇集就构成了人文课程讲授的框架,使人文课程教学与医学实践一体化,避免人文课程的讲授与医学实践相脱节,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目前,为培养、锻炼学生的思考、理解及实践应用能力,大部分的医学院校通常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社会实践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方法来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有时存在着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问题探讨不深入及学生参与的范围小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通过“以问题为基础”、“情境教学”等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在这里主要起导学者的作用,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创造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各种思想、观念、感悟在交流中碰撞、汇合,进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达到人文教育“移情作用”的目的。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工作基本是由“两课”的教师与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担任,临床教学的教师很少参与其中。“两课”教师与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一般都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或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缺少临床实践经验,缺少对医院实际状况的体验,缺少对医务人员、患者现实问题的研究;或对人文社科知识掌握不深,缺少系统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忽略医学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或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或出现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是否具备素质优良的人文社科学科的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配备各方面的师资力量,拓展任课教师的视野,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合理组建人文社科学科的教师队伍。实际上,有些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以由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当然,他们必须经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某一方面的深度研究。对毕业留校从事人文社科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通过主讲导师制、外出进修、校内集体备课、跟班听课、读在职研究生等途径,系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提高相关的理论水平,形成文医相通的知识体系;对“两课”教师可以通过定期深入医院体验生活、与医务人员和患者座谈、到农村和社区搞调查研究、参加相关的医学课程培训等方式,来了解临床一线的实际状况、医务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基层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等,通过感性认识、医学人文体验来掌握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建立医文相融的知识结构,并结合基层民众面临的实际困难与医疗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探讨政府应如何制定符合社会现实的医疗改革政策等焦点问题,确定研究与讲授的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授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矛盾和遗憾的世界。这样的世界需要用理性去面对,用智慧去疏解;需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之人,必定是富含人生智慧之人。人文素养可以使人学会比喻联想,托事于物,激发情感,表达志向;可以学会洞察社会动向,了解风俗民情,知晓国家盛衰;可以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情,改变情薄妒忌的恶习,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品格。孔子曾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意味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2]。“因此,只有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3]”,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才能使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才能使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院校应开展通识教育
学校培养医学生重技术不重人文
医学人才培养要下好“三个功夫”
用创新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对策
让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