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典藏故宫之玉器精选篇(1)


新石器晚期 , 玉琮
良渚文化 高15.7公分,宽7公分,深7公分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发展了良渚文化。玉琮正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神祇祖先的重要礼器。良渚玉琮的基本造形为略呈上大下小的方柱体,有上下贯穿的大圆孔;外壁以四个转角线为中心,上下垂直堆栈地雕琢“面纹”。这件深浅交杂的褐色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外壁分为六节,每节以转角线为中心各琢一小眼面纹,全器共有二十四个面纹。每个面纹以刻有并行线的长横棱象征神祖所戴的“羽冠”;以同心双圈刻绘出眼睛,还刻有代表眼角的短线;象征鼻子的短横棱上,则刻绘两端方转的单线。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刻纹都已模糊。(撰稿:邓淑苹)
 


新石器晚期 , 玉琮
高47.2公分,上端宽7.7-7.8公分,下端宽6.8公分,孔径4.2-4.3公分,5850公克


这件大玉琮应是在十九世纪入藏清宫的,所以在它的器表没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因此保留了它的原貌。它是以深碧绿色泛深浅赭斑的闪玉(Nephrite)琢成。表面还留有最初切璞时的圆弧形凹陷痕。高方柱体,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两端对钻,接合处有不整齐的台阶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较直。以四个方转角为小眼纹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节小眼面纹,所以在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个小眼面纹。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时,已少见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纹的组合花纹。而常以多层小眼面纹取代。且有时在这类高琮的上射口处,以极轻的、断续的细阴线,刻出神秘的符号。如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这样的符号。其中之一为每条边线都略呈内凹的菱形;相对的另一边,则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着五个小圆圈。其内涵或与当时人们信奉的“神鸟”有关。(撰稿:邓淑苹)


新石器晚期 , 玉版
长37.4公分,宽35.8公分,厚0.8公分


玉版玉质的摩氏硬度为6.5,光泽温润,颜色则赭红带黄绿,并有大大小小的斑点,有如天际星云银河。其外形非正方,而是呈梯形,上下缘均涂有深褐色颜料以掩饰新切口的痕迹,厚度则由中段向左右两侧缓降,推测此玉版原为新石器时代大形玉刀的半成品,流传至清乾隆时,经宫廷作坊重新修整、配座而成屏风。编号为“吕”字号,表示曾陈设于养心殿。

玉版原为光素,清高宗时加琢御制诗二首。由诗看来,高宗认为此玉版“嶷嶷逾尺”、“阅几沧桑”、“色得元黄之正”、“质具圭璋之素”,其堂皇、长远、正统、礼制的特质,完全符合帝王彰显皇权所需的象征意义。一度自信如乾隆皇帝者,面对这件稀珍瑰宝也曾“自审临池腕力丑”,因“虞坏其质”而未将十一年春所写的诗刻于器表,仅是嘱咐学士张若霭代为书镌于紫檀木架上,可见对此收藏的万般宝爱。不过八年后,即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又为之作诗咏赞,且乘兴亲自书写前后二诗交予玉匠镌刻,玉版遂不复素净的原貌。(撰稿:张丽端)
 


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 , 鹰纹圭
长30.5公分,最宽7.2公分,最厚1.05公分,重600.96公克


一面牙黄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黄泛灰,下半部赭红色,刃部近黑色。窄长梯形,平直正刃。刃在线颇多使用崩伤痕。柄端也有伤缺、一圆孔,孔壁光滑。圭之中段的两面,均浅浮雕神秘的花纹。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制诗和玺文。清宫中加配木座。 用美玉琢制的斧铲,主要是象征统治者的身份地位的礼器,在礼制中称为“圭”。在典礼中,要将它的刃部朝上捧握。这是一件距今约4300至3800年间海岱地区的玉圭,住在那儿的先民就是文献中的“东夷”。所以在这件玉圭的中段,都雕琢了东夷人信奉的神祖像。不过浮雕的花纹非常轻浅。圭的一面雕琢着有大漩涡眼、头戴“介”形宝冠的神祖,“介”形宝冠两旁还插着飘逸的凤羽。另一面雕琢向上冲飞的鹰鸟,整只鹰鸟构成象征通天的“介”形。在宽约1公分的窄边上,还雕琢一个戴圆耳环的长发女子,可能是东夷母后“常仪”。不过十八世纪的乾隆皇帝不了解花纹的神秘性,就将刃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制诗与玺文。(撰稿:邓淑苹)

(资料参考:国立故宫博物院,责任编辑:Nanc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典藏精品
台故博物院典藏精選---玉器局部放大
台北故宫不可不看的八件国宝级古玉
古玉学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台北宇珍國際藝術2017秋:「齊玉異采」璿玉樓古玉萃珍(上集)
书斋雅趣|高贵的"玉器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