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典藏精品
新石器晚期
玉琮
良渚文化高15.7公分,宽7公分,深7公分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发展了良渚文化。玉琮正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神祇祖先的重要礼器。良渚玉琮的基本造形为略呈上大下小的方柱体,有上下贯穿的大圆孔;外壁以四个转角线为中心,上下垂直堆叠地雕琢「面纹」。这件深浅交杂的褐色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外壁分为六节,每节以转角线为中心各琢一小眼面纹,全器共有二十四个面纹。每个面纹以刻有平行线的长横棱象征神祖所戴的「羽冠」;以同心双圈刻绘出眼睛,还刻有代表眼角的短线;象征鼻子的短横棱上,则刻绘两端方转的单线。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刻纹都已模糊。(撰稿:邓淑苹)
新石器晚期
玉琮
高47.2公分,上端宽7.7-7.8公分,下端宽6.8公分,孔径4.2-4.3公分,5850公克
这件大玉琮应是在十九世纪入藏清宫的,所以在它的器表没有乾隆皇帝的题诗,因此保留了它的原貌。它是以深碧绿色泛深浅赭斑的闪玉(Nephrite)琢成。表面还留有最初切璞时的圆弧形凹陷痕。高方柱体,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两端对钻,接合处有不整齐的台阶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较直。以四个方转角为小眼纹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节小眼面纹,所以在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个小眼面纹。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时,已少见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纹的组合花纹。而常以多层小眼面纹取代。且有时在这类高琮的上射口处,以极轻的、断续的细阴线,刻出神秘的符号。如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这样的符号。其中之一为每条边线都略呈内凹的菱形;相对的另一边,则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着五个小圆圈。其内涵或与当时人们信奉的「神鸟」有关。(撰稿:邓淑苹)
新石器晚期
玉版
長37.4公分,寬35.8公分,厚0.8公分
玉版玉質的摩氏硬度為6.5,光澤溫潤,顏色則赭紅帶黃綠,並有大大小小的斑點,有如天際星雲銀河。其外形非正方,而是呈梯形,上下緣均塗有深褐色顏料以掩飾新切口的痕跡,厚度則由中段向左右兩側緩降,推測此玉版原為新石器時代大形玉刀的半成品,流傳至清乾隆時,經宮廷作坊重新修整、配座而成屏風。編號為「呂」字號,表示曾陳設於養心殿。
玉版原為光素,清高宗時加琢御製詩二首。由詩看來,高宗認為此玉版「嶷嶷逾尺」、「閱幾滄桑」、「色得元黃之正」、「質具圭璋之素」,其堂皇、長遠、正統、禮制的特質,完全符合帝王彰顯皇權所需的象徵意義。一度自信如乾隆皇帝者,面對這件稀珍瑰寶也曾「自審臨池腕力醜」,因「虞壞其質」而未將十一年春所寫的詩刻於器表,僅是囑咐學士張若靄代為書鐫於紫檀木架上,可見對此收藏的萬般寶愛。不過八年後,即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又為之作詩詠贊,且乘興親自書寫前後二詩交予玉匠鐫刻,玉版遂不復素淨的原貌。(撰稿:張麗端)
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
鹰纹圭
长30.5公分,最宽7.2公分,最厚1.05公分,重600.96公克
一面牙黄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黄泛灰,下半部赭红色,刃部近黑色。窄长梯形,平直正刃。刃线上颇多使用崩伤痕。柄端也有伤缺、一圆孔,孔壁光滑。圭之中段的两面,均浅浮雕神秘的花纹。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御制诗和玺文。清宫中加配木座。用美玉琢制的斧铲,主要是象征统治者的身份地位的礼器,在礼制中称为「圭」。在典礼中,要将它的刃部朝上捧握。这是一件距今约4300至3800年间海岱地区的玉圭,住在那儿的先民就是文献中的「东夷」。所以在这件玉圭的中段,都雕琢了东夷人信奉的神祖像。不过浮雕的花纹非常轻浅。圭的一面雕琢着有大漩涡眼、头戴「介」形宝冠的神祖,「介」形宝冠两旁还插着飘逸的凤羽。另一面雕琢向上冲飞的鹰鸟,整只鹰鸟构成象征通天的「介」形。在宽约1公分的窄边上,还雕琢一个戴圆耳环的长发女子,可能是东夷母后「常仪」。不过十八世纪的乾隆皇帝不了解花纹的神秘性,就将刃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御制诗与玺文。(撰稿:邓淑苹)
商晚期
龙冠凤纹珮
长11.35公分,宽5公分
钩喙卷尾,头上以一夔龙为冠饰,全器雕工细致、神采飞动。(撰稿:游国庆)
战国
玉螭纹觿
长7.4公分,宽1.3公分
「螭」是龙的一种,几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泛褐红,是传世器特有的「盘红」色泽,刻做成转首侧身形态,头与躯体的衔接方式与本院藏的龙、凤玉觿同,乃是战国时代玉匠处理此类动物玉雕的一惯作法。(撰稿:杨美莉)
玉辟邪
高9.3公分
辟邪,是想像中的神话动物,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借助它的法力,来避除邪恶。流行于汉代的辟邪,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常以巨石雕刻,立于陵墓前。也用美玉琢成,作为极高贵的陈设器。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张口,似在低吼。跨步游走,双翼虽贴于身侧,却做蓄势待发状。颔下长须垂胸,长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经深沁熟盘,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这是目前所知的汉代玉辟邪中,体积较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较长,有似马脸,与常见的短口吻似虎脸的辟邪不相类似。却与近年在内蒙古出土的西汉中、晚期铜灶上所加饰的动物头像,颇为神似。学者多称铜灶上的动物为「龙头」。故宫的这件玉辟邪,曾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诗。宫中还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诗,刻字的部分还嵌有银丝。(撰稿:邓淑苹)
玉龙纹角杯
高18.3公分,宽10.1公分
青白玉质,全器作角杯形,器表浮雕一龙蟠绕,龙体矫健有力地凸显汉代工艺品特有的雄浑气势。此型角杯作为饮器,来自中亚,是汉代与中亚文化交流下的产物。(撰稿:杨美莉)
西汉
单把杯
高12.3公分,口径4.7公分,足径3.1公分,重115公克
这件美丽秀雅的玉杯,是以莹润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体略呈细长的圆锥体,有高足与单柄。自口缘至高足上,以五条横饰带围绕器表,饰带中浅浮雕各式云纹、四瓣叶纹。口缘处、柄之外侧、高足至器腹下端,都因接触铜锈而沁成蓝绿色。其中以口缘处的沁色较为偏蓝,这或是因所接触的铜器,是用蓝铜矿中提炼出铜来铸造之故。古人相信美玉富含「精气」,更相信物质会产生感应作用。汉代的贵族特别重视玉制的容器,他们希望玉的精气能渗入所盛装的水或酒中,令饮者能成仙得道。﹝史记?汉武帝本纪﹞记载,元鼎二年(西元前一一五年)时,汉武帝曾以铜盘玉杯承接露水,用以调和玉屑服食。近年来,曾于广州南越王墓曾出土成套的铜盘玉杯,应即是﹝史记﹞所记载,夜间承接露水之物。若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相比,故宫博物院的玉杯多了一个造形似英文字母a的单柄,这种单柄也常见于汉代的玉卮之上。(撰稿:邓淑苹)
宋至明
玉荷葉杯
通高9.5公分,縱長15.2公分,橫長6.0公分,重225.0公克
玉質除底部微微露出原本的黃綠色外,通體褐黃,部份顯現灰白斑,偶見褐紅的色素摻雜於陰刻線中,所以推測此玉杯可能經過染色。狀如枯槁而包闔起的荷葉,呈上寬下斂的三角形,葉緣彎曲起皺。外壁以雙陰線刻劃出葉脈。葉梗從底部中心開始彎繞,後順勢上揚至杯側,此安排除了增添造形的變化外,還具有足與把的實際功能,而此設計手法與浙江衢州南宋史繩祖墓出土的一只白玉荷葉杯相似,只是本器更見成熟細膩。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層次鏤雕作一把蓮狀,花葉秀美清雅,益添玉杯之風采。文豪蘇東坡曾謂晨飲為「澆書」,婉轉而幽默的表達出知識份子不得志時,愁悵但又不放棄理想、希望的心態。或許是心有戚戚,明陳洪綬遂在其〈畫隱居十六觀冊〉(現藏本院)中安排了「晨飲」的主題。圖中東坡先生坐在木根椅中,手持的正是一只與此件展品相似的荷葉杯。在此,荷葉杯具有文人不向惡劣環境屈服的象徵意義。(撰稿:張麗端)
玉鳌鱼花插
高15.6公分,最宽9.55公分
归纳中国器物的造形、纹饰,「营造吉兆」是很重要的设计方向。而吉祥纹样和人们企求幸福的希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不仅世代相传,表现手法亦多采多姿。本件作品主要的外形为一鱼,鱼身纵向,鱼尾卷翘上扬,下端则雕饰波涛,并配以水纹木座与之呼应,一眼即知,此鱼正自水中奋力跃出。值得注意的是鱼首的部位:双目努出、有长须、突鼻、且生双角,分明已成龙形。原来,此一造形寓意「鱼跃龙门」的吉兆。「鱼跃龙门」的典故出于《三秦记》:「江海鱼集龙门下,登者化龙...」。「龙门」是黄河天险之一,水流湍急,洄游之鱼至此,势必奋力激跃。中国人将此自然现象,比赋寒窗苦读的士子应试中第,由一介平民跃为官吏,身价突涨,犹如由鱼成龙的情况。(撰稿:张丽端)
翠玉白菜
长18.7公分,宽9.1公分,厚5.07公分
这件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此器为瑾妃的嫁妆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孙。虽说翠玉这个材质与白菜造型始风行于清中晚期,白菜与草虫的题材在元到明初的职业草虫画中,屡见不鲜,一直是受民间欢迎的吉祥题材。除此之外,包心叶类的蔬菜也曾被唐代的诗人杜甫用来作为政治环境恶劣、怀才不遇的隐喻,在文人画的传统中,亦被引用来作为绘画的主题,以表述类似的心情,暗谏为政者的昏庸。在乾隆四十年(1775)的一首名为<题和阗玉镂霜松花插>的御制诗中,作为帝王的清高宗,从以包心叶菜为造型的花插,联想到以杜甫诗中园吏不识嘉蔬之隐喻为艺谏的传统,而有所警惕;诗云:「和阗产玉来既伙,吴匠相材制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风气增华若何可,菜叶离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侈。插花雅合是菜花,绯桃雪梨羞婀娜,民无此色庶云佳,艺谏或斯默喻我」。不过相信无论是此位宫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制作翠玉白菜的玉匠,都只是发挥创意、巧艺,为顺应赞助者喜好而创作,但是由于并未留下相关的资料记载,也留给观者更多想像的空间。(撰稿:施静菲)
十七世纪后半叶印度蒙兀儿帝国
碧玉金丝盘
径22公分,高1.9公分
来自北印度的痕都斯坦玉器,工巧精致,在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眼中,无论装饰与雕工皆优于同时代苏州专诸巷产制的中国玉器工艺。此盘中心及边缘镶嵌之金丝和红玻璃,展现出北印度蒙兀儿帝国特有的装饰技法和风格。(撰稿:余佩瑾)
清乾隆
玉鸠杖首
高15.3公分
乾隆十四年,由于殿廷陈列与内府储藏的铜器甚多而富,清高宗乃命臣工梁诗正、嵇璜、汪由敦等人,仿北宋《宣和博古图录》之体例,精绘形模,备摹款识,并详细记录其基本资料,共收一千五百件青铜器,于二十年编成《西清古鉴》。 「清乾隆玉兽面纹贯耳壶」与「清乾隆玉鸠杖首」则均是清高宗为修正民间时新玉样流行所造成之「玉厄」,而提出「仿古」的因应之道下,以《西清古鉴》卷二十页七收录之「周夔纹壶四」与卷三十八页二十五收录之「汉鸠首杖头」为蓝本所做的玉器。 《西清古鉴》内的「周夔纹壶四」现仍藏本院,不过根据现代科学考古资料的比对,年代已上推至西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纪的商晚期。若将铜壶与刻有「大清乾隆仿古款」的玉壶相较,玉者显的瘦长而扁,可能是受玉料原材之限。虽然如此,乾隆皇帝仍是非常珍爱此件作品,除了在所附木座底刻「乾隆御玩」外,玉壶的腹部亦刻其四十年之御制诗。 而「清乾隆玉鸠杖首」,器分三层:底层为一羊首,中层为一中空之C形,类似《西清古鉴》所载之「舞戚」,上层为一鸠鸟,口中含珠,鸟羽琢碾细腻,纤毫不苟,因此也是乾隆皇帝心爱之物。在其「舞戚」部份及所附木座底,均细刻三十九年所为之吟咏的御制诗。(撰稿:张丽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典藏故宫之玉器精选篇(1)
东正春拍 | 云觥万载——古代玉器之摆件
盛世琳琅——故宫藏乾隆玉器精品展(四)
雕魂 385( 精品玉雕 . 122)
比德于玉,翠色生香
美物|第28期 台北故宫的稀世玉器之三,翠玉白菜等!国家宝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