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

 前   

广州地处中国南海之滨,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船队到达东南亚、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等地,岭南地区和南海的海上交通逐渐得到开发。隋唐时期,造船技术的提高与海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使广州成为唐代“通海夷道”的起点,进出口贸易空前繁荣。广州成为唐代市舶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中央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被时人誉为“天子南库”。市舶制度延续了1000多年。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至1841年八十余年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关闭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广州以“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一枝独秀,成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门户,当时输出的商品有茶叶、陶瓷、牙雕、丝绸、漆器、药材及外销画等。大量的外销商品随商船流入欧洲,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广州手工艺人应欧美市场所需,不断创作和生产出各种具有浓厚中国色彩而又略带欧洲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无论是刺绣、牙雕还是制瓷,经千百年锤炼自成一派,又浓缩了东西方艺术、工艺精华,因此深受西洋人士的喜爱,各国商人纷纷来粤订购。为让陕西民众领略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对外贸易历史和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差异,大唐西市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特举办此次展览。这些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外销艺术品,真实再现了18、19世纪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商贸盛况和东西方文化汇流的社会景象。

前言板配照片:1655年前后的广州城

 

序厅

   图片:汉至清代广州对外交通图

 

   照片:广州秦造船工场遗址

   说明:广州秦造船工场遗址,1975年在广州旧城中心的中山四路发现,至2004年经过四次局部发掘,确知有三座平行排列造船台,长逾百米,南侧为一大片造船木料工场地。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造船遗址,证明广州工匠在秦代已能制造载重25至30吨的木船。而城市考古发现的众多两汉陶船,说明汉代岭南地区已经掌握了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为远洋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物:东汉陶船(复制品)

原件于1954年广州沙河顶出土,已调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一艘内河或沿海航行的客货两用船,分前中后三舱。船尾有望楼,船前系锚,后有舵。船头两边安插浆架三根,舱内横架梁担八条,以加强船体结构的牢固及加深吃水量。“舵”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贡献。1958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为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访华,在广州博物馆意外发现了这艘东汉陶船,惊喜万分。此陶船证实了李约瑟之前提出的伟大推想:中国在公元三世纪或更早时期就发明了船尾舵,比欧洲早了近一千年,此结论随后被李约瑟写入《中国科学技术史》。

 

 

   图片:汉代蓝色玻璃碗

   说明:西汉蓝色玻璃碗,1954年广州登峰路横枝岗汉墓出土。同一墓葬共出3件,两件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此件现藏广州博物馆。经科学检测,该碗为钙钠成分玻璃,与古代中国生产的铅钡成分玻璃不一样,应为产自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帝国的海路舶来品。

图片:汉代陶俑座灯

说明:陶俑座灯,东汉后期,1999年广州先烈南路大宝岗出土。俑为胡人脸型,眼睛细长,高鼻梁,尖长下巴,连腮胡子,头发束于脑后折向前成髻。

文物:陶胡人俑座灯(两件)

   说明:汉代陶胡人俑座灯 俑座灯是广州地区汉墓殉葬用的明器,灯座常被塑造成托灯状的奴隶造型,有男有女,类近西亚或东非人种。史籍记载这些人随商舶来到南中国海,然后卖给广州的贵族作家奴。

   文物:汉代珠饰(三串)

   说明:汉代珠饰  广州两汉墓葬出土大批此类珠饰,珠饰上有琉璃、玛瑙、水晶、黄珠、琥珀等,为汉代海路贸易的舶来品。

 

(版面文字)

唐宋时期广州出口商品有丝绸、茶叶、陶瓷等,但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陶瓷,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陶瓷外销称盛一时。在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市舶贸易体制下,广州成为外销瓷器的主要出口港,各大窑口的瓷器大批聚集在此,远销海外。

配图:唐代中国东南沿海著名外销瓷窑口分布图

 

(版面文字)

西村窑是宋代广州著名的外销瓷窑口,产品多仿照北方窑口,主要生产壶、碗、碟等日常生活用品,种类多达三十余种,釉色有青釉、酱黑釉、绿釉三大类,近年在东南亚、西沙群岛等地考古均有发现。

配图:西村窑凤首壶

 

 

   文物:西村窑青釉彩绘花鸟盘(A5-1121)

   说明:西村窑青釉彩绘花鸟盘  北宋

   文物:西村窑青釉刻花筒形杯(A5-1119)

说明:西村窑青釉刻花筒形杯   宋代

 

二、琳琅满目的外销艺术品

1655年随荷兰使节团抵达广州的画家约翰·纽荷芙(JohannesNieuhof)曾写下这样的字句,记录了他对广州工匠的钦佩之情:“此间人民生性灵巧、刻苦且聪敏,对任何手艺制作一看即能学效。葡萄牙人从欧洲带来式样崭新的金银器物,他们都能勉力在短时间内仿制出来。”

(配广州口岸码头搬运货物上船照片)

 

广州外销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从唐代开始,中国瓷器便销往海外。明末清初,随着各国商船来华,大批中国瓷器通过广州这个外销瓷的主要输出口岸,行销欧美。18世纪开始,青花瓷和广彩瓷受到欧洲人士的普遍喜爱。瓷器形制随欧洲潮流而变,有茶具、咖啡具、啤酒杯、剃须盘、牛油盘、奶油碟、生果篮等造型,瓷器上绘制的中国庭院、花鸟、仕女、朝廷官员以及市井风情等图案,流露出浓厚的中国风情。

 

(版面文字)             

青花瓷

青花瓷是在素胎上用钴蓝料绘画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明末清初,西方各国进口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器型除常见的碗、杯、扁壶、烛台、罐和盘外,还有仿制欧洲金属器、玻璃器和釉陶而作的咖啡壶、茶壶、汤盆、唾盂、盐罐等等。青花瓷得到欧洲人持久的青睐,销路大利润高,刺激和推动了欧洲仿制华瓷。18世纪伊始欧洲人努力研究和仿制中国瓷器,但一开始并未真正掌握烧制瓷器的正确方法。直至18世纪下半叶,英国韦奇伍德、德国迈森成为欧洲新兴的制瓷中心。

照片:青花花卉纹奶壶   嘉庆年间

文物:青花描金浮雕玫瑰花卉奖杯形盖瓶 (5-2710)  清乾隆

文物:青花开光广彩人物图海棠形瓶(5.2635)  乾隆年间

(版面文字)

柳亭山水图(又名梧桐楼阁图)是外销青花瓷中常见的图案,创作灵感源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它像一幅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图中的亭台楼阁、流水泛舟、山峰河边、柳树梧桐,巧妙地组成宁静的江南景色,深受西方社会喜爱。

文物:青花柳亭山水纹盘  乾隆年间

文物:青花梧桐楼阁纹咖啡壶 乾隆年间

文物:青花柳亭纹奶壶  光绪年间

文物:青花山水楼阁图葫芦形浴盆清乾隆时期 

 盆底为中国传统的青花山水楼阁图,浴盆一侧留有出水口,此浴盆估计是西方人为新生儿进行入教洗礼的用具。

 

(版面文字)

照片:茶叶装箱外销(《东西汇流》第124页)

说明:清代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粤海关每年征收的茶税约四十万两。“一口通商”时期,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商港,各地的茶叶将内河运至广州,再装箱出国。1840年之前每年约有45万担茶叶从广州输往世界各国。

 

文物:青花博古纹四足提梁壶    康熙年间

文物:青花山水人物纹杯、托(一对) 康熙年间

文物:青花山水楼阁纹茶壶  乾隆年间

文物:青花梧桐楼阁图茶叶罐 乾隆年间

 欧洲人订做的专门盛放茶叶的罐子,原来应有盖。

文物:青花广彩花卉纹茶杯及杯托 乾隆年间

照片:瑞典人的中国厨房

 

说明: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瓷器进入瑞典,成为喜好东方文明的瑞典人的收藏品和各阶层民众餐桌上的器皿。从这些瓷器上,瑞典人领略了神秘的东方风情,心中充满了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好奇和向往。然而大部分人都不清楚中国人的厨房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凭自己的想象布置了一个中国厨房,墙壁和餐桌都是用瓷器装饰的,称之为“瓷器厨房”。

 

(以下为餐具)

文物:青花矾红描金花卉纹盘 雍正年间

文物:青花矾红描金牡丹纹八角肉盘  康熙年间

文物:青花山水柳亭图汤盆 康熙年间

文物:青花梧桐庭院图椭圆形大肉盘 嘉庆年间

 

 

 

 

 

 

 

 

 

 

 

 

 

 

纹章瓷

随着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发展,按私人设计订制成套瓷器成为时尚。这些瓷器是为皇家、贵族或其他重要人物订制,有皇家贵族徽章或者字母纹饰,仿制欧洲金银器和瓷器的器型。徽章瓷造型独特,装饰纹样精美,既有中国传统的工艺特色,又体现精细典雅的欧洲装饰风格,成为皇室、贵族世代相传的珍品,承载了一个个家族辉煌的历史。

 

照片:瓷器装运    十九世纪中叶的水粉纸本画

 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最大宗贸易商品,每艘抵达中国的商船返航时都要购买大批瓷器作为压舱货物。

 

文物:广彩徽章纹杯、碟乾隆年间  

 杯、碟中心绘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专有的徽章纹饰。

文物:广彩徽章纹碗、碟  乾隆年间

 墨彩描金,外销瑞典市场,内饰拉丁字母和旗帜

文物:广彩西洋人物头像纹茶叶罐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折枝花卉纹咖啡壶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纹头盔形高足杯 乾隆年间

文物:青花徽章花卉纹花口盘   乾隆年间

文物:青花徽章花卉纹杯、碟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花卉纹盖杯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花卉纹花口盘(一套)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花卉纹盘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纹盘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博古纹盘   宣统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博古纹汁斗、托 宣统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博古纹盘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徽章纹盘   嘉庆年间

  蓝彩描金瑞典旗纹饰,瑞典“af Wirsén”家族订购

文物:广彩徽章纹双耳冰酒桶(AW2058)乾隆年间  

 蓝彩描金瑞典旗纹饰,瑞典“afWirsén”家族订购

 

 

广州彩瓷

广州彩瓷是清代乾隆年间大批外销欧洲的主要外销瓷,它选用景德镇的白素瓷,工匠们依外商来样彩绘烧制,纹饰精细、色彩艳丽、有堆金织玉之感,因此又称“织金彩瓷”。18世纪开始,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的广州彩瓷在造型及装饰上呈现强烈的中西合璧风格,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和美国等国来样订造的广彩瓷除了欣赏装饰类器物以外,还有各种西餐的日用器皿,例如茶具、咖啡具、啤酒杯、剃须盘、牛油盘、奶油碟、生果篮及卫生洁具等。在花纹装饰方面,既有传统中国风格的花纹、人物、故事,也大量出现西方事物,如皇室纹章、贵族徽识、城市标志、公司商标、希腊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基督故事、名画甚至股票买卖等等。这类“订烧瓷”的价钱贵于其他瓷器,但作为社交礼品,仍然深受欧洲人士欢迎。

 

 

照片:广彩锦地青花开光人物纹执壶

说明:清乾隆广彩锦地青花开光人物纹执壶 造型独特典雅,主纹饰为温馨和谐的中国家庭场景。“开光”亦称“开窗”,是广彩惯用的装饰风格,即间隔出圆形或方形的空间再绘制人物或花鸟图案,深受欧洲社会喜爱。

文物:广彩青花开光人物盖瓶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开窗人物六角瓶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开窗花卉纹啤酒杯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开窗希腊神话纹碗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开窗人物花鸟纹烛台      光绪年间

文物:广彩开窗西洋人物图茶壶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开窗人物纹八方形双耳花插 嘉庆至道光年间

 

照片:广彩贴花开光人物纹螭耳扁瓶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人物纹包袱纹瓶   咸丰年间

 

(以下餐具按西方人使用习惯摆设成场景,配绒布或西式桌布,在独立柜中展示)

文物:广彩人物图餐具(一套)

说明:广彩人物图餐具 乾隆年间   所有餐具绘制相同的中国人物故事图案,是外商从广州成套订制的,整套餐具共110件,包括了西餐使用的各种器皿。

照片:广彩开光人物图大宾治碗

说明:口径59.5厘米,高24厘米,容量9加仑,差不多能装下40瓶大可乐。宾治碗是外销瓷中常见的西式器皿,用于盛放西方人非常爱喝的宾治酒,这是一种用各种水果、鸡尾酒、冰块和果汁调制而成的佐餐饮料。碗内、外壁共绘制202个形态各异的中国人物,碗心主纹饰为宋朝杨门女将故事。该碗是19世纪上半叶一名英国皇室成员从广州十三行定制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宾治碗曾被奖赐给一个大臣,后来到了一位古董收藏家兼商人手中。2004年,广州文物总店负责人发现这一稀世国宝后想尽一切办法从古董商中购得,2005年广州汽车集团重金向文物总店购买此碗并转赠广州博物馆收藏。

文物:广彩合家欢乐人物图盘 乾隆年间

照片:瑞典人的餐桌

文物:广彩狩猎人物图杯、碟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蓝彩描金外文盘   嘉庆年间

文物:广彩西洋风景人物纹啤酒杯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折枝花卉纹镂雕水果盘 乾隆年间

文物:广彩折枝花卉纹八角形盘 乾隆年间

文物:石湾窑石榴红釉立像(5.1584)

  说明:石湾窑石榴红釉立像   清代   石湾窑在今广东佛山市石湾镇,明清著名民窑之一,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石湾窑最擅长仿钧窑,而且善仿宋代官、哥、汝、钧诸名窑产品,从材质运用、技法处理、艺术造型等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其陶塑以“胎釉深厚朴实,造型生动传神,技法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而风靡天下。

 文物:石湾窑白釉骑象老人(5.2158\2159一对)   清代

丝织品

清代广州出产的锦缎驰名海外,清代著名文人屈大均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丝织品是十三行经营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有线纱、云纱、官纱、五丝、八丝、光缎、云缎、花缎、牛郎绸、花绸、绉绸、素绸、天鹅绒等,不仅入贡朝廷,而且出口欧美及日本、印度、菲律宾等国。广缎细密均匀、光滑润泽、颜色鲜丽,十九世纪中叶一度成为外国客商唯一指定的绸缎类商品。

照片:外销画制丝

说明:制丝过程

文物:穿玻璃珠花绦(0-0030)

说明:穿玻璃珠花绦  清代  花绦是用丝线或珠子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用于衣服领子、袖口或纽扣的边饰。广州所产的花绦非常亮丽,不仅色彩丰富,而且款式复杂多变,以玻璃珠片穿饰而成的花绦更是严谨精细,极尽繁复之能事,清代曾大批进贡北京皇宫,成为皇亲贵族奢华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饰物。

文物:五色线五台绦(0-0017)

说明:五色线五台绦   清代

文物:穿广片花绦(0-0056)

说明:穿广片花绦   清代

 

文物:新娘衣裙(俗:140)

近代  这是典型的广式新娘衣裙。上衣胸前及袖子绣对称的花蝶图案,裙子采用金银线绣,立体感强,雍容华贵。

文物:绣花荷包  清末

文物:织绣松鹤纹八仙桌围 近代

文物:红缎面绣花公座椅套   近代

文物:软缎黑地锦花网丝边饰方披巾   近代

文物:软缎满花线绣蓝花彩鸟长披巾   近代

 

外销画

随着清代广州口岸贸易的繁荣,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外销商品——外销画,画家们用西洋画法描绘岭南地区的风貌,题材包括市井风情、花鸟昆虫、人物故事、帆船房屋等等。这些水彩画、油画、玻璃画、素描作品大量出口,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重要媒介,也是清代到广州贸易的商人回航时喜欢购买给亲友的礼品。清代广州口岸出现了一批专门创作外销画的中国画家,如庭呱、啉呱、新呱、煜呱等等。

 

照片:关联昌画室

说明:关联昌画室 关联昌即庭呱,是十九世纪中叶广州著名的外销画家,在广州同文街十六号设立了名噪一时的庭呱画室。该画真实描绘了当时外销画室的布置和画师们流水作业、共同完成一幅作品的情形。

文物:清代人物图通草画(男女各一幅,镶于同一个玻璃镜框内,编号8-0382)

说明:清代人物图   通草水彩画   十九世纪

   文物:清代官员像通草画(两幅,分别装框,编号8-0396、8-0444)

   说明:清代官员像通草画    通草水彩画   十九世纪

文物:买线图通草画(一幅,已装框,编号8-0446)

   说明:买线图通草画    通草水彩画   十九世纪

文物:养蚕、人物图通草画(八幅,镶于同一个玻璃镜框内,编号8-0467)

   说明:养蚕人物图通草画    通草水彩画   十九世纪

 

  

一、“一口通商”政策下的广州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广州设立粤海关,并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贸易体系。在“一口通商”时期,由粤海关负责征收关税并管理行商,行商负责与外商贸易并管理约束外商,黄埔港被指定为外国商船的碇泊所,澳门则是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每年贸易季节结束后,所有外商退居澳门,来年再到广州开展贸易。

    背景照片为粤海关

 

照片:繁忙的广州港     

说明:1768年前后抵达广州的英国人威廉·希克对繁忙的广州港印象深刻:“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上的帆船形状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珠江长达几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

文物:伦敦时事画报--广州大东门(Z1-268-P310)

说明:广州大东门 《伦敦时事画报》1858年3月27日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政府非常关注中国的局势和社会状况,从现存的1856-1860年间的《伦敦时事画报》可以发现,英国媒体对中国尤其是地处沿海的广州社会风土人情、城市内部格局等有非常多的报道,而且大部分以铜版画和大幅文字描述的形式刊登。

文物:伦敦时事画报--清朝制造的新旧战船(Z1-268-P263)

说明:清朝制造的新旧战船   《伦敦时事画报》1857年3月21日

   照片:广州十三行商馆区     

说明:广州十三行商馆区  玻璃画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画中排列整齐的西式建筑物是清代十三行商馆,是外国商人在贸易季节暂住广州并与行商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各国商馆位于本国旗杆之后,商馆一般是两层高,上层作居住用途,下层办公或存货,圆拱的廊柱及阔大的露台流露出浓郁的西方建筑风格。

文物:广州的英国商馆   水彩版画(GJ5-12-12)

 十九世纪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一次派商船直航广州。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十三行设立了商馆,派出“大班”(即公司的特派委员会主任)管理商务,英国对华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从18世纪初期起,与英国的贸易就占中国对外贸易的首位。

 

照片:十三行商人伍秉鉴

说明:广州十三行行商中最富有的是同文行和同孚行的潘家、广利行的卢家、怡和行的伍家、义成行的叶家,人称“潘卢伍叶”。伍秉鉴(1769—1843)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首富,拥有白银2500万两,他经营的怡和行在清朝对外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外商都称呼他为“浩官”。伍浩官之名在美洲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甚至美国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名“浩官”,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

照片:同文行创始人潘振承

说明:同文行创始人潘振承(1714—1788),外国人称他为潘启官(Puankhequa)。他创办的同文行一直是十三行中的佼佼者,资产累计2000万两白银。1780年,潘振承已成为了中外公认的行商领袖,被称为“首名商人”。潘振承年轻时曾赴菲律宾,在马尼拉从事贸易。马尼拉之行,为潘振承日后参与洋行的贸易提供了“第一桶金”。据说这位潘启官能操熟练的葡萄牙语,因此与外商交易时较其他行商更有利。

文物:广州十三行商人潘长耀(昆水官)花园   水彩版画(GJ5-12-2)    十九世纪

照片:同文街街景

说明:清代的广州由于外贸繁盛,街上店铺林立,汇聚了中西洋货、南北土特产。其中同文街在十三行街区内,位于丹麦馆及西班牙馆之间,街道两旁均为中国人所开设的各类店铺,出售的各类中国货物令外国商人和水手爱不释手。

 

文物:广州街头玩斗鹧鸪的船夫  水彩版画(GJ5-12-6)

说明:  十九世纪

文物:珠江南岸热闹的渡头和寺庙入口  水彩版画(GJ5-12-9)

说明:十九世纪

照片:哥德堡三号仿古商船

说明:“哥德堡”号是一艘以瑞典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城市哥德堡命名的重要船只。1739-1745年间该船曾三次远航广州,其中第三次航行装载了包括100吨瓷器在内的700吨中国货物回国,1745年9月12日在距哥德堡口岸约900米远的海域触礁沉没。2006年哥德堡三号仿古商船复航广州,追溯中瑞两国两百余年间的贸易历史。

 

文物: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上打捞出水的青花瓷片(一组12片)(建议将细沙、珊瑚、贝壳和青花瓷片铺放在绒布上,营造海底瓷器场景。)

说明: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的青花瓷片  乾隆年间  “哥德堡”号装载的100吨瓷器中有四分之三是青花瓷,足见瑞典人对中国青花瓷的钟爱。

 

文物:青花博古纹盘(5.2788)

说明: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青花博古纹盘  乾隆年间   2009年11月瑞典驻广州总领事馆捐赠广州博物馆

 

文物:“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的茶叶(盛放在玻璃小盒子中展出)

说明: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的茶叶 乾隆年间  这是从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的经广州出口的福建白毫茶,至今色味尚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赏文物,品历史——看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的“十三行”
“海贸遗珍”,中西文化碰撞出浪漫的广彩瓷
故宫陶瓷馆学习笔记(二十)—— 瓷之行
这些奇特的外销瓷其实都是made in China
这么多漂亮的瓷器都在瀚藏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经典瓷器 5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