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格拉底之死 一组西方美术中的名画

 

苏格拉底

外文名 希腊语:Σωκρ?τη?

出生日期 公元前469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399年

主要成就 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古希腊三贤之一

代表作品 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著名思想 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

 



苏格拉底胸像,公元2世纪  复制自公元前4世纪的利西波斯古希腊雕塑

利西波斯(Λ?σιππο?),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

 

论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腐蚀煽动青年”和“侮辱雅典神”的罪名,被雅典法庭处以死刑。当时只要他表示悔过,乞求赦免,便可免于一死,但是他拒绝了。他的学生也为他疏通了关卡,让他逃离雅典,但他坚持留下来接受死亡。他认为逃亡虽能保全性命,但会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就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民众了。

罗素说起苏格拉底来,带着他贯有的幽默。《西方哲学史》中,苏格拉底那一章,以一段绕口令似的文字开头:“苏格拉底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对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少;对另有许多人,可以肯定说我们知道得很多;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就无从肯定我们知道得究竟是很少还是很多了。”苏格拉底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都为苏格拉底写过卷帙浩繁的记述,所述却大为不同。“一个蠢人复述一个聪明人所说的话时,总是不会精确的,因为他会无意中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语言。”基于此,罗素取消了对色诺芬记述的采信;而柏拉图的呢,“正是由于作为小说家的柏拉图的优异性,才使人要怀疑作为历史学家的柏拉图。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始终一贯而又极其有趣的人物,是一个远非大多数人所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是我以为柏拉图却是能够创作出他来的。”苏格拉底受审的主要事实,他也认为无容置疑。而苏格拉底死后若干年,柏拉图根据记忆汇集起来,并经过了文艺加工的《申辩篇》——苏格拉底受审时为自己所做的辩护词——“尽管有着各种局限性,却足以给苏格拉底的性格刻画出一幅相当确切的形象。”

“苏格拉底的申辩以其非凡的镇静自若流传后世。”通俗哲学家德波顿就要简单直接得多,但他仍然严谨地加了后缀,“根据柏拉图的记述”。

引介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前,罗素想要放下,却分明还纠结着。他写道:“我们无须再在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于真实的苏格拉底其人的关系这个不可解决的问题上自寻烦恼,让我们来看柏拉图是怎样使苏格拉底答复这次控诉的吧。”

“苏格拉底一开始就控诉他的检查官是逞辩,并且反驳别人指责他自己的逞辩。他说他所具有的唯一辩才,就是真理的辩才。”在对自己被公认有智慧,却背负着不信神的恶名的原因进行分析后,针对法庭对他腐蚀雅典青年的指控,苏格拉底诘问检查官:谁是改善青年的人?步步紧逼下,答案“不得不”成了除了苏格拉底外,每个雅典人都是改善青年的人。“于是苏格拉底便祝贺雅典城的好运道。”那意思就是,好吧,全城皆圣贤,唯我独坏,那么我祝雅典好运。

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爱你们,但是我将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而且只要我还有生命和力量,我就决不停止实践哲学与教导哲学,并劝勉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因为我知道这是神的命令;而且我相信,在这个国家里从没有出现过比我对神的服役更好的事了”。他继续说道,我愿你们知道,如果你们杀了象我这样一个人,你们就损害了你们自己更有甚于你们损害我。因为没有什么能损害我。他相信他是被神派遣到这个国家的一个牛虻,再找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不大容易。他拒绝遵循惯例,把他哭哭啼啼的儿女带到法庭上来以期软化法官们的心。他说这种景象会使被告和整个城邦都同样地显得可笑。他的工作乃是要说服法官,而不是请求他们开恩。

法庭陪审团超过半数认为苏格拉底有罪,但当时按照雅典的法律,他可以通过承认自己有罪来避免死刑。但他提出来处罚方法是法庭只需罚他30个米尼,这个太轻的处罚要求令法庭大恼,最终表决时,绝大多数投票赞成处死他。苏格拉底无疑是预见到这种结局的,他做了最后一次申辩:

“而现在,你们这些给我定罪的人啊,我愿意向你们预言;因为我就要死去,而人临死的时候是赋有预言的能力的。因而我要向你们这些杀害我的凶手们预言;我死去之后,立刻就有比你们加之于我的更重得多的惩罚在等待你们。……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的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办法,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你们自己。”

罗素认为《申辩篇》中部分的调子主要是宗教的,比如苏格拉底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描述:“在另一个世界里,人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提出了问题,就把他处死的,绝对不会的。而且除了比我们更加幸福而外,他们还是永远不死的,如果关于那里的说法都是真的话。……”苏格拉底最后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

一、古希腊文明:

一个正常的儿童

我们常说,古希腊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童年时期,而马克思则在此基础上将古希腊文明比作一个正常的儿童,它的天真与素朴,单纯和活力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处在童年期的人类文明所应该有的样子。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希腊人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理想的人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也就使古希腊文明成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先民一样,古希腊人也有着多神的信仰和发达的神话传说。而其神话谱系之完备则是其他文明之神话体系所不及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就写出了《神谱》,详细记述了古希腊众神的谱系。起初世界是一片混沌,混沌神生大地女神,大地女神生出天神,后两者结合又生出十二提坦神。世界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而提坦神的后裔普罗米修斯创造出人类,又为人类盗下天火,从此人类繁衍生息。天神为惩罚盗用火的人类,给人类送来携带着厄运的潘多拉。在潘多拉盒子打开的那一刻,人间便有了各种灾难和恶行,由此出现了堕落的人类和苦难的生活。

在古希腊人眼中,生活的全部都为神所决定,神的力量至高无上,无处不在的神谕时刻提醒着古希腊人,神的预言必然会实现,神的意志不可违逆。我们所熟知的特洛伊战争,起因仅仅是三个女神为了争夺象征美貌的金苹果,而英雄阿喀琉斯虽然英武有力,帮助希腊大军获得了十年战争的胜利,却依旧逃不过神的死亡预言。又如俄狄浦斯,越是想逃离加诸自己身上的弑父娶母神谕,越是走近这个诅咒,最终犯下杀父、乱伦之罪。显然,在希腊人信仰神的生命历程中,人作为至高无上的神所创造出来的物种,是如此的无可奈何,而充斥在生命之中的痛苦体验,则因成为了神的试炼,更甚者成了神的娱乐而变得不可抗拒。他们就这样虔诚地在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面前承认了他们的渺小。

美学家温克尔曼,在形容古希腊文学的时候使用了两个词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马克思之所以说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正常的儿童,我以为就是基于这种高贵的单纯。对神祇的无条件虔诚,面对命运捉弄的无奈与痛苦,接受与反抗,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在那样一个原始的发展阶段所应该呈现出的样子。将认识所不能及的现象归结为神的力量,将不能避免的灾难想象成神的愤怒,将丰收和欢乐归功于神的恩赐,在这种多神信仰下的古希腊人,非但没有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反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崇尚着力与美的和谐统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美感。正是这样高贵的单纯,孕育出了倡导拼搏与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孕育出了追求卓越与荣誉的英雄主义,他们要用自己的奋斗向完美的神无限靠拢,这就是古希腊人单纯而伟大的人性。信命而不认命,敬畏神祇并不懈追求,这是古希腊人具有的美好品质,也是他们的生活智慧。

二、“认识你自己”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记录着这样一句举世闻名的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仅凭这样一句简洁的神谕,希腊人便成为了世界上最智慧的人,哪怕放到今天,这句话依旧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希腊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和探究,让他们的文化成为了人文主义的滥觞。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口号。但是,古希腊人所认识到的自己,却与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的发现与人性解放有所区别,文艺复兴运动力图打破人性的枷锁,将人抬升到神一般全知全能的地位,但古希腊人却在自我审视与发现中看到了人的局限性。

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有一部著名悲剧,名叫《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最伟大的悲剧,除了在艺术手法上的娴熟和高超,也因其揭示了希腊人生命中的一个终极的哲学矛盾而显得更加伟大而悲壮。俄狄浦斯因为被神诅咒将弑父娶母,刚生下来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却恰好被他国国王捡到并收养,成为了王子。为了逃避神加诸在自己身上的诅咒,俄狄浦斯远走他乡,逃到忒拜城,却不料阴差阳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亲生父亲,成为忒拜国王,迎娶了自己的生母,使诅咒不幸应验。最终他只能向命运屈服,刺瞎双目,自我流放。在俄狄浦斯向诅咒靠近的过程中,他解开了一个困扰了无数人的谜题——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之谜的解开意味着人开始认识自己,从这一刻开始,人成为一种自觉的有灵性的生命体,而这种认识从开始只是表面的、感性的,最终上升到一种理性的哲学思考。显然,希腊人就是循着这条轨迹,造就出了影响人类文化进程的诸多伟大哲学家。

20世纪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过一个叫做镜像阶段的概念,认为人的婴儿时期,大约是6到18个月期间,是自我确认的阶段,这时的婴儿通过逐渐认识到镜子中的映像就是自己,来完成自我认识,这是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而恰好,如果将人类文明的发展比作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大概古希腊人生活的阶段正是人的镜像阶段。这时的人开始把向内思考,作为内在性个体的存在方式,而《俄狄浦斯王》正是这个时期人类思考自身问题的一个哲学体现。它的戏剧冲突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让俄狄浦斯越想逃离诅咒,反而离诅咒越近?古希腊人认为是命运。

何为命运?对希腊人来说,不能预知的变故、突如其来的灾难、从天而降的厄运……这些不能解释的现象都是命运。命运是神的作品,人最终无力改变。

《俄狄浦斯王》被称作“命运悲剧”,俄狄浦斯这位英雄,正因为他对命运进行的抗争,才更具悲壮的色彩。而这个悲壮的英雄,正是一个寓言式的人物,象征了希腊人眼中命运的本质。俄狄浦斯可以猜出斯芬克斯之谜,代表着他可以认识什么是人,预示着人类智性和自我意识的开端。但是他第一个认识了人是什么,却偏偏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明眼人,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命运。俄狄浦斯最终以刺瞎双目为结局,其原因众说纷纭,而若基于人类认识自我的层面来解释,答案则显而易见。在俄狄浦斯身上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眼见不一定为实,看到真相的往往不是眼睛,而是心灵。

古希腊人相信的所谓命运,实际上是在多神信仰背景下人与神的差距。希腊人坚信,神人有别,无论勇敢和热爱荣耀的希腊人如何追求与拼搏,人就是人,永远不能成为力大无比、全知全能的神,因此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人要有所为,并且要大有作为,也要有所不为,是为希腊人特有的节制的美德。

这种差别是无法用人的肉眼看到的,而是要用心灵去体会,智慧的希腊人在神的信仰和自我发现中认识到了人的局限,这是他们赐给后世人类的精神瑰宝。对神的虔诚信仰带给希腊人的不是愚昧和宿命论的消极,而是对于生命执着和节制的美德。这恰恰是其他任何文化与文明中所缺乏的。在追求荣誉和节制欲望中达到了完美平衡的古希腊人,在奋斗与敬畏之间找到了生存方式。

三、是谁杀死了苏格拉底?

我们接着说苏格拉底之死。相传,苏格拉底的死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导火索是古希腊著名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在这部喜剧之中,苏格拉底被塑造成一个擅长诡辩之术的“哲学家”,剧中苏格拉底开办了称为“思想所”的学校,专门教授科学与诡辩之术。在那里,苏格拉底教授年轻人不要信神而要相信逻辑的诡辩。尽管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剧中所刻画的样子,思想所也是诗人杜撰出的一所学院,但这个剧本还是将苏格拉底推上了审判台。

阿里斯托芬的《云》这部喜剧最后以主人公放火烧掉苏格拉底开办的思想所为结局,讽刺了当时盛行于希腊内部的诡辩论。如果戏剧诗人仅仅为了剧情的需要借用了苏格拉底的名字,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苏格拉底的出现完全是巧合,但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另外一部喜剧《蛙》中,则明确地写出了“不要和苏格拉底站在一起”的台词,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索一下,苏格拉底这样一位代表着智慧和理性的哲学家,何以受到这位喜剧诗人如此的排斥。

刚才提到了希腊人遵循着逐渐理性化的路线来认识世界和人本身,而苏格拉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人,他的发现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他提出了真理的信仰,从而挑战了长久以来希腊的多神信仰。苏格拉底所信仰的真理是基于知识、理性和哲学思辨的一门科学。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无疑是一位启蒙者和先知先觉者。然而,他的观点却不适合当时的雅典城邦生活。当时的雅典人刚刚有了理性的萌芽,但这个萌芽还未强大到足以支撑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他们仍然需要神祇的力量,需要命运的约束。苏格拉底的出现,将正处于懵懂的雅典人抛到了人性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十字路口,究竟是沿着传统的多神信仰继续走下去,还是选择一种新的理性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甚至逐渐颠覆现有的生活秩序与规则?新诞生的理性能给人的生命带来多大程度的益处与进步?显然,在这个十字路口,阿里斯托芬选择了对神祇的信仰,而绝大多数的希腊人也选择了这一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希腊人抛弃了苏格拉底,也不是雅典城邦害死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根本原因。相反,杀死苏格拉底的恰恰就是他所坚持的真理与绝对理性。

苏格拉底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性开始发展并且到达了第一个较为抽象阶段的代表。他所提出的真理与哲学,是人的原始具象思维向理性的抽象思维的转变。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开始发生改变,由认识简单的具体现象进化到了解事物和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而哲学的产生则是人对所发现的规律进行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归纳。从这个角度来说,苏格拉底无疑是伟大的。

然而,希腊人最终要处死苏格拉底,并不是由于他们抗拒理性之光照耀精神世界,而是苏格拉底强调的绝对理性在客观上与人的本性相悖,它超出了人的认识极限,人在认识自己的领域内对于那宇宙之间的真理力所不逮,曾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欧里庇得斯要把哲学从天上搬到地下,把悲剧的英雄从高台上降下地来,这无疑是一番很好的用意,但阿里斯托芬认为人间不是天上,天上的哲学不能应用到人间,那要等到国王变做了哲学家,或哲学家变做了国王以后才能够应用,他比起那“人化”的欧里庇得斯和“神化”的苏格拉底更能抓着那永恒的人性。

而这种永恒的人性,是感性与理性并济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兼具的。显然,神化的苏格拉底片面地强调了理性的一面,怀着将人升华为神的美好理想,却忽视了客观存在的所谓命运,忽视了人终究不是神的局限性。苏格拉底的死或许与俄狄浦斯的悲剧一样,只因为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人类的那一片区域投下了阴影。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诗人对于人类发展的思考与担忧。阿里斯托芬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希腊民主制日渐衰落的时期,曾经的黄金时代辉煌早已不存在,社会上的诡辩之风盛行。面对如此环境,诗人开始从人性角度反思是什么造成这种令人失望的颓败。他反思日益张扬的人的理性,人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对于本身认识能力的自信,是否能够引领人的生活通往更加理想和更加合理的方向。

早在公元前5世纪,诗人阿里斯托芬就已经发现了这样一个数千年后同样困扰人类的问题,而阿里斯托芬思考出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亦值得现代同样面临窘境的我们作为参考。

四、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若按照最早的古希腊人所推崇的人性标准,完美的人性应该是肉体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是感性和理性相互调和的产物,是在这相对立的两极中达到中庸的生存状态。尼采用希腊人信仰的神命名这两种人类的思维模式: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神祇之一,他象征着光明,也代表了人类一切理性的和秩序的品质与精神内涵。而酒神狄俄尼索斯则并不为我们所熟知。希腊人对于酒神的崇拜是他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每年在丰收之季,希腊人都会举办盛大的酒神节,在酒神节上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摆脱了一切伦理和道德的束缚,陷入狂欢,饮酒作乐,酩酊大醉,通宵达旦。因此,在希腊文化中,酒神代表着一种欲望的释放和情感的宣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同样存在于希腊人的文化基因之中,组成了希腊人所追求的完美人性。依尼采的观点,他高扬酒神精神而贬抑日神精神,主张关注情感与心灵多于强调逻辑和冰冷的理性。在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生活时代的两千多年之后,尼采再一次对于人类的理性发展提出了反思,召唤感性的回归。

理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培根说过,“物质低于灵魂,理性有比事物的自性更充足的伟大、更精准的善性和更绝对的多样性”。理性带领人从蒙昧走向智慧,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原始走向成熟。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的理性被高举,人们相信,人依靠自身的理性与智性可以穷尽世界万物,可以掌握永恒的客观规律,从而掌握世界秩序。莎士比亚说“人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拉伯雷赞扬人的求知欲,倡导人们应该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成为全知全能的巨人。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人类理性被提到了至高的位置,人可以依靠理性与智慧了解和掌握宇宙间的自然法则,并进一步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则。无疑,拥有理性的人类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于是,人与万物的主客对立关系也由此建立起来。这种对立的关系逐渐强化,成为了现代性危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理性究竟将我们带往何方?当处在理性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甚至开始质疑理性。是否我们可以完全地依赖理性把它作为我们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而理性的人还能否继续任性下去,最终成为宇宙的主宰?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科学的发展赋予我们强大的认识能力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类真的不过是沧海一粟,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我们都好似一粒尘埃,而我们所引以为傲的理性与智性,只是使我们不见泰山的那障目之叶。

与此同时,我们曾认识到的所谓规律,只适用于特定的条件下,换言之,归根结底,我们仍然未能掌握这世间的规律,甚至我们或许一无所知。

这样的结果对于理性的信徒来说无疑是沮丧的。可以这样说,不断发展的理性赋予了人类探索的工具,也将一个广阔的探索领域展现给人类,但它也与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达到领域的中心,却不知道自己一直在边缘徘徊。当我们被抛到这个无边无际的认识领域,我们总要给自己找到一个边界,而这个边界是希腊人留给我们的节制美德。得到的越多,渴望的就越多,当这份渴望发展成欲望,则需要我们果断喊停。而20世纪的现代人,特别是二战以后的人,就一直在反思,现在是否到了该喊停的时候了。

不可否认,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有着这样的信心:技术日益先进,财富日益积累,制度日臻完善。我们也相信,真理愈辩愈明,风俗愈行愈淳。而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的不是冰冷的理性机器,更不是穷尽万物的野心,而是要回归内心,审视自己,看到自己的界限,知可为与不可为,在自我世界中做一个巨人,而在宏大的天地间,承认自己的渺小,就像古希腊人那样,富有生命力和敬畏地活着。

古希腊人身上有着许多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特质,尽管作为拥有高度文明的现代人,我们似乎站在高处俯瞰过去,但希腊人的精神依然有着需要我们抬头仰视的内涵。

20世纪以来,一部分先觉者开始回望那人类纯真的年代,呼唤人性本性的回归。苏格拉底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性的殉道者,他的死应让我们铭记“生而为人”的初心——那种单纯的谦逊与热情。古希腊精神或许是一块他山之石,却可以打磨现代文明这块碧玉。现在想来,那德尔菲神庙记载的神谕,却是人类最优美的智慧:

 “人啊,认识你自己。”

 



杰洛姆《苏格拉底在阿斯帕西亚的家里寻找阿尔西比亚德斯》

《苏格拉底在阿斯帕西亚的家里寻找阿尔西比亚德斯(雅典方面的重要将领 )。Jean-LeonGerome(1824-1904)作品,阿斯帕西亚是雅典的交际花,妓院女老板,阿尔西比亚德斯喜欢来这里找小姐,于是苏格拉底对这种家里有男人还要在外面找女人的行为表示了深深的不满……

杰洛姆(Jean-LeonGerome,1824-1904年),法国画家,“历史题材大师”。他的作品,主要是历史题材,希腊神话,东方故事等,他还是一个雕刻家。

阿斯帕西亚(Aspasia,右图)是雅典的一家大型妓院的女老板。苏格拉底是希腊哲学家。在雅典和斯巴达分别为首的两个联盟(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中,阿尔西比亚德斯是雅典方面的重要将领。这场“所有希腊城邦全部卷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时代最重要的战争”,历史纪录也最详尽。

这幅作品几乎涉及了雅典方面最重要的几个人物。

阿斯帕西亚是米利都(Miletus)人,米利都是希腊最繁荣的城邦之一。她是著名的美女,成年后来到雅典,成为伯里克利(Pericles,公元前495-429)的女伴(伯里克利离婚)。伯里克利是最杰出的雅典政治家,现在雅典的遗迹中,最主要的建筑都是伯里克利主持修建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出现,也和伯里克利的开明执政有关。“伯里克利努力推崇文化和艺术,这正是雅典成为希腊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

阿斯帕西亚“对伯里克利和雅典政治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同时代的作家,诗人和历史学家,几乎都提到这个女人,她的家里也成为社交中心,同时她还经营一个大型妓院。很多当时的思想家,作家,诗人,艺术家都常常流连忘返于她家的妓院,包括苏格拉底等。阿斯帕西亚不仅美丽,也善于谈吐,“她解放了雅典女人们的思想”,“她不必受到婚姻的约束,所以她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的美貌受到雅典人的赞美”,“很多丈夫带着妻子来听她的谈话”,“她的形象与其说是一个美女,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指导者”。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一半,雅典方面主要是伯里克利指挥。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一半,雅典方面主要是阿尔西比亚德斯指挥。

阿尔西比亚德斯(Alcibiades)才智过人,但是命运坎坷:他是雅典的上层军官,因故叛逃到敌对的斯巴达,又遭忌恨叛逃到波斯,最后雅典又把他请回来,“他回来以后,主持了雅典方面的一系列胜利”。虽然身为高级将领,但是他特别喜欢泡在妓院享乐,于是领导们到处找他,请他出来主持工作。“他的家族在雅典势力强大”,所以雅典对他也无可奈何(这些故事很长,很曲折,所以不得不用现代语言简单描述梗概)。事实上,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很多希腊城邦本身的立场,也是摇摆不定的,或者变化的。

这一次,他不知道又因为什么事情闹情绪不干了,躲进“阿斯帕西亚的家”(雅典的著名妓院),迫使雅典“德高众望”的苏格拉底,亲自来妓院寻找他。这幅作品,描述的就是这件事情。

 



《苏格拉底把阿尔西比亚德斯从性爱欢悦的拥抱中拖走》

   用现代语言解释:苏格拉底相当于科学院院长兼科技部长,阿尔西比亚德斯相当于三军总参谋长。苏格拉底从妓院把总参谋长拖出去,指挥与斯巴达(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战争

 



苏格拉底、柏拉图,拉斐尔油画《雅典学院》中最正中

http://www.fenglin3d.com/2014/08/71578.html

《苏格拉底之死》画作

 



《苏格拉底之死》大卫,1787年,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

法国画家雅克·大卫的名画《苏格拉底之死》给我们呈现了一位一手指天,坚信真理至上,一手接过毒酒,为真理无惧死亡的哲人形象。苏格拉底为了他所坚信的哲学和真理执拗地牺牲,雅典却为了自己的神而杀死一名智者。

苏缨在《少有人看见的美》中介绍说,法国画家让·弗罗索瓦·皮埃尔·佩龙Jean-Francois-PierrePeyron,1744-1814)成名早于大卫,并曾在美术大赛中击败众多对手(包括大卫)夺冠。随后他在心仪的罗马旅居多年。等他回到巴黎,发现大卫跟他创作于同年,并且同题的《苏格拉底之死》,远远超过了他。“这对佩龙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因为他的《苏格拉底之死》完全被大卫同名作品的光芒掩盖了。为了雪耻,佩龙在第二年又创作了一幅《苏格拉底之死》的修改版。”

大卫是在1786年秋,受一位富有的国会议员,兼具过人才华的希腊学者委托,绘制这副作品的。报酬极为优厚:预付6000里弗赫(法国旧时货币单位),交货时再付3000里弗赫。1787年,这幅作品交付沙龙展出时,引起轰动。

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中这样描述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

“画上被雅典人民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在悲痛欲绝的朋友围绕中正准备喝那杯毒药。公元前399年的春天,3名雅典公民对这位哲学家提起诉讼,告他不敬城邦之神、传播异端宗教、腐蚀雅典青年——罪名重大,非判死刑不可。”

“画上柏拉图坐在床脚,手里拿着一支笔,身旁放着一卷纸,他是这场城邦冤案的沉默的见证人。他在苏格拉底死时29岁,但是大卫把他画成了一位老人,须发皆灰,神色凝重。走廊里是苏格拉底的妻子桑娣帕,由两名狱卒陪送从牢房里走过来。有7位朋友处于不同程度的悲戚之中。苏格拉底最亲密的伙伴克里托坐在他身旁深情而关切地凝视着这位大师。但是哲学家本人腰杆笔挺,上身和胳膊如运动员般健壮,神情略无畏惧或悔意。众多的雅典人骂他是笨蛋,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仰。起初大卫准备画苏格拉底正在仰药自尽的情景,但是诗人安德烈·谢尼埃提出了可以表现更大的戏剧张力的建议:画上的苏格拉底正宣讲完一个哲学论点,同时泰然伸手拿起那将要结束他生命的毒杯,这既象征着对雅典法律的服从,又象征着对自己内心的召唤始终不渝。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生命完成升华的那一刻。”德波顿也指出,“虽然大卫的画表现苏格拉底为悲痛欲绝的人所环绕,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对苏格拉底的爱是在误解和仇恨的汪洋大海中突显出来的。”

 



让-弗罗索瓦-皮埃尔·佩龙,1787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

 



佩龙,1790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版画

 



佩龙,1788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

苏缨在对比大卫和佩龙的《苏格拉底之死》后,认为大卫明显更胜一筹,“因为大卫抓住了这一场面中超脱于悲伤之上的那份沉静。佩龙则不可自拔地陷入悲伤的阴影里了。任何一个读过柏拉图《斐多篇》的人都会对大卫而非佩龙的作品感到更加亲切。”

可是佩龙的《苏格拉底之死》又有这样一幅,创作时间标注的是1790年,中英文版的《哲学的慰藉》中用的也都是这一幅。我看就像是他1787年那幅印反了,很有些不明所以。

 



《苏格拉底之死》,西格纳诺利,1759年

意大利艺术家根伯提诺·西格纳诺利(1706-1770),1759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已死,周围环绕着陷入悲痛或哭号的弟子与朋友们。现藏布达佩斯美术博物馆。





 

圣康坦,1762年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

法国画家牙雅克·菲利莆·约瑟夫·德·圣康坦(Jacques-Philip-Joseph deSaint-Quentin,1738-1780),1762年绘制的《苏格拉底之死》,描绘的是苏格拉底服下毒汁之后的痛苦状。现藏巴黎国家美术馆。



 

苏格拉底之死,Jean-Baptiste Alizard,1762年





 

夏尔-阿方斯·迪弗雷奴瓦,1780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

法国夏尔-阿方斯·迪弗雷奴瓦,1780年,佛罗伦萨帕蒂画廊。

 

《苏格拉底之死》弗朗索瓦-路易斯-约瑟夫·华托,1780年

法国画家 弗朗索瓦-路易斯-约瑟夫·华托Fran?ois-Louis-JosephWatteau,1758- 1823)1780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现藏法国里尔美术馆。



 

苏格拉底之死,秘鲁画家丹尼尔·埃尔南德斯(Daniel Hernández,1856-1932),1872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希腊的悲剧精神及其意义 ——希腊的祭祀式的理性
苏格拉底 
理想国的哲学王
无人逾越的高峰:希腊哲学
历史上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有什么区别
理性的光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