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学巨头:徕卡的传奇

 

华为和徕卡搞出的“双胞胎”,与iPhone 竞争





在苹果2016年1月加装蔡司镜头后,2016年4月,华为推出华为P9手机,带徕卡镜头!还是俩镜头!

 

 

 

 

这俩摄像头一个是彩色的,一个是黑白的。一个负责捕捉色彩信息,一个负责抓住画面细节。搭配在一起,色彩还原更自然,细节也更丰富。f1.9的大光圈,还可以带来更好焦外虚化效果。

P9 支持三种对焦模式:激光对焦,景深对联,反差对焦。而且支持先拍照后对焦哦~

虚实任你改变,狂虐所有美图 App

徕卡镜头都上了,拍摄功能自然也不能弱。给专业玩家们配上了全手动控制,各种模式、各种参数随你调~支持 RAW格式保存,后期也方便~

2016年,手机只配用低端光学镜头的认识误区被打破,开启了高端光学时代。高端光学与手机的结合之路,看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3755cb0102wive.html

如果你不知道威兹勒(韦茨拉尔),就别谈“毒德”了

位于德国心脏地带的威兹勒不是一个大城市,面积75万平方公里,人口略超过5万(帝都的很多住宅小区都比这里人多,呵呵……),很多赴德旅游的人都不会将其列入行程。不过,对痴迷德国相机的摄影者而言,这里就是心目中的圣地——它是徕卡相机的诞生地,美乐时相机总部的所在地,还有不少世界知名的光学企业散落在市内各处,例如生产放大镜、小型显微镜阿瑟·塞伯特光学工厂,公司成立时间为世界第三早却依旧活力十足的光学公司BefortWetzlar,还有生产世界上目前最大的、镜面直径39.3米的E-ELT天文望远镜反射镜的设备制造公司(OptoTech)装配厂,随处就可以碰到有掌故的地方。

 

威兹勒地处德国黑森州,乘坐DB的火车从法兰克福,加上换乘时间,不过一个多小时而已。莱茵河的支流兰河(Lahn)穿城而过,顺流而下,河面渐宽,此去不过几十公里水路即可到达“德意志之角”科布伦茨,汇入黄金水道莱茵河。城市位于浅山丘陵地带,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层层叠叠,依山而建。这座城市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这里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北部边境上一个重要的堡垒,再往北就是罗马人心目中的蛮荒之地了。如果你有幸到访位于卡尔·科尔内环岛(Karl-Kellner)边上曾经的恩斯特·徕兹公司总部(今徕卡显微镜公司总部),大楼近旁便是古罗马时代的城门(另一次前往探访时,陪同的当地人则说是税关)遗迹。好吧,既然说到这里,我们的第一个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离这座古罗马时代的城门遗址大概十米,临近徕卡显微镜公司总部停车场的出口有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二层窗口处钉有一块铜牌,告诉人们这里便是徕卡传奇的发源地。

 

据说1924年的某一个中午,徕兹公司的高层聚集在其中的一间办公室里,讨论是不是应该量产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先生研发出来的那款小型相机,讨论冗长而没有结果:可以想见,在所有摄影师们都是用沉重的大型木质相机和玻璃干版来拍摄的时候,没人会知道这个“小玩意儿”的前景到底会怎样。面对董事们喋喋不休的争论,已经饥肠辘辘的恩斯特·徕兹二世先生实在忍无可忍,一锤定音:量产这种小型相机!于是,它出现在了1924年的莱比锡博览会上,并且一战成名,徕卡相机的百年传奇就此拉开帷幕。

在环岛的另一侧,有个不大的街心花园,绿植掩映中,是一座纪念奥斯卡·巴纳克先生的纪念碑,碑的上部镶嵌的铜牌上,巴纳克先生凝视着对面徕卡显微镜总部大楼。

 

奥斯卡·巴纳克先生的纪念碑

顺带介绍一下,这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楼曾经是恩斯特·徕兹公司总部,上世纪末徕卡在困境中决定将公司一分为三,这座大楼留给了徕卡显微镜有限公司(留给它的还有徕卡品牌,由徕卡显微镜授权徕卡相机、徕卡测绘设备以及此后衍生出的徕卡生物工程使用),而徕卡照相机公司迁往距离威兹勒不远的索姆斯(2014年,徕卡照相机总部迁回威兹勒,不过是在距此数公里远的地方另辟新址)。大楼北侧有游客中心,强烈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在员工食堂吃一顿午饭,自助餐,菜品非常丰富,按需取食。不过与国内自助餐一价包到底、让你放开裤带大吃特吃不同,这里可是按取食的品种和重量单独结算的,您可别误会了。

沿着教堂北侧的小巷前行不远,可见一家挂着极小的徕卡Logo的小店——不仅招牌小,而且面积也小得可怜,里外两个小间,尚不及五棵松摄影器材城里大一些的店面。

 

徕卡Logo的小店

店虽小,这里的商品可绝不含糊:当年第一次踏入此门,惊得我们下巴都快掉了,见都难得见到的爱马仕版,我们在这里见到2套,其他一些商品更让人目瞪口呆。据说,这家店的老板是一位律师——不过他可是徕卡公司的律师呀!

 

小店,内景

Baugasse 4

35578 Wetzlar

Germany

PHONE:

49 6441 410378

FAX:

49 6441 410379

E-MAIL:

lars-netopil@lars-netopil.com

WEBSITE:

http://www.lars-netopil.com

如果您兴趣不减,不妨继续向东,一直走到山脚下。这座山上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山脚下有两个大铁门。当地人介绍,二战时期,盟军对德国进行不间断地战略轰炸,威兹勒也在轰炸的范围之内。恩斯特·徕兹光学公司被迫将工厂的机器设备搬入山体内的数公里长的隧道内维持生产,隧洞高3-5米,宽约5米,深不可测,两边偶尔还留有当年的机床座或金属管路,其中一个隧道口的水泥墙上有当年的工人划刻的Leitz字样。不过,洞内阴湿难当,不过十分钟已经感觉寒气彻骨。这里不是开放的旅游景点,如果想去参观,需要联系洞口门房里的大胡子门卫,穿戴了安全帽才能进入其中。提醒下,务必带一件厚实的冲锋衣才好。

 

山洞车间

与山洞车间隔一条公路相望的是对面一座建筑物。陪同者告诉我们,大楼也是当年恩斯特·徕兹光学公司的办公区,奥斯卡·巴纳克先生的工作室就在楼内,不过他的办公室不临街,而是在楼的另一面,窗外就是静静流淌的兰河。据说奥斯卡·巴纳克先生作为发明家,也经常做出一些拿不出手的东西,没法见人,于是直接从窗口扔进兰河了事。看来下次要带潜水装备来了!

 

徕兹光学公司旧址

 

奥斯卡·巴纳克

如果您有大把的时间,而且德语功夫过硬,不妨由此上山,寻觅徕兹家族的老宅LeitzHouse。可惜的是,我们没有准确地找到这栋建筑,直到有次乘车经过,当地的陪同指点下,我们才知道几次经过的一栋建筑物正是求之不得的徕兹家族故居——不过如今,这里已经不属于徕兹家族了,听当地人讲,1986年12月31日,徕兹家族的最后一人离开了公司董事会,只保留了1股徕卡股票,而后远渡重洋,迁居加拿大(是不是米德兰,不得而知),只偶尔返回故土祭扫先人的墓地。

 

奥斯卡·巴纳克先生就是在这里用他的Ur-leica拍摄了第一张照片

从兰河老桥出发的另一个选择是放弃过桥,沿着桥头的小巷一路向东,走大约十分钟即到了一个非常小的广场——旧五金市场广场(或音译为埃森马克广场),说是广场,其实不过百十平方米的一块空地,四周皆为陈旧的三四层房舍。这里对每一位徕卡发烧友而言都是圣地——当年,奥斯卡·巴纳克先生就是在这里用他的Ur-leica拍摄了第一张照片。徕卡发烧友们在这里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相机,在当年奥斯卡·巴纳克先生所站之处,拍一张与“第一张”一模一样的照片。令人惊异的是,虽然一百年过去了,镜头里的景物几乎没有变化,果然是“物是人非”。如今再去威兹勒,已经不必像我们一样拿着手机里存储的奥斯卡·巴纳克先生拍摄的照片,对着取景器去找当年的位置了。

 

镜头里的景物几乎没有变化

 

特制的窨井盖,井盖上有Ur-leica的字样

2014年5月,威兹勒市政府在这个位置边的一个下水井上放置了一个特制的窨井盖,井盖上有Ur-leica的字样,在它的边上使用40mm到50mm焦距的镜头,就可以让你如愿再现当年的瞬间。

继续往东走,就离开了老城区,进入一片位于半山的住宅区。这里有个据称是罗马时代的谷仓。由此右转向南,走几十米阶梯,罗森嘎斯和耶克伯格大街拐弯处一座很不起眼的建筑。这里是恩斯特·徕兹光学工厂的前身——威兹勒光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卡尔·科内尔博士的故居,也是这家企业的所在地。1849年,年仅23岁的科内尔来到威兹勒,在这栋建筑里成立了威兹勒数学研究所,主要研究和设计显微镜和显微镜镜头,1851年第一批显微镜上市,天不假年,1855年他就因病去世了,他的遗孀继续经营这个有12名雇员的小企业。1865年,精密技师恩斯特·徕兹成为公司合伙人,4年之后,他将科内尔遗孀的手中剩余的股权悉数买下,并将企业易名为恩斯特·徕兹光学工厂。故事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只可惜原来的建筑物已经经过翻建,成为一栋现代色彩的小楼,站在楼前的、建于公元785年的卡尔斯蒙特古瞭望台遗址,目光越过矮树丛望去,远远地可以看到徕卡显微镜工厂的大楼,历史和现实在这个时空里奇迹般地融合了……

 

徕卡照相机总部

徕卡照相机总部,全景模型

徕卡照相机总部由接待区、行政办公区、厂区、展区和威兹勒徕卡画廊、专卖店,户外广场上的徕卡咖啡厅也属于徕卡照相机公司所管理。行政办公区通常情况下不接待参观,展区常年陈列有经典的徕卡相机、望远镜、电影摄影机、罕见的试制品、试生产型号,而威兹勒徕卡画廊除常年展出“大神”们用徕卡相机拍摄的经典照片之外,也不定期展出使用徕卡相机的当代摄影师的作品。当然,很多人会直奔徕卡厂区参观,说是厂区,其实参观者并不能进入生产区,而只能在生产区外的一个通道内透过玻璃窗一窥“圣地”,并且最关键的镜片研磨区还使用了电控复合玻璃,提醒您:必须兼顾英文讲解和拍摄,否则稍纵即逝,玻璃又变得不透明了。还要推荐给您的是,注意这条参观通道里的玻璃展柜,里面有很多原型机以及诸多被放弃的项目中留下的样机,例如传说中的早期中画幅相机H、半格相机等等。至于说原厂专卖店,这里除了现在正在生产的机型之外,还有很多二手相机可供选择,当然除非您是土豪,我更推荐这里琳琅满目的徕卡纪念品和各类出版物(可惜这里买书没有退税,市区的书店买徕卡方面的出版物,均可提供退税)。至于说土豪,可以透露一点小秘密——这里的专卖店时常有别处没有的商品,比如说我们去的那天正好放出一只50/0.95镜头,被一位来自香港的摄影发烧友抢得,让不少人又是羡慕又是叹息。

需要提醒您的是,德国人周末大多数商家是不营业的,徕兹园区也是如此。参观厂区的“THE WORLD OF LEICAEXPERIENCE”项目为周一到周五每天7时30分至9时30分、11时45分至13时30分、14时-15时30分开放,有英文和德文的导游服务,不过导游服务需要提前预约才行。原厂专卖店周一到周五10时至18时以及周六10时到16时营业。如果真的赶上周日,也就只能在外面拍个“到此一游”的照片了。

另外,据说目前徕卡照相机公司前几天又在进行徕兹园区新一轮扩建工程了,不知道现在这里变成什么样子了……

徕卡相机总部地址:

Am Leitz-Park 5

35578 Wetzlar

Germany

Telephone: 49 (0)6441 2080-0

 

光学巨头:徕卡的传奇

 

 

徕卡Leica,又名莱卡



 

Leica相机

Leica简史

相信摄影人多少都曾经耳闻莱卡这款牌子的相机,甚至于以拥有莱卡机为其毕生心愿,莱卡机似乎已经超越其为单纯摄影工具的角色,就像劳力士不再只是单纯定时器一样。话说莱卡与其他几家欧洲大光学厂相比,无论规模、财力实在不能称得上大公司,但凭借其近乎严苛的品管及其特有风格色采,始终获得用家的好评及肯定。随着国民所得的提升,台湾的摄影人也逐渐消费得起这款高价位品牌的相机,追逐之余且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近百年来,莱卡发生了哪些变革及其有趣的历史。

『莱卡相机的诞生地─ Wetzlar 镇』

Wetzlar 镇现今人口五万二千人,距法兰克福约 40 哩,镇上的 Lahn河将市区分隔成保留中古世纪风味及完全现代化的两个不同市集,虽然是个全部日耳曼人口的都市,但在普法战争之前,该镇仍然是法国拿破仑占领下的「莱茵联邦」。当时Wetzlar 镇的政治及经济分别由 Solms-Lich 及 Solms-Branntels两大家族所掌控,然而两大家族也曾为汉堡市农工武装冲突的日渐升高而共组一支名为 Jaegers的地方军团捍卫家园。此外该镇也曾为设立煤气街灯引发大老与神职人员的意见冲突,神职人员认为此举不但费钱、危险,而且干扰了神职人员的工作,但最后仍在地方人士的大力游说下花了十万马克架设煤气街灯,将近七十条的路灯每天晚上由专人点灯,这样的景象一直维持到了1907 年以后才停止。Karl Kellner 是镇上的富商,拥有大部分铁矿山的产权,1849 年 Karl Kellner先生在该镇设立第一所光学研究中心,并在旧市区北边入口处开设一家名为 AM REFORMIERTEN TREPPCHEN的光学器材专卖店。1869 年 Ernst Leitz 一世回到该镇并买下此家光学公司,改名为 Leitz 公司,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 ,该镇成为普鲁士的领土,此时的德意志各邦联已经相继由普鲁士帝国统一,1897 年 ,ErnstLeitz一世成为该市之市议员。

注:1881 年德国光学设计之父 E. Abbe 在原普鲁士帝国的 Jena 镇加入 Carl Zeiss 公司,并在 1890年因发表 Anastigmat 设计而大放异彩。

『 Oskar Baranck 其人其事』

LEICA 是 Leitz Camera 的缩写,在 1911 年以前 Leitz公司并没有制作相机的经验,主要仍以显微镜及其他光学产品为主。 1911 年曾在 Jena 镇待过的工程师 Oskar Baranck加入 Leitz 公司,并尝试将电影用的 35 厘米底片使用在静照相机上 ,1913 年第一部试作机 Ur-Leica问世,后来又陆续做了二部,其中一部送给当时公司的老板 Ernst Leitz 二世。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年轻的 ErnstLeitz 二 世决定生产该款相机,对当时的市场而言 35厘米底片是新规格,因为战后的持续通货膨胀,已经有很多器材零售商囤积了大批玻璃底片,因此对这种新规格相机根本没多大 兴趣,但 ErnstLeitz 二世不顾其他主管的反对仍坚持要生产一款体积小并有高结像质量的相机,于是 Oskar 按原计划进行,1925 年春在Leipzing 博览会推出 Leitz 公司的第一部 35 厘米相机 LEICA A 型机,并在数年后造成风潮。

注:1926 年德国最大的四家光学厂,Carl Zeiss、Contessa-Nettel、Goerz、 Ernemann合并成蔡司公司 (Zeiss Ikon) 并主导德国近七成的光学产品产值。

『 Leitz 光学』

莱卡早期在建立属于自己光学设计的道路上,并非走得非常顺利,几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如下:

(1) 1902 年 Zeiss Anastigmat Tessar 50 f 3.5

(2) 1902 年 Leitz Summar 50 f 4.5

(3) 1924 年 Leitz Anastigmat Elmax 50 f 3.5

(4) 1925 年 Leitz Elmar 50 f 3.5

(5) 1931 年 Leitz Hektor 50 f 2.5

(6) 1953 年 Leitz Summicron 50 f 2 (Type I) 1968 年 LeitzSummicron 50 f 2 (Type II)

1979 年 Leitz Summicron 50 f 2 (Type III)

Oskar 工程师最早考虑装在 Leica A 上的镜头是 Summar 50 f 4.5,专利号码 118433,它是 6片对称式的设计,但最后仍因结像质量不佳而放弃,同时期蔡司公司的 " 鹰眼 "Tessar 已经有不错的结像质量,因此 Leitz公司决定朝 Tessar 模式发 展。物理教授 MaxBerek 是第一位为 Leitz 建立光学的人,他首先将 Tessar( 图1) 最后一组的 2 片改成 3 片式的设计,但此举已经明显触犯 Tessar 的专利,Leica A前二百台所配用的镜头便是这款备受争议的 5 片式设计,但随着时间的演进及光学设计专利权认知的放宽,Leitz公司取得该五片式设计的专利,并取名为 Elmax( 图 2) ,但是 Elmax 的结像质量仍然不尽理想,于是又将 Elmax改回四片式的光学设计并取 名为 Elmar( 图 3),然而这几乎就是 Tessar 的翻版。打磨新款的 Elmar需较高的成本,Leitz 公司原本属意由 Goerz 公司生产,但在 Goerz公司加盟蔡司集团后,旋即因专利权的顾虑而放弃,最后则委托蔡司集团另一家独立的子公司 Schott und Genssen生产,虽说当时是以黑白底片为主,但 Tessar 及 Elmar 都已经考虑到色像 差的问题了。1931 年 Max 教授又将Anastigmat Tessar 中的单片组镜片各改成双片然后再组合 (图4),因为打磨大体积镜片失败率高,改成双片各自打磨再组合可降低成本,然而镜片数增加,反射面增加,其镜组透光率相对跟着也就降低,这几乎是当时所有光学设计普遍遇到的一个瓶颈,1936年蔡司集团开发出单层抗反射膜,该问题得以有效克服,同时也为日后多镜组光学设计开启另一扇门。1932 年蔡司集团决定加入 35厘米相机的生产行列,同年底推出 Contax I 及其著名的 Sonnar 50 f 1.5,然而 在二次大战结束前,Contax的市场占有率却始终只有莱卡的一半,除了价格因素外,机械性表现不佳也是关键之一,1936 年 Leica 与 Contax的售价分别如下:

Leica IIIa + 50f2 Summar 387 马克

Contax II + 50f2 Sonnar 585 马克

Contaflex TLR + 50f2 Sonnar 765 马克

注:当时德国劳工的月薪约 50 马克

莱卡相机由于具有轻巧、稳定及高质量结像等诸多优点,很快便获得记者及报导摄影师的青睐,如布烈松等大师便是利用莱卡相机创造出许多不朽的作品,并使得该品牌相机获得极高的国际知名度。为了获取更高利润,Leitz公司旋即在 1930 年代初期便 建立属于自己的镜片制作生产线,更在 1939年纳粹入侵波兰揭开二次大战序幕时,为德国空军打造为数超过二千部的军用机。

『战后莱卡的发展』

1945 年二次大战结束,蔡司在 Jena 镇及 Dresden市的厂房几乎被盟军的炸弹夷为平地,日后更进一步沦陷东德。所幸位于西德的 Wetzlar镇并没有太大的损失,战后莱卡立刻投入复员生产,1954 年推出完全新设计的M型连动测距相机及新款光学设计 Summicron( 图5.6.7.),新出厂的M3机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也最昂贵的 35 厘米 相机,这部相机把莱卡的声望推上世界颠峰,直到 1966年停产为止,总计销售超过二十万部,创下当时莱卡所有相机的销售记录,而 Summicron更是莱卡所有光学设计中最值得称道的光学设计,日后更有两次全新改款的 Summicron 50f2推出。然而约在同时期的日本单眼相机厂正以年产量百万部的速度,向全世界各地的市场攻城略地,十年后德制相机更是几乎全面撤守。1952 年Leitz 公司增加加拿大厂,1971 年完全没有 电子经验的 Leitz 公司选择日本 Minolta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共同开发电子相机,1973 年设立葡萄牙厂,1986 年 Leitz公司陷入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财务及营运危机,年产量二万部,销售情形每况愈下,全美五千家零售商愿意支持莱卡的不到8%,最后在不胜连连亏损的情形下易主,新主人无意经营,立刻将该公司的摄影部门及望远镜部门分割成二家公司再出售,并购分解然后出售谋利是80 年代全球并购风潮中最常用的 伎俩,最后由瑞士籍的企业家 Stephan Schmidheiny 接手,总部设在德国离Wetzlar 镇不远的 Solms,并将公司改名为 Leica Camera Group。1990 年该集团又陆续加入 WildLeitz Holding、CambridgeInstruments二家公司,使得该集团横跨摄影、测量、医学仪器等领域,同年底该集团接手 Zeiss 的幻灯机厂并将生产线移到葡萄牙。

『结』

相机零件部份集成电路化甚至于增加光学伺服系统(自动对焦),除了提供更多更快的功能外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欧体成立,全新的Leica CameraGroup 也采取国际分工策略,该公司在全世界员工总计 1400 人,其中在德国有 750人,面对九零年代诡谲多变的市场,新莱卡正以全新的风貌面对全新的定位及挑战,而全世界的拥护者也正期待莱卡在下一世纪来临前创造全新的产值,并使公司得以永续经营。

 

徕卡历史

 

小巧精密的35mm相机:Minox 35系列

Minox35系列相机发表至今已25年,仍然是许多专家手中的最爱,是什么样的魅力产生这种现象呢?本文就将由它的历史开始谈起。

    虽然minox35系列相机使用的底片比APS底片来的大,但它的体积却比大部份APS相机来的小,最重要的是它能拍出令人惊讶的优异品质。Minox35系列相机发表至今已25年,仍然是许多专家手中的最爱,是什么样的魅力产生这种现象呢?本文就将由它的历史开始谈起。

   1974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它宣示了未来相机的走向:小巧而精密,因为在这一年的德科隆摄影器材展中(photokina),德国Minox相机公司正式推出了Minox35EL相机,揭开了序幕。Minox35是当时最小与最轻的35mm相机,不但业余爱好者感到新奇,甚至于专业人士都对它感到十分谅讶,因为在展示人员还没有操作给他们看之前,他们根本不相信35mm的片筒能装进如此小巧的机身中,但这一切都是真的!Minox证明了一台35mm相机的尺寸可以与一个烟盒差不多,这在当时创造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但这对Minox来说并不意外,如果要制造35mm相机的话,Minox也一定要制造一台最轻巧的35mm相机,Minox35EL背负着这个历史使命,自然必须使用最尖端的制造技术才能达到精密与小巧的目的。

   在Minox刚开始发表35mm相机的初期也并非完全没有竞争者,也有其它的竞争者抱持着“小就是美”的理念在设计相机,主要的竞争者是禄来的Rollei35T, Rollei35T所标榜的是全金属的机身,完全手动的机械结构,而Minox所注意的是便利性,不论是使用中或收藏时都应注意到这个特性,因此Minox35EL有光圈先决/速度自动的功能,只要用户设定光圈,相机就会自动设定快门速度,在收藏时它的重量与体积都比Rollie35T更轻巧,当然啦,最重要的是它那表现力卓越的镜头,更值得一提的是要找一台从头到尾都是在德国生产制造,而且售价要控制在500马克以内的相机(Minox35EL当时发表会的售价),也只有Minox可以做到,也就是藉上述这些优势,Minox35系列在销售数量已经超过了二百万台,有相当多的Minox35系列相机的用户都同时拥有相当好的相机,例如徕卡、哈苏等等,但他们也会同时带着一台Minox35系列相机来当做随身相机,因为他们可以用相同严苛的标准来要求Minox 35系列所拍出来的相片。

    Minox35EL相机所使用的镜片排列方式是著名的天塞结构(Tessar Type)并做了改良,使名为Minotar 2.8/35mm,这种结构方式对球面像差、色差、像散都有十分良好的校正,因此有优异的画面素质。徕卡著名的Elmar-M1:2.8/50mm与哈苏的Tele-Apotessarl:8/500mm都是采用天塞结构改良而成的。Minox的工程师们也在镜筒内放置了测光表,由于测光表与光轴十分接近,因此测光也就比较准确,但一个准确的测光值还必须藉由精密的操控才能达到效果,Minox35系列就是以精确的电子方式控制快门的曝光时间。镜筒上有景深尺表可以推算出景深范围。由于整个镜头结构设计的非常好,因此整个Minox35系列的镜头都是根据这个基本型演变而成的。

   为了提高方便性,Minox35系列相机外壳在机身中置入了光圈先决的功能,虽然在不同的场合人们会依照被摄体的需要来优先设定光圈或快门,但光圈先决与快门先决并非二者一定必须同时存在,因为改变光圈时快门速度也会跟着自动改变,所以也可以藉由改变光圈的方式来选择快门速度。Minox35系列相机外壳采用强化的玻璃纤维材料,这种质量较轻也较坚固,可以给机身最好的保证。

    在Minox35EL发表5年后,也就是1979年,Minox发表了Minox 35GL, 在Minox35EL上增加了逆光补偿并改良了底片齿轮传动系统。1981年再发表了Minox35GT,加装了自拍器并且对镜头做了第一次的改良,使它拍出来的照片感觉更接近人眼的视觉效果,为了替许多拍摄速写抓拍题材的摄影者开创更多的可能性,Minox以MinoxGT为基础开发了操作上更简便的相机:Minox 35PL与Minox 35PE,它们拥有自动程序功能(相机本身会自动决定光圈与快门),这种设计已经考虑到初次接触摄影的人,接下来是1985年发表的Minox35ML, 它是当时Minox 35系列相机中的顶尖机种,并且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系列,Minox35ML有较多技术上的改良,它在观景窗中放置了讯号告示灯,随后又发表了Minox 35MB(1986)与MinoxGT-E(1987)。

   对需要较近拍摄距离的人而言,近摄功能是他们比较在乎的,Minox 35GT与Minox35ML这两种机型最近的拍摄距离是90公分,到了后来的Minox 35GT-E则再向前推进了20公分达到最近拍摄距离70公分的程度,这要归功于Minox35GT-E的镜头又再经过电脑的模拟计算,使用了新的光学玻璃材料以及新研发的多层镀膜技术,使它在锐利度上提升不少,同时对逆光、反射等很混乱的光线状况也能更有效的控制,为了抵抗外力的破坏,Minox在这次镜头前内置了一片天光镜(Skylight-filter)加以保护,Minox将这个应用在Minox35GT-E的镜头命名为MC Minoxar 2.8/35mm(MC为多层镀膜Multi-Coating的缩写),而这个镜头随后也应用在Minox 35GT-X的机身上,除了镜头以外,Minox35GT-E的底片齿轮传动系统与电力系统也改良很多。

   1987年发表的Minox 35AL及专用闪灯Minox FA35,使用的是一支不必调距离的Minar4/35mm,并且将光圈数字改成天气状况的符号(多云、阴天、晴天等等)。

   截至1990年止,Minox35系列相机生产了二个系列的产品,即E/G/P系列与M系列,在1992年,又推出了铝合金机身,表面以镀钛处理的Minox 35M.D.C., 它是由Minox 35ML改良而来的限量机型。1995年则推出了Mionx35GT-E的姐妹机种,灰色机身的Minox 35GT-X,它与Mionx35GT-E最大差异在于有底片DX条码读取功能以及在镜头上有速写对焦标记设定,并且为MinoxGT-X设计了外接的闪光灯Minox FC-X, 目前仍在持续生产的款式为Minox 35GT-X与Minox 35GT-E。

    在看完了Minox35系列相机的历史后,相信各位读者对这系列相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Minox35系列相机的故事将不会就此停止,因为我们相机自从徕卡公司收购了Minox公司后,势必为它注入新血,使Minox变的更多采多姿,Minox35系列的故事将会是一个不会结束的故事。

 

Minox 35系列限量纪念机款式

机型                        数量       特征

Minox 35 GTGolf              5555台     绿色外观

Minox 35 GT Dec.Edition      1500台     1991年纪念版本

Minox 35 MBTouring           3333台     外壳有Touring字样

Minox 35镀金快门钮            500台     镀金快门按钮,机型同于GT-E

Minox 35GT-X                 1000台     特别刻有“ 50Jahre Minox”字样

Minox 35M.D.C收藏版           500台     机身镀24K金

 

Minox 35系列型号一览表

 

Minox 35 GT-E与Minox 35 GT-X差异表

 

 

仿制徕卡

在30年代出现了首批的仿制徕卡,其中以日本佳能的产品最为典型,该公司草创初期即以徕卡产品为样板,1935年发表了仿造徕卡相机生产的HansaCanon,这是一款装有取景器和尼康镜头的35mm相机,计数盘设计在前面板上,半手工制造,工艺水平不高,但自此以后佳能公司却累积了必要的经验,以徕卡为参考,设计和制造一系列仿徕卡的产品。如1939-1944的佳能J型,它取消了先前佳能产品的取景器,外观更接近徕卡,该款相机目前的收藏格已达8000美元。具代表性的还有佳能S系列和II至VI系列等等。实际上,由于30年代后徕卡的国际上地位不断地提高,在日本,除了佳能之外,也有许多厂家也陆续开始仿造徕卡。然而,首开仿制之风者并非日本,而是前苏联,其历史可向前推到1933年。当时的费德相机将徕卡模仿的唯妙唯肖。后来,与费德尔有很大大关系的佐个基更进一步将徕卡仿制品扩大化,并主要提供给市场广大的国内市场(大陆),佐个基的产量十分可观,但材料及机械加工工艺皆不如徕卡。其实早期的费德和佐个基对徕卡产品的仿制已非常逼真,同时也具备必要的光学品质,以至于后来一些投机的相机经销商在这二种相机上作手脚,以此来冒充徕卡,藉此得到丰厚的利润。这二种相机的原型和早期产品使用者公认为是徕卡拷贝版本中的佳作,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次大战后,徕卡的技术仍然在小型相机制造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许多相机生产厂商并未停止对徕卡的仿造,但他们都有融入些改良。如1947年日本的美乐达35Model初版和1956年法国的FocaUniversal等等。这一类的相机在外观上已和徕卡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所以,这又称为徕卡旁系机种。1945年徕卡M3问市之后,小型相机的发展便算是进入了新的领域。M3可说是徕卡技术发展了40年后最精湛的工艺品,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即内制亮框取景器和视差自动补偿机构、软片计数器、力矩式卷片、机身与镜头采用快速卡口衔接、电子测光连动机构等。除了佳能、尼康等高级仿徕卡制品外,也促进了其余非徕卡体系的小型相机的发展。如早期的尼康SP就是在M3出现之后的尼康顶级旁轴式相机,其测光机械结构与设计和M3是一样的。而佳能7系列则是更将徕卡的仿制品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佳能7S型相机,甚至采用在当时相机先进的硫化镉联动测光表,大大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此外,它还有许多特点,包括了:低噪音又柔顺的帘幕快门,与M3一样先进的旁轴取景器等。而且它的视差补偿装置可有效地修正因取景视差所造成的曝光失常问题,大有青出于蓝却更胜于蓝的势。

   另外也有来自中国的仿徕卡制品,如上海的58系列和红旗20。在此之前也有北京出品的类似徕卡的仿制相机,例如1956年出品的大莱牌和香山牌试验相机,但可惜不能形成生产规模,但可惜不能形成生产规模。而上海的58-1是中国徕卡拷贝版本中之代表作,产量十分稀少,故此相机已成为收藏家心中的精品。红旗20则以仿制徕卡M型相机而闻名于世,其价值早已高于价格,在市场行情里的价格也远超于德国徕卡,在加上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大陆甚至形成今日具影响力的[红旗文化]现象。

   经过了近百年之演进,今天的徕卡更重视的是创作影像的表现,徕卡风格就是作为一种品质的象征,仍在高级相机市场上屹立不摇。

 

雪茄大小的美乐时相机

一种坚持的信念会改变人们既定的看法,美乐时相机的产生就是一个例证。在美乐时8×11mm相机还没有问世前,没有人相信相机可以做到雪茄般的尺寸,直到它能够自己发明为止。

公元1905年9月4日,美乐时相机的发明人瓦特.萨波(WalterZapp)先生诞生于今天的拉托维亚(Latvia)里加(Riga)地区,他的母亲是一位德国的芭蕾舞者,父亲是一位在英格兰受完教育的俄国人。瓦特幼年时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所以只上学两年,其余的时间全部在家自修。从1922年开始,他成为当时著名的摄影家瓦特·林堡(WalterLemberg)的学徒,酷爱摄影的瓦特在学徒的第一年就开始有制造如雪茄般大小迷你相机的念头,因为当时的相机都非常巨大,他心中想着:“希望能有一台相机可以放入口袋中,所以它必须非常小,不过这真是有些天方夜谭的想法”,当时的摄影家都只用大型5×7木制相机,对于较小片幅的相机往往不屑一顾,但是制造口袋大小的相机念头一直没有在瓦特的心中消失过,直到10年后,也就是1932年,他遇到了理查德德·尤根斯(RichardJurgens)-一位跟他有相同愿望的人,才将心中的想法落实,他们开了一家属于自己公司,先用木模做了一台13×28×75mm的模型,瓦特负责产品,理查德负责销售业务。

 

 

 

可是当时的里加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制做这样的超小型相机,因为对那时的相机而言,美乐时的超小型相机根本不可能放下一台相机所需要的基本配备,而且这么小台的相机所需要的金属材料必须特别坚固,这些必要的协力厂在里加都找不到。直到1935年的8月,状况才有所改善,瓦特找到了住在维也纳的休斯博士(Prof.Schulz)帮他设计镜头,汉斯·爱普纳(HansEppner)帮他设计机械部分,并用手工做出零件,然后一个一个的拼装起来。终于第一台美乐时相机(Ur-Minox)诞生了,不过瓦特也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为了生产美乐时相机,瓦特必须寻找一个强而有力的支持者,但这在里加十分困难,因为在里加并没有精密机械工业,最后他找到了一家电子机械厂VEF。瓦特千辛万苦才求得与VEF董事长碰面的机会,但却得到一阵嘲笑,包括董事长在内的管理阶层们不相信这台只有掌心大小的相机真的能拍照,VEF的董事长半开玩笑的对瓦特说:“如果你能替我的助理拍装照片,并在今天下午拿给我看,我们就决定生产这玩意。”天性不服输的瓦特立刻动手拍照,并且赶在约定时间内洗好照片送到VEF董事长的手中,VEF的管理阶层们感到非常讶异,他们很明确的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我们要生产美乐时相机。

   公元1938年,也就是摄影术发明100年的时候,美乐时的超小型相机正式推向市场,而且马上引起了情报单位的注意,这并不是瓦特当初设计美乐时的原意,他当时设计如此精密而迷你的相机是为了供人们翻拍资料文件(当时没有影印机)以及做街头速写摄影使用,美乐时相机成为间谍们的利器并非瓦特的本意,因为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美乐时在里加大约生产了1700台相机,甚至因为产能无法负荷而不得婉拒来自美国百货公司的大订单。但随着战争脚步的接近,美乐时工厂也难逃战火的吞噬。

   二次大战后,美国军方有证据显示瓦特犯有通敌罪,必须处死,而证据就是瓦特生产的美乐时超迷你相机。还好,幸运之神仍然卷顾着他,一位法官洗刷了瓦特的罪名,还帮助他离开里加。当初瓦特的合伙人理查德德于战争后在德国韦兹拉(Wetzlar)的徕兹公司(Leitz,Lecia的旧名)找到了新工作,并且把瓦特接过去,随后他们又再合力成立了新公司“MinoxGmbHWetzlar”,继续研发他们的相机。美乐时相机所搭配的著名镜头“Complan”以及快门的改良都是在这段时间,韦兹拉原本就是德国精密仪器与光学的研发重镇,周围的协力厂商更可依不同的需要制造出一流的零件,瓦特在韦兹拉简直是如鱼得水,可以按照他的想法制造出心目中最好的相机,于是美乐时A型渐渐成型了。美乐时A型相机可做为德国在二次大战后惊奇经济复苏力量的代表,“MadeinGermany”德国制的产品行销于全球,在这个时期的代表性德国产品还包括了宾士汽车(Mercedes-Benz)、福斯(VW)的金龟车以及万宝龙(montblanc)的钢笔。

   美乐时创造了全世界最小的相机,它不是玩具,而是有真正的实用价值。美乐时也拥有完善的组织架构与售后服务,辅导了数以百计的摄影器材商。美乐时与当时大部分的相机制造商不一样,它自己生产所有零件,由快门至镜头完全依靠自已的标准来制作,唯有如此才能维持最好的品质。

   1974年的科隆摄影器材展(Photo Kina)对美乐时来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它推出了当时全世界最小的35mm相机:Minox35EL,这个顶级的相机拥有光圈先决功能,镜头并能缩到机身内,四片天塞式的镜片结构拥有绝佳的表现力,为美乐时的35mm口袋型相机系列奠定了崇隆的声誉,直到今天美乐时仍然在尝试突破光学的极限,现在生产的美乐时35GT-E与GT-X就是历经不断改良后的结晶。

   经过多年的密切观察与相互了解,徕卡公司于1996年4月接管了美乐时,协助其营运管理,邀请已达94高龄的瓦特先生担任顾问,除了现有的超小型迷你间碟相机(TLX,EC)与口袋型相机(GT-X/GT-E)外,也运用其优异的KNOW-HOW,推出CD系列的轻便型相机,双筒望远镜以及口袋型单简望远镜,使美乐时朝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战争中的徕卡

徕卡相机一向以其性能可靠、精致小巧和坚固耐用而着称于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数次战争中,徕卡相机常常与战地摄影记者和军人相伴,在战火的洗礼中,演绎出许多神奇的故事。

   在各种品牌的相机中,专为军事目的而生产的机型极少见。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徕卡推出的军用相机型号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徕卡相机包括:IB型(康班快门)、II型(黑白机身)、标准型、250型及ⅢB(白机身)、ⅢC(黑白或灰色机身)Ⅲd(黑白机身)等型号,且这类相机大多没有军用器材的专门标记。其实,那时徕卡相机的最大用户,是技术装备先进的德国空军。当时,多数官方定的徕卡相机,都是由徕卡公司送到位于柏林的中央政府采购办公室,然后由使用的部门在相机上刻上或打上专用标记。但德国空军所使用的徕卡ⅢC和少量Ⅲb型相机编号前的“EL”或“L”标记,是在出厂前就打上的。

   战时德国军队在相机上刻印标记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是刻在机顶或机背的上边框上,也有的是印在机背上。比如:“ELNo.38078(只是一个保存的编号),“Luftwaffen-Eigentum”(“空军财产”的意思)等。有趣的是,还有很少的Ⅲb型相机机顶是灰色的。而其他部队用的相机上,一般都是在机顶“Wetzlar”(威兹勒)下面刻有“Heer”(军队)。“W.H.”(WermachtHeer的缩写),或“M”(用于海军)等。至于相机的颜色数为黑白色,也有少数机型将机背涂成灰色。到了二战后期,因制造机顶和机底的原材料供应困难,便全部改成了灰色。

   为了适应在寒冷地区拍摄的需要,徕卡推出了一种防冻相机,并在机顶紧跟编号刻有“K”(Kugellager的缩写)标记,且编号在No.388926之后。它的设计是装有滚珠轴承滑动的快门,而这种滚珠轴承装置在低温下,可以使快门比正常情况下更加灵活有效。而另一种红帘幕的徕卡相机,则是为1937年远东的一小批徕卡Ⅲ型订货而生产的。这种一边为红帘幕(另一边还是黑色)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防止热带地区强烈的阳光照射。当然,由于战时困难,徕卡公司找不到合适的原材料,也是原因之一。

   虽然,徕卡相机是德国制造的,但在战争中不仅德军使用,意大利、英国、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也有很多人是使用徕卡相机的;比如意大利空军就曾用过刻有“R.Aeronautica”(皇家空军)的Ⅲb型徕卡相机。战后,还订购过几台机顶编号上方刻有“AeronauticaMilitare”红字的徕卡ⅢC型相机。如今,这些军方处理后的相机都在私人收藏家手里。英国部队也用过由皇家海军刻上“Patt.8665”(型号)的徕卡相机,由于是战时,它还被刻上“海军制造”的字样。

   即使到战后,许多国家的军队对徕卡相机仍兴趣不减。美国军方先后购买了徕卡Ⅲf、M2军用代号为KS-15)和加拿大制造的特殊版本的M4(军用代号为KE-7A)型。瑞典军队也小批量订制了黑色的Ⅲg(机背和镜头上刻有三个瑞典皇冠图案)型徕卡相机。

   为什么众多的军方人士会如此钟情于徕卡相机呢?美国空军负责相机使用和维修的技术服务部对徕卡相机的一句说明,也许就是最好的回答。他们在相机的使用说明中提到:为了防止军用相机落入敌人手中,彻底毁坏该相机必须使用锤子、斧子,必要时可以使用炸药!

   具有如此的品质,就不难理解它在战地摄影中的重要地位了。世界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1932年刚开始摄影生涯时,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描述了拍摄一次名人演讲,徕卡相机带给他的喜悦。他写道:“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记者都不能进入会场,因为他们手中拿着大盒子般的相机。而我的小徕卡相机装在口袋里,没有人注意到我是个摄影记者,因此,我有机会混在人群中,不仅看到,而且拍到了那位不愿让人拍照的名人。”卡帕,作为一位使用徕卡相机的传奇人物,非常注意利用徕卡相机的优势尽量靠近被摄者,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去捕捉那些富于强烈感染力的瞬间。那幅摄于西班牙内战中的名作《共和战士之死》,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在一次次人类战争中拍下了许多悲剧性的照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他也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当他在战场上踩响了地雷,同伴们赶到他身边时,发现他临终前左手还紧握着那台精巧的徕卡相机。

   在战争中,徕卡相机不仅是摄影记者的眼睛和武器,也是军人喜爱的宠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北非战场上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元帅隆美尔,就是一个地道的徕卡相机“发烧友”。集邮和摄影是他平生的两大爱好。早在1929年任教于步兵学校期间,隆美尔就在所著的《步兵战术》一书中收录了不少自己在一战中拍摄的照片。二战爆发后,隆美尔带着徕卡Ⅲ型相机奔赴前线。1941年,隆美尔以非洲派遣军司令官的身份出征北非时,徕茨公司还又赠给他一台新型徕卡ⅢC型相机(配苏米塔50毫米、f/2镜头)。它与以往德军宣传队使用的军用相机(有“PK”标记)不同,有民用性质的编号(No.39500)。由于战争的原因,这种相机在1940年以后是限量生产的。隆美尔在战场上拍摄的照片经常原封不动地刊登在战时报道杂志上,当然,这些多是当时德国政治宣传的需要。事实上,据说他的照片几乎都是在行驶的车辆中拍摄的,许多照片的焦点不实。而且,隆美尔只是在取得胜利时,才会配合宣传,甚至对照片的构图也很有讲究一但当德军败退时,他则禁止一切拍照,他曾亲口对他儿子说:“决不拍退却的照片!”。

 

在美国军队中,使用徕卡相机的人也很多。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越南战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头戴钢盔、身穿摄影背心、脖子上挂着徕卡相机的美联社记者。他们在战火中穿行,为后人留下许多历史的影像。对于他们来说,相机是武器、工具、眼睛和心灵,甚至是生命。有人因在战场上拍照而失去生命,也有人因子弹穿透镜头,卡在相机里而保住了性命。相机是人类制造的工具,但有时它也会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和意志。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能够经历战火洗礼,拍出无数令人难忘的影像,赢得各方面人士赞誉的相机,大概非徕卡莫数了。

 

徕卡袖珍轻便相机

徕卡袖珍相机的生产始于在1988年。委身于瑞士威尔达公司达15年之久的莱茨公司重新扩资独立,更名为徕卡股份公司。此间受日本自动相机市场冲击,80年代末联邦德国照相机生产进入低谷,年产各种相机不足42万架,市场份额大多为日本相机占去。不仅如此,日本各大相机厂还深入德国腹地,在德国本土建立独资、合资企业,以期以此为根据地占领欧洲相机市场。迫于无奈及进一步市场竞争的需要,徕卡公司于1989年引进了日本袖珍镜间快门相机AF技术,推出了首架徕卡袖珍镜间快门35MM双焦相机徕卡AF—C1,内置40mmf/2.8及80mmf/5.6双焦距镜头,多点主动红外线聚焦,即使主体不在中心亦可拍出清晰照片,技术起点较高。1990年,又从日本引进了全套小型便携镜间快门变焦135相机生产技术,推出了徕卡首架内置变焦镜头的徕卡C2-Zoom135镜间快门便携相机,其内置的2.25倍40-90f/3.5-7.7变焦镜头(聚焦距离为0.75-0.9m),结构虽为4片4组,但在4个镜片的8个折光面中有3个面为非球面结构(但相机上并未象此款新徕卡C1一样在镜头上标出)。所以称今年推出的此款为“新徕卡C1”,是因为11年前已有徕卡AF-C1推出。接着,又有普及型徕卡mini(内置35f/3.5 Elmar镜头,1991年面市);徕卡mini II(镜头前加—片Uva超硬保护镜片,1993年面市);徕卡minizoom(内置35-70 Vario Elmar镜头,1995年面市);徕卡minilux(内置40mm f/2.4Summarit镜头,1995年面市);徕卡mini3(内置32mm f/3.2Elmar镜头,1996年面市);徕卡miniluxzoom(内置35-70 f/3.5-5.6Vario-Elmar镜头,1998年面市),均采用主动红外线AF(从日本早年引进技术)。

   徕卡公司的名称亦是历经变迁。1990年在德国威斯巴登新建了徕卡照相机股份有限公司,使用了英文“Leica CameraGmbH”名称;1996年7月25日,英文名称又变更为“Leica CameraAG”,这就是徕卡minilux后背上方取景器左边刻有“LEICA CAMERAGMBH”的由来。而今“LEICA”商标所属的徕卡照相机集团公司(LEICA CAMERAGROUP)是以徕卡照相机公司、葡萄牙徕卡子公司、瑞士、美国分公司等组成的生产销售集团。

 

徕卡的历史-135相机的诞生

 

在本世纪初,工业革命盛兴之际,人们所在生产的工业产物无不以硕大、操作复杂为傲,同样地,当时的相机亦复如此。木造的机身加上固定的镜头、快门无法调整速度、底片为大型的玻璃材料,无一不是体积庞大,却又操作困难的东西,而这就是当时的相机。如果再加上当时摄影必备的沉重三脚架,如此配备要出一趟门,无非是件苦差事,而且所费不菲。无怪乎当时的照片张张珍贵。

   当时在德国中西部有一座名为“威兹勒”的小镇,座落于绿色山丘之间,它有木造的建筑,以及高矮不一的古塔,狭小的街道和宁静的生活,这个地区自19世纪起就是德国精密光学工业的重要基地,举世闻名的徕兹公司(徕卡的前身)与徕卡相机也就是在此地诞生。

   奥斯卡·巴纳克在当时是一位极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摄影迷,徕卡相机的历史就是从他担任徕兹公司研究主任一职才开始的。当时他也是使用笨重的大型相机与三脚架外出拍照,但也沉迷于使用电影机拍摄短片,所以对于拍电影用的35mm软片是非常熟悉的。他不断地想要研究如何制造一部方便的工具使他能够很方便地得到拍摄电影时,有个曝光的参考,于是设计一台小型相机(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暗盒),使用24?36毫米规格的软片,以作为试拍之用。但他发现这样的小相机拍出来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却出奇的好,而且非常轻巧,使得他对这台相机爱不释手,自此之后,他便不断地着手研发新一代的轻型相机。这台使用42mm的镜头、1/40秒的快门速度的“测光机”,就是历史上第一部135相机,算是徕卡的第一部相机,后来人们稳之为“原型徕卡”(Ur-Leica)。其实奥斯卡·巴纳克并非第一个想利用35mm软片来制造小型相机的人,只不过他是一位机械工程师,而且时运奇佳,在一个能让他发挥天才的公司找到工作,这一点就是其他人比不上之处。

 

徕卡相机的发明人巴纳克

   巴纳克以手工制造了二台原型相机(有一台至今仍保存在徕卡工厂的博物馆里,另一台他曾经使用过,已在战后自慕尼黑博物馆被拍卖),都并非工作需要,而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和使用方便,但当时的公司老总厄恩斯特·徕兹对他这个癖好相当赏识。巴纳克在当时(1914年)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街景至今仍然清晰,但要使那些使用大型底片的摄影师接受这种小型相机并不容易,甚至,认为只有操作大型相机及使用大型底片才能称为摄影,而且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该型相机未能及时投入生产,迟至战争结束后,厄恩斯特·徕兹才将巴纳克设计的相机投入生产,并直到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才正式推出30台A型徕卡相机。此时,虽然许多摄影师仍持怀疑的态度,但是因为徕卡非常方便,只要放在口袋便可四处随意走动,因此仍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它使摄影师改变拍照的方式,以一种新的、具动感的角度重新诠释影像,并且摆脱了三脚架的约束。事实上,徕兹工厂自1924年开始,就在“原型徕卡”的基础上制造出A型徕卡(又称为徕卡I型),A型徕卡配有50mmf:3.5口径的Elmar镜头,固定在机身上无法更换,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使用时必须目测对焦,A型徕卡只生产了一年,1926年B型徕卡就取代了它。B型徕卡采用了康班镜间快门(Compurshutter),代替了焦平快门,速度由1秒至1/300秒,这是徕卡所有相机中唯一装有镜间快门的机型,后来的收藏家们称之为“康班徕卡”。B型徕卡共生产了5年,制造出约1500台,直到1930年出现了C型徕卡,方才告终。C型徕卡最重要的变革是镜头可更换,不再被固定于机身上,同时问世的镜头是Elmar35mmf:3.5广角镜,以及135mmf:4.5的Elmar长焦距镜头。A、B、C三款相机为徕卡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统称为徕卡I型。

   从1914年到1923年间,原型徕卡共制造了31台,机身编号从100号开始。而在1924-1925年间,徕兹工厂共生产了800多台A型徕卡,机身编号到1000。

徕卡(Leica)是由徕兹(Leitz)与相机(Camera)二组英文名字组合而成,最初拼音组成“LECA”(勒卡),但因为与法国克徕乌斯公司在1924年所推出的使用35mm有齿孔软片的“EKA”(爱卡)相近,为防混淆,就改名Leica(徕卡)。因此,是先有相机后才有品牌名称。尽管如此,Leica并未立刻在相机上打印名称,直到1932年LeicaII型取景相机问世,才将名字刻印在机身上。

   徕卡在当时不只是新的相机型号而已,它也是史上第一套摄影系统(包括相机、放大机和放映机)的名称,80多年来,徕卡相机一直见证着相机世界的发展轨迹,徕卡相机的发明不仅改变了摄影的定位,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http://travel.163.com/12/0110/11/7NDG5GG200063KE8_all.html

韦茨拉尔 歌德与光学之城

韦茨拉尔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注定不平凡,在世界徕卡迷的心目中,这里是光学之城;在文学爱好者心中,这里是歌德最辉煌作品的外景地;在我的探访之旅中,最迷人的却是那些隐居于此却蜚声世界的权威人士。

韦茨拉尔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注定不平凡,在世界徕卡迷的心目中,这里是光学之城;在文学爱好者心中,这里是歌德最辉煌作品的外景地;在我的探访之旅中,最迷人的却是那些隐居于此却蜚声世界的权威人士。

我的徕卡相机探源之旅始于从法兰克福前往韦茨拉尔(Wetzlar)的列车上。在翻阅德国铁路局的免费车上读物时我发现了一幅韦茨拉尔旅游局的广告:“欢迎您来到歌德与光学之城。”作为徕卡相机的诞生地和出产地,韦茨拉尔这个名字曾镌刻在每一台由徕卡公司制造的相机上,它几乎成了“德国制造(MadeinGermany)”的代名词,象征着精密、可靠和高质量。生产徕卡相机的地方当然无愧于光学之城的美誉,可歌德与韦茨拉尔又有什么关系我却并不清楚。

好在在德国铁路列车上也有无线上网服务,原来德国大文豪歌德就是以他在韦茨拉尔的生活经历才创造出那本大名鼎鼎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歌德的这一创作曾让韦茨拉尔这个地名在历史上红火了好一阵子。而继《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在韦茨拉尔诞生的徕卡相机当然是让古城名垂青史的另一项创造。

1913 年,供职于韦茨拉尔恩斯特·莱茨光学公司的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发明了徕卡(Leica)相机,这台以莱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字头组合成名的照相机,因小巧的体积在1925年的莱比锡博览会上大受欢迎。说来有趣,如今的风光摄影师们皆以追捧大画幅相机为正宗,殊不知奥斯卡·巴那克发明徕卡相机的初衷竟是为了风光摄影。

当时,大画幅便是照相机的普通画幅,而照相机的机身都是摄影者无法手持使用的“大木盒”,摄影者无论去哪里,无论拍什么,除了得背着“大木盒”还不能少了三脚架、感光板这些备件,让当时的摄影工作不但是力气活而且累赘烦琐。直到有一天酷爱登山的奥斯卡·巴纳克为了试验电影摄影机的曝光而做了个内置电影胶片的“曝光表”,他忽然意识到这个曝光表本身不就是一台小型照相机吗?这一闪念便成为徕卡相机百年辉煌的开始。

两个小时的火车旅行后我便抵达了徕卡的诞生地韦茨拉尔,我由此打车前往12公里外的小城索尔姆斯(Solms)。徕卡相机公司总部(LeicaGmbH)和工厂在上世纪80年代迁出了韦茨拉尔,而在全世界徕卡迷的心目中,徕卡这个名字始终没有离开过韦茨拉尔。然而更令徕卡迷们高兴的是徕卡公司最近宣布将在2012年重新迁回老家韦茨拉尔。当我乘坐的出租车在韦茨拉尔穿城而过时我看见了那片灰白色建筑群和它外墙上鲜红的徕卡标志。这便是徕卡相机公司昔日的总部和厂房大楼,我记得在那些车间内景的黑白照片上,有成百名工人们整齐地坐在工作台前装配徕卡相机的壮观场面。如今,这座依旧挂着徕卡红色商标的建筑群则是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所在地。

由韦茨拉尔去索尔姆斯也就20分钟车程。出租车进入索尔姆斯后没拐几个弯便上了奥斯卡·巴纳克街,徕卡公司便位于这条小街的尽头。与徕卡相机的名气相比,徕卡公司至少在外观上显得太低调了。这是我下了出租车后对徕卡的第一印象。但见一片灰白色厂房和一个简单的大停车场,与周围的居民区“唇齿相依”。而当我拉开大门走进徕卡公司的接待厅时,展开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设计现代、充满艺术气息的多功能空间。徕卡公司的“前台”,徕卡商店(LeicaStore)旗舰店和徕卡画廊(Leica Gallery)都被巧妙地安置在这个空间中。

徕卡商店是徕卡公司近年推出的一种形式崭新的徕卡产品专卖店,它与经营徕卡产品的相机商不同,徕卡商店主营徕卡新品而不营销二手器材,徕卡商店采用统一的设计风格和人性化的服务,提供可事先预约的产品体验。除了位于索尔姆斯的旗舰店,徕卡商店还在纽约、巴黎、东京、上海等全球20多个大城市中设有分店。无论体验还是购买最新的徕卡公司产品,或是获得技术咨询、售后服务,徕卡商店都可谓首选。

徕卡相机总部

除了徕卡商店和徕卡画廊中展出的摄影艺术作品,徕卡公司前厅里一只个头巨大的徕卡1600mmTelyt-R APO f5.6镜头也吸引了我的目光。原来这便是传说中徕卡公司在2006年为卡塔尔王储设计制造的“超级长焦”镜头,价值2000万美元,徕卡一共制造了两只。卡塔尔王储为了这只镜头还专门改装了一台“奔驶”越野车做其“三脚架”。而陈设在此的另一件展品则是那座由徕卡相机实物构成的徕卡家谱,它是记录徕卡相机历史的无价之宝。

我在徕卡公关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入了神秘的徕卡生产车间。今天的徕卡相机生产车间已不是昔日黑白照片上的模样了,这里已没有成百上千名穿着白大褂的工人埋首装配相机的情形,放眼望去各车间里更多的是由电脑控制的各类机器设备,而在无尘环境中全身包裹在特制工作服里的工人,似乎成了生产车间里的“点缀”。我首先参观的是镜头研磨车间。整个车间里就一位神情专注的老师傅,他一人控制着好几台外形十分奇特的机器。陪同人员告诉我,这些就是非球面镜片的研磨机。徕卡镜头上所使用的非球面镜片是所有徕卡镜头部件中加工难度最大的光学部件。非球面镜片不仅选材非常严格,加工也颇费时日。陪同人员介绍说这些尖端的数控研磨机每次只能加工一片非球面镜片,加工时间是一个工作日,而有的徕卡镜头一次就需使用两片非球面镜片。我望着那些慢慢摇动着的研磨机想,看来真是慢工出细活啊。

徕卡最新型的M9 和S2相机是在同一个车间里装配的。我隔着走廊的大玻璃窗往里眺望,只见除了装配工作台外车间尽头还立着一台巨大的光学仪器,陪同告诉我这是一台先进的测距校正仪,装配完毕的每一台相机都须在这台仪器上通过光学校验方能出厂。他随后指装配车间的天花板上众多的“通风口”告诉我,那些都是特殊的空气过滤装置并使车间里有高于外部的气压,为的是尽量保持相机装配环境中的空气清洁度。他说,即使在以生产机械相机为主的年代里,徕卡就非常重视每个环节的产品质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生产数码相机的今天。

车间参观完毕我便来到了徕卡相机生产总监斯提芬·丹尼尔(StefanDaniel)的办公室,想听他聊聊徕卡相机的传奇故事。其实这位徕卡M9相机开发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斯提芬16岁进入徕卡精密机械车间当学徒,由老师傅手把手传授精密机械加工技艺。满师后他专事徕卡相机维修。后因精于徕卡M6相机的机械构造,他被“外派”到巴黎的徕卡维修部专事M6 相机维修。此后,他逐步被提拔进入公司管理层。如今,这位“工龄”超过25年的徕卡公司“老师傅”,不仅负责徕卡M型相机的研发和生产,同时也监管徕卡相机公司全部产品的生产。斯提芬的个人经历听上去很像欧洲手工业时代一个匠人成长的故事,而它发生在一个现代企业中,则让我感受到手工艺精神和工匠在徕卡公司所拥有的地位。

我开门见山地问斯提芬,徕卡相机对他本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略作思考后说,徕卡这个名字首先意味着质量。其次,徕卡一词又意味着直观、简练的设计,这一设计的核心是高度重视功能性。高度重视功能性绝不是让相机拥有繁多的功能。恰恰相反的是徕卡相机只拥有摄影所需的最基本功能,它为摄影者发挥其创造性预留了巨大空间。他说:“徕卡遵循着这样一种设计哲学,即每项产品尽量追求初始设计的完美,在它诞生之后的岁月里便不断地加以优化、完善。”正如斯提芬所说,这种工业设计哲学并非徕卡独有,它是德国工业设计的核心理念。比如诞生于1938年的大众“甲壳虫”汽车,一直生产到了65 年后的2003年才全面停产,而2003 年的“甲壳虫”无论发动机还是制动系统以及其他各项设备早已不是1938年车型可比拟的,但是它依旧保持了“甲壳虫”最初的设计结构和基本外形。斯提芬随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台Miele牌洗衣机,当它寿终正寝时这台Miele 洗衣机的寿命已经超过了40年。“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再买一台Miele,尽管它的价钱要比其他牌子的可能贵上一倍,但我知道用它25年肯定没问题。”而这种制造“传世”产品的精神也正是徕卡相机的神髓。

谈话从这个有趣的家庭故事延伸开来,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斯提芬兴致勃勃地当起了我在韦茨拉尔的导游。

斯提芬说,许多徕卡迷把韦茨拉尔的大名等同于徕卡,其实这有点儿片面。韦茨拉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罗马皇帝奥古斯塔曾在这里修筑驰道、建立军事要塞。从12世纪后它便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下属的“帝国自由城市”(Free ImperialCity)它不隶属于任何贵族的势力范围而直接由罗马帝国皇帝管辖并拥有自己的最高司法权。加之韦茨拉尔位于莱茵河支流兰河(Lahn)的贸易要道上,它在政治和地理上所具有的“特权”又使它长期以来扮演着地区贸易重镇的角色,一处重要的贸易城市。

斯提芬指着那张由奥斯卡·巴纳克用首台徕卡相机拍摄的著名照片告诉我,那个地方是韦茨拉尔的“铁匠市集”,昔日是人们进行铁器交易的重要场所。一如今天说到韦茨拉尔人们就想到徕卡相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韦茨拉尔这个地名曾等同于高质量的铁器。他说,除此之外韦茨拉尔老城里还有“谷物市场”和“黄油市集”等古代的交易场所。他说每处“市集”(也是个城市广场),尽管其大小不一,但它们完好的中世纪格局和中世纪建筑遗迹,都准确地再现了韦茨拉尔昔日的历史风貌。在斯提芬的指引下当天傍晚时分我便摸到了早已从那张奥斯卡-巴那克历史照片上耳熟能详的“铁匠市集”,我模仿着135小型相机发明者的视角,拍下了“同样”一张“铁匠市集”的街景照片,从画面上看除了沿街商铺的招牌今非昔比外,这处古老的市集依旧保留了近百年前的面貌。第二天白天我又去这处小广场走了走,或许因为是周末,尽管已无人在此交易铁器,但沿街的店铺和摊贩依旧让这片街区充满了熙熙攘攘的商业气息。

 

http://www.weixinnu.com/tag/article/3009768967

韦茨拉尔的徕卡工业园

一个天气不那么好的周六下午,我们来到了这里。一条小河从城中穿过,分开了新城与老城。在过桥前往老城前,先意外的见到了蔡司(Zeiss)的招牌与建筑。而徕卡(Leica),要等到我们穿过整个老城,走到边缘处才会看到。红标,白楼,还颇有几分阔大,不过这只是当年徕卡相机的“根据地”,现在为徕卡显微系统公司(LeicaMicrosystems)所在地。徕卡相机则在韦茨拉尔周边兜兜转转,2014年的时候,才重新搬回了韦茨拉尔,并有了规模颇大的徕卡工业园。

 



(蔡司)



 

(徕卡)



 

(2014年重回故乡后又成立的徕卡工业园)

除了徕卡和蔡司,生产微型相机和望远镜的密诺斯(Minox)、生产放大镜和显微镜的阿瑟·赛伯特,以及如Marzhauser,Viaoptic等多家声誉卓著的摄影和光学仪器公司也都在韦茨拉尔,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光学之城”。名副其实,也因为老城里有诸多有关光学的小游戏和小道具。



 

(老城里的镜子林)

比如街道旁树立很多面镜子,走进其中就可以看到自身的各个侧面;比如教堂旁有个小屋模型,上面还树一块屏幕,点击着屏幕旁的按键,便可以观看房间里的装饰布局,还有屏幕对面的广场和人;即便是街道上的橱窗也会添置不不同的镜面,可以折射出行人的多重影子。如果你爱照镜子,在这座老城里,一定会流连忘返的。我就在这里很开心的,尝试着各个角度的自拍。

 

 

2015年,徕卡 Leica MP + 50/1.4 ASPH(24K黄金打造!)建国60周年限量版套机!新品展品!

 





间谍相机-密诺斯(MINOX)

 

是一种8x11毫米微型相机(德文:MINOX,读MI'-NOX)。后来密诺斯成为品牌名。

密诺斯微型相机的发明家瓦尔特·扎普1905年生于拉脱维亚里加市的一个德国移民家中。1938年扎普完成了原始密诺斯照相机(Ur-Minox)的设计。1938-1943年由里加市的维福(VEF)公司生产。这是拉脱维亚的著名的不锈钢外壳里加密诺斯。1944-1947停产。1948年,扎普回德国韦茨拉尔市(WETZLAR)创建密诺斯厂,生产密诺斯A微型相机。1996年4月1日起莱卡接管MinoxGmbH相机部门,开始涉足微型相机制造领域。2001年8月,密诺斯厂的经理购买密诺斯百分之51股份,莱卡占其余百分之49。2004年底密诺斯厂的经理完成全部收购,密诺斯厂脱离莱卡成为完全独立的公司。

1922年德国定立纸张尺寸的国家标准A,B,C系列,其长宽比为2平方根。例如B0:长1000毫米,宽1414毫米;B1:长707毫米,宽1000毫米……如此类推至B14:长8毫米,宽11毫米。扎普在1938年设计的8x11毫米照相机,正合适拍摄文件用。

Minox (密诺斯)是老牌的德国迷你相机厂商,它的产品很像三星某系列的柱状 mp3 播放器。Minox的生产工艺非常牛逼,它的的制造工艺可以让一坨微型相机在50年之后镜头和取景窗依然明亮如新;它的技术措施可以让8×11毫米的成像足以放到成40×50厘米的相片。密诺斯机个头虽小,但是测光器、系列镜头、B-1/1000快门、闪光灯一应俱全,而它们的重量通常只有几十克。

现在的好消息就是,这坨上世纪的牛叉相机,终于觉悟了开始发布数码版。遗憾的就是受体型限制(关键是感光元件限制)它的摄像头只有500万像素,重约60克。还有就是42毫米定焦镜头,16GB记忆卡,售价才199美元(比天杀的徕卡便宜多了)。

 



录音笔大小

 



 

 

 

 



 

Minox (密诺斯)35 ML型相机,镜头更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徕卡开了全球首家酒店,冷淡又高级,只要600块一晚
相机收藏-徕卡(Leica)里程碑的历史简要
UMa · 特色小镇|德国:小城韦茨拉尔
摄影从这里开始-了解历史
LEICA M系列全传(09/3更新)
数码单反相机照集体相的注意事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