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祖国风光(1829)宁夏区通史展

祖国风光(1829)宁夏区通史展

宁夏历史悠久,三万年前人类即在此繁衍生息。商周之际,戎狄部落牧猎于此,秦汉之时,隶属“北地”“安定”两郡。宋朝初建,党项族立足西北,自称“大夏”,定都“兴庆”。元朝一统,设置“宁夏府路”,是为“宁夏”地名之始。

      宁夏开发上溯秦汉,各民族勤劳汗水浇灌出沃野千里;宁夏开发上溯秦汉,各民族勤劳汗水浇灌出沃野千里;宁夏亦处汉唐丝路之要冲,中西文化交流结出累累硕果,地下文物之精美称道于天下。




文明曙光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正当东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和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华夏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远在石器时代这里就产生了原始文明,北部黄河沿岸有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南部固原地区有以“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们是宁夏地区早期文明发展的例证。

红陶尖底瓶

       马家窑文化,距今5600-4000年。隆德县出土。




豆荚纹双耳彩陶罐 彩绘双耳红陶罐

马家窑文化 菜园文化距今4000年










农牧家园

      展厅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草原牧歌”;第二部分为“秦关汉月”。主要表现宁夏地区自西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144件套文物展品,尽可能为观众勾勒出这一时期文明进程的轮廓。第一部分侧重于表现宁夏南部戎族青铜文化的特点。展示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铜牌饰、铜带饰等,证实草原青铜文明的独特形态。第二部分侧重于表现宁夏北部农业的开发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展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相关文物,陶器和青铜器等为主。证实秦汉时期已形成农业文明的雏形。




左:锺字铜壶,汉代 右:青铜钫,汉代


陶亭、陶楼 汉代 吴忠关马湖出土
陶楼,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共三层,悬山顶、横排五间,进深一间。




汉代的几种陶器




丝路重镇

      宋朝以前,宁夏南部和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分别为固原和灵州(今吴忠)。北朝至隋唐是我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大量其他民族流寓中国,宁夏正处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丝绸之路孔道。当时宁夏南部地区的固原被称为原州,它是贯通中西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咽喉之地,贡使、商贾、僧侣曾来往不绝。灵州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四周陷没无常,民淳土沃,兵食完富,历代为西陲巨屏。因它所占据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唐末至五代、宋初,它在国防、经济、商贸活动中的地位便明确奠定,在以后长达二百五十年之久的西北国际商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展览的宗旨意在展示从北朝至隋唐时期,位于丝绸之路孔道上的两个重镇——固原、灵州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颇具中西文化交流印记的遗迹、遗物,从而揭示出宁夏在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的辉煌与重要地位。

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 汉代彭阳县古城乡收集












胡旋舞石刻墓门是1985年在盐池县苏步井乡一座唐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的,这在唐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出土时它是成套的两扇紧闭的石门,单扇石门呈长方形,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上下有圆柱状榫,两扇门面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用铁锁锁扣。在两扇墓门上,各浅浮雕于一个跳胡旋舞的男性。舞者深目高鼻,虬须鬈发,胸宽腰窄,上着窄袖衫,下身穿贴腿紧裙,类似于现在的舞蹈服,脚蹬长筒皮靴,旋身扬臂对舞于一圆形毯上。这件胡旋舞石刻墓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类题材的石刻作品,是在我国唐代墓葬中首次发现,是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资料。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夏寻踪

       党项人是羌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我国西北青海一带,后逐渐内迁至今宁夏、甘肃地区,依附于唐王朝,并在长期掌控夏州地方政权的过程中强大起来。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背宋自立,建国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因其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区习惯称之为“西夏”。西夏疆域范围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大部、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先后与两宋辽金对峙鼎立,共历十主,历时189年。西夏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种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为主的多元文化,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很强的民族特色。由于西夏灭亡时,文物、典籍等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西夏的历史文化面貌逐渐模糊而被后世所淡忘。20世纪以来,凝聚了西夏人智慧和才干、展现了西夏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各类文献、文物的大量发现,使独具魅力的西夏文化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丰满起来。
      本展览集中了西夏故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三百余件,其中包括从素有“东方金字塔”美誉的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等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数十件。旨在从西夏文字、西夏铸造、西夏瓷器、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五个方面,全面、真实地揭示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当今西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展示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鎏金铜牛 国宝级文物。长120宽38高45重188千克。表面鎏金多为脱落,1977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M177出土

        这件青铜铸造的牛屈驶而卧,体态健壮,比例匀称,造型逼真,个体硕大。铜牛中空,外表通体婆金。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姿金等工艺集于一体,反映出西夏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
如此精美"牛造型"工艺品,说明了牛在西夏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西夏所属的河套地区和河西、河外十三个州“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灵州则很早以来就引黄河水而修建了奏家、汉延、唐株诸渠。在西夏元吴时期又修筑了“昊王渠”。西夏所实行的广薛农田、兴修水利的措施,极大的促进了灌溉农业的发展。敦煌榆林窟壁画中的西夏农耕图中就有和中原地区一样的"二牛抬杠"犁地场景。牛耕对发展西夏农业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




石马 

        长130宽38高70重355千克,一耳修复完整,底座前部有裂缝,整体基本完整。1977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M177出土
       石马为砂岩圆雕,四肢屈膝跪卧,马头稍垂,颈部呈弯曲状,瞪目立耳,马鬃整齐流畅地披散在脖子上,身体肥壮浑圆,比例匀称,线条简洁凝练,姿态雄健,雕刻手法十分细腻,生动地再现了西夏马的现象,不失为西夏石雕艺术的精品。西夏石雕大体上有陵墓石雕、碑刻、石刻塔和摩崖造像等,其艺术特征浑厚朴实、饱满丰腴、雄健奔放、坚实粗犷。




左:鸭口青铜壶,西夏 右:白釉花口瓶,西夏




鎏金普贤菩萨铜造像 

  西夏(有争议,有专家认为是明代)
通高61.5正面宽48侧面宽24净重28 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




鎏金天王铜造像 

     西夏(有争议,有专家认为是明代)高57.5正面宽31.7侧面宽16。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佛教中的天王是护持佛法的神,该造像为四天王(亦称“四大金刚”)之一,取立姿,头戴宝冠,横眉怒目,长髯拂胸,身着金甲,下衬宽袖征袍,披带飘摇。左臂抬起,食指和小指向上,其余三指微屈,右臂内屈,右手握空拳(可能原握有兵器),足踏半马蹄形山岳台座。此像似为南方增长天王。在黑水城出土有一副西夏时期的增长天王画像,作赤色忿怒形,此形象在印度佛教中表示降伏邪魔、增长善根之意。相比之下,这件造像的整体形象则更加中原化。


鎏金拾得铜造像 

        西夏(有争议,有专家认为是明代)通高56正面宽25侧面宽21净重16.8,有锈蚀,右手食指残断。 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




双龙钮八卦铜钟 

        西夏(有争议,有专家认为是明代)通高66.5口径52重64.5千克 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钟顶端二龙蟠附纽,左右两龙双爪弯曲抓地,龙爪瘦劲道奇,肘尖向上突起,探首躬背呈拱形;龙头双角上指,两须前伸;项脊呈锯齿状,鳞片整齐,层次分明。钟声肥硕,钟肩饰一周串珠垂莲,莲瓣丰腴;采用双道纵起凸棱八分钟身,腰部中间横施三道凸弦纹,将钟身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方框格内填以八卦图形。钟口为八面凹弧状。表面部分有锈蚀,保存基本完整。此物为道教用具,与上述佛教文物一同出土,反映出当时佛、道合流的情况。







彩绘泥塑佛头像 

         西夏 高36正面宽24.2侧面宽24 出土地点 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贺兰县宏佛塔天宫中曾出土六尊西夏泥塑佛头残像,造型完好者仅两尊。佛像头顶为螺髻,中间有一白色肉瘤,面相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系高温下眼珠釉料化滴流出所致。佛鼻梁高直,厚唇上用墨线绘出八字胡须,下颌用墨线绘日、月、云状纹饰。塑像月牙形眉毛,深目,与额头连成直线的高鼻,使佛像面部表情显得平淡、冷静。半闭双眼,流露出沉思内省的神态。恬静而庄重,具有犍陀罗造像艺术的古朴风格。丰腮、下巴圆润、眉如弯月、嘴唇短厚、圆而近方的脸型特征,是以当时人们公认的典型面相标准而塑造的,富有唐代造像遗风。






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展厅,位于博物馆二楼南侧,展出面积400平方米,主要是展出元、明、清三代宁夏的历史风貌。
       西夏末期连年征战,宁夏地区生产衰败,社会动荡,农业荒芜,成为一片废墟。
忽必烈建元之后,吸取先进的中原经济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宁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回族形成。明清两代,全国大一统,地区社会稳定,回族进一步发展壮大。
       本展览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宁夏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的展示,表现出昔日“塞上江南”的历史风貌。




砖塔模,西夏






鎏金释迦牟尼铜坐像,元代。




万历十五年铁钟,明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秘的西夏宝藏,传闻只要开启宝藏即富可敌国
“鎏金铜牛”再现西夏辉煌
宁夏九大文化
【国庆·宁夏游学】走丝绸古道、看西夏王陵,在塞上江南找寻神秘的大白高国 9/30-10/4
银川宁夏博物馆(中)
专题┃三地青铜齐聚云博,千年光辉闪耀春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