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的批判(一):哲学之谜的产生
userphoto

2023.02.17 海南

关注

哲学的批判

作者:王子怡,中学教师
(2023.02.08.)

序  言

人类精神的存在,如果把它想象成一个网络的话,应该是四通八达、全域连接、自我闭环的体系。如果把人类精神的这个网络看成似一个水网系统,那人类的思维运动,就像是向这个水网系统里不断注入思想之水,任它随意流动,去浸润到那水网的每一个角落。人类思维的特点,像极了这个比喻,更在于,人类思维的运思过程,真的非常像水的润泽属性,悄无声息,又悄然而至。

水,是没有体系的,它树立不起来,其外观是塌陷的、向下滑落的、失散的。因此,从来没有人把水用来去形容自己哲学体系的外观;只是现在有了,这个人就是我。照我看来,没有任何一样其他的“物”,有比水更适合用来形容与比喻人的思想的属性的了,思想之水在人类精神的这个网络系统中肆意浸漫,无处不达。哲学的研习如此,哲学的著述也无不如此,所以我说过:给我任意的一对概念,我可以用文字把全世界都给你编织营造出来,像一个我经常批判的那个“哲学城堡”一样。就我的这篇文字来说,无论从哪个议题开始下笔我都是可以随意的,也都可以写到我想去达的任意一个地方或任意一个议题,这绝不是吹牛皮。

与我所做的不同,黑格尔的《逻辑学》、王东岳的《物演通论》都极具近代哲学体系的外观形式,它们被我称作为“哲学城堡”,凡是从事哲学研习的人,也都爱好这一口,动辄就说“把你的哲学体系拿给我看看”。这个真的是吓着宝宝了,因为宝宝从来就没有过这个东西。

并非我不能这样来写作哲学体系,做“哲学城堡”这种过时、迂腐且愚昧的理论游戏对于我而言,没有智力上、技术上的任何难度。也不是我故意要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示人以不同,这全是因为,我是一个真诚、质朴的哲学研习者,不喜欢花里胡哨的铺展,我更愿意竭尽全部心力要努力去到人迹稀少、悬崖峭壁或者荒漠的思想,去解释到哲学里大家已知的难题与他们尚未知的难题,而不是去把它装饰得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再者,哲学原本就没有什么体系,所有的理论体系都是人类思想后来制造出来的,而制造者却十分愿意去故意隐瞒这一点,非要把它说成是天生的一样,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文人陋习,乐于以假面具欺蒙读者甚至包括欺骗自己。文人的这种坏习惯,的确是到了应该痛改前非、洗心革面的时候了。另一方面,我又是理解修筑哲学城堡的这种行为的,那毕竟是作为一个时代精神产物,与哲学的曾经历史习惯相关,是人类精神的一个时代的外观标志。即便是今天我们再次看到这些哲学城堡的古迹,依然会不胜唏嘘。只是现在,哲学研习的时代变了,我们早已来到了一个新的哲学世纪,我们应该有新的工作要做,也有新的形式要展示,我们决心不再矫揉造作了,而是要坦率地直面自己的内心。

凡是非要来建筑一个哲学体系的,除了哲学认知方法论的内在要求之外,大都源于外来的另一个附加的“第三方的规定”,外来的另一种功利性,就是想要装饰出一个宏大哲学体系的类似物的坚固性的外表,使其具有一种威仪,借以拔高这个哲学思考本身的价值,或用气势压迫让人仰视,特别是对于哲学外人。这是一种旧哲学的习性,而到了现代哲学时代还是非要如此不可的话,那就要考虑这是一种人格功利的加持,用现代中国流行的俚语来说,就是装逼给人看,那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呢?

我一再强调,人类哲学研习的运思过程,是一个自我的闭环系统,这是一条重要的哲学学理与逻辑。为了某一种功利,把哲学的写作,排兵布阵作出一个先来后到的哲学体系来进行阐述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那个运思闭环的大前提绝对不能忘却。问题还在于,对于那个大前提,即便是著述人自己并没有忘记,但读书的人则一定是被著述人故意要让读书人去忘记了的,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在著述人明确知道是用于仪式感、装饰性或某种别的功利的地方,而读书人则是通通地对此无感并被忽视了的,并把它真的当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体系来看待。更有甚者,绝大多数著述人本身,也正是下意识地乐于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们认定:只要是符合哲学体系的逻辑次序的,就是哲学体系本身各个概念自然出镜时间的天然先后次序。

然而,这是大谬特谬的!人类在愚蠢的时候,反而总是会显得高、大、上,这既是符合落后人性特点的,也是符合人类精神写作的落后习性特点的。问题在于,现在已经是公民社会的时代了,我们应该建立起来一套新世纪的哲学内容与形式,来与这个时代相匹配,与进步了的人性相吻合。

因此,批判也就是免不了的。哲学的表述与哲学的研习的运思过程并不是一回事,而对于哲学的表述非要做成那个逻辑先后次序的做法,我表示能够历史性地理解,但并不赞同,因为,这早已时过境迁了。首先,“哲学城堡”的著述并非一个真实的哲学研习的运思过程,其表达方式与实际运思过程的不符合,仪式感、装饰性或其他第三方功利的加入,会破坏了哲学研习的真诚品质。其次,非要建立一套哲学体系的想法,源于落后的哲学认知水平,说明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认知主体的自我反思阶段;对于哲学研习的物与形式方面的强调,而不是对于认知主体本身的强调,这是反客为主,旁门左道的小心思压过了哲学沉思的重要性本身,这是对于哲学的戏谑。再其次,那个宏大庄严的哲学外观形式,带有强烈的学术欺骗性,对于哲学研习者甚至著述者自己,都有着明显的误导作用,骗人又骗己。

这就是为何我的哲学著述成为了现在(并一直都是)这个模样的原因。它没有体系城堡的壮美外观,它可以从任意的一个概念点切入某个哲学议题,让我的思绪到太空去遨游,到海底去深潜,自由自在,但又浑然天成:这就是还了一个人类思维的本来属性与面目,还了一个哲学研习的真诚与朴实的状态。诚然,这不是人类哲学早先的那种状态,而是它现在应有的模样。

毋庸讳言,去掉哲学研习或哲学著述运思的装饰性,拿出勇气来直面哲学研习的本来面目,让哲学的思与哲学的著,言行步调达成一致,这是哲学研习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哲学研习的进步应该要去做的事情,于是我就这样做了。我是故意这样做的,就像我不故意地去用哲学城堡的方式去做的那样,这样的直白、率性、不掩饰,你喜欢吗?

相关议题:(非索引与链接,也无先后次序,只作为内容提示)

1、哲学之谜
2、哲学认知相对论
3、什么是“自在之物”
4、“大人文知识”
5、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6、哲学认知的学理逻辑
7、什么是方法论
8、哲学的定义

————

人类哲学的研习,是一个最复杂的人类精神的用脑工程,它会有太多的情节引人入胜,会有太多的迷惑把我们带入一场冥思苦想中去,更会有大量的知识点把我们本应该去到抽象或理论提纯的地方,又正在分散了我们已经集中好了的深入思考。整个哲学的研习过程,无疑就是一个人类精神的自迷过程,从而也是一个人类精神非要把自己困住不可的过程,我们越是要深入研习,似乎就越是不得要领。我们总是忧忧地在心底深处问自己:我们究竟还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智力或者悟性,才能够披荆斩棘、排除困难去走出一条有价值的哲学研习之路来呢?

总是会感觉到在什么地方可以产生到一个突破点,进而又似乎是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确定到这个突破点的,因为,这是在人类精神的闭环里进行的讨论,它是符合人类精神本身的自洽性原则的。只是我依然想找寻到一个更好的理论叙述点,以便来进行更有价值且深入的哲学讨论。这个理论叙述点大致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它要符合这是一个在哲学讨论最根本逻辑要点连线上的一个重要的观察点;2、同时也是哲学讨论的诸多问题纠缠不清、且又是一个连接各理论逻辑分支的一个难点;3、它要带有既直截了当又具有“谜”一样特质的一个被大众哲学研习所忽视了的理论点,以符合哲学研习存在的非常困难的现状;4、它的本来哲学表达式应该不是“显白”而是“隐微”的,以此可以解释为何它一直被人忽视了的原因;5、它肯定不是由一个旧的“哲学体系”的模式来进行表达与阐述的,它的思想不再具有“哲学城堡”那样的物质外壳式的坚硬性,而是具有水一样的渗透力与润泽力,使之无处不达。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所有的哲学的问题,始终都没有能够得到最终的或者确定性的解释?最为关键的,是关于“哲学的定义”迄今也不能确定下来,这是为什么?令我惊异的在于:对于哲学定义的不能确定,研习哲学的人似乎都知道(尽管其结论都不同),但的确从来都没有人最终对此明确地确认过,更重要的在于没有任何人严肃认真地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追究过,而是放任它来作为一个存疑物存在着。“爱智慧”这个模糊表述,对于“科学解释”来说,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但它又的确说了点什么,以至于,这个“说了点什么”又一直被很多人拿来肆意发挥,发挥到了自己想要去到的地方,然后,又被随手丢弃而不再被关注。然而我不,我所有的哲学思考,几十年来,总是不断地要回到这一基本点上来;而当我现在可以判定哲学肯定不是一种“科学”的时候,我的哲学思考事实上走上了一条与所有哲学研习者都不相同的道路。

注重外表的宏大坚固与气势压人,是哲学研习者的人性之一,看似盛气凌人,实则是弱小无力的负像;而真正强大的哲学研习者,在于能够去发现哲学问题的细小微妙之处,去发现并提出问题,以推动到哲学的进步。我更要郑重提出的观点是:由于哲学研习的主体性,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在“发现”哲学问题,而是在“发明”哲学问题,对的,我说的是“发明哲学问题”。没错,科学是一种发现,这是针对外物而言的一种语法;而哲学,事实上只是在发现人类精神自身的问题,产生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都是人类精神的主体自己,所以,再被说成是科学发现的那种发现的话,哲学的逻辑语法就错了。人类哲学的发展,一直都是在自设问题,又自解问题,因此,就准确性来说,只能叫做“发明”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水是世界的本原”这个哲学问题,事实上是人类精神主体的自问自答,是人类精神事先就已经知道了“水是世界的本原”之后,才发明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作为一个标准的哲学问题被提了出来的。还原哲学运思的真相,这两个看起来似乎有时间先后次序的问题,实际上在认知主体内部是一并同时存在着的。由于主体存在本身的相对论性质,主体是无法看到并议论主体自己的,于是,主体就把主体自己当作了被认知的一个对象“物”来跟自己构成一种认知关系,就好像一般人理解的那种意识跟物质的关系一样,以便于一问一答。这是人类精神自身的诡计,也是人类精神认知的实际状况,这也是为何哲学总是要自问自答的原因,也是所有的哲学问题原本都有答案的原因。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哲学,从来没有问过它自己原先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进一步来说,哲学早就知道了世界的本原是水,所以它才会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哲学早已存在了人类精神的自我封闭的完善属性,所以它才会问世界为何是一个大一统的和谐整体;哲学早就具有了假以第三方相对论视角来反视自身的功能属性,它最终会发现到主体自身是另一个“自在之物”,所以它才会询问到关于终极真理的问题。哲学之所问,都是被问而已。

在近代哲学历史过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认知并没有对于与它平行存在的科学理论进行过深入的哲学探讨与批判,以至于,不仅哲学认知是落后的,而且,科学的认知同样也是落后的。这些落后的认知认为:主体对于客体的了解,是主体“发现”了客体的某个客观规律或者属性,比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人们自然而然把万有引力看作是万物本身之内就具有的东西或者属性,主体的意义在于去“发现”它。“发现”这一概念的哲学意义在于要宣明:客体是主要的,主体是附从的,主体的存在只是类似于某种认识客体的工具。因此,“发现”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并持续运用到了今天。而问题在于,既然人类精神早已走过了近代哲学而进入了现代哲学阶段,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不再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了,所谓的唯心主义早已一统天下,现代哲学一致公认:人类精神面前的认知对象,只不过是“概念”而已,是一个已经被人类精神规定过了的精神产物,而绝不可能是什么存在于人类精神之外的所谓“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只是被人类精神用来“言说”的,而并非真正“独立”存在的东西,即便我们可以假设它具有某种实体的独立性,但因为不可知其详,事实上独立性就没有了意义。因此,现在的所有哲学问题,主要的与认知主体相关,而不是与客体相关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你自己”一个贯穿古今的哲学命题
《世界哲学源流史》新黑格尔主义之五:克朗纳
探究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内涵
哲学:态度决定认知体系
觉性智慧:笛卡尔“我是谁?”
“阐释论”管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