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行的哲学新解

关于五行的研究,一直是传统哲学中的重点,在这里没法给予列举。本文注意到以往关于五行的哲学意义,一般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加以论述[[i][ii]]。一般都认为五行是上古先民以此概括世界物质,把字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精神的都归纳统摄了五行之内,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周密的宇宙哲学系统。但五行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也有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五行,认为五行描述了对偶震荡中的相互作用[[iii]]。成中英先生把五行也视为宇宙创造力的五种表现方式、五种发展过程[[iv]]。也有人[[v]]将五行与古希腊哲学相比较,提出史伯的五行观与赫拉克里特的哲学观点具有相似性;也有人[[vi]]将五行与米利都学派比较,认为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有诸多相似,都被理解为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也有人[[vii]]注意到中国的五行学说和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都具有哲学上的本体意义。笔者认为,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出五行的某些现代哲学意义。在这里,笔者作出粗浅的叙述,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一、五行相杂生成万物

据《尚书·洪范》记载,帝因夏禹治水有功,赐给他“洪范九畴”,其中的第一项:“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指五种基本的物质材料,即木、火、土、金、水。所以,有认为五行指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资源加工制造出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或指处在文明初期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五种最基本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物质资源[[viii]]

西周末年,史伯赋予了五行以哲学意义,提出了万物由五行相杂而成,由此五行就是万物的本原。《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其中,用“以他平他”定义了“和”。“他”意味着不同事物,而“和”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的结合,那么,“和实生物”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结合在一起就生另一事物。“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指出了正是“和”使事物的种类丰富起来。据此,“和”意味着古哲已认识到事物只能“他生”——即由其他不同的生成。“同”指同类事物的相加,如土加土,水加水之类。“以同裨同”即是说两种相同的事物加在一起。因为土加土还是土,水加水还是水,所以“以同裨同”意味着事物是自己生自己,也就是自生。而自生不能增加事物的种类——乃尽弃矣。史伯认为只有由两用人才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相结合才能形成新的事物,而相同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不能形成新的事物,也就是把世界上新事物的生成当作是结合与分离的结果。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了事物的生成与消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一个事物,所谓变化只不过事物的结合与分离。这实际上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取消了宇宙的生灭变化,代之以为数不多的几个元素的简单运动。因此,物质是不会消灭的,只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状态。但不管是“和”还是“同”,这个世界必须有最基本的物质存在,才能“和”与“同”。而五行恰恰是五种不会被消灭的东西,五行便是万物存在的五种最根本形式,它是万物从那里来、毁灭时又复归到那里去的、恒常存在着的始基。

实际上,以五行作为万物的本原是东西方古代哲学家共同的认识。如佛经中,顺世论的梵文为“路伽耶陀(lokayata)”。其中,loka是世间或人民之义,yata是根基或流行之义,合起来意即“流行于人民中间的观点”。该派主张断灭论,否认灵魂存在,认为灵魂只是身体的属性,身体灭坏后灵魂也消失。人和世界都由四大组成,地、水、风、火是独立常存的,人死复归四大。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但他们不能对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因及运动的开端和结束作出合理的解释,只是认为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无目的的。

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前495 ~ 435年)则提出了著名的四根说:土、气、火和水,四根本身不生不灭,永恒不变,充塞于宇宙间。四根都各有其特殊的性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还原为这四个元素,都是是这四个元素按照不同比例的结合,而这种结合的消失也就构成了事物的消失。它们结合生成万物,它们分离则该物消亡。万物的结合力是爱,分离力是恨。万物不断流变生灭,是由于四根的不断分合的结果,混合的性质不同,便产生出不同性质的个别事物。

据此,五行学说与顺世派或恩培多克勒相当。

再有,五行的“行”字的原始含意,历代学者对它作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如宋代王安石认为“行”指气体流行,清代戴震则把“行”与道看作是一个东西,近人蒋伯潜先生解作“用”,金景芳教授以为五行又称五材、五部,五部也就是五类的意思。又有人把五行释为五方、五材,等等[[ix]]。但《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草,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草作辛,稼穑作甘。”这里将五行当作是五种性质,这与亚里士多德[[x]]在他的《论生灭》中的说法一致:“火是热而干的,气是湿而热的,水是冷而湿的,土是干而冷的。”“每种基本实体都有一组基本性质,但都只有一种性质才是最基本的。土、水、气、火的最基本性质依次是干、冷、湿、热。”

据此又可见,古代东西方的哲人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哲学认识。

二、五行“生”万物

如果说史伯认为万物的生成是“和”,那么,大约到了战国时期,人们认识到万物的生成是“生”,是由一物“生”另一物。邹衍提出的五行相生之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并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和火、水和木便是母子关系。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其中的“生”明显指一物“生”起了另一物,而万物的生成是变异,不可能是自己生自己,由此改变了“和实生物”的认识。

“五行相胜”之说即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水胜火、火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从相胜又导出五行相克,“克”即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起制约作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因为,相生是以主动的方式作用于它物,相克是一事物被其它事物所作用。相生是创造,相克是破坏,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循环转化,使事物在创造与破坏的交替中发生了变化,事物才得以发展,否则事物就难以发展、变化。所以,五行相生相克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必然地为某一其他事物所决定,一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推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系列。这意味着当时的哲人已开始用自己的理智去解释万物是其所是的原因,而开始出现了普遍必然性思想。

西方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在残篇76中说道:“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火死而气生,气死则水生;土死生水,水死生气,气死生火;反过来也一样。”他另外的残篇中有与之矛盾的说法:“土死生水,水死生气,气死生火,反过来也是一样。”[[xi]]这应是西方哲学的五行相生说,与史伯的五行观有着一些相似之处[[xii]]:第一,他们都承认转化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以及火经由收缩变成湿气,在浓缩成水;水凝结后又变成土;第二,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与琴一样;第三,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于斗争的过程中,阴与阳“失其序”或“过其序”就会失去平衡,没有起点,也就没有终点;阴阳二气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第四,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余 

在古希腊的理性运动的影响下,从巴门尼德起,就将哲学转向了“是”,最终使四根说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我国则在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五行提出事物是由五种物质相杂而成,世界便是由五行的“和”与“同”生成万物。这使五行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新的事物产生,我们也就未能发现新事物。正象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经说的:“凡是在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无论它们怎样地种类繁杂,永远只是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在自然界里真是'太阳下面没有新的东西’。”明显陷入了循环论怪圈。老子为了克服本原纠缠于杂多的、变化无常的现象的弊端,便反思了五行本原论,对以自然物作为本原产生了怀疑、否定,而认识到哲学上探讨的本原乃是万事万物的最终原因,只有万物的本原越抽象,才越具有自由和伸缩性,从而能包罗万象。由此,老子在思考本原的方式上便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即把感性世界抛开,而提出了万物的本原不可能是万物中的一物,万物的本原应该是先于其它事物而独立自存的、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存在着的,无产生、也无毁灭、常住不变的东西,使人们对本原的追问超越了自发的唯物主义,而跃升到一个思辨的反思层次,而提出了道,完成了从本原论向形而上学的转变,并据此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在传统哲学史上,道和五行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五行始终未能退出人们的思想。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约公元前305 ~ 240年,大概生活于齐宣王、威王之际。邹衍为了探讨社会变迁和社会制度形成的原因,他将阴阳、五行、四时等相互联系起来,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史称阴阳家,或称阴阳五行学派。他认为天以阴阳五行之气的消长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天通过降灾布祥,以对人作出回应。人应该根据每月的天象物侯来安排政治、宗教以及军事、生产、生活等行为,而提出了“法天而治”的思想。邹衍将五行应用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的兴亡由天直接决定,非人力所能改变,而提出了“五德转移说”,或称“终始五德说”。所谓五德,是指与五行相对应的五种不同气运,其先后顺序是:一土德,二木德,三金德,四火德,五水德。每一王朝都有与它的气运相一致的德,当一个王朝将要兴起时,与它对应的某一德就会兴盛。同时,每一种德又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可以转移的。当某一德衰时,气运也就转移到了新的朝代,历史就这样随着五德的终始而循环发展。

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之后,便迅速流行开来,受到当时统治者们的高度重视。如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依照邹衍的说法立水德,正朔望,易朝服。其后的历代王朝更替无不如此。因为,这一学说意味着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必定成为社会的主人。那么,谁要是掌握了这一规律,谁就能打开理想的大门,成为社会的主人,而形成了历史决定论。同时,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人也就成为了“专制”社会的人。从这时起,我国的社会发展便与历史决定论和专制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这也许是我们的社会一直处于“专制”状态中,是一个专制社会的另一个原因。而且,五德转移说实际上使我国历史发展规律陷入了循环论怪圈。


[i]邓立光:五行之源起流变及其哲学意义[J]。中国文化,1998(12):P81 – 93。

[ii]刘晓林:“五行”理论的哲学层次[J]。云梦学刊,2005,26(6):P56 – 59。

[iii] CliffHooker edit: Philosophy of Complex Systems. Handbook of the of SciencePhilosophy Vol.10, 2011, P688.

[iv]成中英著;《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P43。

[v]于涛:赫拉克里特的哲学观与史伯阴阳、五行观的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6):P58 – 63。

[vi]陈静:米利都学派的本原与中国“五行”思想比较[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P10 – 15。

[vii]陶嘉炜:中西文化分叉探微一一“五行说”、“四根说”论证方式比较[J]。社会科学,1997(4):P44 - 48。

[viii]汪双陆:对五行概念基本涵义重新审定[J]。安徽史学,1998(3):P7- 10。

[ix]殷绍基:关于《洪范》五行说[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P9 – 13。

[x]亚里士多德著,《论生灭》第 2 卷第 3 章,见陈村富等编写《古希腊名著精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P255。

[xi]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M],P37。

[xii]于涛:赫拉克里特的哲学观与史伯阴阳、五行观的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6):P58 – 6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西方(欧洲)哲学史之一: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阴阳五行学说
深度好文!谈谈中医的哲学视角
【古希腊列国志】小亚细亚古希腊城邦:米利都(下)
哲学简史|最早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
早期希腊哲学(3)—— 赫拉克利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