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攻下药—大黄 芒硝 潘泻叶 芦荟

大黄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atum L.、唐古特大黄 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 R. officinale Baill. 的根及根茎。前两种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材称北大黄;后一种主产于四川,药材称南大黄或川大黄。春季或秋末采挖。刮去外皮,切块干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大肠、脾、胃、心、肝经。 大黄苦寒沉降,走而不守,既善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以通便,又泻血分热毒而破瘀,药力峻猛,有将军之号。凡阳明实热便秘,血分热毒瘀滞之证,本品均为要药。
【功效】 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应用】
  1.用于便秘及其他胃肠积滞证。本品苦寒通降,攻下与泻热之力俱强,为主治热结便秘,高热、烦躁、腹中胀满等症之要药,常与芒硝、枳实、厚朴配伍,以增强通便泄热作用,并行气以除胀满,如《伤寒论》大承气汤。热结便秘而兼气、血、阴津亏耗者,须分别与益气、补血、养阴生津之药同用,以扶正祛邪。本品泻下通便之力虽强,而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其他便秘证亦常用。如治寒积便秘、腹痛,可与附子、干姜等温里药同用,以共收温下之效。习惯性便秘亦用之有效,唯其苦燥之性易引起继发性便秘,故不宜常服。
  本品量小轻用而缓下之效,又是通便以导行胃肠积滞的要药。如常与消食药配伍,用于饮食积滞;或与清热燥湿药配伍,用于湿热痢疾;或与驱虫药配伍,用以排出肠道寄生虫。
  2.用于温热病高热神昏或脏腑火热上炎证。对于温热病热邪盛者,本品可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又导热下行,无论有无便秘,均可与石膏、黄连、连翘、大青叶等清热药同用。对于头痛、目赤、咽喉及牙龈肿痛等实火上攻之证,本品又能清肝、胃、心、肺之热,亦可导热下行,经合理配伍,可收较好的疗效。
  3.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本品具有凉血止血作用,善能清导脏腑之热下行,故宜于热邪上炎,血从上溢之吐血、咯血、衄血。因热所致的便血、尿血等证,亦可使用。常与相应的清热药和止血药配伍。
  4.用于热毒疮疡及烧烫伤。用于热毒疮痈,本品清热解毒,又下泄热毒,同时又能活血以助其消肿止痛。故皮肤痈肿疔疖及肠痈等内痈均可使用。治外痈可内服,亦可外用。常与解毒消痈和活血止痛药配伍。如《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汤,主治肠痈腹痛。治烧烫伤,多研细末,麻油调敷患处。
  5.用于瘀血证。本品的活血祛瘀作用,主要用于腹内瘀血之癥积痞块;妇女血瘀所致的月经失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证。常与其他活血祛瘀药同用。
  6.用于湿热黄疸及湿热淋证。本品清泄湿热。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同用,可明显增强其利湿退黄之功。治湿热淋证,常与车前子、瞿麦等利尿通淋药同用,尤宜于血淋。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入煎剂煎煮时间过久,其泻下成分破坏,作用减弱,欲攻下者应后下,或用沸水泡服。生大黄长于泻下,作攻下药时宜生用;酒炙大黄泻下作用较弱,长于活血祛瘀,宜于瘀血证;酒蒸大黄及酒炙大黄的沉降清泻之性减弱,宜用于上部实热证;大黄炭偏于止血,宜用于失血证。
【使用注意】 虚证及孕妇忌用,妇女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总量约占3%~5%。其番泻甙等结合型二蒽酮,是泻下的有效成分,少部分为游离状态,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等。并含色酮类、芪甙类、萘酚甙类、鞣质、多糖化合物、有机酸、挥发油、脂肪酸、植物固醇等。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不同品种、不同制剂和炮制方法对照,其致泻率有相当大的差异,正品大黄泻下作用均较明显,其泻下力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泻下的有效成分是番泻叶甙和蒽醌类衍生物,本品主要是增强大肠蠕动并使水分滞留在肠腔而促进排便,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解热、镇痛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降血压、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等作用;对泌尿系统有利尿和促进尿素、肌酐的排泄、改善肾功能等作用;此外,还有止血、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保肝、利胆、抑菌、抗病毒、抗炎及抑制胃排空、抑制胃蛋酶的消化、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等作用。
  2.本草称大黄性燥,久用反致便秘加重。现代研究本品同时含有鞣质、没食子酸等收敛成分,故大剂量或久用会引起继发性便秘;煎煮过久,亦会使泻下成分大量破坏,收敛成分大量煎出,致使无泻下作用反而出现便秘。
  3.本品又称将军,故生大黄又称生军,其炮制品又有熟军、酒军、焦军等名称。



植物来源有三种: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前面两种大黄主要产在西北青海这一带,称为西大黄,品质比较好。药用大黄是以四川为主产地,一般称为川大黄,或者南大黄,品质可能稍次一点,现在都等同入药。这是三个正品,只能是这三个入药的品种,不要乱用。

明代大医药学家张景岳,提到中药当中有四种药是最重要的称为药之四维,第一是附子,第二人参,第三熟地,他最喜欢用这三个温补的药,一个补阳,一个补气,一个补血。另外一味药,就是大黄。这个很不简单,温补派的代表,把一个苦寒攻下的药和这个补阳、补气、补血的三个重要的温补药把它等同起来,认为是中药当中最重要的四味药。
==============================================================================================
芒硝
【出处】 ------《名医别录》
【来源】为硫酸钠矿精制后的结晶体。主产于河北、河南等地。将天然矿物溶于热水中,滤液冷后析出的结晶,称为皮硝;皮硝与萝卜片共煮,取上层液冷后析出的结晶,为芒硝;芒硝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的白色粉末,为玄明粉。


【性味归经】 咸、苦,寒。归大肠、胃经。本品苦寒降泻,咸以软坚。泻热通便,清火消肿功近大黄,作用稍缓,为热结便秘、火毒疮痈所常用。
【功效】 软坚泻下,外用清热消疮肿。
【应用】
  1.用于热积便秘证大便燥结。本品苦寒,既可清泄,又能通泄,亦有较强的通便泻热作用。更因其味咸,长于软化坚硬燥结之大便,故为“咸能软能下”的代表药物。治疗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证,常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增强攻下热结之效,如《伤寒论》大承气汤。
  2.用于咽痛、目赤及疮疡肿痛。本品局部外用,有清热消肿之效。常用以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红肿,乳痈、痔疮肿痛及其他皮肤疮肿。单用或与清热解毒药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10~15g,宜溶入药汁,或以200~300ml开水溶化后服用,不宜煎煮。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虚证及孕妇忌用。不宜与三棱配伍(十九畏)。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含结晶硫酸钠(Na2SO4·10H2O),并含钙、镁、锶等多种元素,常夹杂极少量的氯化钠、硫酸镁、硫酸钙等。芒硝经口服后其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粘膜吸收,存留肠内成为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强,可于4~6小时后发生泻下,排出流体粪便。
  2.古代本草将形如“圭角”(棱角锋芒明显)而明净的芒硝结晶称为“马牙硝”或“牙硝”,实为一物。故本品不宜与三棱同用,属于十九畏的禁忌内容。
  3.硝石一药,又名火硝、焰硝,主要含硝酸钾(KNO3),有毒,功能破坚散积,利尿泻下,清热消肿。其与芒硝不同,应注意区别。
【功效鉴别】大黄芒硝异同
大黄与芒硝皆苦寒沉降,均可泻热通便,都常用治肠胃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满胀痛,甚则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二者常相须为用;同时,二者外用都能清火消肿,用治痈肿疮毒,红肿热痛。对于孕妇、哺乳期、月经期均不宜使用。不同之处在于:

  大黄 ── 苦寒,泻下力强。兼止血:血热出血;泻火解毒;热毒壅盛;活血祛瘀;瘀血阻滞;清湿热:黄疸、淋证。
  芒硝 ── 咸苦寒,泻下软坚。外用清热解毒:疮疡、咽痛、目赤。


芒硝是一个矿物药,它的化学成分是含有十分子结晶水的硫酸钠。芒硝失掉结晶水,成了粉末状,就叫做风化硝。如果人为的加上一些药物,比如说加萝卜,也有加其他的,让芒硝溶化在裡面煮,煮了以后再让它重结晶,重结晶了以后再让它失掉结晶水,这叫做玄明粉。玄明粉和玄参一样,在清代那个玄不许用,因为康熙的原因,所以有的书上把它也叫元明粉。

在电视广告裡面见到的什么西瓜霜、苦瓜霜,治疗咽喉疾病的。传统的西瓜霜就把成熟的西瓜开一个口,把裡面的瓜瓤去掉一部分,然后裡面装满了芒硝,再把这个盖盖上,芒硝就溶解在西瓜瓤裡面,然后它从瓜的外壳析出来,再重新结晶,把它收集起来,有的就是粉末状,这个就叫西瓜霜。
如果装在苦瓜裡面,从表皮析出来,收集粉末的就叫苦瓜霜。也可以装在黄瓜裡面就叫黄瓜霜。现代像广西玉林药厂生产的西瓜霜,不可能再是装在一个一个的西瓜裡面,其实它现在都是很大的大缸,整个用工业化的生产把它搅拌在一起,那个大缸裡面批量的生产,它也叫做西瓜霜。四川有一个产品,叫做苦瓜霜喉片,也是很受欢迎的一个产品。那么裡面其实都是芒硝。把它加工成玄明粉、西瓜霜、苦瓜霜这一类的,究竟它的目的是什么?现在有争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反复的重结晶,更加纯淨。因为在芒硝裡面经常含有其他的杂质,尤其盐类的杂质很多,这个反复的重结晶,它很纯淨。纯淨了以后,它变成了玄明粉,变成了风化硝,变成了西瓜霜,变成了苦瓜霜。

芒硝的这个作用是增强呢或者是缓和?普遍的现在认为作用变得更加缓和。但是如果从理论上来计算,应该说作用应该增强。因为从中学学过的化学,我们计算这个分子量,芒硝裡面含十分子的结晶水,每一分子就是一十八,就一百八,整个芒硝(Na2SO4)的量还不到一百八,计算分子量的时候,失掉了结晶水。所以如果说你用了10克的芒硝,其中有一大半是结晶水,用的还不到5克,只有3,4克的真正是硫酸钠。如果用的是西瓜霜、苦瓜霜、玄明粉,那百分之百的都是用的硫酸钠。如果它起作用的全是硫酸钠,而与结晶水无关的话,这样的作用应该是增强,而不是缓和。所以这个现在也是,普遍的书上都是说,製成这样一些让它失掉结晶水使它变得更加缓和了。作为泻下使用的时候不见得它更缓和,可能作用还更强一些,因为它含量更高了。这是关于芒硝有关的一些名称,

在古代文献当中,芒硝和硝石经常出现名称的溷乱。硝石又叫火硝,又叫焰硝,主要是硝酸钾。所以总论的时候,陶弘景鉴别硝石和芒硝,就用很高的温度的火焰来灼烧,能够起紫色火焰的就是硝石,其实就像现在化学上的焰色反应。其实当时非常先进了,用理化的性质来鉴别,这两个药是不同的,芒硝与硝石。

芒硝作为一个泻下药,它也是一个苦寒攻下药,因为本身芒硝滋味也有一点苦味,尤其是不纯的芒硝,大量的芒硝裡面其实都含有硫酸镁。硫酸镁本身味道是比较苦的,所以在西药裡面又叫硫苦。唐代的鉴真和尚带到日本去的芒硝的标本,现在用来分析,裡面主要就是硫酸钠和硫酸镁,所以古代认为芒硝是苦的,滋味苦。一方面它真实滋味就是苦的,有苦味;另一方面苦能够清泄、攻下,能够通泄,这个符合前面的五味理论,和大黄同样的。所以芒硝也是一个苦寒攻下药,这个基本特徵它是存在的。但是功效裡面我们把它叫软坚泻下。在大量的中药书裡面,泻下一个逗号,后面一个软坚一个逗号,把这个泻下和软坚分隔开来,好像是两个独立的功效,这种表述不准确。对于芒硝来讲,软坚是修辞泻下的,说明它泻下的一个特殊性,说明它泻下作用的特徵的。它是一个形容词,不是一个独立的功效。那么我们前面说,五味的理论的时候,咸能够下,咸能够泻下,当时我讲这个理论非常局限,指的主要就是芒硝的泻下作用,它的特徵,为了表述它的特徵,而产生的这么一个咸能下的。除了芒硝,另外的在我们要学的药物当中,就再没有典型的药物了。那么为什么前人说芒硝是一个咸能软能够软坚的一个泻下药呢?这是从芒硝服用了以后,引起腹泻以后的一个状态所观察到的,而概括出来的。前人在使用大黄和芒硝分别作为攻下药的时候,发现服用了芒硝以后引起的腹泻,这个泻下物当中的含水量,芒硝的比大黄的要多。也就是说服芒硝的排泄物更加稀薄,有的时候可能接近于水样,含水量很多。这样子就是对非常燥结的大便,它最能使它容易软化,和大黄比较。大黄还有燥性,芒硝不但没有燥性,它能够使大便裡面的含水量更加增多。根据这样一个现象,就认为它最能够软坚结,就是软化燥结的大便。

从现代的药理学来说,芒硝把它归为溶积性的泻盐,因为服用了芒硝,到肠道裡面去,肠道就处于一种高渗状态,它的渗透压就高于肠外,肠外的渗透压低,那低的水分就要往高的地方移动,所以肠外的水分就大量的进入肠内,就使肠内的水分大量的增加,增加了以后大便的含水量增加,这个水也要刺激肠壁,增加蠕动。所以西药的药理学把这一类的药物泻下称为溶积性的泻盐,泻下物裡面含水量都很多。它就是通过它这个渗透压不同,让肠腔肠道裡面进入大量的体液。所以这个从现代科学来说,把它称为软化坚结,软化燥结的大便,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所以这个是说明芒硝的一个泻下的特徵,它叫做软坚泻下药。不是它既能泻下,又能软坚,它这个主次,所以我们把软坚放在泻下的前面,作为一个整体,不再把它分成两个部分,就是这个原因。这是芒硝作为泻下药,在临床上用的时候,所以大便乾燥秘结的最适合。
    今后学习承气汤,芒硝就是针对燥结的,就是这样子产生的。

    芒硝在临床应用,作为泻下药不如大黄应用那么广泛,但是它和大黄相须为用,能够互相配合。所以对于这个热结便秘,效果更强一些。所以它的临床应用相对比较简单。
    另外芒硝也是一个清热药,清热主要表现在外用,局部外用,外用清什么热呢?因为外用的治疗与脏腑很难直接联繫起来,所以一般的书上就说芒硝清热,它没有说什么给药途径,也没有说清什么热,所以不是很准确。  
    那么第一,给药途径、用法把它清楚的加以说明,在外用的情况下,它的清热主要是表现在对疮肿疮疡,红肿疼痛或者红肿痒痛,有一定的清热效果。所以在很多治疗疮痈或者五官科的热证,比如说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生疮的,冰磞散裡面有芒硝,也是它局部外用的清热作用的一种具体应用。有的眼药裡面也有少量的芒硝。所以它主要是外用。
    内服有没有一定的清热作用呢?这个用得不多,所以就回避了。其实内服也有一点清热的作用,用得比较精彩的就是张锡纯。张锡纯有一次治了一个年轻的女子,是一个狂燥性的,就是一个狂证吧,就是现在的精神病狂燥型的,这个不服药,拒绝服药,吵闹不休,但是肚子饿了的时候照样吃东西,而且胃口还不错。最后张锡纯反复的思考怎么样来清她的心火,心胃火都很盛,最后他用了一个很妙的方法,就用芒硝煮萝卜,萝卜本身有清热的作用,而且这个患者又喜欢吃萝卜,那用芒硝来煮,芒硝代替食盐,把它作为一个调味品,结果大量的食用,就用芒硝产生了清导心火,清导心胃之火下行,最后使这个症状减轻。其实也是用它来清热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然其他的记载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没有很强调。

芒硝的功效实际简单,内服就是泻下,外用就是清热,只不过加了一些具体的说明。
在用法的时候注意,芒硝在汤剂当中不直接煎煮,一般是汤液煎好了以后把它兑到裡面,这样便于掌握剂量。因为它水溶性很大,见水则消。如果我们煎煮的话,第一次就全部溶解了,那药不止服一次,以后就没有芒硝了。所以分次把它兑在药汤裡面,这种服用的方法比较好。所以用法不入煎剂。
使用注意
和大黄几乎是一样的。还有它属于十九畏。

=================================================================================================
潘泻叶
【出处】 ------《饮片新参》
【来源】 为豆科灌木植物狭叶番泻 Cassia angustifolia Vahl 或尖叶番泻 C. acutifolia Delile 的叶。狭叶番泻主产于印度、埃及、苏丹等地;尖叶番泻主产于埃及,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9月采收。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大肠经。本品苦寒清泻,质润滑肠,有泻热润肠通便之功,为热结便秘常用之品。
【功效】 泻下通便。
【应用】
  用于便秘及胃肠积滞。本品苦寒通降之性与大黄相似,亦有较强的泻下导滞,清导实热功效,可用于热积便秘和其他胃肠积滞证。因其入药历史不长,临床不如大黄多用。目前大多单味小剂量泡服,取其缓下通便之效,用以治疗习惯性便秘,因滋味较大黄适口,且不易引起继发性便秘。对产后、手术后的便秘患者,较大黄常用。若积滞较重,大便秘结而腹满胀痛之证,亦可与厚朴、枳实配伍。
  此外,利用本品的泻下之功,还常用于X线腹部摄片,腹部或肛肠手术前服用,以清洁肠道,有利于摄片清晰和手术操作。
【用法用量】煎服,3~6g;煎煮时间以15分钟左右为宜,过久则有效成分破坏,泻下作用减弱。一般以沸水浸泡25分钟后服用,每次2~3g。
【使用注意】 虚寒证及孕妇忌用,妇女月经期、哺乳期慎用。本品用量不可过大,否则会导致腹痛、呕吐、头晕等反应。
【参考资料】
  1.狭叶番泻叶含番泻叶甙A、B、C、D,芦荟大黄素、大黄酸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大黄酸、黄酮类、植物甾醇及其甙类等成分。尖叶番泻叶所含化学成分与此大同小异。具有致泻作用,有效成分为番泻叶甙A、B,其由胃和小肠吸收,在体内转变成有效活性成分,经血液循环而达大肠,导致大肠推进性运动而致泻;并有抗菌、止血、解痉及肌肉松弛作用。
  2.本品还用于急性胃及十二指肠出血、急性胰腺炎、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胆囊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等疾病而有热积或实热内盛者。

番泻叶是一个外来药,主要是产在南亚和北非的一些地方,近年来我们国内有少量的引种,但多数还是进口的药材。它是一个小灌木的叶片,有泻下作用,所以叫泻叶。这个番就是中药当中命名的一种方式,好像从国外的地方来的,经常有这种什么番木瓜、番红花、番泻叶。

番泻叶只有一个功效,泻下通便,这个主要是根据当前的临床应用的主流。

攻下药三方面的应用,一个是作为普遍的泻下药,泻下通便;二是用来把通便作为一种手段,治疗很多有害的一些邪气和积滞,叫做攻积导滞;第三把它和清热作用结合起来,清导实热,治疗一些温热病或者体内的实热证,脏腑的实热证。
    番泻叶到目前为止,主要的是用的第一种,把它作为一种泻下通便的药,作为治疗习惯性便秘的很常用的一个药。
    番泻叶和大黄相比较,如果用于习惯性便秘的时候,它有很多优点或者优势的地方。第一个它的优势就是番泻叶滋味比较纯正,虽然有一点苦味,但是小剂量的泡服,就像喝茶的茶叶水的味道,微微的有一点苦味,或者带一点涩味。大黄有特殊的一些气味,可能相对来说要难吃一些。番泻叶完全就像喝饮料一样。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黄应用了二千多年,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人人都知道大黄是一个拉肚子的药,所以都有一个恐惧或者比较不容易接受的心理。而番泻叶是外来的,收载在《饮片新参》,《饮片新参》是1935年,由王一仁先生编的一个小的中药书,裡面最早收载,也就是说它引进来在中药裡面使用也就几十年的时间。那么一般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一个泻下的药物,所以从心理上来说,很容易接受。一个是滋味,一个是从心理这个角度。
    比这两个因素还要重要的,就是相对于大黄来说,它裡面的鞣质含量比较少,就是苦燥的这种不良现象不容易发生,很难引起继发性便秘。习惯性便秘要长期的服药,所以番泻叶就不容易使已有的习惯性便秘的症状加重。主要在这个方面的原因。
    所以在当前很多习惯性便秘的患者他们都知道,他都买上一些番泻叶,在便秘的时候,少量的一点泡服,那么这个症状就缓解了,发生了以后又严重的时候,再泡一点。它和大黄比较起来,就有这方面的一些优势,所以在临床上相对于大黄,它是应用很广,比较受欢迎的一个治疗继发性便秘的常用的药物。

    另外一个用途,就是现在西医使用这个番泻叶也很多,主要就是说,比如说腹部或者盆腔要用X光来拍片,提前医生都要开一点番泻叶先服用,就是清洁肠道,然后排掉了肠道裡面的一些内容物,使拍的片比较清晰有利于那些部位的病证的一些诊断,所以这个现在在临床上也是广泛使用。

    从理论上来讲,番泻叶也是苦寒攻下药,应该和大黄一样,而且番泻叶如果在和大黄等量的情况下,它的攻下的强度在大黄之上,不一定是弱于大黄。比如说对盆腔这样的一些刺激性也比大黄还要明显,所以把它作为攻积导滞,或者清导实热完全可以,只不过这方面没有大黄那么多的经验积累。但是有这样一个趋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处方当中把番泻叶不单纯的作为一个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用药,也作为一个清导实热和攻积导滞的药物。比如说临床上现在治疗急性胃和十二指肠出血,也把它作为一个凉血止血药,类似于大黄,急性胰腺炎、急性机械性的肠梗阻、胆囊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这个就是和大黄的攻导实热,清导实热和攻积导滞,是同样在应用。所以在这一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总结,它和大黄之间它们的互相的优劣利弊。
    从目前的初步看法,就是说它的刺激性和它的泻下强度不在大黄之下。所以目前没有大剂量的使用,要清导实热或者要攻积导滞,用量就比较大才能够起到攻下的强度,这样一个效果。现在一般对于番泻叶,是小剂量的轻用,作为缓泻通便甚至是泻下通便。所以在用法用量一般是3~6克,适当的煎煮一下,有的是开水来泡,那泡的量就更小,更小当然就是缓泻通便了。一般3~6克这个泻下作用也不是很强,还很难达到攻下那种要求,如果量再大,那完全是攻下药,所以这一点就是今后使用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所以有的医生在临床上不知道番泻叶它的刺激性和攻下的强度不亚于大黄,所以有的要进行拍片,有的人泡番泻叶服用,用了比较大的量,我就看过有的医生开,每次20克、30克叫这个患者泡了喝,结果泻下非常厉害,有的对患者造成比较大的损伤,正气的伤害。这个不行,其实为了清洁肠道,用很小的剂量,最多5、6克已经就够了。

==========================================
芦荟
【出处】 ------《药性论》


【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库拉索芦荟 Aloe barbadensis Miller 或好望角芦荟 A. ferox Miller 的叶汁经浓缩后的干燥物。主产于非洲,我国华南地区有栽培。全年可割叶加工,收集叶中流出的汁液,熬成膏状后,倾入容器内,冷却凝固即得。直接入药。
【性味归经】 苦,寒。归大肠、肝经本品苦寒沉降,荡涤胃肠,功近大黄,兼能凉肝、杀虫。适于热结便秘、肝经实火、虫积腹痛等证。
【功效】 泻下积滞,清肝热,外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应用】
  1.用于便秘及胃肠积滞。本品苦寒降泄之性甚强,泻下导滞、清导实热功效与大黄相似,亦宜于热结便秘及胃肠积滞之证。因其刺激性甚于大黄,故一般少作攻下药使用。多以小量内服,取其缓下通便,用于便秘证。对热结便秘,兼见肝火亢旺,烦躁失眠者,本品通便泄热,且清肝火,尤为适宜。
  2.用于小儿疳积。因胃肠积滞所致的疳积,本品轻用则缓下导滞,排除有害之物以调理胃肠功能,宜与白术、山药等健脾胃之药同用。因蛔虫积滞之疳积,本品宜与槟榔、使君子等驱蛔虫药同用,既增强驱虫之力,还有助于虫体的排出。
  3.用于肝经实火证。本品能清泄肝火,又导肝火下行。可用于肝火炽盛而便秘尿赤、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及小儿肝热惊风等证,常与龙胆草、青黛等清肝火药或蝉蜕、钩藤等清肝息风药同用。
  此外,本品外用,可以治疗痤疮、疮疖肿痛、痔疮肿痛及顽癣等皮肤瘙痒等证,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之效。
【用法用量】 入丸散服,每次0.5~1g。本品有特异臭气,味极苦,不宜入汤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寒证及孕妇忌用,妇女月经期和哺乳期慎用。在攻下药中,芦荟的刺激性最强,用量过大可引起腹痛、盆腔充血,甚至引起肾炎。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含芦荟大黄素甙等多种羟基蒽醌衍生物、黄酮类、树脂类、芦荟多糖、有机酸、氨基酸、游离单糖、胆固醇、菜油甾醇、谷甾醇等成分。具有刺激性泻下作用,泻下成分主要为芦荟大黄素甙;对四氯化碳性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实验性大鼠血液中的乙醇有迅速的清除作用,其提取物及芦荟素、芦荟苦素及β-胡萝卜素等有抗肿瘤作用,芦荟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及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其水浸液有抑菌作用。
  2.据报道,以芦荟为原料的食品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饮用芦荟汁,可以预防感冒及扁桃腺炎等疾病,并有消炎、止痒、通便、镇咳、祛痰、安神等作用。以芦荟制成的膏剂外用,对皮肤粗糙、雀斑及痤疮等有治疗作用。芦荟粉局部撒敷。或用消毒棉(或油纱布)蘸取其粉堵压出血部位,可治疗外伤出血、小动脉血管破裂出血及牙龈出血等。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芦荟研粉或制成浸膏可治疗多种肠胃疾病,用于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治疗糖尿病,并对痤疮有较好疗效(陕西中医函授2000,3:16)。国外报道,美国以芦荟为原料做成的食品为健身补品,饮用芦荟汁可以预防感冒及扁桃腺炎;日本、美国有人以芦荟制成芦荟膏对皮肤粗糙、雀斑、肿疮都有疗效。
    4.不良反应:本品可引起局部接触性皮炎,并对肾脏有一定毒副作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2.《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3.《本草汇言》:“卢会,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
【功效鉴别】
与番泻叶相鉴别
  番泻叶与芦荟二者皆苦寒沉降,均能泻热通便,都常用治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对于孕妇、哺乳期、月经期均不宜使用。不同之处在于:
  番泻叶 ── 泻下导滞作用与大黄相似,本品小剂量(1.5~3g)可起缓下作用,大剂量(5~10g)则可攻下。此外,番泻叶通过泻下排除水湿可达行水消胀之功,也可用治腹水臌胀,阳实水肿。
  芦荟 ── 既能泻下通便,又能清泻肝火。同时,芦荟又能杀虫疗疳,也常用治小儿疳积,虫积腹痛,面色萎黄,形瘦体弱,以及疥癣等证。

芦荟主要就是把它这个叶片割下来了以后,把它裡面的汁液榨取出来,然后进一步的让它浓缩乾燥,最后形成的不规则的这个块状物,就是中药的芦荟。本身它就是经过了一定提取的,从这个浓缩的液汁裡面提的。现在因为还引种了其他的一些品种,比如说现在有的餐馆裡面经常出售一些芦荟的比如说可以炒来吃,烧或者煮汤,那是食用芦荟,不是这两个品种,品种不一样。

芦荟也是很典型的苦寒攻下药,本身它的滋味比大黄还苦,而且还有一个异味,所以有的古代书上就把芦荟叫臭芦荟,还有类似于臭气的,有的本身就把它叫臭秽。所以典型的,滋味也苦,也表现苦味的一些作用,通下,清泄。所以芦荟在临床上它也类似于大黄,小剂量使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泻下通便,主要用于习惯性便秘;如果大剂量的使用它也是攻积导滞,可以清导实热。芦荟的攻下的强度在前面三个药之上,这个指的是在等量的情况在可比的情况下,它的刺激性也是强于前面的三个药,所以芦荟在临床上一般也不作为攻下药使用,也不作为清导实热的药物,一般用得很少。
    往往芦荟也是用小剂量的,作为治疗便秘证。芦荟治疗便秘证它和番泻叶一样,也是不容易引起继发性便秘,所以经常服用就比大黄也是要好,没有燥性。所以现在有的需要长期的治疗慢性的这种便秘证,习惯性便秘的,所以用芦荟,现在什么芦荟排毒养颜胶囊,以芦荟为主要的药物。都是剂量比较小,缓慢的引起泻下通便的作用。传统的用也是这样,用量都很轻。

另外芦荟同时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清肝火的作用很强。所以有的习惯性便秘或者热结便秘兼有肝火亢旺,心烦易怒,烦躁不安或者烦躁失眠,这个时候认为芦荟比番泻叶或者大黄可能更好一些。有一个古方,缪希雍的更衣丸,因为古代的人是穿长袍,大便的时候很不方便,先把它脱掉,换一套衣服才去,所以这个更衣就是排大便。所以这个就是把它作为一般的泻下通便的药在使用,当然如果用量大一点,攻积导滞也有,不多。引起腹腔的充血,比较明显的腹痛,这个现象比大黄还明显。
    小儿的疳积,它是用量很轻,也是一种缓泻导滞,在一些健脾消食药当中加很少量的芦荟,不是攻下而是缓泻,最多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泻下。
    这是芦荟在内服的时候,作为泻下药,也可以单独的作为一个清热药,清肝热。

外用的时候它表现比较好的清热解毒和杀虫止痒,主要是用于皮肤病,皮肤的一些热毒证。现在比如说治疗皮肤的疮疖,皮肤瘙痒,痤疮。现在很多护肤美容的,裡面都加上芦荟,主要就是取的是这方面的一些应用。现代还发现芦荟,就是说少量的食用有保健的功能,比如说有的预防感冒,有消炎止痒、通便、镇咳祛痰、安神这样的一些作用,所以把它加在一些保健品或者保健的食品当中,是有辅助性的一些好处,一些功能性的好处。

芦荟的用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不入汤剂。在汤剂当中不好控制剂量,因为它是水溶性的,比如说一剂药怎样来合理分配芦荟的量,难以控制。更重要的是因为芦荟味道非常苦,而且有特殊的异味,在汤剂当中很难服用。所以芦荟一般适合于作丸剂。我们书上这个入丸散剂,大家最好把散剂的散圈掉,散剂不是芦荟的一个理想的选择。因为芦荟作为散剂,很细的粉末,把它放在口腔裡面,它的吸水性很强,马上就粘附在舌头面上,吐也吐不出来,吞也吞不下去,又苦又臭很难受,有的马上就产生噁心呕吐。其实芦荟不适合作散剂,它这个吸水性强,粘性也很强的,最佳的是作丸剂。

这四味攻下的药,在学了大黄以后,另外三个药内容相对来说都是非常的简单了,所以以大黄为核心。

===============================================


特殊用法:生大黄宜作攻下用,并应后下或泡服;酒大黄宜用于活血化瘀,或上部实热证;大黄炭多用于止血。芒硝入汤剂不宜煎煮,可溶入药汁,或以开水溶化服。番泻叶多以沸水泡服,不可久煎。芦荟宜作丸剂服,不入煎剂。
特殊使用注意:
芒硝不宜与三棱配伍(十九畏)。
本节小结
  1.在性能方面:
  本节各药均有苦寒之性味;因芒硝为软坚泻下的代表药,故更注重其咸味。其归经均可归大肠及(脾)胃;大黄主治之热证甚广,又可归心、肝(或膀胱)等;芦荟清肝火而归肝经。各药虽较峻猛,但习惯视为无毒之品。
  2.在功效方面:
  本类药的泻下功效,可称为泻下通便、攻下通便、泻下导滞、攻积导滞等,除主治证略有差异(或多用于便秘,或多用于其他积滞) 外,并无明显区别,可灵活选用;若量小轻用,又可称为缓下导滞。芒硝虽可通用以上功效术语,但更习惯谓其软坚泻下,以突出其咸软之特点。大黄的功效较多,又为要药,应重点记忆。
  3.在主治(或应用)方面:
  大黄为治热结便秘之要药,并广泛用于各种积滞证或急腹症;治习惯性便秘有效,因性燥易引起继发便秘;其主治之实热证,有无便秘均宜,既可清热,又可导热下行。芒硝宜于热积而燥结之便秘。番泻叶不易引起继发便秘,且苦味不甚,故多小量泡服以主治习惯性实热便秘。芦荟多用于便秘而兼肝热烦躁不眠者。
  4.在配伍方面:
大黄配芒硝在攻下泻热方面相须为用,宜用于热结便秘。
大黄配枳实、厚朴,在攻下方面主要为相使的关系,既增强泻下通便之效,又可除气滞之脘腹胀满。
大黄配附子、干姜,可奏温阳、散寒、泻下之效,宜于寒积便秘证。
  5.在用法方面:
  ①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是结合状态的蒽醌类衍生物),受热会分解破坏而降低作用,故作攻下用宜生品,且不应久煎;酒能活血,且性热升散,故酒大黄苦寒之性减弱,且长于活血,宜于活血化瘀或清降上部之热。大黄炭长于止血,宜于出血证,若出血而热盛者,亦可生用。
  ②芦荟因味极苦,又有特异臭气,作汤剂难以服用,并易引起恶心呕吐,故多入丸剂服用。
  6.大黄与芒硝在性能、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
  性能方面:相同点是苦寒归大肠与脾胃经,区别在于芒硝以咸味为主,而大黄归经更为广泛。
  功效方面:大黄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芒硝软坚泻下,外用清热消疮肿。
  应用方面:
相同的是均可用于热结便秘及疮疡痈肿、咽痛、目赤等里实热证,相须为用。
区别是:
大黄长于热结便秘,且广泛用多种积滞证或急腹症;芒硝宜于热积燥结。治里实热证大黄多内服,以清导实热;芒硝则为局部外用有清热消疮肿之功。
此外,大黄能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又可主治血热妄行、温热病高热神昏、瘀血证及湿热黄疸、淋证、痢疾等。

附    大黄、芒硝伍用,出自《伤寒论》大承气场。主治热盛便秘。腹胀满,烦躁指语,口干,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症。柯琴云:“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展,大黄继通地道。”《医宗金鉴》谓,“经日:热淫于内,治以威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据现代医学文献报道,芒硝中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它在胸中不易被吸收,在肠中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道保持大量的水分,从而使肠内容物变稀,容积增大,刺激肠粘膜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肠蠕动亢进而致泻。大黄能刺激大肠,增加其推进性蠕动而促进排便。二药伍用,软坚泻热,通便的力量增强。
    刘云海报道,大黄、芒硝各3克,加温水0.5并保留灌肠,每日1次,灌后数小时内排稀水便3次,可消除体内肾毒性物质。有活血解毒,恢复肾功之效。如何正确使用硝、黄之类,古人有训,清代张璐云:“或问干结之甚,硝黄亦可暂用否,曰:承气汤用硝黄,乃伤寒邪热火里,胃液干枯,肾水涸竭,故宜急下以救阴津为务。若老人、体虚人,及病后肾水本亏,以致燥结,再用硝黄下之,是虚其虚,日下取快一时,来回复秘愈甚,欲再下之,虽铁石不能通氛”另外,明代医家张介宾以大黄、芒硝各等份,为未调涂,治赤鼻久不瘥,名日二神散。
自《施今墨对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ZDAY183:第三章:泻下药(一)攻下药(二)芒硝、芦荟、番泻叶
中药功效大全:3.1攻下药
大黄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08执业药师中药二通关笔记】攻下药
大黄《神农本草经》师承笔记
3.泻下药.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