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刍议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
浙江省特级教师  周一贯
小学生处于儿童的年龄段,称之为小学生,着眼点在于学业程度。严格地说,当小学生的可以不一定是儿童,而“儿童”则是生命历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人生之旅十分重要而且珍贵的驿站。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小学”这么一种学业水平,更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家园。而今天的儿童,正在遭遇可怕的成人化的入侵,过早地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目。这不仅来自社会,敢来自学校的课程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就不能无视这种现象。小学语文应当是“儿童语文”。
“童年”的重要,在于它会对每个人的一生发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童年留下的印痕,往往终身难以磨灭。人这一辈子,在乐与苦、逸与劳的时刻,都会不时地在回忆的童年中去栖息寻觅。这一切都因为儿童可以享受的正是我们成年人已基本丢失殆尽、十分珍贵的东西。儿童尽管幼稚,却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着造化的赐予;儿童尽管不如成人成熟圆滑,能够灵活应变,可他们单纯、简洁,更安于当下,从他们自在的生活中去发现丰富的乐趣;儿童尽管没有成人那么多喧嚣的节目,那么多时尚的诱惑,那么多微妙的人际关系,可他们总是能在自己简单的游戏中快乐地尖叫;儿童尽管不能去很多地方,像成人那样闯荡四海,领略人生甘苦,可他们拥有一个比天地更开阔的想像世界,那可是一个七彩缤纷的私密空间;儿童尽管没有能力应对效率社会中工作的快节奏、强刺激,可他们却能比成人更深地体会到亲情,更直接地触摸到自己的灵魂,也就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真实声音,从而比我们更靠近真理。这就是儿童,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啥也不懂的乳臭小子,却比我们拥有多得多的人类的良知和天性。这就难怪英国大诗人弥尔顿会说得掷地有声:“儿童引导成人,如同晨光引导白昼。”
童心并非只作为童年阶段而存在,它可以在一生中发挥出神奇的力量。它是健全人格的开端,是终生活力、创造力的源头,是一辈子自由、幸福的基石,甚至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健壮活力的标志,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 应当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莫让童心过早地消逝。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的某些现状却不容乐观:儿童精神日趋边缘化,儿童文化没有被关注,儿童观念也在逐渐淡化。下面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尤应引起重视:
一、莫让“高雅”扼杀了童趣
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得到了强化,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巨大进步。但是,在有些语文课堂里,对“人文”的理解似乎有点偏颇。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说得简单些应当是最亲近儿童生命状态的课,最能滋润儿童心灵成长的课,最能生发儿童情趣的课。而不可误以为只有那种和者盖寡的“高雅”,脱离儿童接受水平的“深邃”才是人文的。教师在教学语言中旁征博引的诗词曲赋,成对成串的对偶排比,过分含蓄的双关和迭床架屋的形容,再加上重复累赘的文史资料的引入……这些刻意的斯文和过度的雕琢,令儿童似懂非懂而兴味大减。此时此刻我们也许可以听到钦佩教师文学功底的掌声响起,可惜它不是来自“服务区”(学生),而是从听课的老师那里发出。这种难以引发童趣,赢得童心的“高雅”,只能是一种被成人“秀”了的“虚高”,由于缺乏了儿童的心灵感动,也就少有教学实效。从报上读到一个案例,作者盛赞一位特级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独具语文韵味的诗化评价语言,”深感“为课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案例中例举的所谓美的评价语言是:
“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
“你个性的发言是木,挺拔参天”。
“你个性的发言是土,博大幽远”。
“你个性的发言是金,灿烂夺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说了你独到的见解”。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你的答案”。
“领异标新二月花,你的发言富有诗意”。
……
当然我们没有现场聆听过这位特级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但如果真如案例所言,是这样混沌一片的评价,只给人一种“月朦胧,鸟朦胧”的感觉,别说孩子不懂,连我们也不太明白。说学生的发言“好”,好在哪里就难以捉摸了。再说,“发言是土”、“发言是金”又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理解清楚。这样的“高雅”,叫人如坠云雾,如落深潭,大脑一片空白,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不可轻视孩子的情感。
语文课的价值取向之一当然是要让孩子心灵感动。儿童不应当只是为了受教育才出生的,把儿童一味当作学习工具来对待,是对童年不该有的忽视和摧残。语文教学在学字习文的同时,关系到人的精神建设问题,因此,儿童心灵感动就更有其重要意义。否则,童年将变得“贫血”和“缺钙”,如果孩子们失去了心灵感动的能力,那将是民族莫大的悲哀。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重视在课堂上的“以情感人”。但是,要怎样才能以情感人,以什么情去感人,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一个课堂现实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必须以“真情”感人,事实上,也只有“真情”才能感动人。有时候,教师过于“感人”心切,动不动就想“以情感人”,或者误把“感情”当技巧,把一种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当作激情的法宝,其结果只能是成了一番“矫情”而难达“感人”的效果。如在学习一些表现英雄人物或历史伟人的课文时,教师每每要让学生作一番心灵表白:“此时此刻,你想对谁说些什么”之类,《狼牙山五壮士》《詹天佑》《我的战友邱少云》甚至是蔺相如、孙膑、曹操……似乎处处都可套用。如教学进行得比较充分,学生确实情动而辞发,有跃跃欲试之求时,这样让大家畅所欲言,自然会显得必要而有益,但如果只是把这种心情表白视作一种激情技巧而不顾课堂现场火候,广为滥用,就只能使儿童勉为其难,他们只能矫情地说些废话以应付尴尬,或者言不由衷地贴几张成人化的标签以迎合教师。事实上,文学作品讲究的是意境,孩子在已有所意会有所感动的情况下,一时难以言传是正常的,未必都要作激情演说。再说,孩子毕竟是孩子,对有些历史伟人或英雄人物的评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要真正理解乃至感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课文去体味一番为好。另一方面,最深沉的感情往往会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一定要即时简化为几句简单的口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坏了这种情绪。所以,真情有时不一定要说出来,如果硬要学生表白,师生双方就难免陷入“矫情”的误区。课堂上矫情多了,做作多了,大话、假话、套话也就多了。这种全然不顾孩子的真实情感,会造成对儿童情感的误导甚至伤害,甚至可能害及终身。这不是危言耸听。
    三、维护儿童的思维方式
    与成人相比,儿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人说,童年是一个做梦的季节,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之中。这话有一定道理。这也就意味着想像是儿童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往往会忽视对儿童思维方式的维护,不讲场合地把自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过早地去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目,对于与孩子年龄并不相称的早熟给以各种形式的鼓励。老师给四、五岁的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一位幼儿说月亮上面是不能居住人类的,它是地球的卫星,哪有嫦娥。老师便会表扬他“聪明”、“懂得真多”。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感到欣喜还是悲哀?
    有一个案例:课堂上正在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一个学生高高举起小手:“老师,课文有问题。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于是,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要给编辑写信,可以把课文改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狠狠地瞪了蚌一眼,心想------蚌好像看透了鹬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
同学们那种不迷信课本,敢为课文挑刺的精神确实不错,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问题在于这样改就没有问题了?不,课堂上又有一位学生有了新发现:“鹬的嘴被蚌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可蚌就不一定了。它是软体动物,嘴应该在壳内,也许不用开合壳就能说话呢?”于是,似乎还得研究“蚌的嘴在哪里”这个连生物科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其实,从学生修改意见中的“蚌好像看透了鹬的心思”这句话中,我们是否还可以再问“蚌有眼睛吗”,“蚌的眼睛又在哪里”------如果再深入下去,那么“鹬会说人话吗”------,如果还要深入下去,那么被儿童视为天使的许多童话和寓言是不是就都成了不真实的、漏洞百出的故事,这又该怎么改呢。
显然,对寓言这样的文学艺术语言试图进行科学解构,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它消解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尽管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但教师引导解决的途径应当多从维护儿童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孩子是善于想像的,而寓言中的想像正是从生活中来的,让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鹬蚌相争”这样的事吗,学生就不会再去关注“嘴里夹住就不会说话”这类问题,如此,才能从发展孩子独特的想像能力着眼去正确解读寓言、童话一类的文学作品。
四、警惕儿童的失语现象
语文教学当然要学语言,但因为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我们就不能忘记作为学习主体儿童的生命状态。教师应当引导、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质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不要致力于把一些知识概念、所谓课文的中心思想,标签化的人物评价和标语口号式的思想内容分析,简单化地灌输给孩子。这样做,只能促使儿童普遍地去模仿、挪用成人的话语,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可悲的“儿童失语”现象。听说在“少代会”上,一些少儿代表写了挺不错的提案。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根本说不清与提案相关的情况。原因是这些提案是大人们给搞的。这说明儿童的失语现象,是因为他们处在无时不被成人话语“人为遮蔽”的状态。这些成人话语又往往以尊严、正确、霸权的态势,挤压了儿童话语的存在理由和空间。
当然,儿童话语有时会有其不正确、不规范、不全面的一面,这是正常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儿童话语是他们的思想表白,精神宣泄和心灵交流。儿童话语正因为是他们的一种生命状态而应当受到尊重。对其欠缺的一面,教师完全可以作富有亲和力的循循善诱。
在一堂低年级的语文课上,福建南安市柳城小学的李美珍老师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来谈谈对青蛙的了解好吗?
生: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它还会写诗:“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另一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师:也可以说是人模仿青蛙的动作。
生:青蛙的肉很好吃。
(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哦,你吃过青蛙肉吗?
生:我吃过,爸爸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会怕你呢?
生: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捉很多的害虫,要保护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们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庄稼不就被害虫吃光了吗?我们人类还吃什么?
生:哦,原来不能吃青蛙的肉!
………
看来,这低年级小朋友用自己的话语畅谈感受,真是五花八门、童言无忌。他们之所以能这样毫无顾虑直抒胸臆,是和老师极富亲和力的正面鼓励分不开的。即使孩子说错了,教师也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引导大家在自由发言中自我纠正。显然,让儿童敞开心扉用自己的话语与课文对话。这才是儿童的语文,因为这不光是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学习了语言。更因此润泽了儿童的生命,呵护了儿童的精神家园。
五、应该使儿童感到“语文知识”是可爱的
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们不该疏远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语文不可能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学语习文”也无法回避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如果语文课不注重学语习文,那“语文”之“本”就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儿童的语文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学习语文知识,而是怎样学习语文知识。在儿童语文中,“语文知识”应当使儿童感到同样是可爱的才好。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其中几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则写在黑板上。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何冰儿在黑板上把“一户人家”错成了“一尸人家”,把“鸟儿”错写成“乌儿”。老师没有批评何冰儿,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能自己发现、自己改正。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它还是一个字。你们看这‘一户人家’的‘户’,头上少了个点就不是‘户’了,而叫做‘尸’,‘死尸’的‘尸’。这个点就像脑袋一样,一个人脑袋掉了还能活吗?不就成‘死尸’了(孩子们开心地笑了)。再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是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是就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孩子们笑得更欢)。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
分明是教识字,又分明是错写了两个字,可教师即时生成,随机点化,十分风趣地讲了有关识字的知识。不仅不显得枯燥乏味,而且生动有趣,化“错”为“宝”。深入浅出地激发了儿童识字的兴致,调动了学语习文的积极性。这里的关键正在于学习语文知识也应该是儿童化的。
六、在“小孩子懂什么”的背后
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儿童是世界的明天,时代的未来,但成人却主宰着世界,引领着时代。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正因为如此,成人总是会居高临下地看孩子,觉得俯视下的儿童能懂什么。
《半月谈》上刊登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作家叶兆言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身为父亲的叶兆言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却在潜意识里以自己的思想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前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才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他说:“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
请看一位老师写的一则“教学笔记”,也颇能发人深思:
我们正在学习《太阳》一课,就在我进行总结归纳的时候,一只小手高高举了起来。是铭——一个喜欢发言却又辞不达意、经常会制造点麻烦的孩子。我皱了皱眉,有点无奈地请他站起来说。他结结巴巴地讲:“老师,太阳不……不是圆的……”同学们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我们天天都看到太阳,太阳怎么可能不是圆的呢?”……可是铭涨红了脸,固执地坚持:“真的,太阳真的不是圆的。我从书上看来的。”我不假思索地说:“你是不是有点信口开河,你能把那本书拿来我们见识见识吗?”
第二天,铭拿来了一本厚厚的书,他翻到了书签夹着的那一页,指者其中用铅笔划出的句子让我看:“太阳的光球是我们肉眼能见的部分,其实光球并不如我们肉眼所见的那样是圆形的,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多边形。”
看来我确实错了。我为自己的无知和骄横感到后悔不已,这份后悔也许会伴随我终身。
孩子虽然幼小,但他们也是独立的生命。生命之间,不论成人、儿童应当是平等的。在“小孩子懂什么”的背后,表现出来的不是对儿童知识、见闻的量的评价,严重之处在于显示了成人对孩子的蔑视态度,对孩子的一种不平等待遇。这会很伤儿童的心,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我们当然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认识,但从“儿童语文”的角度,对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作观照,却显得十分必要。小学语文要保卫童年,让儿童喜欢语文、拥有语文;要用小学语文来呵护儿童的生命发展,润泽儿童的精神世界!这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旨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
名师谈论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是法宝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小学语文《荷叶圆圆》备课表
运用核心素养,培养思维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