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效教研:关键环节、意识与策略再思

作者信息


李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本文摘要

教学工作乃学校常规工作的关键核心,教研活动则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有效教研的典型“五环”之中,备课作为“连续状态”的累积,授课作为营构“共学氛围”的关键,听课作为走向“专业分工”的观察,说课作为指向“反思重建”的路径,评课作为超越“集体拼图”的精进,各有其基本意识与实践策略。学校工作中具备此类意识,循序推进,有助于培养出以专业眼光、研究视野、反思意识及重建能力展开日常教研的学科队伍。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能藉此从“为教而学”走向“以教为学”,进而真知“自我实现”意义上的教、学之乐。
学校工作头绪繁多,今日犹然。正因如此,更应秉要执中,以免治丝益棼,事倍功半。教学工作乃学校常规工作的关键核心,偏离此一核心,学校整体工作容易“虚化”,改革也容易“蹈空”;教研活动是改进教学工作的关键抓手,忽视此一抓手,教学工作容易“弱化”,学校长期发展难免举步维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学校作为育人空间的关键活动(教-学)的有效展开,以及在此种活动中的关键人物(师-生)的共同成长。
充分发挥“教研支撑作用”,乃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领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双减”背景之下,强调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及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学校教研议题尤其值得探究。此外诚如前贤所论,中国的教研是“一个少有的教学体系”,乃至可谓“中国教育的宝藏,应该珍惜而且更上一层楼”。本文尝试本诸常识常情,论析常事常理,立足传统教研活动的“典型五环”——备课、授课、听课、说课、评课,结合笔者自身经历及省思,归纳有效教研所需要的自觉意识及基本策略。
一、备课:作为“连续状态”的累积
对于某次教研活动而言,备课乃其中起讫相对清晰的一个环节;而对参与教师个体而言,备课则是一种连续的“状态”。在相当程度上,此种“作计划的过程比好计划本身更重要”。以下兼顾这两层意涵,稍作论析。
一曰统整意识。学校教育关乎系统知识的处理,日常教学亦非临场组织的讲演,应当以统整意识加以准备。统整在范围及程度上,可分三个层次而言。一是教师自身基于日常教与学的实践,不断积累,对于学科知识及相应学科教法的初步统整。二是同科教师之间基于常规教研实现的学科统整,具体又展现为横向上对学科内不同主题、模块、课型、单元等的把握,以及纵向上对不同学段之间前后衔接的处理。三是不同学科之间基于主题教研实现的科际统整,借助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拓展视野,深化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标准方面的主要变化之一,即是更加强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分而言之,教师统整是基本条件,学科统整是关键抓手,科际统整则是必要拓展。鉴于课时数量和学校条件等实情,对于日常教研而言,当以前两项统整为主体,第三项统整为拓展,轻重不宜倒置。聚焦主题、项目驱动的科际整合与跨科教研,固然是很有价值的探究方向,不过对于学校及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难于一蹴而就。而且,分科教学无论就其合理性(应然)还是现实性(实然)来看,仍然值得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教学实践者充分重视。
二曰资源意识。教育教学之事,难期朝发夕至之速,而需渐进累积之功。在现实中,一些学校、教师并不大愿意切实组织和参与常规教研活动,对于集体备课亦多意兴阑珊。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日常工作太过繁忙,没有时间组织参加;参加而少收获,甚至觉得集体备课会束缚自己;不愿分享,因为同事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此皆常情,毋庸讳言。其中情形,确有外部因素对于学校日常工作的过度干扰,这也是今后“教师减负”需要直面的问题;在内部而言,仍需学校主事者形成对集体备课目标任务的清晰认识,进而推动实践。集体备课的要义,在于集体整合(针对单元或主题)、集体攻坚(针对知识或学法难点)和集体分享(针对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学校学科教学的资源包,打造共建共享、兼具教学和研究价值的资源库。拥有此种共识、框架及资源基础,教师个人课堂教学的具体细节如何展开,则应留有自行组织和发挥的空间。若作划一要求,恐会适得其反。此种累积循环之形成,初期需要学校制度层面的外驱力量,待其切实展开,参与教师逐渐体认到通过此种分工协作,在学科教学的方向、学识及资源诸方面,集体“众筹”会比个人单干更有实际效益,才会愿意参与和贡献。
二、授课:营构“共学氛围”的关键
授课环节最为关键。教研活动主要因之而起,为之服务。教学之事,甚为复杂而微妙。在知识与技术层面,多有可以言语指授者;在艺术与思维层面,则多非言语可以尽道,以下略申两端。
一曰学习意识。学习意识是作为师者应当时常具备的自觉,乃至追求契入孟子所谓深造自得而“取之左右逢其原”的理想境界。经过备课环节的筹备和研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及其基本流程,应已了然于胸。不过,这些主要还是基于教师个人及教研同侪得出的理解和规划,实际课堂教学一经启动,即会增加若干变数,需要执教者及时作出回应和调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项课堂常态中,学会感受学生之感受。一是观其神情,学生无论是心存疑惑,还是心不在焉,抑或心开意解,大多能反映在其神情上;二是验其问对,教学本质上是一场多向的“对话”,提问、引导、理答的方式与时机都非常微妙,教师正是在此种问对之中,理解学生的收获和困惑,而后灵活应对;三是察其互动,这一条相对较难,尤其是在分组协作的教学设计之中,执教者一人很难关照周全,有时需要一二名同组教师协助指导,以及听课者较有针对性地观察、记录和分析,这也是集体教研的意义所在。一言以蔽之,真正有意味、有成效的教学,教师不仅需要留意自己能教什么、教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学了什么。如果教师在学识和方法上一再旧调重弹,发现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而不思考改进,则此一过程中真正的低效学习者并非学生,而是教师。
二曰即兴意识。即兴与计划相对。教学自然需要周密计划,此针对教学准备而言;教学也不能缺少即兴,此针对教学实施而言。朱熹注解为何“温故而知新”方可为师,重点强调的正是因为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这样才会“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随顺情境而应之无穷,是为人师者的重要挑战和妙趣境界。教学本是一种复杂的智识创生活动,所要达成的关键目标,不止是知识由师到生的“无损转存”。现场教学中,执教者面对的是一个未曾经历的“时空语境”。即便是以同一主题、同一设计、同一班级进行两次教学,也会因为师生双方的情感、思维以及现场氛围的变动,而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生长点”所在,也是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中,“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可能达成的契机。即兴教学“遵循'他者性’原则,以'问题发现’为抓手,以'教学事件’为着力点”,以期实现“对教学不确定性的追寻”。一堂课上,师生真正讨论热烈、思维活跃以致妙论迭出的那些精彩瞬间,往往都是起于兴发,成于碰撞,终于默会。一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此处有两个细节观察点:其一,一堂课上,学生心开意解、恍然有悟地点头称“嗯”或抬头叹“哦”,甚至皱眉质疑的次数越多,通常表明该课的启发性和生成度越高,反之亦然;其二,如果画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足迹路线”,具有高度即兴意识和生成能力的教师,其课堂足迹通常是往复游走的,而非静立于讲台之上、黑板之前。处理好整体计划和必要即兴的关系,是课堂从成功走向优质的关键要点。
三、听课:走向“专业分工”的观察
“听课”作为传统惯用之说,此处沿用,指向的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和评价。而要有效深入地开展课堂观察,仍有一些必要的意识及准备,略析如下。
一曰分工意识。专业有效的课堂观察,应当建立在以下三种准备的基础之上。其一,需要评价指南。此种指南,当由学校教务部门会同学科教研组,参照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教情学情,共同研制,重点解决课堂评价中的价值导向及方法指引问题。其二,需要分工方案。切莫看轻日常教研的基本时空单元:小小一间教室,短短的一节课。若要以一人之力,全面观察、细致记录和深刻思考其间的诸多细节,几无可能,因此需要分工协作。当然,此种分工必是统整之下的分工,而非随意分散。其三,需要专业量表。上述分工,又需建立在课堂观察分工量表的基础之上,让每个听课者除了整体感知课堂,又能有所侧重地观察和记录课堂中的重要侧面,从而避免人人手持同样的听课表格,最后呈现大致相似的过程记录。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框架较多,表述各异,不过总体不离“学生学习”这一核心。其中较有系统并产生实践成效者,如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团队在“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整体融通”的整体变革理念指引下,对于基础教育课堂展开的深入观察和变革实践,以及由此形成的系列教研案例。此外,同校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团队倡行并提炼的“LICC范式”,即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要素,延及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三个关键要素,展开课堂观察及教研活动等,均可作为参考路径。
二曰积累意识。教育教学作为长期的专业实践,以量变而促质变,更非朝夕之功。积累之于教研,在学校层面而言,当有全盘规划、持续推动及改进方案;在学科层面而言,当有学段、年级之统筹,单元、主题之统整,课型、课例之累积;在教师层面而言,则是日常教学资源、课堂观察的专业记录及有序整理。上述三点,均指向一种近乎史学工作的“档案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意识”。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与卓越教师之间的差别,在这两种意识和习惯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日常教研实践之中,组织完善者固有其例;但也常见听课教师手持形式简单、内容划一的听课记录册,甚或临时寻得一二空白纸张,以资记录,并勉强应对接下来的评课环节。时过境迁,此类零散记录未经整理,或束之高阁,或不知所在,殊不知此即关乎自身专业进境的重要材料,诚属可惜。问题在于,学校常规工作又多循环之处。下次再需组织或撰写,往往又要从头来过,如此往复,徒费心力。一线同仁多感常规工作之烦累,以及职业倦怠之渐增,而少积渐自得之进境。其中,教师工作之繁重以及整体待遇之有待提升,固为关键外因;而在自身,较少规划自觉和积累意识,也未尝不是重要内因。倘若稍具反思意识、积累意识和研究意识,初期自然较费心力,待其渐有积累,则会渐觉轻松,得心而应手。
四、说课:指向“反思重建”的路径
说课之目的,在于回顾、反思、补充、重建。至于说课的时机及场合,仍以授课之后、研讨之前为宜。少数公开课堂,将说课环节置于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所言只能是一种理解及计划。而此种内容,本应呈现于授课方案或导学素材之中,听课者自当研读;面对学生,尤其是年级较低者,宣说诸如大纲、课标、素养、结构等宏大概念,难免空费时间而徒增困惑。研讨之前的说课,仍有几个方面可以留意。
一曰反思意识。反思是人之异于其他物类的重要能力,而且人不仅能反思客观对象及过程本身,还能反思自身反思客观对象时的反思,以此不断提升认知层次及思维品质。说课的内容,自然不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教法、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几个方面,而其中的关键,都在于教师在上述执教者、学习者的视角之外,再次融入评价者的视角。通过说课,对于此前的备课及授课进行系统反思,这也是教研说课应当放在授课之后的关键原因。具体而言,说课时需要重点加以反思者,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课题性质的把握以及教学素材的拓展,这主要涉及反思教学准备;二是对于教法学法、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处理,这主要涉及反思教学过程;三是对于目标达成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主要涉及反思教学评价。说课的过程中,执教者可以适当延伸拓展,但其核心仍是该课本身,并围绕教学素材展开,尽量不要避重就轻,顾此言彼。当然,说课中的反思,不必然都是执教者的“自我批评”,而是需要恰当地兼言得失,进而扬长补短。朱熹注解“见贤思齐”及“见不贤而内自省”,专引胡安国所言:“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其中平衡,也值得今日教研活动中体味参鉴。
二曰重建意识。展开反思和研讨的目的,在于促成指向提升的重建。重建的意识及方案,可以在执教者说课的过程中初步呈现出来,作为组内同仁继续研讨的基础。此外,说课环节的反思和重建尝试,也是执教者拓展说明以及自我辩护的补充方式。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听评课者对于课堂教学的前文后理、教情学情,不一定都能清晰了知。通过执教者的补充言说、反思重建,往往能消解听评课者的一些既有疑惑,而将研讨要点聚焦在该课实际存在的真问题上。至于重建的程度与方式,则因课、因人而异。若能进行通盘反思,全面重建,固然理想,但这对执教者自身素养要求甚高,特别是在授课结束即需说课、评课的情况之下,可能性更小。但最低限度,应对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尤其是自觉不甚如意、乃至稍有差误之处,明确提出,并自陈改进方案,以资研讨。基于重建意识的指引,教研活动之中,应当倡导形成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论学思维及研讨氛围。尽量避免空有批评、有破无立的教研模式,因为长此以往,教研活动将会逐渐失去内在活力,也容易对同侪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五、评课:超越“集体拼图”的精进
评课对于有效教研亦甚重要。前面四个环节的得失,均可在此环节加以总结反思,以资共同改进。教研活动乃为改进教学、创生智识而开展,故其过程中不仅需要辨明知识意义上的是非之分,还需研讨方法意义上的高下之别。不过,在具体展开的形式上,确有需要自觉留意之处,略析如下。
一曰换位意识。教学之事,往往说者容易做者难;常人之情,多能见人之失而少能见己之失。实际上,仅凭有限的听课与说课时间,对于教情学情之把握,以及执教者前期所作之铺垫、后期拟作之拓展,都很难有充分了解。因此,换位意识至关重要。评课有三忌,日常教研活动时有所见。一是浮光掠影,天马行空。对于所评之课,无论是理念方法、环节思路、知识细节,较少实质触及,空论一番,草草收场。此种情况,大多缘于听课者并未认真听课和系统思考,以及自身学科知识及学科教法之匮乏。二是满口谀辞,鲜有建言。此种情况,多数并非缘于听课者自身之水平,而是在学校及学科层面,“对事不对人”的教研意识及教研氛围尚未形成。倘若学校层面愿意改进,以教务管理团队及学科引领团队之授课与评课率先垂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三是责人太过,全盘否定。此种情况,又可分别而言:一类评课者确有水平,责人太过纯属个人语言风格,或是为了自矜己高;一类评课者实无水平,只能以蛋里挑骨的指责来替代切磋琢磨的研讨。如果说前者尚有可取,后者则无足称道,甚至会违背有效教研的初衷。理想的评课,应当是在充分肯定执教者既有优点的基础之上,再指出其可以努力的目标、进阶的思路以及理想的境界。而无论是肯定优点,还是提点高标,均需实指其然,并解析其所以然,语诚意切,不离切磋之旨,不失谦敬之风。
二曰复盘意识。说课与评课两个环节,都是通过参与教研活动者的共同努力,将教学活动“复盘”,而作反思研讨。此事亦不容易。因此,又有四种思路,可以助力“复盘”。其一乃是建立在听课环节已有相对分工的基础之上,通过不同听课者侧重从不同角度的观察与述评,完成此幅“拼图”,从而避免评课时人人都想面面俱到、实际面面俱不到的困境。人人各有侧重,后发言者也就较少尴尬地说:“我想说的前面的老师都说过了”,通过挖掘观察点而增进研讨深度。其二是助以“视频分析”的方法;研究者亦指出“基于视频的学习过程分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并提示视野及方法的可能进路。现场全程摄录视频,就是在当代科技条件下,复盘课堂、辅助评课,乃至聚焦“案例”而研究课堂的关键素材。评课过程之中,若能回放部分细节,细加研讨,乃至现场重演和改进某些关键细节,求得突破,其效果应该胜于一般意义上的“磨课”。更有条件的学校,若有技术人才及研究人才相互协力,对于教学视频加以系统标注、编码、建库、研究,则其潜在价值更为可观。其三也应留意,既然有全场全景摄录,是否意味着“复盘”全面完成?并不如此。视频可以摄录人的活动、声音和表情,但无法记录人的思维过程及情感体验,因此现场的交流碰撞仍不可少。其四,目前的学校教研中,作为教学活动关键参与者的学生基本都是缺席的,此种“复盘”拼图皆由教师提供。学生自然不是教研活动的常规主体,不过作为探究尝试,偶尔纳入学生参与,从学习者自身的立场和体验出发,应该又能给教研活动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结语
以上针对有效教研典型“五环”的简要论析,虽然侧重于日常“教学研讨”意义上的教研,但若能切实开展,实际已然具有“教学研究”的气象。基于课程和教学的若干课题研究,也有可能在此过程中生发和深化。学校中略具上述意识,循序实践,可以逐渐培养出能以专业眼光、研究视野、反思意识及重建能力展开日常教研的学科队伍。抓住此一核心,学校其他工作容易纲举目张,长远发展可得而期。
本文虽然聚焦于当代教研,不过细察教育教学活动的若干原理,古今之间其“事”或异,其“道”可通。笔者试以渊源于中国文化和教育传统的三个成语,加以引申小结。一曰相观而善。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研活动的有效展开,是以专业同行切磋琢磨、相互借鉴的形式,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这对新手教师掌握教学规范、资深教师突破“高原瓶颈”,均有裨益。二曰教学相长。该词今日一般解为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相互促进,其实乃是后起引申之义,其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实际上,教师准备教、实施教、反思教的过程,就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过程。三曰知行合一,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教育学理知之似浅,行之甚深。教师知识自然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但这“并不限于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这些内容知识,而包括融入情境、实践的实践知识”。教研活动的有效展开,有助于将指向教师的“具身学习”和“行动研究”加以常规化和系统化。
以上所申浅见,主要是基于有限的阅读思考、教学实践和教研体察。笔者由中学教师而为大学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执教者、观察者和研究者等不同角色身份,稍有切己体验。今日尝试总结提炼,略申一曲之见;而献曝于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纸上“知见”。读者同仁若要“真知”其中意涵,仍需结合自身之“实行”;既有自身之“实行”,乃可进一步验证、补充、修正此种“知见”。如此转相促进,则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自我实现”意义上的教、学之乐,自在其中。
(本文编辑:徐华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东风浩荡征帆满,教研启航趁此时——昌邑市初中生物学科教研活动
【直通校园】浮山文昌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暨联盟校教研活动
柳河县教育网
静悄悄的课堂变化
提升学习品质,构建生命课堂——我校举办第八届生命课堂教学公开展示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