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段锦养生】之八 ——背后七颠百病消(彭鑫博士讲解演示)


八段锦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导引术,其名称出北宋·洪迈《夷坚志》:“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我们现在多在练习的是晚清时所传的歌诀,动作大同小异。笔者从细微处对每一式动作做以详解,并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两方面阐述其保健机理。


步骤:


1、松静站立,两足相并,两手背于腰后,右手握拳,左手握右手手腕。(图 8-1)



2、两膝伸直,足跟并拢提起,离地数寸,前脚掌支撑身体,依然保持直立姿势,头用力上顶。作全身提举势,稍作停顿。(图 8-2)



3、足跟顿地复原。反复进行。反复练习十数次。


要领:本动作要点在于“背后颠”,即震动整个后背、双腿、足跟的经络。做该动作时,要特别注意起落之间的松紧配合。起的时候“紧”:两腿并拢,脚趾抓地,提肛收腹,两脚跟尽力提起,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停顿约两秒钟左右。


落的时候“松”:两脚跟下落,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松腹舒腰坐胯,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


起落的时候,注意头顶百会穴好像有一根细线上悬,而身体则如沙袋般下沉,使上下形成对拉,将整个脊柱拉开,通过震动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呼吸:开始时可以自然呼吸,练至熟练后,可配合上抬足跟时吸气,放松下落时呼气,整个起落动作有节奏地进行。

收功:两手经体侧,上举于头顶上方,配合吸气;再经体前,徐徐下按至腹前,配合呼气。重复多次后,立正还原,气沉丹田,两手手心相合,扣于小腹,静养片刻。(图 8-3)



该收功动作为整套八段锦结束的大收功,是将气血运行通畅后使之回归气海丹田,引气归元。在八段锦练习中,如练至中途因故需要停止时,需要加练该大收功动作,以使气血安和调顺。


注意事项:

1、高血压、脑病患者,做此式时量力而行,不可动作幅度过大。


2、脊柱及腰腿、足跟有疾病者做此式时注意松柔感觉,不要过分震动足跟。


保健机理


传统医学角度


本动作是全套动作的结束,提踵颠足,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有谚语说:百练不如一走,百步走不如一抖。因为连续上下抖动可使肌肉、内脏、脊柱松动,五脏六腑皆悬挂于脊柱,而内脏的神经皆汇聚于脊柱,该动作的上下起落颠簸后背,实则通过后背脊柱的起落带动内脏进行运动,使五脏六腑得到振动而使之落实,五脏气机整合复位,全身气血调顺复原。


该动作可以震动足跟,而足跟恰恰是肾经所过之处,与“肾”有密切的联系,古人讲:寿夭看足跟,因为“肾”与人的整个生命力相关,人的寿命,生命能量的强弱可以通过足跟来观察。很多中老年人有足跟痛的疾患,这从中医角度来看,无非就是经络受阻和肾气亏虚这两大原因所导致,轻微地震动足跟,可以使肾气健旺,经络通畅,增强生命力,而随着动作的落下,气血疏通,意将病气、浊气从身上全部抖落,生命力变强,加上病气的排除,自然达到“百病消”的功效。


现代医学角度


该动作通过足跟的上下起落,使整个脊柱得到震动,锻炼得法,会感到头在震动,进而使大脑乃至脊髓整个中枢神经得到震动,使精神为之一振。


该动作起时提肛收腹,落时松腹坐胯,使腹部和胯部得到松紧起落的锻炼,对女性而言可以有效地治疗盆腔炎等妇科疾患,对男性而言,该动作使前列腺得到良好的振动,对于前列腺疾病患者不失为一个治疗、保健、预防的妙招。足跟提起后适力落下,认真体会震动传至小腹、脊柱、后脑,这种刺激对健康有益。


因此,人体适当的振动,对整个骨骼、肌肉和很多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可以使抵抗力增强,疾病消除,所以叫做“背后七颠百病消”。


本文作彭鑫,原文发表于《中华养生保健》杂志2011年02期。本文略有增删,由彭鑫博士工作室编辑整理,引用及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2 八段锦之背后七颠百病消 习练要诀 整理篇
【八段锦养生】之六——双手攀足固肾腰(彭鑫博士讲解演示)
赵之心介绍新编八段锦
八段锦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告诉你拉伸脊柱,健脑固肾的秘密
太极与健康八段锦—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段锦的源流、动作与呼吸 | 八段锦健身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